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出發
在前兩篇本質與可能性、時間與紀念週記中,對於生命的逝去,都在試著以更理性的角度去解釋去接受去正視它,但對於未知難免會產生恐懼與徬徨,除了理論外要怎麼讓它落實則是困擾著我。
我試著從新審視所寫、閱讀相關文章、觀看前車之鑑,眼看著開學的日子一天天倒數,我畢業設計到底想要做什麼?竟然沒有想法那就試著書寫著題本中的動機、議題、成果、案例、空間等等。從原點出發從來都不是浪費時間而是強迫自己有第二次整理機會,對我來說很有幫助。
心之所嚮
回到最初的目的上,我想改善太武山腳下現狀,對於登山口以及墓園為出發點。讓山腳下有更好的休憩空間,也讓墓園不被排除在外。
墓園在這塊基地所代表的涵義大家各有想法,若要使人更坦然的去接受,要如何解開其中的負面印象,我想讓它能進入生活,將信仰核心由靜轉為動,不再只是單方面的接受與認知,讓我們可以參與它,讓它可以進入日常空間,作為雙向回饋。我們不再對它抱持負面認知;它亦不該被排除在社會之外。
期望前景
對於某事的印象往往由集體意識所決定,與其針對逝去生命等沉重方面下手,我更想要讓人有意無意的互動中拉近距離,慢慢改變對墓園對逝者的絕對敬畏背後的恐懼。
為了能夠解開沉重感,我想將墓園所發生的活動轉換為空間並賦予除了紀念性外的第二用途。讓紀念性與日常兩者同時存在的情況。
劇本大綱
紀念性與日常分別在基地中各至的定位,以及如何讓他們共同詮釋一角大概就是我想碩造的結果。
例如宗烈祠前的水塘空間要怎麼讓登山客可以休憩停留、背後龍脈要怎麼與登山路徑接合、祭堂在沒有特殊節日時有無其他功能利於登山口使用、墓園的紀念形象要怎麼轉化精簡讓人不再規避進入等等都是目前想到可以嘗試的可能。
重點在於建築在其中又該如何介入精神與日常空間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