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鏡子森林》:我們新聞視角是自己決定的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有一年我們還被聯合報嘲笑,笑說你們變化真快,六四一個字都不敢出來。」(受訪者S12)

這段文字出自2015年台灣的一篇碩士論文,主要是研究《中國時報》被旺旺食品集團收購前後的變化,在被收購的五年內,該報關於中國人權問題的報導從345篇下降到了95篇,超過800字的深入報導比例從26%下降到8%,但與此同時,關於中國政府正面形象人權改革的報導卻從345篇中只有2篇,逆勢成長到95篇裡頭就有9篇。

但這篇不是要談中國時報,我們要聊的,是連載中的台劇《鏡子森林》

《鏡子森林》是繼《我們與惡的距離》後,又一齣討論媒體與社會道德關係的劇作,但這次,鄭文堂導演把議題拉得更廣,除了新聞時效與求證的衝突外,還透過不同事件切入媒體與政、商甚至黑道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究竟新聞代表的是真相,抑或只是真相在某個角度中的鏡射?而我們解讀新聞的方式,真的是我們獨立思考後的產品,或者,在我們看到新聞之前,我們的角度早就已經被決定好了?

過去,媒體會遇到的道德兩難,多是點閱率與客觀、真實、平衡等執業倫理間的兩難,但現今,外界勢力公然地介入媒體,記者除了要兼顧新聞內容跟點閱率,還要考慮自家老闆、甚至老闆背後的投資者的觀點,《鏡子森林》將這種道德困境帶入劇中,即使是對新聞內容最堅持、想要「用新聞改變世界」的女主角高明,也有為了點閱率妥協、也有跟政府官員利益交換的時候,畢竟,沒有爆點、沒有人看的新聞是不可能改變世界的,但是在這過程中,高明該如何拿捏界線?究竟是她在改變世界、或是世界正在改變她?

楊謹華在劇中飾演在理想與現實中掙扎的記者高明(民視提供)

楊謹華在劇中飾演在理想與現實中掙扎的記者高明(民視提供)

鄭文堂導演的作品一直都能反映出現實生活中的困境與矛盾,就像《燦爛時光》中的族群問題、《菜鳥》中的警界黑幕,這次,《鏡子森林》也細膩地刻劃出身為一名新聞從業人員內心世界的衝突,就像在《中國時報》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光是經營集團的更迭,就能造成旗下媒體觀點重大的轉變,而經營者的角度又可能決定於其他因素:如旺中集團絕大多數的營收都來自中國,集團董事長蔡衍明也曾在中嘉併購案的公聽會上承認他所擁有的媒體確實存在收受中共購買新聞版面的資金、置入中共方面要求的宣傳內容,當這種經營方式成為常態,無論多有理想抱負的新聞工作者,都很難在這樣的環境下寫出好的報導。

說得更直白一些,現在「新聞」與「業配」之間的界線已經越來越模糊。

戲劇掛名贊助商或是電影中的置入性行銷都已是常態,但新聞也能成為業配的一環嗎?《鏡子森林》第一集一開頭,就是社會線記者侯方平不願幫黑道販賣的能量水擦脂抹粉而引發的衝突,有趣的是,侯方平並不是一名嚴守新聞倫理規範的記者,但在他嬉皮笑臉的背後,卻默默地畫下了一條不可踰越的界線。

飾演社會記者侯方平的姚淳耀,與飾演刑警的楊大正。(民視提供)

飾演社會記者侯方平的姚淳耀,與飾演刑警的楊大正。(民視提供)

這也不只是傳統媒體會遇到的問題,前一陣子,網路熱門節目「博恩夜夜秀」一段名為「誰~張瀚天」影片,疑似替具有販毒、簽賭等前科的國民黨候選人張瀚天洗白,也在網路上引起軒然大波,撇開對張瀚天個人的價值判斷不談,批評者還有一項論點是:如果這是業配,那節目就應該更明白地指出這是一則「廣告」,不該藉此影響甚至誘導改變觀眾對政治人物的視角。

