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魯迅,讓我看到民國的另一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中國新文學作家、翻譯家──魯迅 (本名:周樹人)
魯迅的雜文、小說吸引我的一大原因,在於:他展現了一個與歷史課本不同風貌的民國時代。歷史課本編寫者筆下的民國,不一定都是虛假,有些確實離事實原貌不遠,但有些事情,若對照日本、美國、其他國家歷史學者的著作,我們會發現:明顯背離史實。
我不認為歷史課本寫的東西都是錯的,都是一無可取,而魯迅寫的、外國人與台獨派學者寫的,都是對的,不過有一點我相當肯定的是,歷史課本編寫者的立場比較偏向北伐以後主政的中國國民黨,對於所謂的「歐美列強」、「各路的軍閥」、「中國共產黨」、「日本帝國」、「中國的示威民眾」……其敘述不夠客觀,好像兩者爆發了什麼衝突,不管是軍事衝突,還是外交紛爭,錯的那方永遠都是後者,要嘛對方無知生事,不然就是他們蓄意挑起,存心與國民政府、蔣介石過不去。
其次,他們的視角像是北伐以後的國民政府公務員,或是那些比較認同中國國民黨的文化人,而非疏離或反對中國國民黨的學者專家,更不是當時人口眾多而且沒有什麼政治發言權的基層民眾。課本談的多是國民政府北伐以後的「十年建設」、「黃金十年」,以及僅次於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時代,相對忽視的是,多數民眾生活困頓的慘狀、人們面臨改朝換代(辛亥革命、張勳復辟、北伐勝利)的焦慮惶恐、歷來政府(不論是北洋還是國民黨)對人們言論與思想自由的嚴厲管制、社會貧富懸殊、新舊文化衝突等的民國景觀,我覺得,魯迅的雜文、小說就像一道窗口,讓我們看到民國的另一面,也就是那些不幸被中華民國政府長年遮掩,以及被人們淡忘的事物。
魯迅的言論及文學作品很容易給人一種錯覺,那就是,他畢生反國民黨,反中華民國。其實魯迅至死都肯定辛亥革命的價值,從不後悔自己、其他同鄉(秋瑾、徐錫麟、陶成章等人)、孫中山當年參與推翻滿清的行動,但是民國以後的政局動盪、社會的閉塞頹敗,種種亂象,讓他對這個曾經寄予厚望的民國深感痛心,等到蔣介石、白崇禧等人以暴力方式清黨,讓那些加入共產黨的學生、無辜市民血染上海、廣州等地的街頭、校園,魯迅對國民黨、自己僅存的樂觀徹底絕望,沒有多久就轉向中國共產黨,將希望寄託在後者。儘管魯迅晚年親共(但最終沒入黨),對於許多發生在中華民國境內的亂象,他仍然以曲筆、諷刺等方法揭露出來,不畏官方的言論審查,與親國民黨外圍組織成員的威脅、謾罵,為我們後人留下可貴的見證,以及豐碩的文學資產。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avatar-img
113會員
236內容數
這個專題的文章主要在介紹歷史方面的書籍、影片、網站文章的內容,以及我的讀後心得。我是以非科班出身、非史學圈的讀者做介紹與批評,每個月至少發文一篇,請多多指教!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魯迅的小說傑作〈孔乙己〉在國文課本已經好多年了。課本、教師手冊、坊間解說魯迅這篇小說的書籍,幾乎把「我」當成一個單純、涉世未深、誠實可靠,約12、13歲的中國孩子,並且說:魯迅是透過「我」的見聞,向讀者展現當時的中國社會人心澆薄,人們普遍缺乏同情心,而且以作賤弱者為樂……但主角「我」是否也參與其中?
