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命的神密配方》談人生的「位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大學的時候,系上有位同學對我說,「每次看到你的FB都覺得你過得很精彩。」我想他可能是覺得我常到處往外跑,分享登山社或騎單車到處「拋拋走(台語)」的照片或遊記,與ㄧ般窩在系館熬夜的建築系學生「活」得不太一樣吧。建築系學得是建築設計,但是矛盾的是,我們常常無法好好的「設計」自己的生活、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大學熬夜爆肝的日子,以為都是為了未來那更好的生活,未來能夠在職場上有所發揮、能夠成就「自我」的想望。但是,大學的專業其實完全不保證什麼,不保證未來一定能夠賺大錢、不保證人生就此過得一路順風、不保證專業不會被取代、更重要的是不保證能夠成就自我。在專業之外如何生活,才是成就自我的關鍵所在。


學習任何專業,讓我們的思考有了以此專業為基礎,向外發展的可能。例如,選擇了建築系,我的腦袋便成了「建築腦」,建築腦的意思不是只想建築,而是以思考建築的思維,作為判斷其它生活林林總總的價值。建築腦共享了建築人才有的語言、邏輯、建築人學習建築的過程、建築人才會面臨的困難與挑戰。各學門專業的存在,讓世界擁有了各式各樣看世界的方式,醫學腦、電機腦、法律腦、哲學腦等等,皆形塑出世界真實的一面。而選擇什麼腦都是一樣的,在學習某項專業的過程中,專業不過是一項調味料,加入了我的人生之後,或許味道變得更和我的胃口,當然也可能壞了一鍋粥,不過那都將成為我人生獨有的味道。那麼我們在調出自我的味道之後,如何延續這份味道或者分享這個味道呢?


分享人生很重要的原因在於,我們都不是獨自生存的,而是與這個社會、環境有某種關係的,所以,知道自我的位置;自我在社會、環境中的位置變顯得至關重要,當我們知道我們所處的位置時,我們才有方向感與向上的可能。那麼,如何發現自我的「位道」呢?


在與他人、社會、環境以及自我的互動過程中,明瞭自我所處的位置;道德、法律、知識上的位置,社會架構上的位置。接者在知道自我的位置之後,如何「道達」呢?道什麼呢?我認為是自我一生不斷追求的東西。


什麼事情是我們想要一輩子追求也不會感到無聊的呢?那必然不是某種「特定」的事物,而是某種經過「自我」省思之後所產生的東西;可以稱之為理念、概念或觀念。正因為經過了自我的省思,讓我有了比較、評論、判斷的機會,在自我矛盾的拉扯過程中,精煉出新的自我,在一次次自我批判的積累中獲得「踏實感」。


「踏實感」假設是我一生不斷追求的,那麼它就是不斷變動的、不斷與他人、環境、自我產生關係的。我所害怕得,不是人生的死亡,而是我停止了自我批判,一旦停止了,我也就再也沒有創造新自我的可能。正因為欲望會不斷增加,踏實感越難被滿足,於是,在滿足自我自處、自足的踏實感之後,必須追求「我們」的踏實感。


我們的踏實感來自於我們都思考著,並且擁有「行動」與「分享」的能力,彼此能夠「控制」慾望的方向,讓「想望」的方向指向「我們」的踏實感,社會才能在成就自我之餘也成就他人,並且讓後代子孫也有成就的可能。


我想要去完成某件事情,但是親朋好友都不斷勸阻,希望我再想想或是放棄行動,這時候便產生一個踏實感在自我與他人之間產生拉扯的關係。如果我一意孤行堅決非要成事不可,其實誰也無法阻止,但是我會因此感到踏實嗎?