也就是說,即使是在觀看娛樂性質的網路節目,只要牽涉到價值判斷,觀眾依然會希望節目中能使用更客觀的視角,而不是為了收入,改變該節目一貫的標準去迎合一名可以出得了大價錢的政治人物。只有一個簡單的原因,套一句侯方平的話:「每一個人、每一個民眾,他們都想要知道真相。」

除了依靠新聞媒體改變人民的觀點外,最近幾年,新聞倫理又遇到另一項更嚴峻的挑戰就是「假新聞」,根據瑞典哥德堡大學V-Dem計劃的研究資料,在2018年,台灣是全世界接收來自外國政府或其代理人的假資訊最嚴重的地方,因為中國的影響,現在台灣的新聞,已經從過去的帶風向,變成了無中生有的「造風」。

而台灣內部激烈對抗的政治環境以及民眾求快不求準的視聽習慣,更成為了假新聞傳播的溫床,最近又重新成為焦點的關西機場事件就是一例,「中國領事館派車到關西機場接中國旅客」完全只是中國方面放出的假消息,但未經求證之前,台灣內部不同觀點的媒體就先吵成一團,巨大的壓力終究釀成了悲劇。

在《鏡子森林》也有相呼應的橋段,高明也為了滿足總編輯搶快的要求,在查證不確實的情況下就發出了銀行盜領案的新聞,間接導致了一條人命的損失,劇中,我們看見了高明身為一名新聞人的自責與淚水,遺憾的是,回到現實生活,那些散播謠言的名嘴們卻仍在逞口舌之快,未見到他們有任何真心的悔悟。

「新聞無畏,消息無偏」,這引用自鄭南榕先生的名言,正是《鏡子森林》的核心宗旨,無畏要求的,是不在金錢、權勢等壓力下低頭,無偏要求的,是客觀中立的報導,也是對新聞的求證責任,但面對少數不顧新聞倫理的記者或名嘴,除了要求政府立法防治、要求新聞從業人員找回良心之外,我們更應該從宏觀的角度去思考,是什麼樣的價值觀改變了社會的新聞媒體的偏好?

傳播倫理中,除了對散播資訊者有道德要求,同樣的,也對閱聽者有道德要求,你不能一昧地當一個接收者,你也有責任在閱讀一篇新聞時,察覺到其中的觀點是不是隱含著目的性,或是消息的來源是否經過證實;當你發現金錢或權力影響著新聞公正時,你能拿出多強的批判力道?還是你會選擇犬儒地接受這個被金錢權力操控的社會?台灣能否擁有良好的媒體環境,一直都不只是新聞記者的責任,也是我們的責任。

