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視頻的各種想法整理
以下都取自FB 粉專的貼文
算是讀過各種文章和親自感受各家App後的雜亂小心得
小鬍子小奶狗
這篇文章扯得更遠,都到美國了(笑,幾個美國的互聯網美妝品牌關注下 Glossier, Kylie Cosmetics, Fenty Beauty, Haus Laboratories, Allbird, Casper, Brandless…www.facebook.coma
接下來的訊息會非常碎片化,更像個探索的過程,結構性差慎入
MCN在產業價值鏈中該是什麼角色?
傳統電視綜藝節目製作公司算不算MCN?
Ex. 吐嘈大會的笑果文化, 康熙來了, Running Man等
為啥集結網紅做綜藝走不通?
- Ex. 巴西的Loud, Porta dos Fundos
- 或是拍攝音樂mv舞蹈?Ex. 美國的VEVO, 印度的T-Series
从美国MCN产业的衰败看平台生态内的投资
最后顾虑的,核心是两点: 价格。美国当时主要的案例退出估值都只有小几亿或几千万美金,而国内有些MCN在Pre-A轮/A轮就涨到这个量级。 风险。MCN对旗下频道掌控力不足,商业价值最高的头部频道在做大后都想单飞,当时美国已经有不少案例。…mp.weixin.qq.coma
首先说国内油管,有朋友在B站做“up主运营”,她不仅帮up主争取站内资源、优化站内策略,更琢磨着帮他们全平台打造IP,微博、出书、线下活动……这实际上就是过去MCN干的活儿,事实上大IP确实很少会依赖MCN,如果真的自带流量,肯定自己招人更划算;退而求其次也会直接跟平台合作,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再说抖音,有朋友确实在做“挖掘IP、做幕后推手”的事,所谓的网红推手。他们的核心能力是“信息不对称+脏活累活”,他们还更熟悉抖音平台的运营逻辑、有成熟的推广套路、更便宜的资源,还有一些后期剪辑的活儿,这些对于新人而言还是有吸引力的。
至于后续抖音会不会直接扶持主播,干掉MCN,暂时没有看到这样的动机,因为目前抖音赚的就是低边际成本的“轻松钱”。
至于最近很火的“知识付费”,光从音频这个角度来看,得到就干掉了MCN,自己孵化、扶持大咖。同样,真正的头部主播是绝不会跟MCN合作的,就像真正头部的内容是绝对不愿意加入会员一样。
总的感觉,除了在抖音这种需要强运营的平台外,越能直接用内容说服用户的行业,MCN的生存空间就越狭窄。比如,你肯定不会发现有哪些网络写手需要MCN,因为这可能是一个最靠内容质量说话的“内容行业”了 — — 好或不好,给你一首歌的时间就肯定就发现了。
西瓜視頻, 誰是中國的YouTube 01
- 該如何為UGC & PGC視頻分類?
遊戲、美食、旅遊、音樂、影視?
娛樂呢?老高?眾量級?含老闆?
- 哪種類型的視頻是造就了YouTube的關鍵?換個方式問,今天想做個中國的YouTube,該重點扶持哪種類型的視頻創作者?
- 西瓜的視頻質量和YouTube 仍有巨大差距?平台上為啥有電影和劇集?
如何分析UGC視頻平台(如YouTube, 抖音和B站)
個人覺得第二點是最有趣的,以播放量取代收入,在服務、交易、社交或信息分發等領域,或可以用營收、ROI、GMV、轉發數、評論數、按讚數、閱讀數和粉絲數等取代收入,做Gini係數『貧富不平等』的分析
- 新創作者年增長率&創作者留存率,如果分別做x, y軸,YouTube, 抖音和B站分別在哪?生活、遊戲&搞笑類視頻各在哪?
- 創作者Gini系數(以播放量取代收入)、流動性
- 用戶讚評比,輕互動與重互動比較(B站>快手>抖音)
- x軸視頻類型、時長,y軸觀看量、觀看總時長
- 視頻生命周期
p.s. 生活類視頻大增,很期待B站下沉
8 个 B 站的数据洞察
对原始内容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原文: https://zhuanlan.zhihu.com/p/137660446(也可以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本文所参考数据资料已获得原作者授权。 看历年的投稿数量,从 2016…mp.weixin.qq.coma
Quibi, 重內容的短視頻
- 簡單說,Quibi就是把Netflix的內容切割成10 mins以內短視頻的生產商
做重內容視頻是件非常需要資本和算數的事
Quibi 能不能成還是要看
- 錢夠嗎?Quibi 從2017到現在只融了17.5 億美元,和Netflix, Disney的製作預算相比,少得可憐
- ROI多少?
- 每分鐘製作成本和觀看量、觀看時間&會員收入的比率?
- 繼續拆解製作成本,演出人員片酬、非演出人員片酬&特效後製等分別佔多少成本?
- 以上,和Netflix, Disney, HBO, YouTube Original, Apple TV, Amazon Prime等相比?
- 創新的版權模式讓Quibi和其他平台有怎樣不同的DCF模型?
- Quibi上不同的內容如真人秀、電影影集和新聞等,各自的定位和ROI?
引流?留住用戶?獨家內容?
- 當然還有如獲客、推薦、團隊和市場等
- 歐美用戶的視頻觀看時間總量增速?
- 片源多了後,如何做個性化推薦?
- 另外或許最重要的,仍是用戶是否買單重內容的短視頻?
p.s. 既然重內容視頻是件這麼燒錢的事,能否在視頻製作前,把視頻未來的現金流打包成標準化的金融產品,在市場開放交易?
