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我對中國學者評論魯迅的感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我對中國學者評論魯迅的感想有三點:

一、一些論者為了反中、反共,把「魯迅」當成是兩者的化身,寫作態度不夠客觀。

二、一些中國學者或出於崇敬,或想拉攏台灣知識人,或想利用「魯迅」作為溝通東亞各國左翼知識圈的橋樑,近乎無條件肯定魯迅,把他的作品當《聖經》一般宣傳。

三、一些中國學者過於高估魯迅的思想境界。


一些論者為了反中、反共,把「魯迅」當成是兩者的化身,寫作態度不夠客觀。

由於魯迅生前參加左聯,與馮雪峰、陽翰笙(田漢)這些中國共產黨員合作,宣揚無產階級文藝,又得到毛澤東的青睞,因此死後被人過度神化。中國政府不但以魯迅命名學校、文學獎,還將魯迅的文章編進語文教科書,並設了一個專門研究魯迅的學院,供養一票學者。此外,整修、維護魯迅的故居、藏書及相關文物,也是中國寫作協會的重要工作項目。

有很長一段時間,中國人不但要學習魯迅的文章,也不容許批判魯迅,因此改革開放以後,魯迅便成為不少中國政治異議人士極欲打倒的權威,甚至變成一些人不計代價也要否定、揚棄的對象,於是他們撰寫出來的魯迅評論、傳記,很難不帶有作者強烈的嫌惡之情。

我曾讀過一本魯迅傳,作者是孫乃修,由明鏡出版社出版。作者自詡揭露許多魯迅不為人知的秘密,例如:魯迅棄醫習文的說法完全是謊言;魯迅加入光復會,曾因膽怯推辭某項任務,而遭秋瑾嚴詞批判,認定其為貪生怕死之徒;魯迅與周作人失和,真正的原因是魯迅與弟妻羽太信子有染,被周作人發現;魯迅曾酒後調戲女學生;魯迅不但在上海生活奢靡,一擲千金,還涉嫌掩護中共從事地下活動,與日本在華情治人員來往……總之,魯迅在作者眼裡,不僅是一個心胸狹隘、無品無格的文人,還為他眼中可惡的「中共」與「日寇」做一些難以見光的事情。剛讀完這本傳記,我覺得他言之有理,可是等到我拿魯迅的作品與其他人撰寫的傳記來對照,發現:這本傳記很多地方不是證據不足,欠缺說服力,就是牽強附會。

raw-image

以下我舉一個最扯的例子,那就是:孫乃修宣稱魯迅懷有可怕的種族主義思想──他想要滅絕滿洲人,因此他的文章不時流露對滿洲人的嫌惡之情,還在〈謠言世家〉及其他文章裡,明示、暗示讀者:中國人當初應該全面清算旗人,像打落水狗那樣。結果我逐字逐句讀完〈謠言世家〉,發現根本不是這樣,那不過就是一篇批判中國人善於造謠的文章,魯迅在文中舉了一個例子說:杭州城的旗人在辛亥革命以後,無法仰賴清政府供給衣食,於是紛紛做起小買賣,賣菜、賣米、賣點心。沒想到,當地的漢人卻謠傳旗人想報復漢人,會在食物裡下毒,因而拒絕購買旗人的各種商品,致使旗人的店家、攤販生意蕭條,而不得不搬離杭州到外地謀生,留下荒涼的旗人故居。

所謂魯迅文章流露種族滅絕、種族主義之類思想──根本子虛烏有!按照作者這種極度苛刻的標準衡量,那與魯迅同時代的孫中山、秋瑾、章太炎等人提出「排滿興漢」的口號,鼓吹「推翻滿清,建立民國」,豈不是在煽動清帝國境內的漢人對滿人(包括旗人)發動種族大滅絕運動嗎?傳記作者對魯迅雜文的這番解讀,實在令人感到不可思議!

除了孫乃修,還有其他作者,如:謝冰瀅,也是極盡否定之能事。我實在無法遍舉,只能提醒大家:不要照單全收他們的評語。


一些中國學者或出於崇敬,或想拉攏台灣知識人,或想利用「魯迅」作為溝通東亞各國左翼知識圈的橋樑,近乎無條件肯定魯迅,把他的作品當《聖經》一般宣傳。

作為魯迅的讀者,我應該感謝他們!因為不少人耗費許多時間、心力研究,編出一份份可靠詳盡的作者年表,寫出一篇篇精彩的導讀及作品賞析,給我們讀者很大的方便與啟發。然而,對照魯迅及同時代寫作者(如:林語堂、徐志摩、胡適等)的待遇,我覺得魯迅得到後世過多的關注,不論是讚美肯定還是嘲罵貶損,無形中排擠我們對其他作家的注意。

中華民國治下的台灣,我所見的魯迅評語,正向言論無論數量、篇幅遠大於負向言論,而且一些論者將魯迅視為全能型的作家,認為他在文體、語言、意象、修辭、意象、修辭、思想等方面有很高的成就,我的實際閱讀經驗卻不太支持上述論者的觀點,理由如下:

