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沒有貴族,如有,只能是文人

閱讀時間約 17 分鐘
最近許多人在談貴族。但中國歷史發展遠較西方早熟,貴族比西方早兩千年就消亡了。後來政治官僚和土地財團想發展為貴族,也終於沒成功。成為新貴族的,乃是文人。文人,以其文化才藝,受到帝王將相和商人地主的尊敬與追捧,形成新興權勢階層。
這種權勢,超越世俗權勢,是一種文化向上的力量,鼓舞社會從風。例如乾隆,雖貴為皇帝,但你看他的趣味取向和生活,不就是努力把自己造就或裝扮成一名文士嗎?
這,不是腦中只以西方貴族為參照的人所曉得的。故底下先簡略說說她的形成經過。

一、士人的分化

中國春秋之際的社會等級制度,以士庶之分為其大別。士以上,為王、公、大夫、士。以下為皂、輿、隸、僚、僕、儓及工商農民。
士以上為貴族,庶民工商則為平民階級,其身分俱屬世襲(像現在大家嚮往的匠人精神,就出自這種社會,農民世代務農、工匠只能繼續打鐵、捏陶、做木匠,永世不能翻身)。
戰國以後,貴族凌夷,社會才漸有變動,而各國情況不一。三晉與齊燕之製,統治層可分為卿、大夫兩級。卿有上卿、亞卿之別,大夫則分長大夫、上大夫、中大夫、五大夫。
秦楚更與中原俱不相同。商鞅之後,秦爵位計分二十級,漢代大體沿用之。但無論如何,這些有爵祿、甚且有些還有土地的人,與庶民不同,均屬於統治者。
士是貴族的最低層,有食田與俸祿。但在春秋戰國這段期間,卻是身分變動最大的一群。他們或上升為執宰,或因貴族凌夷而降為平民,形成士的分化現象。
先是分化為「文士」與「武士」兩類人。其後,依附於本宗族,無個人自由的士,在春秋中期以後,獨立四散謀生。或辦學、或充當婚喪典禮之贊禮、或從政,而遂日益分化。在「士」上加指示語或限制語,如方士、策士、謀士、隱士等詞彙也即出現於這個時代。
分化的同時,此一階層也發生上下流動的現象:貴族凌夷,降為庶民;庶民若有地、有功、有學,亦可上升為士。
士乃成為一種介乎貴族與庶民之間的階層。
這個階層的性格,是模糊的,因為它本是時代變動的產物。所以我們看《論語》《孟子》,都會看到當時人對於士德士行應該如何的許多討論,要求士在喪失了貴族的血統、土地、爵祿諸依據以後,仍保有他對於一般庶民的優越性。
比方說,孟子云:「無恆產者而有恆心者,為士為能。若民無恆產因無恆心」(梁惠王上),顯然就是把已喪失封邑食祿的士仍然別出於一般民眾之上,強調其優越性。
這種優越性,有些人從德行上說,有些人從文化知識上說。從德行上講,含意就與「君子」相結合;從文化知識上說,則有學士、辯士、策士、方士、博士諸人等。
事實上,我們由孔子門人的狀況即能了解到這種情形。
所謂「孔門四科」,指孔門弟子具有四個不同面向的文化能力:德行、政事、文學、言語。
這些能力都不是一般庶民具有的,士需通過修養學習以及相互砥礪才能獲致。士之所以為士,其身分雖然可能已因貴族凌夷而與平民無異,但其內在之修養與知識則超過了一般平民。平民若具有這些條件,也可被稱為士。
漢代之賢良、文學、博士、文吏,大抵即呼應了孔門四科之分:賢良類如德行,政事可指文吏,文學具語言辭華之美,博士則擁有對經典的知識(孔子時,文學一辭,指的是對典章文獻制度的學問)。
其中與文人直接關連的,就是擅長語言辭華的文學侍從之臣。也就是說,文士本來就是士之一類,是專指士中具有文辭才能的那一類人。
