新儒家是不願看見鏡子裡自己的人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Photo by Jovis Aloor on Unsplash
中國的社會與文化因與西方遭遇,而產生了巨大的變化。猶如男子遇著艷姬,不免盡棄故步,被其魅惑以去。
彼西方之美人兮,卻也有個女大十八變之歷程。始則懵懂,許身上帝;已而「解除上帝魔咒」,如睡美人忽焉醒來,睜開理性之眼,覷著科技之巧。於是攜利炮堅船、鴉片奇器來我中土,懾魂奪魄以迄於今。
國人愛奇,當然也想著怎麼樣才能如她那般冶艷動人。方法揣摩了許多,雖總找不著竅門,卻也有了不少嘗試。其中之一,就是那神奇的「理性」。
據說西方是在啟蒙運動之後,才開始申張其理性的。由此發展了科學、出現了工業革命,社會因而一日千里,進步不已。所以我們也該申張理性、發展科學。手段,則是利用教育。
傳統中國教育,都說是「變化氣質」「學做人」,現在卻改成了「理性求知」。傳統儒學本是講成己成德、兼善天下的,乃一變而成為語文知識、記憶思辨。
沒人再強調「士不可不弘毅」之類問題了,因為「士」已經變成了「知識分子」。我思故我在,除了思以外,我不知道在哪兒。
這樣的教育、知識體系、倫理要求,努力折騰了許久,才漸漸體會到「思」之外,「我」可能才是更重要的。我除了會思,還有具體的存在感受。
或者倒過來說,是因有了具體的存在感受,才能有所思。
唐人盧仝《有所思》詩云:「當時我醉美人家,美人顏色嬌如花。今日美人棄我去,青樓珠箔天之涯。」,思耶、感耶?
空洞的、抽象的、概念的、邏輯的理性智力遊戲,其實並不存在。即或存在,也只是科學實驗室的安排,非生命之實況。因此,知識、理性應讓位給「生命」。
在其他知識領域仍沉醉於美人之家,還沒真正展開反省之際,新儒家率先揭竿而起,喊出「生命的學問」之口號,正顯示了傳統在這個新時代的活力。自詡新潮,依仿著西方現代性發展的各個學科,是看不清這一點的。
提倡「生命的學問」的,主要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降的港台新儒家及其後繼者。但這光譜並不限於所謂「保守主義」者。
例如社會及行為科學陣營的楊國樞;由西洋哲學轉身,並首倡「文化中國」觀念的傅偉勳都具有生死學的關懷,也強調生命的學問。
我在整個西潮熱流中,常維持著冷眼。
因為對現實生活有具體感受的人,不可能再像五四那時的先生們那樣,對現代社會、機器體制、工業環境、乾枯生活、慾望經濟等再繼續抱持漫畫式的憧憬,而要用已被訓練過的理性去冷靜剖析其利弊,並籌思改善之道,來平撫我常被刺傷的感受。
故「生命的學問」之徑路確實是與我心有戚戚焉的。但生命落實在何處呢?諸先生深入理窟,高談道德主體性、聖賢人格,有時不免玄遠,於開物成務、典章制度方面尚未具體討論。
而且,新儒家仍未擺脫現代化情結,仍努力將傳統文化朝理性、自由、主體方面靠。所以他們都只從「周初人文精神之躍動」往下講,把上古撇去。
這其實是胡適「截斷眾流」從老子開始講中國哲學的老路(雖然具體講法不同)。
謂中國文化中人文精神的發展始於周,周人雖承繼了殷文化,如周初「天」「帝」「天命」的觀念皆源於殷人,卻在文化的發展中注入了「自覺」的精神,擺脫了殷人原始性宗教神話與迷信的成份。
