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與其罵台灣人沒有政治意識,不如提昇台灣人鑑別電影水準的能力─抵制《花木蘭》的雜感

更新於 2020/09/09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1.台灣人其實本來就不愛進戲院看電影,看了統計數據,這幾年台灣人進戲院的數字是上昇了,但是在全世界,就是前段班後面、後段班前面。整體來說台灣電影的發行、放映產業是不振的,抵制某部電影,其實很像抵制買書,本來就沒什麼人看書了,再抵制,也很難證明抵制有沒有效。


2.大部份的台灣人去戲院都是純娛樂,不是去欣賞電影,裡面演什麼不重要,挑片通常都是跟風、趕流行,甚至經常到了戲院才臨時決定要看哪片。像《花木蘭》這種廣告從去年就在打的,很難不吸引台灣觀眾的眼球。


3.我這幾天去幾間大戲院看別片,發現《花木蘭》做的蠻大,還有「花木蘭套餐」之類的行銷,就買套票送爆米花、飲料,食物的包裝都是劉亦菲拿劍要捅人的照片。台灣人很買這種電影行銷的單,票房要壞也困難。還別說兒童、青少年觀眾,父母很難不理會他們的「糾纏」。


4.《花木蘭》已經註定要賠錢了,這部片花了兩億美元拍,看樣子是很難回收。現在只能寄望中國市場,但是在中國的口碑似乎也不好,加上經濟不振、景氣蕭條,一般民眾不進戲院,中國市場也沒辦法指望。


5.如果《花木蘭》口碑差到一個程度,連以後要指望版權費收入,都會有困難,因為爛片會爛到連盜版都沒有人想看,但目前為止還沒爛到這種程度,在爛番茄、Metacritic、IMDB甚至豆瓣的評價都算中庸,大致是4/10~6/10的分數,但不曉得是不是網軍洗出來的。


6.《花木蘭》從迪士尼買下版權,籌備到拍攝、發行、上映,大概經歷了五年左右,那個時候中美關係還好的很,也沒有香港、維吾爾的問題,會碰到這些政治問題,也是迪士尼始料未及的。


7.曾拍過《北國性騷擾》、《鯨騎士》、《園長夫人:動物園的奇蹟》...等關注性別、少數民族議題影片的Niki Caro,八成會很訝異這片在政治上引發的爭議,她想拍這部片也只是覺得這片有性別意識在裡面,誰知道後來出了那麼多狀況。