這些文學之士,身分當然可能是平民,如司馬相如本來在四川開店鋪、穿犢鼻裙跑堂。但他具有文學才華,他便與一般民眾不同,可憑其文學能力上升為梁園之賓客、為武帝之文園令,成為文學侍從之臣。情況與戰國時期辯士策士憑著他們舌粲蓮花的本領即可立致公卿,其實並無兩樣。
言語辭令歌賦之能,效力如此,自然會引來許多仿效者。戰國遊士掀唇抵掌、奔走於諸侯,漢代便也有不少獻詩獻賦之輩,令讀書為文者望風景從,以「成為文人」做其終身志趣。
但文人這一流品在漢代的確立,事實上也預告了後來的糾紛。
在士這個階級中,德行、語言、政事、知識均足以構成士之所以為士的條件,但究竟何者方為首出、何者才具有優先性,或四項能否兼備、其主從關係又如何,一直是爭論不休的。
如王充就主張士應以文學創作為高。後世文人看不起經生,也瞧不起「風塵俗吏」的傳統,在此可說開了頭啦。
然而,文士慣對俗吏作青白眼,如晉朝嵇康因山濤薦他出仕,竟要跟他斷交。老於政事,能在事功上顯才華者,卻也對文人頗不以為然,認為這些人根本無裨實際。
同樣地,文人看不起經生,覺得他們笨,苦學而無才華;學者則批評文人不學,華而不實。賢良有德行者,又強調做人應先尊德行而後道問學,既討厭文人光會寫文章而德行欠佳,也反對一味講事功之學的人。講事功者,乃譏彼等「平日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
他們往復交哄,爭辯不休,形成了這個階層內部的緊張關係,也帶動了此後兩千年曆史的發展。
因此我們可以說:文人起於士階級之分化,而其確立為一獨立之階層,具有與其他階層不同且足以辨識之徵象(不但與庶民不同,也與其他由士分化出來的階層不一樣) ,則在漢代。
後世對於這樣一個階層,認同者說:「文章者,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也」;不認同它者則說;「文人無行」「一為文人便無足觀」「文士輕薄」「士先器識而後文藝」「文士浮華」。彼此形成士這個階層內部的競爭關係。

二、勢力的消長

漢代知識階層已經形成了一種共同體式的階級意識,也稱為「群體意識」。有了我們都是屬於某一類人的共同認知與感情。
但是,在大的認同底下,其實還存在著分化的次級認同,經生是一群、文人是一群、從政的文吏是一群、以德行或以高士為自我位置者又是一群,各有其群體意識。
漢魏晉之間學術風氣的變動,也可以看成是這幾個群體間競爭的勢力消長。東漢末年太學生之所謂「浮華」,正是由於經生們濡染了文士氣味的表現。
而高士清言、揮麈談玄,以不事俗務為高,亦是高士自別於政事之儒與經術之儒的現象。
整體說來,兩漢儒士原先是以學問和政事為主的,但漸就以才華、文章相標榜,勢力一消一長。故經學僅見註解,類似先秦諸子的著作也漸少,反而文集愈來愈多。
文集分為兩種,一是總集性質的《文章流別》《文選》之類,二是個人的別集。文集事實上是子部之分化。四部分類法中,史部由經部春秋學中獨立出來,集部從子部獨立出來,都是漢魏學術最重要的標幟,體現著文人的勢力業已蔚為大國。
周秦諸子之學,在西漢已漸衰,文章則漸富。至東漢以後,消長之勢愈顯。其後遂有文集。子學衰而文集越來越盛,令復古論者大嘆人心不古、學風丕變。
但感嘆無濟於事,歷史進程無法逆轉,文人階層勢力畢竟漸高於傳統經生學者。
漢魏以後,名士清談,其才辯趣味,本來即與文士可相孚應;流行的文體(駢文),更助長了雕繪藻飾的風氣。這種文體,是論學、析理、敘事、言情,一體通用的。因此,無論你是否自覺地認為自己是個文人,都不能不具備這種文學寫作能力,不能不是個文人。