理由一

魯迅某些文章的語句很拗口,看起來很冗長,而且有些句子並不合文法,例如其名作〈孔乙己〉的最後一段:「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大約……」是表示小說敘述者的猜測,「……的確…:」展現的是小說敘述者對某人某事的斷言,兩者不應該並存,並存的結果是:我們無法確定這位小說敘述者究竟是認定孔乙己已死,還是無法確定。

理由二

魯迅的雜文,名篇很多,敗筆也不少,有些文章完全針對個別人士,不但是不具名的人身攻擊,而且不經學者註解,讀者很難正確了解魯迅的意思,魯迅的《二心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等文集,多的是這類文章。

理由三

魯迅《故事新編》裡的神話、傳說改寫,藝術表現遠遠比不上那些以故鄉人事物為背景的短篇小說。前者,我看了半天,魯迅對那些神話、傳說人物的形象,不像後者那麼鮮明生動。《故事新編》的老子、女媧、后羿、墨子、眉間尺……並沒有超越前人的成就,反倒是那些以故鄉人事物為背景的小說,當中的人物,如:阿Q、孔乙己、祥林嫂、魏連殳、潤土、夏瑜、華小栓、狂人等,個個形象鮮明,令人難忘,而那些以北京為場景的小說,裡面的人物,如:涓生、子君、高老夫子、假道學的四銘先生,也相當顯眼,各具特色。