8.《花木蘭》在台灣賣那麼好,與其罵台灣人沒有政治意識,不如想辦法提昇台灣人欣賞電影的鑑別能力,好萊塢隨便塞一部水準中庸的大片,在台灣都能賣翻,要不是因為疫情,搞不好兩個禮拜就破億了,而這種事還不是第一次,這才是我們該關注的。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身為一個愛看電影的社工,過去也曾經在部落格寫過一些「長的像影評」的心得文,希望能用社工的觀點,提供一些對於電影不同的角度。當然,有些電影跟社工領域,八百竿子打不著,就純粹是表達自己的感覺、想法而已。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貫串全片的「潛台詞」是什麼呢─成年人亂搞一通,把家庭和事業都弄砸了,還要靠年輕人出來收拾,但是等真的救起來了,年輕人還是會向成年人投降,服從所有規則,砸鍋的成年人既不用反省,也不必檢討,更不用讓步妥協,世界也就這麼繼續運作下去了。 從頭到尾的賣點似乎都在年輕人的青春叛逆,可是背後的價值觀卻是老舊的。
先說結論,我沒有很喜歡《陽光普照》。 這片集結我不喜歡的幾種電影元素:(1)國片,(2)對白塞滿全片,(3)畫面太亮、畫質太高太美到不自然(台灣片偏偏常常這樣子),(4)支線故事太多,導致全片結構鬆散、交待不清。
《裂愛》的另外一個歷史背景,則是在二戰時期,普遍存在蘇聯紅軍中的性暴力,除了廣泛對敵國或軍事佔領地人民施暴,蘇聯男性軍人施暴的對象,居然包括自己的同袍戰友。當時紅軍內有大批的女兵,負責包括從前線戰鬥,到後勤作業等各式各樣軍事任務,卻成為男性軍人洩慾的對象......
《小丑》背後的意識形態,是對於現代西方兩三百年來,推翻了封建王朝之後,建立以議會選舉和官僚統治機器為主的政治運作體制的嘲諷,而且很明顯這樣的攻擊,不是來自更基進的後現代主義或社會主義,而是來自古典的傳統保守主義。
在《完美搭檔》裡面這種困難的抉擇,貫串整部電影。為了留住「責任之家」,世賀開價幫人偽造假的志工服務證明,到底對不對?讓東究留在世賀身邊「服侍」他比較好,還是回到廿年來沒照顧過他的母親身邊?強制把「責任之家」的人都遷移走,只因為機構即將被關閉了,難道沒有更好的方法嗎?這些問題都不好回答........
這是一部從個人層次的回憶,談論戰爭的電影,這樣子的電影在80年代之後越來越多,很多的越戰片或像《藍波》那樣的電影都是從個人經驗出發的戰爭片。但是,這部電影一開始卻不是從回憶開始,而是男主角「失憶」了,他突然想不起來1982 年打的黎巴嫩內戰究竟發生了什麼,於是他找到了他的戰友,慢慢建立起回憶....
貫串全片的「潛台詞」是什麼呢─成年人亂搞一通,把家庭和事業都弄砸了,還要靠年輕人出來收拾,但是等真的救起來了,年輕人還是會向成年人投降,服從所有規則,砸鍋的成年人既不用反省,也不必檢討,更不用讓步妥協,世界也就這麼繼續運作下去了。 從頭到尾的賣點似乎都在年輕人的青春叛逆,可是背後的價值觀卻是老舊的。
先說結論,我沒有很喜歡《陽光普照》。 這片集結我不喜歡的幾種電影元素:(1)國片,(2)對白塞滿全片,(3)畫面太亮、畫質太高太美到不自然(台灣片偏偏常常這樣子),(4)支線故事太多,導致全片結構鬆散、交待不清。
《裂愛》的另外一個歷史背景,則是在二戰時期,普遍存在蘇聯紅軍中的性暴力,除了廣泛對敵國或軍事佔領地人民施暴,蘇聯男性軍人施暴的對象,居然包括自己的同袍戰友。當時紅軍內有大批的女兵,負責包括從前線戰鬥,到後勤作業等各式各樣軍事任務,卻成為男性軍人洩慾的對象......
《小丑》背後的意識形態,是對於現代西方兩三百年來,推翻了封建王朝之後,建立以議會選舉和官僚統治機器為主的政治運作體制的嘲諷,而且很明顯這樣的攻擊,不是來自更基進的後現代主義或社會主義,而是來自古典的傳統保守主義。
在《完美搭檔》裡面這種困難的抉擇,貫串整部電影。為了留住「責任之家」,世賀開價幫人偽造假的志工服務證明,到底對不對?讓東究留在世賀身邊「服侍」他比較好,還是回到廿年來沒照顧過他的母親身邊?強制把「責任之家」的人都遷移走,只因為機構即將被關閉了,難道沒有更好的方法嗎?這些問題都不好回答........
這是一部從個人層次的回憶,談論戰爭的電影,這樣子的電影在80年代之後越來越多,很多的越戰片或像《藍波》那樣的電影都是從個人經驗出發的戰爭片。但是,這部電影一開始卻不是從回憶開始,而是男主角「失憶」了,他突然想不起來1982 年打的黎巴嫩內戰究竟發生了什麼,於是他找到了他的戰友,慢慢建立起回憶....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Thumbnail
為什麼你學了一堆知識、技能,看了一堆書,但是對於解決問題似乎沒有太大成效?或者覺得沒有太多成長? 你學了很多「Know-What」也累積了許多「Know-How」但沒有好好學習「Know-Why」導致你無法學以致用。
Thumbnail
​ ●2020青林出版 愛麗絲‧博德威【印記 第一部:祕密與審判】或許閱讀生命之書並沒有辦法讓你真正認識一個人 「當你還是個小孩的時候,所有事物都只是一個故事。人們美化事物;說著寓言而非事實,說著童話而非歷史。但是人都會長大。」
Thumbnail
《沒有煙硝的愛情》作為波蘭道德焦慮電影的延續體,故事內容緊扣於五〇年代時期,受政治勢力影響下的愛情羅曼史。這部片極具私密性的描繪男女間的情愛關係,然而這種情愛關係卻脫離不了現實的政治處境,從而體現出時代的紛亂。
Thumbnail
在前篇分析、釐清風災輿論之餘,幾個線索均指向一批隱藏的關鍵角色,他們不但提供結構化問題的最後一片拼圖,對照之下也讓圖像代表的意涵變得清晰。這些彼此鑲嵌而連動的結構角色,經常反映出挑戰你、我直覺的訊息,而作為嵌合於其中的能動主體,我們又該如何自處,甚或力謀切入、帶來轉變呢?
Thumbnail
瑪莉亞颱風「快閃」過境,留下颱風假的熱議。全民工時調整是件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事,故風災的來襲往往是對縣市首長應變處置的一大考驗。天象的瞬息萬變使得輿論也不斷轉動著風向球,「四點鐘之亂」、「雙北不同調」皆首見於風災天,輿論在作為百民心聲抒發時,是否也隱含更多結構性問題的存在,亦或兩者其實互為因果?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Thumbnail
為什麼你學了一堆知識、技能,看了一堆書,但是對於解決問題似乎沒有太大成效?或者覺得沒有太多成長? 你學了很多「Know-What」也累積了許多「Know-How」但沒有好好學習「Know-Why」導致你無法學以致用。
Thumbnail
​ ●2020青林出版 愛麗絲‧博德威【印記 第一部:祕密與審判】或許閱讀生命之書並沒有辦法讓你真正認識一個人 「當你還是個小孩的時候,所有事物都只是一個故事。人們美化事物;說著寓言而非事實,說著童話而非歷史。但是人都會長大。」
Thumbnail
《沒有煙硝的愛情》作為波蘭道德焦慮電影的延續體,故事內容緊扣於五〇年代時期,受政治勢力影響下的愛情羅曼史。這部片極具私密性的描繪男女間的情愛關係,然而這種情愛關係卻脫離不了現實的政治處境,從而體現出時代的紛亂。
Thumbnail
在前篇分析、釐清風災輿論之餘,幾個線索均指向一批隱藏的關鍵角色,他們不但提供結構化問題的最後一片拼圖,對照之下也讓圖像代表的意涵變得清晰。這些彼此鑲嵌而連動的結構角色,經常反映出挑戰你、我直覺的訊息,而作為嵌合於其中的能動主體,我們又該如何自處,甚或力謀切入、帶來轉變呢?
Thumbnail
瑪莉亞颱風「快閃」過境,留下颱風假的熱議。全民工時調整是件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事,故風災的來襲往往是對縣市首長應變處置的一大考驗。天象的瞬息萬變使得輿論也不斷轉動著風向球,「四點鐘之亂」、「雙北不同調」皆首見於風災天,輿論在作為百民心聲抒發時,是否也隱含更多結構性問題的存在,亦或兩者其實互為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