踏實的前提是─信任,信任我與他人在自我揭露、分享之所以想要行動的動機、慾望、想望時,他人能夠站在我的立場試著「理解」其原因,並且期待他人能夠給予不同角度的意見,讓我得到、相信其行動是利大於弊的、是我想要的。藉由與他人分享和行動的過程,讓我產生更好的理由,做出更好的選擇;從中奠基了踏實感的可能。


人生為何需要踏實感呢?我認為之所以需要踏實感,是因為要感受到「自我」的存在,自我擁有自由意志、自我擁有選擇權、自我能夠與社會關係產生忽遠忽近的關係;有的時候很孤獨、有得時候能與他人盡情的交流。踏實感讓我有進步與超越的可能、突破自我存在框限的可能。人生的風景看得不再多、不再遠,而在看得美,而看得美,是因為我們知道自我的「位道」,知道有更美的可能。

2017/1/19

avatar-img
50會員
586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辯證人生 的其他內容
美國哲學諮商專家伊利特.科恩 (Elliot D. Cohen)曾表示:「行為和情緒問題的根源在於不合理的思維。」行為和情緒的好壞、合理與否早就決定於我們的思維了,所以古人說:「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其讀書並非單指讀書這個行為,而是指讀書之後能夠藉由「思考」書中的知識,獲得
《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作者─康納曼(Daniel Kahneman)是一位心理學家,其研究卻在2002年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凸顯了一個關鍵的事實─人類在決策過程中並非理性的,即便在看似理性的經濟行為中,決策大多數還是容易受到心理因素等情緒所影響,導致不
曾經,在這個水藍色的星球上,人類有許多同屬(人屬)的物種,例如:20至3萬年前生活在中非與歐洲的尼安德塔人、170萬年至30萬年前生活在中國的直立人等。如今,人類只剩下唯一的人屬,就是身為你我的「智人」。是什麼,讓智人在短時間成為世界的霸主?然而由快速的從採集社會、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人類
根據2015第七期第一次台灣社會變遷調查,針對問題:「我們想請教您一些對民主政治的看法。請問您比較同意哪一種?1.不管什麼情況下,民主政治都是最好的體制。2.在有些情況下,獨裁的政治體制比民主政治好。3.對我而言,任何一種政治體制都一樣。」結果顯示,在2,034位18歲以上的受訪者中,認為「
前天美國超級高鐵公司Hyperloop One於內華達州拉斯維加斯首次測試了超級高鐵(hyperloop),無殼金屬滑車以時速186公里花了1.9秒飆過914公尺的規道,計畫最終將加速至時速1125公里,到時候繞行台灣一周(1139公里)只需約一小時。高速鐵路公司預計在2019年開始運送貨物
作者中島義道,是一位研究康德哲學的日本哲學家,這本《我討厭的10種好人》,羅列10種一般我們以為是好人的人,倒不是說是10種罪人,而是一方覺得好,一方覺得不好的人。分別如下:1.笑容不絕的人、2.不忘心存感激的人、3.喜歡看大家喜悅表情的人、4.總是以積極態度生活的人、5.對自己的工作「為榮
美國哲學諮商專家伊利特.科恩 (Elliot D. Cohen)曾表示:「行為和情緒問題的根源在於不合理的思維。」行為和情緒的好壞、合理與否早就決定於我們的思維了,所以古人說:「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其讀書並非單指讀書這個行為,而是指讀書之後能夠藉由「思考」書中的知識,獲得
《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作者─康納曼(Daniel Kahneman)是一位心理學家,其研究卻在2002年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凸顯了一個關鍵的事實─人類在決策過程中並非理性的,即便在看似理性的經濟行為中,決策大多數還是容易受到心理因素等情緒所影響,導致不
