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應海洋的經絡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近代詩人之善言潮者,無如龔定庵,像「佛言劫火遇皆銷,何物千年怒若潮?」「秋心如海復如潮」等皆以潮水譬喻心緒。我則另由海洋思維的路子,擬思潮於海潮,曾出版《漢代思潮》《唐代思潮》《晚明思潮》《近代思潮與人物》等。
潮,是水的運動狀態,有漲有退。
為何朝夕有潮?古人說是星斗的作用,如《春秋.元命苞》說「牛女為江潮。」現代科學解釋只說是太陽月亮的緣故。
中國天學是星斗的體系,現代西方只說太陽系。故謂潮是將海在月球引力作用下產生的周期性運動。
這種自然現像用在人文含義上,就是時尚的意思,有「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那種「正當時」的感覺。因此說某個人比較時尚,就說他很潮。
但是,這樣理解潮,可能更多的是說汐。潮水晚漲,稱為汐,「春潮帶雨晚來急」者是也。
因為潮汐是每天起落動蕩的,宛如時尚。我們現在說的潮流、新潮,即是這個意思。
1918年,傅斯年、羅家倫、顧頡剛等人成立了北京大學第一個學生社團:新潮社。與《新青年》枹鼓相應。此後,叫做新潮流的刊物、政團不計其數,可算是近百年最熱門的詞彙之一(連台灣民進黨最大的派系都叫做新潮流)。
而所謂新潮,在現代語境中,大家都知道它指的就是「西潮」。因為新跟舊是相對的,西方思想、文化、事物相對於中國老傳統,皆為時尚新衣。北大校長蔣夢麟後來就直接寫了一本暢銷書:《西潮》。
其實,潮講的是水的動態狀況,故《說文》說「潮,水朝宗於海。」萬水朝宗,即​​是水的一種運動狀態。而這又是一種大運動,非一朝一夕之潮汐可比。
潮汐,由於是日月星辰之牽引,故其運動是表面的,是波、是浪。看來「春江潮水連海平」,卻只是「瀲灩隨波千萬里」而已,水之本體固未動也。
那麼,什麼是水體之動呢?陸地之水,萬水朝宗,皆匯於海;海水也動,以洋流的方式,大動特動。
洋流隨風而動。在北半球,洋流圍繞副熱帶高氣壓作順時針方向流動,在南半球作逆時針方向流動。東西方向流動的洋流遇到大陸地,便向南北分流,向高緯度流去的是暖流,向低緯度流去的是寒流。
跟我們關係最密切的是兩個,一是日本暖流,又叫「黑潮」。起於菲律賓的呂宋島以東,流經台灣一帶,到日本以東與北太平洋暖流相接。第二個是千島寒流,又稱親潮。源於白令海區,自堪察加半島沿千島群島南下。
這些洋流像是大海的動脈,海面上看不出什麼,它卻在內裡平穩而恆常的大動特動。
其運動,量甚鉅大,非潮汐可比。例如墨西哥灣流的流量從哈特勒斯角往下游處,流量竟相當於全世界河流流量總和的120倍。
可是這麼龐大的運動卻又遠比潮汐安靜,在大海內部不動聲色的運行著。全球氣候、海陸生態、漁產,乃至一切人類活動,其實都深受其影響。
因此,潮流一詞,若說有什麼思想史意義,就是它本來兼含日日新、時時新的潮汐,和潛流暗動的大洋流兩個面向。可是過去只從時尚新潮這一面來理解潮流,顯然甚是偏頗。
目前我們講晚清以來的思想,都認為是受西方之刺激後,逐漸由排斥、融合(洋務運動及中體西用等)到接受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對中國傳統的逐步背離,漸趨於歐化(或稱為現代化)。
如此說新潮,雖舉出過無數個例子,證據也充斥在我們身邊或身上(食衣住行),但終究講的只是潮汐之潮。
一百多年來,日昇月沉、潮起潮落,變了言說、換了花式、改了政權、修了口號,調來整去、反覆折騰,把西潮學了個遍,好像什麼都變了。可是說到許多人際關係、家庭倫理、思維方式、語言習慣、價值信仰、飲食口味等等,你必然又會發現:中國人畢竟跟老外還不一樣。
潮來潮去,而海之本體,到底動了沒?
有些時候,我們把新潮看成時勢,認為這是大勢所趨,不可抵抗,也不會逆轉。
例如從晚清到五四,常被看做是古典語言體系逐漸瓦解的大趨勢。傳統的文言文系統,隨著支撐它的科舉制度之崩潰,以及革命形勢的需要(宣傳、啟迪民智等等),逐步白話化,而趨近於西歐的語、文合一狀態。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梁啟超的「小說界革命」「新民叢報體」,他與譚嗣同等人推動的「詩界革命」,裘廷梁、汪贊卿等人辦的無錫白話學會、發行《中國官音白話報》等白話報刊等現象,一直到五四。
然而到底這是趨勢還是復古才是?
