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個周末剛好老吳有家庭聚餐,難得這次聚餐人數比較多,
我們就想說那來去吃台菜,人多比較好點餐,我就打去了天母的興蓬萊準備訂位。
接電話是一個帶有一點點台語口音的太太,我跟她說:你好,我想要訂這個周日中午用餐。
太太秒回我:你們幾個人?
連一個”請問”都沒有,好像是去餐廳吃飯是不用錢。而且,為甚麼對客人說話是這種問法?
難道不應該是:請問一共幾位用餐?
這難道不是餐廳禮儀基本嗎?
但,我還是耐住性子回答:我們一共六位。
電話那頭的太太說:我現在只剩下11:00的位子,用餐時間1個半小時,大概吃到12:40, 因為我後面的訂位已經滿了。
我稍微遲疑了一下說了:11:00啊
太太馬上帶著急促的口吻說:你們討論一下,要的話就趕快再打電話來。
(應該是想要快點掛電話的那種感覺)
這台北市應該不是只有你這一間台菜,我大概也不會趕快馬上打電話回來。
我也不太懂,米其林評價的範圍之內,也包括服務態度。
可能是因為摘星之後,明顯的客流量變多了,那位太太其實擺明了就是當下可能很忙,所以不管是講話,還是語氣都是有點不耐。
我還以為對拿到米其林的業者,應該是更加努力的去維持更好的品質,這個包括了服務。
但相反的,因為摘了星,態度就變成如此的糟糕,連基本的禮貌都不懂,連接個訂位電話都這麼不耐煩,一個摘星的餐廳,素質不過如此,實在讓人很灰心。
我也不知道到底為甚麼台灣的飲食文化有一個特點就是,生意好,就可以對客人態度很差。
另外我也不懂這個用餐規定一個半小時,是那裏來的?
興蓬萊我在幾年前有吃過,就是當它還沒有摘星的時候,從來也沒有聽說有用餐限制。再者,會去餐廳用餐絕大多數都是希望能夠跟一起用餐的人能夠聊聊天,維繫一下感情,但,不知道從那裏開始,餐廳開始限定用餐時間,追求翻桌率,大家為了要在一定的時間內吃完飯,變得很有壓力。
我又不是在當兵,到底是為甚麼我吃飯還要那麼有時間壓力?
有時候常常去一些生意比較好的小店,或是餐廳,如果大排長龍,通常店家的態度就似乎覺得好像客人都是欠他們的。
我印象最深,不,應該是說大家應該都知道的,就是那家在七條通的肥前屋。裡面的幾個阿姨,不管是帶位,還是點餐,一律面無笑容,好像後面有人在追趕一樣的趕著客人。
反正門口排隊滿滿都是人,我也不差你這一桌客人。
你去看看日本那些排長龍的小吃,或是餐廳,你也不會看到服務人員會一臉不耐煩地招呼客人,一樣還是客客氣氣,一樣還是笑容滿面。
其實我要求的也沒有很多,就是一個基本禮貌的服務,難道這樣也要求太多嗎?現在看起來應該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