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kQ Cafe & Bar 松江南京站》行李箱和工具箱的擺盤令人深刻

《TankQ Cafe & Bar 松江南京站》行李箱和工具箱的擺盤令人深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嚐百堡的時光中,就算朋友找我聚餐,首選的當然還是有漢堡的餐廳,只是為什麼會有這樣堅持呢?其實也沒有特別的意涵,只是人生訂下了一個目標,就盡力去執行,才能知道自己做得到做不到,如果我所有的漢堡都有即時寫出來,早就破了一百間了。

raw-image

因為我不是想成為賺錢的部落客,寫部落格的原因,只是想記憶或是回憶過往,特別像我這種喜歡嘗鮮,因此儘可能的不吃重複的店家,所以也累積了好幾篇食記沒寫,光看手上收集的名片,整個塞了滿滿,寫文效率相當緩慢,像是 TankQ 這篇,用餐時間是 2016年2月26日,想想也過了四年了,四年之後還會記得什麼呢?只知道這一餐是跟 GoodTV當時的工作夥伴一起聚餐,至於聚餐的原因是什麼,我忘了。

raw-image

閱讀每一間店家的故事,不管是包裝出來的故事,還是由衷而出的故事,都是可以認識一間店的品牌精神,這間店名叫做 ThankQ也就是 Thank You,因此源起的部分,描寫的是各種的感謝,結尾也是用這份感謝作為結尾,店面從 2015年開業,到現在依然存在,感謝店家沒有讓我在累積一篇墓碑文,而是讓看到的朋友們,還有機會品嚐到店裡的美味。

raw-image

這裡有五種款式的漢堡,主要就是雞與牛,五種口味的方向各不相同,所以可以按自己想吃的味道選擇,而我大概只會先選擇基本款雙層培根牛肉堡吧!這樣最能吃出各間漢堡排和漢堡包呈現的味道,至於調味的變化,就留給未來再來嚐試了。

raw-image

店內的擺設就像是一個工作室般,用餐也是如此,但又有著各種可愛的公仔擺設,印象中有次路過松菸店時,門口還有大隻的熊玩偶,總是會讓人留下印象,喜歡絨毛玩偶的人,不免就會定睛在這些大隻熊寶寶。

raw-image

這裡的飲料搭背上布朗尼,還有可愛的小小兵組合杯,就跟先前在《Brunner – brunch&dinner》用餐時,所遇到的組合杯具一樣,總有著設計上的巧思,喝飲料還能感受到趣味。

raw-image

另一位朋友拿到的是兔子造型的組合杯具。

raw-image

至於點汽水的人,拿到應該會目瞪口呆的澆花器(噴水壺),分量是相當的多,只是這樣喝起來也是挺辛苦的,一人一壺,把人澆好澆滿,飲料是到澆花器的滿水位,光喝這一壺應該就飽了。

raw-image

Tank Q之吃完會太飽招牌早午餐

店內的招牌就是這個行李箱,據說蠻多了為了行李箱而點這一份,內容物相當的豐盛,絕對吃得飽,一個人吃可能還會很撐,就讓我們打開行李箱看看內容物。

raw-image

內容物包過沙拉、馬鈴薯泥、薯條、火腿熱狗、玉米炒蛋……等。

raw-image

雙層培根牛肉堡

至於漢堡端上來的是紅色工具箱,我家裡還真的有一個這樣的工具箱,裡面就零散放著鐵鎚、把手、起子、鋸子,基本上沒甚麼整理,就整個往裡面丟,光想起就是一團亂,當然這裡放的是漢堡薯條,不至於一團亂,不然就不知道怎麼吃了。

raw-image

打開後可以看到一半是漢堡、一半是薯條。

raw-image

薯條搭配著三種醬料,包括番茄醬、蜂蜜芥末、芒果優格,用的是工業用的有油瓶,這是一種親切感。

raw-image

至於漢堡呢?可以看到漢堡麵包表層有稍微煎過,有一點油光。

raw-image

內容物就是培根、起司、漢堡排和生菜,融化的起司看來就相當美味,至於漢堡的味道是好是壞,我沒有太多的記憶,這間店留給我的就是工業風格和工具擺盤的方式,但這間店至今仍在存在,代表著經過了層層的考驗,食物當然仍保有一定的品質,陸續也看過幾個朋友去用餐過,或許有朋友邀約,我也會再去前往。

繼續來整理過往的記憶,把這些年未留下的紀錄寫下來,當然也會把最近的紀錄跟進上了。

raw-image

TankQ Cafe & Bar 松江南京站

https://www.facebook.com/TANKQ.COFFEE/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松江路90巷3-2號
電話:02 2521 9930

avatar-img
布雷克的沙龍
38會員
199內容數
閱讀中感受生活,生活中享受閱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布雷克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食記到底需要寫些什麼呢?除了商業推薦文之外,怎樣才能寫出自己的記憶,寫出自己的回味呢?最近財力有限,所以我比較少去探索新餐廳,只能繼續挖掘庫存的照片,回憶當時的感受。部落格寫文的速度也大不如從前。時間受限,回到家就已經十一二點了。週休假日也會繼續忙碌,只能用零碎的時間拼湊出一篇篇食記。
回顧五六年前的歲月,當時正在進行一個嚐百堡的自我追求,幾乎把大台北的美式漢堡餐廳吃過一輪,朋友的邀約聚餐,自然就是選擇了美式漢堡餐廳,那段時光美式漢堡餐廳如雨後春筍,一間一間的開啟,如今已是一間一間的凋零,只剩下回憶那美好的漢堡時光。
還記得那一年四處找尋漢堡的日子,特別喜歡沒事繞巷子,看看有沒有什麼新鮮的店家,一直以來就鮮少光顧重複的店,所以找新店家去品嚐,會是我很重要的覓食方式,除非是好友邀約,或是和店長成為好友,才會有機會經常到訪,這樣的覓食習慣有好有壞,當然踩雷機會也不知。但到底該算味道雷呢?還是不合個人胃口。
食記到底需要寫些什麼呢?除了商業推薦文之外,怎樣才能寫出自己的記憶,寫出自己的回味呢?最近財力有限,所以我比較少去探索新餐廳,只能繼續挖掘庫存的照片,回憶當時的感受。部落格寫文的速度也大不如從前。時間受限,回到家就已經十一二點了。週休假日也會繼續忙碌,只能用零碎的時間拼湊出一篇篇食記。
回顧五六年前的歲月,當時正在進行一個嚐百堡的自我追求,幾乎把大台北的美式漢堡餐廳吃過一輪,朋友的邀約聚餐,自然就是選擇了美式漢堡餐廳,那段時光美式漢堡餐廳如雨後春筍,一間一間的開啟,如今已是一間一間的凋零,只剩下回憶那美好的漢堡時光。
還記得那一年四處找尋漢堡的日子,特別喜歡沒事繞巷子,看看有沒有什麼新鮮的店家,一直以來就鮮少光顧重複的店,所以找新店家去品嚐,會是我很重要的覓食方式,除非是好友邀約,或是和店長成為好友,才會有機會經常到訪,這樣的覓食習慣有好有壞,當然踩雷機會也不知。但到底該算味道雷呢?還是不合個人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