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與其罵台灣人沒有政治意識,不如提昇台灣人鑑別電影水準的能力─抵制《花木蘭》的雜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1.台灣人其實本來就不愛進戲院看電影,看了統計數據,這幾年台灣人進戲院的數字是上昇了,但是在全世界,就是前段班後面、後段班前面。整體來說台灣電影的發行、放映產業是不振的,抵制某部電影,其實很像抵制買書,本來就沒什麼人看書了,再抵制,也很難證明抵制有沒有效。


2.大部份的台灣人去戲院都是純娛樂,不是去欣賞電影,裡面演什麼不重要,挑片通常都是跟風、趕流行,甚至經常到了戲院才臨時決定要看哪片。像《花木蘭》這種廣告從去年就在打的,很難不吸引台灣觀眾的眼球。


3.我這幾天去幾間大戲院看別片,發現《花木蘭》做的蠻大,還有「花木蘭套餐」之類的行銷,就買套票送爆米花、飲料,食物的包裝都是劉亦菲拿劍要捅人的照片。台灣人很買這種電影行銷的單,票房要壞也困難。還別說兒童、青少年觀眾,父母很難不理會他們的「糾纏」。


4.《花木蘭》已經註定要賠錢了,這部片花了兩億美元拍,看樣子是很難回收。現在只能寄望中國市場,但是在中國的口碑似乎也不好,加上經濟不振、景氣蕭條,一般民眾不進戲院,中國市場也沒辦法指望。


5.如果《花木蘭》口碑差到一個程度,連以後要指望版權費收入,都會有困難,因為爛片會爛到連盜版都沒有人想看,但目前為止還沒爛到這種程度,在爛番茄、Metacritic、IMDB甚至豆瓣的評價都算中庸,大致是4/10~6/10的分數,但不曉得是不是網軍洗出來的。


6.《花木蘭》從迪士尼買下版權,籌備到拍攝、發行、上映,大概經歷了五年左右,那個時候中美關係還好的很,也沒有香港、維吾爾的問題,會碰到這些政治問題,也是迪士尼始料未及的。


7.曾拍過《北國性騷擾》、《鯨騎士》、《園長夫人:動物園的奇蹟》...等關注性別、少數民族議題影片的Niki Caro,八成會很訝異這片在政治上引發的爭議,她想拍這部片也只是覺得這片有性別意識在裡面,誰知道後來出了那麼多狀況。