周人基於憂患意識而產生了道德意識,人開始有了自覺的表現,發而為責任感進而引生了「戒慎恐懼」「敬」的觀念,逐漸形成一種道德上的「敬德」、「明德」與「天命」的觀念。
轉化了殷人原始宗教的性格,而為一以「敬」為原動力的道德人格世界,中國之人文精神於焉萌芽。周之所以能取殷商而代之,即在一有精神自覺的統治集團,取代了一個沒有精神自覺的統治集團。
這其實就把周朝以前都歸入到原始性宗教神話與迷信的階段中去了。其一方面對上古文化無知、抹殺;一方面又只從自覺、理性來理解儒家文化,忽略了周公制禮作樂的典章制度作為。
自覺也許不可少,但制禮作樂的典章制度作為亦不可忽略。所以我要再繼之補論「生活的儒學」。這是因為港台新儒家多由哲學入手,上溯傳統,而所得偏於宋明理學方面。中國學問,尚有制禮作樂,整齊風俗那一方面,諸先生未及詳述。
我於八十年代後期,偶因機緣,參與兩岸交流事物較多,後更進入政府去實際經世施政,對社會文化發展乃有較特殊之體會,非僅在書齋中主靜、慎獨、致中和而已,更非僅在紙上蛀蟲魚而已。
繼而又出來辦大學,擘劃經營十餘載,努力想把古代書院之精神恢復到現在大學中去,藉以改造深陷現代化困局中的教育。這種經驗當然更強化了我把「生命儒學」發展成「生活儒學」的動力。
那時,配合大學中的禮樂治化,我也開始用古蹟活化運營、重啟名人故居、恢復禮制樂舞、規劃地方產業、建設新城市、文化活動策展等形式介入現代生活的脈絡中去。一路走來,二十餘年矣!
我認為:人對生活美的追求,是通於兩端的,一端繫在世俗生活的層面,即飲食男女、食衣住行、生老病死這一些現實生活的具體內容上;另一端則係在超越層,要追求到美與價值。
若只流湎於世俗生活慾望的馳逐與享樂,必將逐物而流,享受了生活,卻丟失了生命。若僅強調美與價值,生命亦將無所掛搭,無法體現於視聽言動之間。
故禮樂文明,是即飲食男女以通大道的。道在飲食男女、屎尿稗稊之間,成「不離世而超脫」的型態。
而此即為儒家道家之特色,故它不是超塵避俗的出世之學,也非欲至彼岸天國之教,它對具體世俗生活,如飲食、衣飾、視聽言動、進退揖讓,定了許多禮,正是為了將世俗生活調理之以成善的。
然而現今學界所介紹的傳統藝術精神、道德的形上學、天人合一境界、既內在又超越的型態、無執自由的心靈,其實都與我們現在每天過著的具體社會生活很難關聯起來。
我們一切食、衣、住、行,都強烈顯現著現代性,都市建設、生活環境、職業工作,也都與古代迥然不同。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只能是分裂的。具體生活是現代、意識內涵則遙思古人。那些傳統哲學所含之精神價值,確實只是精神性的存在。思想只是一種「遊魂」,無軀體可以附麗,在具體生活中無法落實踐履之。
所以當代儒學,事實上僅以一種學術思想的方式,存活於大學或學術機構中。跟社會上大多數人之作息、生活方式、倫理行為不甚相干。
造成這種結果,當然是因社會結構整體變遷。但我以為當代新儒學本身也助長了這個形勢。他們面對現代社會,只以「存仁」「復性」的方式救之,希望現代人仍能重視歸根復命的重要性。
這只是弱勢的保存,並不敢企望讓儒學重新回到具體生活中去。儒學遂因此僅能是無軀殼的遊魂了。
而且,新儒家的義理及表述方式,充滿了學究氣,其語言非一般民眾所能理解。
如牟先生說「智的直覺」「良知的自我坎陷」「道德的形上學」「道德主體性」「縱貫系統、橫攝系統」……等,一般碩士生也聽不懂,遑論庶民!