這個道理,我們可以從兩方面來論證,一是《文選》。梁.昭明太子選文,曾明白地宣稱孔孟經典及老莊諸子等書「以立意為宗,不以能文寫本」,所以他不予選錄;「記事之史、系年之書」,重點不在文采,他也不收。
他只收「贊論之綜輯辭采、序述之錯此文華,事出於沈思、義歸乎翰藻」的部分。
他這種以文學為依歸的選本中,事實上包括了書、啟、章、表、令、教、詔、冊、箋、檄、辭、序、頌、贊、論、箴、銘、碑、誄、祭、吊、墓誌、行狀、對問、奏記、彈事等文體,甚至還有兩卷史論、史述贊。
足以證明當時整體書寫狀況即是文學性的。任何文體,縱使是實用文書,也要求它具有文采。
其次,縱使是「記事之史、系年之書」,其性質雖被劃歸於非文學類,可是在整個時代風氣的浸潤下,依然越來越具有文學性。
這方面,看唐代劉知幾的批評最清楚了。
《史通.載文篇》說:「爰洎范曄,遺棄史才,矜炫文采,後來所作,他皆若是」,〈論贊篇〉說六朝史論「私徇筆端,苟炫文采,嘉辭美句,寄諸簡冊,豈知史書之大體?」「飾彼輕薄之句,而編為史籍之文,無異加粉黛於壯夫,服綺紈於高士」。
從經學中剛剛才獲得獨立身分的史部,事實上很快地便淪為文學的陣地。六朝史書,文學性已太濃,到了唐朝,更是如劉知幾所描述:「每西省虛職、東觀佇才,凡所辭授,必推文士」(核才篇),以致史書「非複史書,更成文集」了。
凡此等等,俱可證明:在士的階層中,文士群體正逐漸在擴大,不但動搖了史家與經生的地位,更使所有文字工作者都朝文士類化,文士成為士階層中最主要的部分。
但漢魏南北朝,我們仍然只能說文人之勢漸長,而不能認為文人已取得絕對的優勢。
原因之一,在於當時的世族,除了依血統姓氏為判斷根據外,畢竟是以經學及禮法為標榜的。所謂「世族」,主要條件就是累代官宦和經學禮法傳家。
禮法,談的是德行的問題。過去看魏晉,往往誇大了當時清談任誕之士破棄禮法的做為,以為魏晉南北朝是一個頹廢的世界、毀棄禮法的社會,而忽略了代表社會主流價值及主要階層的士族門第社會,其本身乃是一個非常強調禮法門風的組織。
《後漢書.楊震傳》云:「楊公四世清德,海內所瞻」,《潛夫論》云:「今觀俗士之論也,以族舉德,以位命賢」,均可見德行仍是大家所推崇的。《世說新語》開卷第一篇就是〈德行〉,正反映了這樣的價值觀。
經學,指的則是知識的問題。
世家大族高門第子弟,比一般寒庶地位優越的條件之一,就是在知識的文化等級上優於小姓寒門。
《北史.儒林傳序》說:「晉世杜預注《左氏》,預玄孫坦、坦弟驥,於宋朝並為青州刺史,傳其家業,故齊地多習之」,足證當時經學的主要傳播群體正是世族。因此北魏獻文帝時「平青、徐,悉徙其望族於代」,杜預的《左傳》學、王弼的《周易》注才能傳入北朝。
至於官宦。世族的條件,除了血統之外,累代爵位當然是一大標準。這是不用說的。
但綜合起來看,當時世族大家既強調經學知識、重視德行禮法,則做一個學者或做一位有德行的人,必然是那個社會中主要的人格期望。在這種人格期望的心理狀態下,文人,未必能競爭得過學人與賢人。
同時,從社會結構上看,魏晉南北朝的文人,主要成分,一是帝王(如魏文、魏武、曹植、梁武帝、梁簡文帝、蕭統、陳後主等等),二是朝臣,三是世族。無論鄴下、金陵、荊州各文學集團,可說全都屬於貴族,如鮑照那樣「才秀人微」者畢竟只佔少數。