曾經,在這個水藍色的星球上,人類有許多同屬(人屬)的物種,例如:20至3萬年前生活在中非與歐洲的尼安德塔人、170萬年至30萬年前生活在中國的直立人等。如今,人類只剩下唯一的人屬,就是身為你我的「智人」。是什麼,讓智人在短時間成為世界的霸主?然而由快速的從採集社會、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人類
根據2015第七期第一次台灣社會變遷調查,針對問題:「我們想請教您一些對民主政治的看法。請問您比較同意哪一種?1.不管什麼情況下,民主政治都是最好的體制。2.在有些情況下,獨裁的政治體制比民主政治好。3.對我而言,任何一種政治體制都一樣。」結果顯示,在2,034位18歲以上的受訪者中,認為「
前天美國超級高鐵公司Hyperloop One於內華達州拉斯維加斯首次測試了超級高鐵(hyperloop),無殼金屬滑車以時速186公里花了1.9秒飆過914公尺的規道,計畫最終將加速至時速1125公里,到時候繞行台灣一周(1139公里)只需約一小時。高速鐵路公司預計在2019年開始運送貨物
作者中島義道,是一位研究康德哲學的日本哲學家,這本《我討厭的10種好人》,羅列10種一般我們以為是好人的人,倒不是說是10種罪人,而是一方覺得好,一方覺得不好的人。分別如下:1.笑容不絕的人、2.不忘心存感激的人、3.喜歡看大家喜悅表情的人、4.總是以積極態度生活的人、5.對自己的工作「為榮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靈感用盡、鍵盤不再響,盯著喜歡、分享、留言的數字,心跳跟著小鈴鐺七上八下⋯⋯vocus 2025 年 4 月限定新商品,要為創作者打氣! 🚨「創作者打氣包」 最懂創作者的vocus,為創作者打造 ✨ 打氣包,包什麼?!四件道具挺創作者 一、【打氣復活卷】 專屬你的打氣小語,成功登記免費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本篇文章透過奧斯卡入圍動畫《腦筋急轉彎》,探討如何在親子教育中幫助孩子理解與管理情緒。我們可以透過命名情緒、接納與討論、示範健康表達等方式,引導孩子發展正向的情緒觀念,讓他們學會與情緒和平共處。
Thumbnail
如果要我在看過的書裡,挑選一本影響我極深的書,《抉擇:放下,擁抱生命無限可能》(The Choice: Embrace the Possible)絕對可以排行在前 10 名。 (延伸閱讀:最愛的 10 本書單推薦) 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年近百歲的女心理治療師,伊蒂特.伊娃.伊格(Edith Ege
Thumbnail
有時候,生活會在某個瞬間戳中我們的內心,讓我們忍不住停下腳步,問自己:「這一切真的值得嗎?」或許是在人潮擁擠的地鐵裡,盯著手機屏幕感到無力;又或是在深夜加班時,電腦的藍光映照著疲憊的臉龐。在這樣的時刻,那個問題總會浮現:「我有理由抱怨嗎?」 這個問題,乍聽之下像是在邀請我們為自己遭遇的不公辯解
Thumbnail
本文探討馬太福音16章21-28節的經文意涵,尤其聚焦於耶穌提到的十字架與生命的取捨。在個人經歷中,作者分享了照顧年邁父母的辛勞與掙扎,並從中領悟到承擔責任的重力和隨之而來的信任與支持。文章強調了「捨己」的重要性,以及在基督裡尋求生命深意的必要性,從而展現出生命的成長與突破。
Thumbnail
濃縮史丹佛設計學院開設的生涯規畫課,由兩位教授編寫。透過自身的工作觀、人生觀為出發點,觀察自身日常狀態,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工作生涯。
Thumbnail
在學生時期,因為個性內向一份工作都找不到,然而創作改變我的人生
Thumbnail
生活點滴,對生活、工作和身體狀況的反思和感慨。早起坐火車看書到旁聽學術會議,回家修訂同人文,深刻展現了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和感慨。這一天經歷了許多的感受與煩惱後回到日常生活裡卻似乎又陷入了懈怠。