一些中國學者過於高估魯迅的思想境界。

魯迅是懷疑論者,對於人性、中國人、中國社會也有相當深刻的觀察與體悟。閱讀他的短篇小說及雜文,我們不難理解,只是我讀不出當中有什麼深奧的哲學思想,或是深邃的宗教體驗,只覺得他很直率,很有勇氣,但是非常黏著在懷舊、時事與文壇是非,很少跳脫人事恩怨,靜下心去深思人生、自然、超自然,或是生死、友情、愛情之類較不涉及政治的問題。我認為,這是魯迅比較可惜的地方!如果他少一點時間與人論戰,謝絕某些不懷好意的同行、後進,而對中國的未來,或是人生、自然、超自然,或是生死、友情、愛情之類較不涉及政治的問題,做深入的思考,我相信,魯迅很有可能成為世界第一流作家。真的很可惜!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爬格子的雀榕的沙龍
114會員
236內容數
這個專題的文章主要在介紹歷史方面的書籍、影片、網站文章的內容,以及我的讀後心得。我是以非科班出身、非史學圈的讀者做介紹與批評,每個月至少發文一篇,請多多指教!
2021/11/02
現今「桃園市」所涵蓋的區域,日治時代與台灣其他地方一樣,無論是新文學作家、傳統詩文創作者(包括日本人),還是固守自身文學傳統的原住民都有。戰後,活躍於台灣文壇的作家鍾肇政、林鍾隆、杜潘芳格等人,也在日治時代出生、成長,然後在成長過程慢慢累積自身的文學知識,學習寫作,為日後的文學創作奠定基礎。
Thumbnail
2021/11/02
現今「桃園市」所涵蓋的區域,日治時代與台灣其他地方一樣,無論是新文學作家、傳統詩文創作者(包括日本人),還是固守自身文學傳統的原住民都有。戰後,活躍於台灣文壇的作家鍾肇政、林鍾隆、杜潘芳格等人,也在日治時代出生、成長,然後在成長過程慢慢累積自身的文學知識,學習寫作,為日後的文學創作奠定基礎。
Thumbnail
2021/10/03
「桃園有文學?」 「有的。」 早在漢人來到桃園開墾之前,居住在桃園地區的原住民族,就已用語言創作祭歌、神話、俗語、民間故事等作品,並以口耳相傳的方式流傳。之後,文學在桃園逐漸發展,並且漸趨多元……本文旨在簡介日治時期之前桃園地區的文學發展。
Thumbnail
2021/10/03
「桃園有文學?」 「有的。」 早在漢人來到桃園開墾之前,居住在桃園地區的原住民族,就已用語言創作祭歌、神話、俗語、民間故事等作品,並以口耳相傳的方式流傳。之後,文學在桃園逐漸發展,並且漸趨多元……本文旨在簡介日治時期之前桃園地區的文學發展。
Thumbnail
2021/08/27
這是我在桃園市立圖書館的總館(在文化局內)二手書交換區發現這本書,以漢字呈現、以羅馬字母標註字音的台語散文集。(文集的介紹,請見內文)
Thumbnail
2021/08/27
這是我在桃園市立圖書館的總館(在文化局內)二手書交換區發現這本書,以漢字呈現、以羅馬字母標註字音的台語散文集。(文集的介紹,請見內文)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讀魯迅的《朝花夕拾》,也因為做手工【立體書評😂】的緣故,竟然停不下來,於是翻了翻《而已集》,竟看到兩篇關於香港的小文章,一是“略談香港”,二是“再談香港”,覺得很好奇,於是就想一讀窺個究竟,看看九十多年前的魯迅眼中的香港是什麼樣的。這裡說「眼中」,其實是「筆下」的,不過,我自認為魯迅的「眼中」和「
Thumbnail
讀魯迅的《朝花夕拾》,也因為做手工【立體書評😂】的緣故,竟然停不下來,於是翻了翻《而已集》,竟看到兩篇關於香港的小文章,一是“略談香港”,二是“再談香港”,覺得很好奇,於是就想一讀窺個究竟,看看九十多年前的魯迅眼中的香港是什麼樣的。這裡說「眼中」,其實是「筆下」的,不過,我自認為魯迅的「眼中」和「
Thumbnail
讀魯迅真的危險嗎?《1984》危險嗎?筆桿子和槍桿子,究竟哪個更危險?或許魯迅在《朝花夕拾》的《二十四孝圖》裡已經說到了,危險的是當一個國家裡,孩子們沒有可以讀的讀物,沒有能夠開啟明智、接近童心、童真的書籍;相反,孩子們被要求著去懂事、去做如大人一樣圓滑的人精,說真話被嘲笑成不會轉圜,思考與反思終被
Thumbnail
讀魯迅真的危險嗎?《1984》危險嗎?筆桿子和槍桿子,究竟哪個更危險?或許魯迅在《朝花夕拾》的《二十四孝圖》裡已經說到了,危險的是當一個國家裡,孩子們沒有可以讀的讀物,沒有能夠開啟明智、接近童心、童真的書籍;相反,孩子們被要求著去懂事、去做如大人一樣圓滑的人精,說真話被嘲笑成不會轉圜,思考與反思終被
Thumbnail
魯迅的雜文、小說吸引我的一大原因,在於:他展現了一個與歷史課本不同風貌的民國時代。歷史課本編寫者筆下的民國。
Thumbnail
魯迅的雜文、小說吸引我的一大原因,在於:他展現了一個與歷史課本不同風貌的民國時代。歷史課本編寫者筆下的民國。
Thumbnail
我實在不曉得,台灣人到底要怎樣,才算真的「正視」魯迅的成就?如果是以中國過往對魯迅的各種推崇行動,作為標準,我想,台灣人不論怎麼做,大概永遠不會及格。因為我們很難想像,魯迅在中國,到底被政府、知識菁英、民眾「神化」到什麼地步……
Thumbnail
我實在不曉得,台灣人到底要怎樣,才算真的「正視」魯迅的成就?如果是以中國過往對魯迅的各種推崇行動,作為標準,我想,台灣人不論怎麼做,大概永遠不會及格。因為我們很難想像,魯迅在中國,到底被政府、知識菁英、民眾「神化」到什麼地步……
Thumbnail
劉再復在《共鑑五四》一書中讚揚魯迅,認為魯迅的精神和作品風格非常接近尼采,某些作品甚至跟尼采一樣,也就是說:把魯迅的名字隱去,掛上「尼采」,人們可能認不出來,不過作為魯迅和尼采作品讀者的我,總覺得兩者還是有相當大的差異……
Thumbnail
劉再復在《共鑑五四》一書中讚揚魯迅,認為魯迅的精神和作品風格非常接近尼采,某些作品甚至跟尼采一樣,也就是說:把魯迅的名字隱去,掛上「尼采」,人們可能認不出來,不過作為魯迅和尼采作品讀者的我,總覺得兩者還是有相當大的差異……
Thumbnail
魯迅的雜文與時事牽連甚深,不是身歷其境的人往往很難真正了解他的寫作動機,以及一些文章的真正涵義,因此後世的魯迅迷、魯迅研究者容易將魯迅的作品斷章取義,把一些文章內容「絕對化」,變成可以跨越時空挪用的大道理,或是憑魯迅的一面之詞去評斷那些不同立場者的是非對錯,甚至武斷地論定他們的人品及一生的成就……
Thumbnail
魯迅的雜文與時事牽連甚深,不是身歷其境的人往往很難真正了解他的寫作動機,以及一些文章的真正涵義,因此後世的魯迅迷、魯迅研究者容易將魯迅的作品斷章取義,把一些文章內容「絕對化」,變成可以跨越時空挪用的大道理,或是憑魯迅的一面之詞去評斷那些不同立場者的是非對錯,甚至武斷地論定他們的人品及一生的成就……
Thumbnail
一些論者為了反中、反共,把「魯迅」當成是兩者的化身,寫作態度不夠客觀。一些中國學者或出於崇敬,或想拉攏台灣知識人,或想利用「魯迅」作為溝通東亞各國左翼知識圈的橋樑,近乎無條件肯定魯迅,把他的作品當《聖經》一般宣傳。一些中國學者過於高估魯迅的思想境界。
Thumbnail
一些論者為了反中、反共,把「魯迅」當成是兩者的化身,寫作態度不夠客觀。一些中國學者或出於崇敬,或想拉攏台灣知識人,或想利用「魯迅」作為溝通東亞各國左翼知識圈的橋樑,近乎無條件肯定魯迅,把他的作品當《聖經》一般宣傳。一些中國學者過於高估魯迅的思想境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