因此,此時所謂文人階層,有兩個特色:一是它不是一個獨立的階層。那因貴族凌夷,而從貴族身分中游離出來的文士,已再度成為統治層。它不依附於統治者,但更不是獨立的。
二、文人階層是與儒士學人、禮法之士這批群體共同發展的。我們在當時的經學、史學,乃至貴族言談交際、酬酢應對中處處可以感受到的文學性。未必是文學勢力因競爭而壓倒了經史等等,而是文學融在其中,共同發展的結果。

三、文學社會

唐代以後,文學之勢越發沛然。
唐朝雖在許多地方延續了六朝,但一個新的社會卻在延續中逐漸成型。這是一個文學社會,文學不再是某一階層之物,文人階層由朝士、貴族士大夫擴大到一般民眾。
民眾能讀詩的,即傳抄題寫之,或練習寫作之(試著回想一下我前面提過的:唐初社會上流行多少教人作詩的詩格詩例詩法教材);不識字不能讀的,就听人吟誦之傳唱之,或看詩意圖畫。
文學也是社會上共同認可的價值並一同享用著它,所以詩人擁有社會性權威,受人仰慕。就連市井惡少也要用刺青涅詩等方式來表現自我。整個知識體系更已文學化,人對世界、人生與社會,均已慣於用文學感性及文學知識去處理。
所謂文學知識的體系化與普遍化。首先表現在史書的文學化。這不僅是指它炫耀著文采,更因史書描寫的是社會的整體與歷史的動向。其次是文學性的百科全書大盛。
在中國,類書之編輯,本來就起於寫文章記典故和摘選辭藻之需,跟西方人編百科全書起於知識的歸類不同,唐代則愈發擴大了這個傳統。
現存《北堂書鈔》《藝文類聚》看起來規模就已驚人,但在當時還只是極小的一部分。唐太宗不但編了這兩套書,還另編了一千卷的《文思博要》。
後來諸帝對此也頗熱衷,從龍朔到開元,官修了《累璧》六百三十卷、《瑤山玉彩》五百卷、《三教珠英》一千三百卷、《芳林要覽》三百卷、《事類》百三十卷、《初學記》三十卷、《文府》二十卷。
私撰的則有《碧玉芳林》四百卷、《玉藻瓊林》一百卷、《筆海》十卷等,每部都卷帙龐大。既像總集,又像辭藻類選;既供文士採挹,又是以文學角度對一切知識的處理。通過這樣的類書編選,文學知識體系化了,一切知識也文學化了。
唐代後來成為一個文學化的社會,這是極重要的基礎。一個以文學看世界的社會,自然跟我們現在這樣一個只曉得以金錢看世界的資本主義時代不同。
在那個文學化的社會中,當然也是人人都喜歡文學、認同文學的價值、學習著也享用著文學、到處都看得到文學作品的。
唐人題壁、題柱、題屏風、題亭、題額、題門,幾乎無處不能題。像後來元稹描述的,白居易詩「二十年間,禁省、觀寺、郵侯牆壁之上無不書」。
白居易自己也說:「自長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鄉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題僕詩者」,可見題詩無所不在。
白居易當然是中唐以後最受歡迎的詩人,題寫他詩的人最多,但別人的詩一樣也廣獲題寫。元稹在通州見到館舍柱子上題了白居易詩之同時,就也見到了竇群的詩。
拿筆在人家牆上門上到處寫詩,今日不會有此現象;現在人只會塗鴉,或寫些╳╳╳我愛妳、╳誰誰老母之類。若不幸被人塗抹,亦必大生詬厲,或自覺倒霉。
唐代卻不然。《韻語陽秋》卷四載:「張祜喜遊山而多苦吟,凡歷僧寺,往往題詠。……僧房佛寺賴其詩以標榜者多矣」,《雲溪友議》載:「崔涯……每題一詩於倡肆,無不誦之於衢路。譽之,則車馬繼來;毀之,則杯盤失錯」。