儒家義理遂於漸昌隆於上庠講壇、學報專刊之際,愈來愈晦隔於匹夫匹婦,非尋常人士所得聞。偶或聞之,聞也聞不懂。
再者,整個新儒家的詮釋,由於深受陸王式孟子學之影響,偏重於從個體生命說,講盡心知命以上達於成己成德之學。講究的是心體活潑的鳶飛魚躍,直契天地之大化流行。
為學者,欲尋孔顏之樂處,以「心齋」達緻美善合一之境界,卻甚少考慮化民成俗之問題。儒家的實踐性,落在個體甚或主體道德實踐上者多,著在社會實踐者較少。
故論到生命德行之美,皆堪欣賞;想談談風俗文化之美、開務成物之道,輒遂默焉罕言。
以牟宗三先生論朱子為例。先生《心體與性體》三巨冊,功力之深,自堪嘆服。
然而所論只涉及朱子參究中和及有關《仁說》之討論。欲以此確定朱子上承伊川,所開之義理系統屬於橫攝系統,而與孔孟明道五峰陸王之縱貫系統不同。依其說,朱子學雖亦為內聖成德之學,然僅是「別子為宗」。
不管這個論斷對不對,我都覺得:如此論朱,實僅論及朱子內聖學之一偏。
而朱子絕對不僅是要人內聖成德而已。他對井田、經界、封建、社倉、稅賦、禮制方面,多所究心,以禮為本體,更深具哲學意蘊,重在開務成物。
他與湖湘派學者間的論辯,亦不只是參究中和的問題和《仁說》而已,更關聯到彼此論禮的歧異。
牟先生為其學力所限,僅能就形上學與倫理學方面立說,豐於仁而嗇於禮,故於儒者開務成物、行道經世之學,較罕抉發。
論朱子,亦復如此。其用心,在於立人極,教人逆覺體證仁心覺情,而存養於道德踐履中。但識仁之功多,究禮之意少,偶或論之,亦皆攝禮歸仁,於禮俱為虛說。對於宋代儒者如何藉其性理之學開物成務,實不甚了了。而不知朱子之所以能兼漢宋之學,元明清諸朝且視其為孔子之後唯一的集大成者,絕不僅因他在性理學方面的表現;僅由性理學上爭辯其是否正宗,其實也不甚相干。
這就可以看出新儒家的詮釋有其局限,並未充分開發可以作用於現代社會具體生活的資源。
牟先生論陽明也一樣偏宕。陽明學於明末清初備受攻擊,批評者或謂其為禪學,或以亡國之過相責,謂其袖手談心,無裨實際。
故當時有一股講實學之思潮,即起於這這種意見氣候中,批評講心學的人都不重實際,所以他們才要來關注實際問題,講經世致用之學。牟先生推崇陽明,固然絕不同於清朝人,但只從本心良知講陽明學,不知也不重其經世的那一面,跟清朝人又有甚麼大分別?