詩,清朝乾嘉時期袁枚、趙翼、蔣心餘等人,還較為淺易。同治以後,則不論是王闓運所代表的湖湘派,專學六朝;抑或曾國藩所開啟,而經陳三立、陳寶琛、鄭孝胥、沈曾植、林旭等人所發揚的宋詩風氣,都遠較乾嘉艱僻。
詞,王鵬運、朱彊村、鄭文焯等人,也發展出一種接近南宋的詞風。尋幽鑿險,講究「重、拙、大」。
文章方面。自魏源、龔自珍以降,文章都不是平實,而是奇怪與艱澀,佶屈聱牙。而在這種趨向之中,居然還有駢文的復興,以及魏晉文章之復興。
書法嘛,碑刻的書風,到康有為而發展成一個龐大的理論體系。力貶唐以下書風,而上溯南北朝,表現出一種「艱難的美」。
整體學術,魏源《劉禮部遺書序》也講得很清楚:「今日復古之要,由詁訓聲音以進於東京典章制度,此齊一變至於魯也。由典章制度以進於西漢微言大義,貫經術政事文章為一,此魯一變至道也」。
所以他稱讚龔定庵,就因龔能復古,做學問須「大則復於古,古則復於本」。
換言之,在我們認為時代愈趨新潮之際,其實存在著一個完全相反的趨向:傳統愈來愈鞏固,且還不斷在深化。
就如當時的戲一樣。學自西方的新戲、文明戲,聲勢浩大的被引入了。看來是打倒「野蠻的舊戲」了,可是這時舊戲最輝煌的時代才剛剛到來,生旦幾大流派一時俱起,爨演爭鋒,甚至風靡到世界(如梅蘭芳之巡演於美、蘇、日本)。
故而,這兩種趨勢,首先就不能僅說其一,而假裝沒看到另一面。其次,還要分辨分辨哪個更主要。
新潮乃是變來變去的時尚,光鮮亮麗。但若要談思想,則時尚能有什麼思想性?
時尚會不斷介紹思想,但絕不能讓思想真住進你的腦子,否則時尚就進行不下去了。所以那是波、是浪花,瑣碎卻閃耀著鑽石般的光,還帶上一些枯枝敗葉、浮沫、砂石和垃圾。
鑽石般的光總是誘人的,有的人談思想史,也以為就該看見每個時代的這些閃光點。如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即說哲學史之任務,首在「明變」。
這不是哲學史的任務,是時尚觀察者的。
觀乎海者不然,既要看錢塘潮,更要觀大洋流,看變來變去的時尚之外,這個社會還有哪些比較定得住的東西,那才是常經大本。
大洋流當然也動,但是深沈穩定的動,並不受潮汐影響。若說時代的動向,這才是,而非朝生夕​​死、變來變去的時尚碎花。
例如魏晉出現清談,佛教也傳進來了,時尚觀察家講思想史就都說這些。明變呀,興奮呀,大談特談!其實這只是浪花,變不在這兒。
魏晉的清談,東晉就受到大批判,改重「名教」;佛教短期跟老莊摻和了一陣,也融入儒家解經的大流中去了。
故大流是什麼?是東漢以來的經學禮法。士族社會靠這個建立、學術思想依這個發展。不知此大流,講思想史哲學史,當然就脈絡不清,只能逐潮拾貝,高舉螺殼說大海。
脈絡,就是大洋流的隱喻。
人的頭面,追逐時尚,日日打理,變化萬千,不行還可以整容。肢體也可削骨截肢,五臟六腑亦不難改換。
唯獨這人身上氣血流動運行的經絡,抽不掉、拔不出、換不了,只能以針、灸、探、刺而知其意,以身體痺、麻、癱、病而感其能。
治學,知歷史之脈絡,也是這樣的。把不著脈、診不對經絡,只好把人治死了。
在我看,近代講思想史的先生們,大多就是這等庸醫。故把中國思想講得經絡錯亂、面目扭曲。
像胡適那本書,原是他的博士論文《中國古代哲學方法之進化史》。以當時時髦的進化論為脈絡,大談孔子如何比老子進化、莊子墨子等人又如何發展了生物進化論。這不是經絡完全搞錯了嗎?依此為之,僅能成為一冊植物人製造手冊吧!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用的則是更時髦的新實在論(neo-realism)。此派理論流行於二十世紀初。不贊成唯心論,並把柏拉圖式的講法引進來,說理念或共相也和物理對像一樣是獨立的實在。世界的最根本的存在既不是物質也不是心,而是中性實體、中性物。
所以馮先生也說「理」在邏輯上先於實際的物。例如「方」本身就是理。「實際底方底物」一定要依照「方」這個理而不能逃。我們言語中的普通名詞如「人」「馬」等、普通形容詞如「紅」方」等所代表的,都是理,都是客觀的有。
這樣的「理」,很類似於柏拉圖的理念(idea)和亞里士多德的形式(eidos)。
可是馮先生又說「氣」並不是一種物質實體「氣」本身沒有什麼性質。由於性質須依照「理」而有,而氣並沒這個理,因此我們並不能規定「氣」是什麼。「氣」既「無名」,故被稱為「無極」。
這樣講我國宋明理學家說的「理氣」「無極」,你以為如何?看得會不會精神錯亂?