又《洛陽縉紳舊聞記》載楊凝式過寺廟多題詩,「僧道等護而寶之,院僧有少師未留題詠之處,必先粉飾其壁,潔其下,俟其至」。楊去題了以後:「遊客睹之,無不歎賞」。
這類故事,在唐代太多了。這就叫做文學社會。人人以詩相矜賞,故題者愉、觀者悅,很把詩當一回事。
元稹曾形容白居易詩:「自六宮、兩都,八方,至南蠻、東夷國皆傳寫之。每一章一句出,無脛而走,疾於珠玉」,其實並不只有白居易才獲此待遇,只是白詩也許傳抄得更廣遠罷了。
像陳子昂,趙儋替他作功德碑時說:「拾遺之文,四海之內,家藏一本」。吳筠,《舊唐書》說:「所著歌篇,傳於京師」「每制一篇,人皆傳寫」。孟郊,賈島哭他時說他:「詩隨過海船」,王建哭他說:「但是洛陽城裡客,家傳一首杏殤詩」。姚合哭賈島則說賈:「從今舊詩卷,人覓寫應爭」。杜牧,裴延翰替他編集時也說:「凡有撰制……雖適僻阻,不遠千里,以獲寫示」。諸如此類描述,可說觸處然。
喜歡詩的人甚至就把詩抄寫在身上,刺青,如《酉陽雜俎》卷八載高陵縣捉到一名流氓,左臂上刺了一絕:「昔日以前家未貧,苦將錢物結交親。如今失路尋知己,行盡關山無一人」;荊州另一遊俠子葛清:「自頸以下,遍刺白居易舍人詩」,共三十餘首,有的還配了圖。
這類例子並不奇特,因為是風氣,「唐中葉,長安惡少年,多以詩句鑱涅肌膚,誇詭力,剽奪坊閭,遠近效之成習。其他更有取名賢詩中意,細刺樹木人物」。
例如韋少卿「胸上刺一樹,樹杪集鴉數十,其下懸鏡」,人問其意,他以張說詩句「挽鏡寒鴉集」對。
此等風氣雖盛於中晚唐,但把詩配上圖來傳觀卻不是刺青惡少的發明,乃是唐初已見之慣例。
唐太宗游春苑,見苑中奇鳥,愛玩不已,「召侍從之臣歌詠之,急召(閻)立本寫貌」。後來王維有《輞川集》詩二十首,「後畫輞川圖」,是自己畫其詩意的;薛稷善畫鶴,而李白作畫鶴贊、杜甫作鶴詩之類,則是別人題寫畫意的。
以畫來表達詩意者,詩主畫從;以詩來題寫畫意的,畫主詩從。兩者都是唐代新興事物,且均影響深遠。宋代畫院更常用詩命題,讓畫工圖寫詩意,蔚為畫家傳統。題畫詩盛唐以後較多,後來也成一大傳統,詩畫相發,成為我國藝術之重要特色。
唐代是印刷術開始的時代,把詩寫了印出來賣,供人欣賞,便是這時的新興現象。
元稹〈白氏長慶集序〉說:「揚越間多作書模勒樂天及餘雜詩,賣於市肆之中」「至於繕寫模勒衒賣於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處處皆是」,講的就是用書法寫了詩以後模勒印賣之情況。
另外就是傳唱和吟誦,以聲音來輔助傳布。
吟誦,如陳子昂「文章散落,多得之於人口」;韋莊〈乞彩箋歌〉云:「我有歌詩一千首,班班布在時人口」。
口語傳播,本是最古老的形式,唐代則因世俗喜愛,所以好詩往往膾炙人口。
如王績「題詠作詩,好事者錄之諷詠,並傳於代」(呂才.東皋子集序)。錄之,是書寫的,諷詠就是口語的,後者有時更為普遍,故岑參「每一篇絕筆,則人人傳寫,雖閭里士庶、戎夷蠻貊,莫不諷誦吟習焉」(杜確.岑嘉州詩集序)、白居易「王公、妾婦、牛童、馬走之口無不道」,庶民、蠻夷、妾婦、牧童,在那個時代未必全都識字,可是通過口語吟誦,他們仍能享用詩篇,領受到文學美感,白居易云:「士庶、僧徒、孀婦、處女之口,每每有詠僕詩者」,強調的即是這一點。
這樣的社會,大體成形於唐初,中晚唐愈烈。看唐代,首先就要了解這個文學社會的性質,且莫要再去談什麼帝王提倡的老話題。帝王提倡,是漢魏南北朝文學興盛的原理,唐代則漸漸轉為以整體社會為動力了!