8.《花木蘭》在台灣賣那麼好,與其罵台灣人沒有政治意識,不如想辦法提昇台灣人欣賞電影的鑑別能力,好萊塢隨便塞一部水準中庸的大片,在台灣都能賣翻,要不是因為疫情,搞不好兩個禮拜就破億了,而這種事還不是第一次,這才是我們該關注的。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身為一個愛看電影的社工,過去也曾經在部落格寫過一些「長的像影評」的心得文,希望能用社工的觀點,提供一些對於電影不同的角度。當然,有些電影跟社工領域,八百竿子打不著,就純粹是表達自己的感覺、想法而已。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貫串全片的「潛台詞」是什麼呢─成年人亂搞一通,把家庭和事業都弄砸了,還要靠年輕人出來收拾,但是等真的救起來了,年輕人還是會向成年人投降,服從所有規則,砸鍋的成年人既不用反省,也不必檢討,更不用讓步妥協,世界也就這麼繼續運作下去了。 從頭到尾的賣點似乎都在年輕人的青春叛逆,可是背後的價值觀卻是老舊的。
先說結論,我沒有很喜歡《陽光普照》。 這片集結我不喜歡的幾種電影元素:(1)國片,(2)對白塞滿全片,(3)畫面太亮、畫質太高太美到不自然(台灣片偏偏常常這樣子),(4)支線故事太多,導致全片結構鬆散、交待不清。
《裂愛》的另外一個歷史背景,則是在二戰時期,普遍存在蘇聯紅軍中的性暴力,除了廣泛對敵國或軍事佔領地人民施暴,蘇聯男性軍人施暴的對象,居然包括自己的同袍戰友。當時紅軍內有大批的女兵,負責包括從前線戰鬥,到後勤作業等各式各樣軍事任務,卻成為男性軍人洩慾的對象......
《小丑》背後的意識形態,是對於現代西方兩三百年來,推翻了封建王朝之後,建立以議會選舉和官僚統治機器為主的政治運作體制的嘲諷,而且很明顯這樣的攻擊,不是來自更基進的後現代主義或社會主義,而是來自古典的傳統保守主義。
在《完美搭檔》裡面這種困難的抉擇,貫串整部電影。為了留住「責任之家」,世賀開價幫人偽造假的志工服務證明,到底對不對?讓東究留在世賀身邊「服侍」他比較好,還是回到廿年來沒照顧過他的母親身邊?強制把「責任之家」的人都遷移走,只因為機構即將被關閉了,難道沒有更好的方法嗎?這些問題都不好回答........
這是一部從個人層次的回憶,談論戰爭的電影,這樣子的電影在80年代之後越來越多,很多的越戰片或像《藍波》那樣的電影都是從個人經驗出發的戰爭片。但是,這部電影一開始卻不是從回憶開始,而是男主角「失憶」了,他突然想不起來1982 年打的黎巴嫩內戰究竟發生了什麼,於是他找到了他的戰友,慢慢建立起回憶....
貫串全片的「潛台詞」是什麼呢─成年人亂搞一通,把家庭和事業都弄砸了,還要靠年輕人出來收拾,但是等真的救起來了,年輕人還是會向成年人投降,服從所有規則,砸鍋的成年人既不用反省,也不必檢討,更不用讓步妥協,世界也就這麼繼續運作下去了。 從頭到尾的賣點似乎都在年輕人的青春叛逆,可是背後的價值觀卻是老舊的。
先說結論,我沒有很喜歡《陽光普照》。 這片集結我不喜歡的幾種電影元素:(1)國片,(2)對白塞滿全片,(3)畫面太亮、畫質太高太美到不自然(台灣片偏偏常常這樣子),(4)支線故事太多,導致全片結構鬆散、交待不清。
《裂愛》的另外一個歷史背景,則是在二戰時期,普遍存在蘇聯紅軍中的性暴力,除了廣泛對敵國或軍事佔領地人民施暴,蘇聯男性軍人施暴的對象,居然包括自己的同袍戰友。當時紅軍內有大批的女兵,負責包括從前線戰鬥,到後勤作業等各式各樣軍事任務,卻成為男性軍人洩慾的對象......
《小丑》背後的意識形態,是對於現代西方兩三百年來,推翻了封建王朝之後,建立以議會選舉和官僚統治機器為主的政治運作體制的嘲諷,而且很明顯這樣的攻擊,不是來自更基進的後現代主義或社會主義,而是來自古典的傳統保守主義。
在《完美搭檔》裡面這種困難的抉擇,貫串整部電影。為了留住「責任之家」,世賀開價幫人偽造假的志工服務證明,到底對不對?讓東究留在世賀身邊「服侍」他比較好,還是回到廿年來沒照顧過他的母親身邊?強制把「責任之家」的人都遷移走,只因為機構即將被關閉了,難道沒有更好的方法嗎?這些問題都不好回答........
這是一部從個人層次的回憶,談論戰爭的電影,這樣子的電影在80年代之後越來越多,很多的越戰片或像《藍波》那樣的電影都是從個人經驗出發的戰爭片。但是,這部電影一開始卻不是從回憶開始,而是男主角「失憶」了,他突然想不起來1982 年打的黎巴嫩內戰究竟發生了什麼,於是他找到了他的戰友,慢慢建立起回憶....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從電影百花獎獲獎名單,中國網友感嘆電影獎項是資本人脈的遊戲,資本想捧的人拿獎提名都容易,電影圈排外,沒有影視行業人脈的年輕導演想往上走不容易。順著電影大導背後的資本關係鏈,演技差強人意的演員能靠背後推手拿獎,而民選出來的票房巨星演員,獎運稀巴爛,角逐提名竟然拿不到評委們手中任何一票。
Thumbnail
中國電視劇《繁花》在中國掀起熱潮,但在臺灣未能引起類似反應。本文將從中國影劇在臺市場地位、王家衛風格改變、故事背景及語言文化距離等方面深入探討《繁花》未受注目的原因。《繁花》在臺灣沒有爆紅的最主要原因,是「《繁花》本來就不是為了臺灣觀眾製作的」。