進化論、新實在論等等,本身就是那個時代的新潮,胡先生馮先生是依附於這些新潮的弄潮兒,故在當時都成了時尚模特,領一代之風騷。但時尚也者,過時即不尚也。思想以及思想的脈絡,不在這些浪花子上,要從內裡的洋流中求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時間的面相下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中國文學神經官能症
閱讀時間約 24 分鐘
中西倫理衝突的疫情化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垂頭喪氣的近代思想史?
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從龔自珍到黃遵憲
閱讀時間約 17 分鐘
你可能也想看
依靠感應的信仰?以下一位有緣人分享:   大弟於去年十月間買了房子,今年農曆過年時,我們兄弟姐妹全部南下去他的新家過年。   我們家兄弟姐妹的感情自小就很好,我常想,我父母沒有留下身後財產,卻給了我們深厚的手足情誼。也因父母從小的教育,兩個弟弟和一個妹妹一直很尊敬我,對我的話言聽計從,尤其是大弟跟我的手足情誼更是親
Thumbnail
avatar
香港吃貨寶寶
2021-07-19
靈魂急轉彎:發現海洋的小魚,雀躍不已2020年的混亂讓全世界都不安, 慶幸的是,我們仍然還能夠出門工作上學看電影。新春第一部大螢幕,就獻給「靈魂急轉彎」。2021真心祈禱一切尋常依舊、安穩依舊,提醒自己慢一點、多感受一點,灰撲撲的日子也就會瞬間亮了起來。
Thumbnail
avatar
Yu 隨意說
2021-02-15
海洋的極端生物--5個有趣生物分享海洋的極端生物--節選五個有趣生物分享! 黑骨柔魚、卵石海膽、獨角鯨、磯沙蠶 、盲蝦
Thumbnail
avatar
魚骨書籤
2021-01-02
生物也瘋狂--海洋的極端生物海,是另一個的深邃宇宙; 即使人類征服太陽系,卻仍解不開大海深處的謎。 地球表面,70%是由海洋組成。 從熱帶到極圈、從沿岸到遠洋、從近礁到海溝、從河口到沙灘。 溫度、鹽度、壓力、光度、海流、含氧量。 同一片海洋下,千萬種樣貌。 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江湖; 有海的地方,就會有生物。
Thumbnail
avatar
魚骨書籤
2021-01-02
靈媒體質的人是如何感應的?靈媒體質的感應,源自於靜態與動態反應 一般大眾,對「靈媒體質」一詞的認知,都認為那就是可以「感應」到一些東西的人。但 「感應」又是個什麼樣的「感覺」呢? 許多人來諮詢這本書的靈魂人物黃老師,當黃老師告訴他們:「你是靈媒體質」的時候,他們常會有的第一個直覺回答是說
Thumbnail
avatar
老臣與晶兒|LuYiLife 綠藝生活
2020-10-04
打開海洋的枷鎖幫忙報名的朋友 回饋了海上拍的照片 並且說孩子們看到鯨豚都很開心 海洋本來就不該只是一個想像 台灣已不再是國民黨戒嚴時代的台灣 過去長期的禁令 讓人民遠離海洋對海感到陌生 因著不理解當然也沒有好好的珍惜 各種嫌惡設施都往海邊放 美麗的海岸線取而代之的是滿滿的水泥 還好1996年台灣尋鯨小組的創舉 終
Thumbnail
avatar
連竟堯
2020-07-27
因應肺炎衝擊後的經濟危機,德國金融海嘯後再推短工時制受到新冠肺炎的影響,2020年3月申請短工時補貼的企業,單週瞬間增加到76,700間,目前主要是旅遊運輸,餐飲觀光等中小企業為主,若跟去年同期相比起來,當時每週申請短工時補貼的企業,僅只有600間,經濟風暴的山雨欲來,早已不言而喻
Thumbnail
avatar
Stevehuang
2020-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