所以這是一個崇拜文人、喜歡文學的社會。文人階層鞏固於此社會中,其後的發展也才能越趨暢旺。
2020台北文學季 講座 0307~0531
http://literature.festival.taipei/lecture.html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紅樓夢與清代社會文化
閱讀時間約 33 分鐘
中國道教與日本古代史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讀書是一種詭異的交互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國學包括佛學嗎?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你可能也想看
沒有連假的中秋文 | 南非隨時隨地無需理由就是愛吃肉的烤肉文化烤肉在南非可以是日常飲食,是全民運動,更是他們的最愛!
Thumbnail
avatar
夜緻
2021-09-21
中井英夫《獻給虛無的供物》:當死亡沒有犯人,而現實只是純粹的意外  《獻給虛無的供物》是中井英夫寫於1964年的大作,被譽為日本推理文學界的四大奇書之一,但同時這本書也被稱為「推理小說的墓誌銘」。這稱號的來由,和阿多諾在二戰過後說的一句話相當類似:「奧茲維辛之後,寫詩是野蠻的。」某個角度上,中井英夫在這部作品中告訴了我們,在日本經歷了那麼多的苦難後,書寫渴望離奇
Thumbnail
avatar
藍玉雍
2020-06-22
讀《敵人是怎樣煉成的?沒有權利沈默的中國人》—恐懼共同體的形成 致謝 微批 Paratext 刊登本文 https://www.facebook.com/1574405419529773/posts/2278192242484417/?d=n 「原來不曾被抓被關過,不知道世界上還有這樣的地方。至今也不知道這個『中國的關塔那摩』是個什麼地方,我不關心他在哪
Thumbnail
avatar
曾友俞
2020-03-03
美中角力 - 不能沒有敵人的美國美中角力至今相信有很多人寫過相關的文章與評論,有各式各樣的觀點與看法,我個人用行銷的思考邏輯期望將美國,中國,台灣的情況看得更深一點,並提出給各位參考:
Thumbnail
avatar
Richard Chan
2019-12-03
中國人所謂的殘酷競爭事實上只有殘酷沒有競爭蔡依橙醫師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感到非常的衝擊。我完全可以理解。我自己的解讀是: 這個娑婆世界確實是殘酷競爭的地方,父母面對孩子時不需對此遮遮掩掩。但如果青春期之前的家庭與學校教育給孩子的印象是:「所謂的殘酷競爭就是在一個劃定的框架裡面爭奪權威的認可」那可不妙。 這樣的孩子未來能適應的職場環境是非常非常受
Thumbnail
avatar
陳易宏
2019-11-04
習近平訪英:「中國人權只有更好,沒有最好。」<p>卡麥隆為了商業利益決定與中國共創「黃金時代」,但在公共場合卻對人權問題不聞不問,簡直是大開民主倒車。諷刺的是,卡麥隆2010年前往北京時曾說:「我們提出人權的議題是因為知道其重要性,英國人民期待我們這樣做,而不只是嘩眾取寵而已。」</p>
Thumbnail
avatar
重讀者
2015-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