Thumbnail
影視行業除了呈現本國自身文化還可以帶動旅遊、文化歷史等等產業鏈
Thumbnail
內娛春節電影中,某位女流量演員明明不是電影女主,卻大肆宣傳自己的苦情戲,讓觀眾誤以為她是女主和該電影是悲情片,觀眾因為不想在春節觸霉頭所以改看別的片子,導致最終票房不如預期。
Thumbnail
同樣的,在我看影評之前,自己先評一下,免受影響。 今天下午去影院捧場之前自己心裡的小劇場:這部電影看完之後我的感想應該是:也只有美國這樣的自由民主的國家才能容許這種唱衰自己的電影製作、放映、出口。心中馬上想起高中時期讀的國文選文:清薛福成的「觀巴黎油畫記」中的一段:「余聞法人好勝,何以自繪
Thumbnail
  我不想去硬說哪個觀點比較正確,但是我自己的解釋比較簡單:《周處除三害》在中國大賣,是因為中國沒有電影分級制度。對,我覺得就是這樣而已。
話說被好多瑣事纏繞著,很久沒有發文了!總是需要有點動力繼續意識流的書寫,也是抒寫! 選了一部花木蘭觀看,是真人版的花木蘭。 當中的卡司也非常堅強,不過,激勵自己的地方倒不是演員的陣容龐大,而是感受到影片當中的氛圍:做最真實的自己、恐懼生出勇氣。除了「忠、勇、真」外,「孝」也是這部片最後所提倡
由申慶璧教授總編纂的續修花蓮縣志有紀錄1991年時花蓮縣的戲院,在此先行抄錄待進一步整理。而以電影院來說,目前依據開眼電影網的資料,有花蓮秀泰影城、花蓮新天堂樂園威秀影城、花蓮鐵道電影院。其他有關統計數據,可參考文化部最新文化統計數據。
Thumbnail
不難看的一部電影,但就是少了什麼!而這少了什麼,大概就是許多台灣電影的現狀,說不上不行或很難看,有把故事講完,但哪裡就是覺得少了什麼~~而且這個現狀其實也很久了XDDD
不太看台灣電影。 台灣得獎的電影,劇本肯定寫得很好,演員也一定是演技很細膩,並非否定台灣電影的創作與質感,而是發現那些台灣「好看」的電影,幾乎都會我深感痛苦⋯ 原生家庭、病痛、絕望、無能為力、憤怒、相愛又相殺、放下一切遠行出走⋯等等,發生在自己身上或週邊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即視感,太真實⋯
Thumbnail
從電影百花獎獲獎名單,中國網友感嘆電影獎項是資本人脈的遊戲,資本想捧的人拿獎提名都容易,電影圈排外,沒有影視行業人脈的年輕導演想往上走不容易。順著電影大導背後的資本關係鏈,演技差強人意的演員能靠背後推手拿獎,而民選出來的票房巨星演員,獎運稀巴爛,角逐提名竟然拿不到評委們手中任何一票。
Thumbnail
中國電視劇《繁花》在中國掀起熱潮,但在臺灣未能引起類似反應。本文將從中國影劇在臺市場地位、王家衛風格改變、故事背景及語言文化距離等方面深入探討《繁花》未受注目的原因。《繁花》在臺灣沒有爆紅的最主要原因,是「《繁花》本來就不是為了臺灣觀眾製作的」。
Thumbnail
影視行業除了呈現本國自身文化還可以帶動旅遊、文化歷史等等產業鏈
Thumbnail
內娛春節電影中,某位女流量演員明明不是電影女主,卻大肆宣傳自己的苦情戲,讓觀眾誤以為她是女主和該電影是悲情片,觀眾因為不想在春節觸霉頭所以改看別的片子,導致最終票房不如預期。
Thumbnail
同樣的,在我看影評之前,自己先評一下,免受影響。 今天下午去影院捧場之前自己心裡的小劇場:這部電影看完之後我的感想應該是:也只有美國這樣的自由民主的國家才能容許這種唱衰自己的電影製作、放映、出口。心中馬上想起高中時期讀的國文選文:清薛福成的「觀巴黎油畫記」中的一段:「余聞法人好勝,何以自繪
Thumbnail
  我不想去硬說哪個觀點比較正確,但是我自己的解釋比較簡單:《周處除三害》在中國大賣,是因為中國沒有電影分級制度。對,我覺得就是這樣而已。
話說被好多瑣事纏繞著,很久沒有發文了!總是需要有點動力繼續意識流的書寫,也是抒寫! 選了一部花木蘭觀看,是真人版的花木蘭。 當中的卡司也非常堅強,不過,激勵自己的地方倒不是演員的陣容龐大,而是感受到影片當中的氛圍:做最真實的自己、恐懼生出勇氣。除了「忠、勇、真」外,「孝」也是這部片最後所提倡
由申慶璧教授總編纂的續修花蓮縣志有紀錄1991年時花蓮縣的戲院,在此先行抄錄待進一步整理。而以電影院來說,目前依據開眼電影網的資料,有花蓮秀泰影城、花蓮新天堂樂園威秀影城、花蓮鐵道電影院。其他有關統計數據,可參考文化部最新文化統計數據。
Thumbnail
不難看的一部電影,但就是少了什麼!而這少了什麼,大概就是許多台灣電影的現狀,說不上不行或很難看,有把故事講完,但哪裡就是覺得少了什麼~~而且這個現狀其實也很久了XDDD
不太看台灣電影。 台灣得獎的電影,劇本肯定寫得很好,演員也一定是演技很細膩,並非否定台灣電影的創作與質感,而是發現那些台灣「好看」的電影,幾乎都會我深感痛苦⋯ 原生家庭、病痛、絕望、無能為力、憤怒、相愛又相殺、放下一切遠行出走⋯等等,發生在自己身上或週邊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即視感,太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