長期關心社會運動與政治改革的鄭文堂導演,再次把他的專業及熱情,投入到這個社會的最根部,《鏡子森林》不僅僅是要找回新聞從業人員的良心,也是提醒身為觀眾的我們,一個好的社會從來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所有對美好的期盼,都要從自身的付出出發,要寫出好的新聞,不只需要好的記者,也需要好的觀眾。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林艾德的大腦迷宮
6.5K會員
274內容數
大家好,我是艾德。 最近突然有感,報紙、網路媒體、新聞頻道各有立場,想靠文字評論生活就必須進入他們的體制,無形中也是接受了他們的束縛;方格子則提供了一個新的機會,看看我們能不能擺脫媒體的綁架,透過直接來自讀者的支持,得到真正獨立思考產生的文字,我想努力看看。
2023/09/22
我超愛問別人:「你為什麼喜歡台灣?」 東西好吃、生活方便、治安好、風景美、人善良,這些回答我都常聽到。也沒有不好,但總隱隱覺得這只是大家對美好生活的想像,這些美好的事可以發生在世界上任何角落,我們只是剛好在這個宇宙、這個時間,與這些美好的事,一起相遇在這座名為台灣的島嶼上。
Thumbnail
2023/09/22
我超愛問別人:「你為什麼喜歡台灣?」 東西好吃、生活方便、治安好、風景美、人善良,這些回答我都常聽到。也沒有不好,但總隱隱覺得這只是大家對美好生活的想像,這些美好的事可以發生在世界上任何角落,我們只是剛好在這個宇宙、這個時間,與這些美好的事,一起相遇在這座名為台灣的島嶼上。
Thumbnail
2023/06/14
看著媽媽,在沒有人的客廳中翩然起舞,她既美麗也帶著一絲衰老、既快樂也抹不去一縷憂愁,我的眼淚就像她的舞步一樣,只能悄悄落下,深怕驚動了彼此。
Thumbnail
2023/06/14
看著媽媽,在沒有人的客廳中翩然起舞,她既美麗也帶著一絲衰老、既快樂也抹不去一縷憂愁,我的眼淚就像她的舞步一樣,只能悄悄落下,深怕驚動了彼此。
Thumbnail
2022/11/01
週末看了《流麻溝15號》,晚上7點的場次坐了8分滿,電影結束後,沒有任何一位觀眾離開。黑暗的戲院,螢幕上只剩下工作人員跟贊助者名單在跑,曹雅雯的歌聲唱著:「閣較黑暗,嘛總有一點光,照入心內,永遠的所在。」絕對是好看的電影。
Thumbnail
2022/11/01
週末看了《流麻溝15號》,晚上7點的場次坐了8分滿,電影結束後,沒有任何一位觀眾離開。黑暗的戲院,螢幕上只剩下工作人員跟贊助者名單在跑,曹雅雯的歌聲唱著:「閣較黑暗,嘛總有一點光,照入心內,永遠的所在。」絕對是好看的電影。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如今這個社會中,因為網路的發達,媒體製造議題及傳播的能力範圍越來越大,但是近年來無論是台灣媒體還是全球,由於媒體第四權的權利,許多人開始批評對於新聞未經查證,不負責任的態度感到不信任甚至憤怒,那麽是什麽造成媒體的問題呢?
Thumbnail
如今這個社會中,因為網路的發達,媒體製造議題及傳播的能力範圍越來越大,但是近年來無論是台灣媒體還是全球,由於媒體第四權的權利,許多人開始批評對於新聞未經查證,不負責任的態度感到不信任甚至憤怒,那麽是什麽造成媒體的問題呢?
Thumbnail
《當《虛假的共犯》現象是現實中的照妖鏡……》 在今時今日的社會,捍衛第四權的道路已經愈來愈艱澀。因為,第四權隨時因為其他因素而變質,甚至淪喪……
Thumbnail
《當《虛假的共犯》現象是現實中的照妖鏡……》 在今時今日的社會,捍衛第四權的道路已經愈來愈艱澀。因為,第四權隨時因為其他因素而變質,甚至淪喪……
Thumbnail
「旁觀他人的痛苦。我們在做的,就是這樣的事。」──《鏡子森林》
Thumbnail
「旁觀他人的痛苦。我們在做的,就是這樣的事。」──《鏡子森林》
Thumbnail
「少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我們常會聽到這句話,特別是在抨擊他人的時候,然而記者這份工作真的有這麼的不好嗎? 這部劇讓身為讀者的我們在討論記者是如何不惜一切方式得到新聞來源、亂下聳動標題、抄寫論壇文章當新聞內文,只為了頭條版面、高點閱率時,也讓我們重新思考自己觀看新聞所抱持的態度為何。