且牟先生有個著名的論點,即「良知的自我坎陷」。認為陽明講的道德良知無法直接開出民主科學,所以必須要把良知自覺地否定掉,轉為有執,才能開出知性主體,從而發展出現代的民主科學來。
此說爭論極大,或謂此說僅具理論意義,缺乏可操作性;或謂其理論未必可通。
我則以為這根本就把陽明學弄錯了,良知教本來就可開出事功,不需坎陷才能開之。陽明本人的事功,不惟在宋明理學家中罕有其比,就是講經世之學的,如永嘉學派或清初所謂實學學者,又有幾人比得上他?而且良知與經世致用本來一體,不能打為兩橛。王學,無論陽明本人或其後學,亦輒不忘經世。
故若由經世這個角度看王學,便完全無須牟先生那個理論,亦可以補充過去只由內證本心良知那一面去論王學之不足,看到王學與朱子學密切的關係。
我向來主張恢復儒家的經世性格,使儒學介入實際的政經社會體制;亦曾實際參與政事,從事「法後王而一制度」之工作。
但這個嘗試失敗了,儒學之政治實踐,機緣還不成熟,困難重重。
因此我另外構思了儒學的社會實踐、生活實踐之道。主張現今應將生命的儒學,轉向生活的儒學。擴大儒學的實踐性,由道德實踐而及於生活實踐、社會實踐。除了講德行美之外,還要講生活美、社會人文風俗美。修六禮、齊八政、養耆老而恤孤獨、恢復古儒家治平之學,讓儒學在社會生活中全面復活起來,而非僅一二人慎獨於荒齋老屋之間,自盡其心、自其知性,而自謂能上達於天也。
這條路,是沿續漢儒之整齊風俗和宋明儒之化民成俗而展開的。
大家都注意到漢代獨尊儒術、都在說儒學與統治階層合作,而未注意漢代儒學更重要的社會面,目的不只在「致君堯舜上」而更要「再使風俗淳」。
因此行人振鐸采風的講法才會出現,儒者也具體地把仁孝思想落實於法制、社會基層組織、人才選舉方式中,以逐漸建設一個「儒家型社會」(在基層組織中,設立孝悌、力田、三老等鄉官制度,以孝悌倫理勸諭風化,敦厚民風。在官員的選人制度上,以孝廉作為漢代選官的重要科目,促進了孝道倫理的推行。在養老制度上,以多種形式優撫老人,將孝道倫理推廣到整個社會,形成敬養老人的風氣。在刑罰制度上,嚴懲不孝。構成了教化與懲治相結合、德治與法治結合的社會治理模式。也成為整個東亞社會的運作模式)
宋儒同樣。固然仍努力「格君心之非」,但重點更在家禮、家訓、族規、書院、郷約這一大套具體而務實的經世之法。帝王須祭孔、尊經、崇禮,並依儒家型社會的道理來做,否則其政便行不通。
故宋代禁朱子學,明代禁書院,都沒什麼用。
清廷自己信佛,可是仍須做出一系列遵行儒家社會邏輯的措施。
明代朱元璋更有趣,看孟子不順眼,要發帝王威風,卻只能不了了之。其刪《孟子》,甚至連《實錄》和《明史》都羞於說起(洪武二年詔:孔廟春秋釋奠,止行於曲阜,天下不必通祀。因天下強烈反對而作罷。接著罷孟子配享也遭反對,《明史.錢唐傳》記:「帝嘗覽《孟子》,至草芥、寇仇語,謂:非臣子所宜言。議罷其配享。詔:有諫者以大不敬論。唐抗疏入諫曰:臣為孟軻死,死有餘榮。……孟子配享亦旋復。然卒命儒臣修《孟子節文》。」《孟子節文》共刪節了八十五條,並規定:節去的,以後科舉考試都不考。可是不旋踵便恢復了,潘檉章《國史考異》記:「近見董應舉撰連江孫芝傳云:永樂辛卯,奏復《孟子》全書。略言逆臣劉三吾欲去八十五條,又欲課試不以命題、科舉不以取士,則謬妄益甚。」而且這個皇家版本根本沒人看,幾乎失傳。連朱彝尊《經義考》都說:劉氏等《孟子節文》二卷,未見《明實錄》也絲毫沒有相關記載)。可見一般人把儒家看成帝王幫兇、工具,真是昧了良心,對儒者經世之道大有歪曲。
世,不是政治領域,是我們生存於其間的社會及其生活。只有把這種生活從世俗嗜欲層次提升了,導之於正,人文世界才能貞定安頓。所以它既是生活的儒學、政治學、社會學,也是美學。
我希望大家一齊來發揚這種美學,讓生活更加美好起來。
《荀子.大略》:「言語之美,穆穆皇皇。朝廷之美,濟濟翔翔。祭祀之美,齊齊皇皇。車馬之美,匪匪翼翼。鸞和之美,肅肅雍雍」,是我們理想的世界。
如何達到這樣的理想?要靠諸位君子漸漸美化風俗呀!《漸.大象傳》:「山上有木,漸,君子以居賢德善俗。」程頤《易傳》:「君子觀漸之象,以居賢善之德,化美於風俗。」​​​​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中國文學神經官能症
閱讀時間約 24 分鐘
中西倫理衝突的疫情化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垂頭喪氣的近代思想史?