阿里、迪士尼、高盛等重金加持,"手机版奈飞"为何出师未捷? | 棱镜
特约作者 | 李然 编辑 | 杨颢 出品 | 棱镜·腾讯小满工作室 欢迎下载腾讯新闻APP,阅读更多优质资讯 "一切都怪新冠。" 对于前梦工场创始人杰弗瑞·卡赞伯格来说,过去这一个月过得不太美妙。 ...mp.weixin.qq.coma
YouTube研究
如果假設頻道內的影片都和頻道是同一類型的
ex. 音樂頻道裡上傳的都算是音樂影片
1. 當年各類型新創頻道佔比
人物vlog, 遊戲,分別佔當年新創頻道數的
- 2006: 13%, 6.3%
- 2016: 73.9%, 11.7%
音樂, 娛樂,分別佔當年新創頻道數的
- 2006: 17.7%, 13.4%
- 2016: 2.2%, 3.8%
2. 當年各類型影片上傳量佔比
人物vlog, 遊戲,分別佔當年總上傳影片量
- 2006: 7.8%, 0.1%
- 2016: 14%, 7.9%
新聞與政治, 娛樂,分別佔當年總上傳影片量
- 2006: 13.1%, 19.2%
- 2016: 41.2%, 10.8%
p.s. 2006年的新上傳影片總量是1704, 2016年是155萬上下
2006年的總觀看量是2.87*10⁸, 2016年的觀看量是8.68*10¹⁰
3. 當年各類型影片觀看量佔比
人物vlog, 遊戲,分別佔當年總影片觀看量
- 2006: 3%, 0%
- 2016: 10.5%, 15.2%
音樂, 娛樂,分別佔當年總影片觀看量
- 2006: 7.2%, 30%
- 2016: 10.9%, 28.8%
4. 當年觀看量最高的3%的頻道和剩下97%的頻道
分別佔了多少當年上傳影片量&當年總觀看量
說了這麼多,其實想表達的和YouTube一點關係都沒有
以上資訊是取自於德國學者Mathias Bärtl的研究
卻是中國的自媒體報導了這篇論文我才知道的
只有3%头部能赚钱,96.5%创作者难养活自己:平台机制研究 | 三文娱
B站上市数据详解:获腾讯等投5亿美金,对外投资6亿人民币,年收入25亿元 爱奇艺要上市融资15亿美金,内容成本一年126亿元,分成支出增10亿,继续推进视频和网文动漫…mp.weixin.qq.coma
- 然後你可以去Google下,看繁體中文有沒有關於這篇研究的報導
如果你還不服氣的話,你可以再試試這篇關於新冠的文章
Science:关于新冠的绝望未来
我下载了预印版,读完后脑子里产生了比较吓人的想法: 根据论文中的描述, 无论是否能研发出疫苗,新冠病毒都可能会陪伴人类到2025年。 那么,2025年以后人类能摆脱新冠病毒吗? 不,只是到时我们就已经习惯了这种隔离的生活方式了…mp.weixin.qq.coma
- 再去Google下,看繁體中文關於這篇研究的報導都是如何,然後想一想
- 是因為台灣真的沒有創作者認真看過這篇研究並寫作?
(你可以搜看看Etoday, 天下, 風傳媒)
- 還是因為中文的信息分發除了Google,還有其他更好但我不知道的方式(麻煩大家推薦哈,PTT/Dcard?PressPlay/方格子?)
p.s. 其實端傳媒有,而且是免費的哈,但為什麼Google搜出來有點後面呢?(可是我剛停端傳媒會員…)
你還是不服氣的話,可以再去看
一文看懂西方六国花式抗疫(上)
3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病毒进入全球大流行状态,欧洲疫情出现暴发态势,各国的确诊人数曲线都极速上扬。这是国外的疫情开始以来最惊心动魄的一周。…mp.weixin.qq.coma
互联网信息分发简明史
我曾经和很多朋友探讨过一个很朴素的问题,在你的眼中, 互联网是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回答另一个问题,互联网为什么而出现? 在我看来,这个世界是由三个要素构成的,也即是: 物质、能量、信息 。那么什么是信息呢? 按照信息学祖师爷CE…mp.weixin.qq.coma
美国社会的根本问题在哪里?
人口问题是一切社会问题的基础,而一切社会问题最后又都会作用到人口上mp.weixin.qq.coma
結論
1. 中國大部分的人都沒啥人文素質沒錯
2. 如果你想要免費閱讀高品質中文的文章,建議你下載微信,然後私訊我,ID: Sheldon793,推給好的公眾號給你哈哈
信息表現方式的本質
- 信息的表現形式不外乎:書籍、文章、圖片、音頻和視頻
而視頻內容又分為
- 綜藝
- PGC
- 電影&影集
問題
A. 哪一種方式的信息傳輸密度高?
B. 人們消費哪一種信息的時間增加最快?哪一種信息的時間消費量在減少?
C. 人們消費信息,是為了節省時間?還是浪費美好時間?
《娱乐至死》:我们终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乔治·奥威尔曾在《一九八四》中预言:人类将会遭受外来压迫,失去自由;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表达一种忧虑:人们会逐渐爱上技术带来的娱乐和文化,不再思考。而《娱乐至死》则想告诉大家,赫胥黎的预言可能会成为现实:毁掉我们的,可能不是我们所憎恨的…mp.weixin.qq.co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