Thumbnail
「少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我們常會聽到這句話,特別是在抨擊他人的時候,然而記者這份工作真的有這麼的不好嗎? 這部劇讓身為讀者的我們在討論記者是如何不惜一切方式得到新聞來源、亂下聳動標題、抄寫論壇文章當新聞內文,只為了頭條版面、高點閱率時,也讓我們重新思考自己觀看新聞所抱持的態度為何。
Thumbnail
《鏡子森林》這部戲劇裡面,除了可以看到土地開發的黑暗面,也可看到,另一個深刻的新聞產業問題。正因媒體從業人員向來有所謂的無冕王的美稱,能相當程度的將權利轉化成「權力」;但何謂新聞人的價值呢?是否能堅持到最後呢?
Thumbnail
《鏡子森林》這部戲劇裡面,除了可以看到土地開發的黑暗面,也可看到,另一個深刻的新聞產業問題。正因媒體從業人員向來有所謂的無冕王的美稱,能相當程度的將權利轉化成「權力」;但何謂新聞人的價值呢?是否能堅持到最後呢?
Thumbnail
隨著網路世代興起,進而改變閱聽人獲取資訊的方式,網路新聞取代實體報紙,即時快訊掩沒事實真相,而台劇《鏡子森林》正以此作為軸心之一,看似快速噬血的媒體生態圈,以「獨家內幕」、「點閱率高」、「即時快速」作為職場能力的劃分,背後也點出觀眾長期迷失於資訊的叢林之中,失去審辨的能力。
Thumbnail
隨著網路世代興起,進而改變閱聽人獲取資訊的方式,網路新聞取代實體報紙,即時快訊掩沒事實真相,而台劇《鏡子森林》正以此作為軸心之一,看似快速噬血的媒體生態圈,以「獨家內幕」、「點閱率高」、「即時快速」作為職場能力的劃分,背後也點出觀眾長期迷失於資訊的叢林之中,失去審辨的能力。
Thumbnail
《鏡子森林》不僅僅是要找回新聞從業人員的良心,也是提醒身為觀眾的我們,一個好的社會從來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所有對美好的期盼,都要從自身的付出出發,要寫出好的新聞,不只需要好的記者,也需要好的觀眾。
Thumbnail
《鏡子森林》不僅僅是要找回新聞從業人員的良心,也是提醒身為觀眾的我們,一個好的社會從來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所有對美好的期盼,都要從自身的付出出發,要寫出好的新聞,不只需要好的記者,也需要好的觀眾。
Thumbnail
在社群媒體當道的時代,社群編輯扮演關鍵的橋樑角色,也是媒體內容的發動機。然而,粉絲數與流量固然重要,但無法代換為尊敬與認同。新聞媒體的影響力,無論報紙、雜誌、電視或網站,最終仍取決於「創造值得信任的內容」,社群編輯的工作,則是讓更多人看見它們,並願意留下來,成為真正的「粉絲」。--新聞不死,只是很喘
Thumbnail
在社群媒體當道的時代,社群編輯扮演關鍵的橋樑角色,也是媒體內容的發動機。然而,粉絲數與流量固然重要,但無法代換為尊敬與認同。新聞媒體的影響力,無論報紙、雜誌、電視或網站,最終仍取決於「創造值得信任的內容」,社群編輯的工作,則是讓更多人看見它們,並願意留下來,成為真正的「粉絲」。--新聞不死,只是很喘
Thumbnail
「小時候不讀書,長大當記者。」坦白說,不只是媒體業者,我們哪個人不是讓資訊流通、經過的介質呢?如何在「鏡子」裡找到真相,是否就像在森林裡找尋一片落葉一般困難⋯⋯或著,每一片落葉都是真相?
Thumbnail
「小時候不讀書,長大當記者。」坦白說,不只是媒體業者,我們哪個人不是讓資訊流通、經過的介質呢?如何在「鏡子」裡找到真相,是否就像在森林裡找尋一片落葉一般困難⋯⋯或著,每一片落葉都是真相?
Thumbnail
隨著網路科技發達,來到了一個資訊爆炸的年代,我們從黑色鏡面中觀看著無數的新聞消息裡,人們早就習慣速食資訊,但這些真的都是這社會的真相?還是我們看到的「真相」卻是我們自我催眠的「假象」?
Thumbnail
隨著網路科技發達,來到了一個資訊爆炸的年代,我們從黑色鏡面中觀看著無數的新聞消息裡,人們早就習慣速食資訊,但這些真的都是這社會的真相?還是我們看到的「真相」卻是我們自我催眠的「假象」?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