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從龔自珍到黃遵憲
閱讀時間約 17 分鐘
感應海洋的經絡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你可能也想看
學校可以不一樣――看「江湖少女」的隨想 ――避疫居家.親子共讀電影系列之19一間山區的小學校,三個遠地而來的女孩,一段艱辛的習武歷程。為了成為功夫高手,她們和一般十幾歲的女孩子過著不一樣的生活:天未亮的時候起床、無止盡的體能操練,和一場又一場的比賽,為的是造就她們更堅韌的心。這條夢想成為高手的路,她們的每一步都走在重複的練習,和不斷滴落的汗水上。這是一個已經沒有「江湖」的時
Thumbnail
avatar
李偉文
2021-06-07
在精密的控制中看見不受控制的自然《農場我的家》全程大部分時間我的眼睛都是瞪大著看這部片的,這是什麼東西?這是紀錄片嗎?那為什麼它可以這麼的精密?簡直可以得最佳視覺效果,最佳服裝,最佳演員,最佳攝影?導演維克托科薩科夫斯基(Viktor Kosakovskiy)做了什麼?讓這部全程沒有台詞沒有配樂的作品,可以這麼的好看,這麼的動人? ・ 當動
Thumbnail
avatar
Lizard
2021-05-05
[屏東旅遊]墾丁國家公園風吹砂地形景觀,這裡是墾丁國家公園人氣景點,台灣少見沙河、沙瀑景觀​ 台灣一個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小島,卻是集合了許多的地理奇觀。台灣南端的屏東縣滿洲鄉的風吹砂,算是墾丁國家公園內特殊景觀,每年東北季風吹起時,海岸的沙子就會被吹上路面,可看見路面三分之一會堆滿細砂。 風吹砂相關資訊:: ​ 屏東縣滿州鄉佳鵝公路楓港段 ​ 開放空間 (無時間限制) ​ 地理景觀 墾丁
Thumbnail
avatar
bravejim
2021-02-20
[新北旅遊]淡水區日本警察宿舍串聯戀愛巷,從新北市定古蹟到街頭彩繪的巷子,走看不同景致的好風光​ 新北市淡水區警察宿舍是一棟日治時期遺留的老房舍,這一棟老房舍是新北市定古蹟,是日式的木造房舍和淡水街長多田榮吉故居,有類似的背景。內部有三大建築亮點,包含刻意增建加大的緣側,雁行式氣窗,後山防空洞等,開放給遊客免費參觀,若是到淡水一遊,別忘了前去拍張網美照留念。 新北市淡水區警察宿舍相關資訊::
Thumbnail
avatar
bravejim
2020-10-12
因孩子教養問題夫妻吵架正常不過但受害的常是孩子們之哀家我不願意之空間需求直接貼給各位孩子看雖正常不過但情緒仍然受嚴重影響,偏偏是哀家趕期末報告的地獄週。就儘量忍著不遷怒了。
Thumbnail
avatar
黃金六一
2020-09-14
《鏡子森林》:我們新聞視角是自己決定的嗎?《鏡子森林》不僅僅是要找回新聞從業人員的良心,也是提醒身為觀眾的我們,一個好的社會從來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所有對美好的期盼,都要從自身的付出出發,要寫出好的新聞,不只需要好的記者,也需要好的觀眾。
Thumbnail
avatar
林艾德
2019-12-19
【女子不在家】坐在與植物同低的高度看生活──瀰濃‧有塊田<p>位於高雄美濃的有塊田,在兩個女孩兩隻貓的經營下,邀請人們坐在跟植物一樣低的高度看生活,親手觸摸,感受土地的溫暖。</p>
Thumbnail
avatar
紙飛機生活誌
2017-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