Thumbnail
從原本廢棄場轉變為環保的綠光尋夢園 生活快樂的自我效能 在我們的生活中,「努力」是一個經常聽到且我們努力去實現的概念。在求學期間,我們通常會跟隨社會的期待,努力完成我們的學業,同時也努力獲得社交認同。對我而言,五年前除了工作之外,我開始嘗試各種各樣的體驗和手作活動。我和博士班的同學一起籌劃了文化
Thumbnail
我不知道你是在什麼樣的時空背景下看到這篇文章 不過希望對你或多或少有點幫助。 即便你很努力了,你還是要保有一個認知, 別抱持過多的期待也別太強求。 讓人生的每分每秒,保持一種彈性, 並不是要你躺平,只是保有一分餘裕, 讓自己能夠更好的調整後續的處理。
Thumbnail
靈感用盡、鍵盤不再響,盯著喜歡、分享、留言的數字,心跳跟著小鈴鐺七上八下⋯⋯vocus 2025 年 4 月限定新商品,要為創作者打氣! 🚨「創作者打氣包」 最懂創作者的vocus,為創作者打造 ✨ 打氣包,包什麼?!四件道具挺創作者 一、【打氣復活卷】 專屬你的打氣小語,成功登記免費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本篇文章透過奧斯卡入圍動畫《腦筋急轉彎》,探討如何在親子教育中幫助孩子理解與管理情緒。我們可以透過命名情緒、接納與討論、示範健康表達等方式,引導孩子發展正向的情緒觀念,讓他們學會與情緒和平共處。
Thumbnail
如果要我在看過的書裡,挑選一本影響我極深的書,《抉擇:放下,擁抱生命無限可能》(The Choice: Embrace the Possible)絕對可以排行在前 10 名。 (延伸閱讀:最愛的 10 本書單推薦) 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年近百歲的女心理治療師,伊蒂特.伊娃.伊格(Edith Ege
Thumbnail
有時候,生活會在某個瞬間戳中我們的內心,讓我們忍不住停下腳步,問自己:「這一切真的值得嗎?」或許是在人潮擁擠的地鐵裡,盯著手機屏幕感到無力;又或是在深夜加班時,電腦的藍光映照著疲憊的臉龐。在這樣的時刻,那個問題總會浮現:「我有理由抱怨嗎?」 這個問題,乍聽之下像是在邀請我們為自己遭遇的不公辯解
Thumbnail
本文探討馬太福音16章21-28節的經文意涵,尤其聚焦於耶穌提到的十字架與生命的取捨。在個人經歷中,作者分享了照顧年邁父母的辛勞與掙扎,並從中領悟到承擔責任的重力和隨之而來的信任與支持。文章強調了「捨己」的重要性,以及在基督裡尋求生命深意的必要性,從而展現出生命的成長與突破。
Thumbnail
濃縮史丹佛設計學院開設的生涯規畫課,由兩位教授編寫。透過自身的工作觀、人生觀為出發點,觀察自身日常狀態,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工作生涯。
Thumbnail
在學生時期,因為個性內向一份工作都找不到,然而創作改變我的人生
Thumbnail
生活點滴,對生活、工作和身體狀況的反思和感慨。早起坐火車看書到旁聽學術會議,回家修訂同人文,深刻展現了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和感慨。這一天經歷了許多的感受與煩惱後回到日常生活裡卻似乎又陷入了懈怠。
Thumbnail
從原本廢棄場轉變為環保的綠光尋夢園 生活快樂的自我效能 在我們的生活中,「努力」是一個經常聽到且我們努力去實現的概念。在求學期間,我們通常會跟隨社會的期待,努力完成我們的學業,同時也努力獲得社交認同。對我而言,五年前除了工作之外,我開始嘗試各種各樣的體驗和手作活動。我和博士班的同學一起籌劃了文化
Thumbnail
我不知道你是在什麼樣的時空背景下看到這篇文章 不過希望對你或多或少有點幫助。 即便你很努力了,你還是要保有一個認知, 別抱持過多的期待也別太強求。 讓人生的每分每秒,保持一種彈性, 並不是要你躺平,只是保有一分餘裕, 讓自己能夠更好的調整後續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