我實在不曉得,台灣人到底要怎樣,才算真的「正視」魯迅的成就?如果是以中國過往對魯迅的各種推崇行動,作為標準,我想,台灣人不論怎麼做,大概永遠不會及格。因為我們很難想像,魯迅在中國,到底被政府、知識菁英、民眾「神化」到什麼地步……
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遠流出版公司,繁體中文。 第一封信到第十二封信,依序是: 談讀書、談動、談靜、談中學生與社會運動、談十字街頭、談多元宇宙、談升學與選課、談作文、談情與理、談擺脫、談在羅浮宮所得的一個感想、談人生與我。 這本書在1929年(民國18年)是一本相當暢銷的書信體散文集。由於作
劉再復在《共鑑五四》一書中讚揚魯迅,認為魯迅的精神和作品風格非常接近尼采,某些作品甚至跟尼采一樣,也就是說:把魯迅的名字隱去,掛上「尼采」,人們可能認不出來,不過作為魯迅和尼采作品讀者的我,總覺得兩者還是有相當大的差異……
以下有兩篇文章,我覺得不錯,想介紹給大家!一篇文章是 陳器文〈魯迅的歷史形象與現代意義〉,另一篇是 蘇敏逸〈魯迅小說中的人物〉……
魯迅的雜文與時事牽連甚深,不是身歷其境的人往往很難真正了解他的寫作動機,以及一些文章的真正涵義,因此後世的魯迅迷、魯迅研究者容易將魯迅的作品斷章取義,把一些文章內容「絕對化」,變成可以跨越時空挪用的大道理,或是憑魯迅的一面之詞去評斷那些不同立場者的是非對錯,甚至武斷地論定他們的人品及一生的成就……
魯迅的小說傑作〈孔乙己〉在國文課本已經好多年了。課本、教師手冊、坊間解說魯迅這篇小說的書籍,幾乎把「我」當成一個單純、涉世未深、誠實可靠,約12、13歲的中國孩子,並且說:魯迅是透過「我」的見聞,向讀者展現當時的中國社會人心澆薄,人們普遍缺乏同情心,而且以作賤弱者為樂……但主角「我」是否也參與其中?
我實在不曉得,台灣人到底要怎樣,才算真的「正視」魯迅的成就?如果是以中國過往對魯迅的各種推崇行動,作為標準,我想,台灣人不論怎麼做,大概永遠不會及格。因為我們很難想像,魯迅在中國,到底被政府、知識菁英、民眾「神化」到什麼地步……
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遠流出版公司,繁體中文。 第一封信到第十二封信,依序是: 談讀書、談動、談靜、談中學生與社會運動、談十字街頭、談多元宇宙、談升學與選課、談作文、談情與理、談擺脫、談在羅浮宮所得的一個感想、談人生與我。 這本書在1929年(民國18年)是一本相當暢銷的書信體散文集。由於作
劉再復在《共鑑五四》一書中讚揚魯迅,認為魯迅的精神和作品風格非常接近尼采,某些作品甚至跟尼采一樣,也就是說:把魯迅的名字隱去,掛上「尼采」,人們可能認不出來,不過作為魯迅和尼采作品讀者的我,總覺得兩者還是有相當大的差異……
以下有兩篇文章,我覺得不錯,想介紹給大家!一篇文章是 陳器文〈魯迅的歷史形象與現代意義〉,另一篇是 蘇敏逸〈魯迅小說中的人物〉……
魯迅的雜文與時事牽連甚深,不是身歷其境的人往往很難真正了解他的寫作動機,以及一些文章的真正涵義,因此後世的魯迅迷、魯迅研究者容易將魯迅的作品斷章取義,把一些文章內容「絕對化」,變成可以跨越時空挪用的大道理,或是憑魯迅的一面之詞去評斷那些不同立場者的是非對錯,甚至武斷地論定他們的人品及一生的成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大學時代在台北師大附近的地下道看到幾本當時所謂的「禁書」就買了下來。 這些禁書是牆國文學國師「魯迅」所寫的「阿Q正傳」、「狂人日記」等等,這些左派文學在當時是禁止閱讀的書,至於為什麼禁止閱讀?如果你看過「返校」就知道了,還好我買禁書那時已經是白色恐怖的末期----。
Thumbnail
1924年距今恰100年了。這是一個老作品。讀其書,需融入當時的背景,其論述之詞相對於今,我感觸最深的是每一句之構成較長,用詞是古典的,想法是含蓄的,表達是深層的。不過,不管是古或今,一位成功的作家,其文學造詣均為上乘,思想是有深度的,只是表達的手法不同而已。總之,此書我感覺是於其他作品大異其趣!
Thumbnail
魯迅繼〈狂人日記〉、〈孔乙己〉之後,在一九一九年四月的《新青年》第六卷第五號上發表了短篇小說〈藥〉。魯迅自承想利用小說的力量改良社會:「我的取材,多採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 在這篇〈藥〉中,魯迅揭示的迷信與冷漠,時至今日,仍值得我們反思與討論。 一
Thumbnail
魯迅的《藥》為一篇反映社會現實的短篇小說,內容大意為革命烈士為遊行示威慷慨赴死,然而他的鮮血卻被無知迷信的大眾認為是癆病的治方,使得主角爭搶著「人血饅頭」去治兒子的病。
在太宰治的作品中,以魯迅為主角的小說《惜別》最受冷淡對待,甚至最飽受日本左派文學評論家們炮火齊射的批評,說這是一部多麼失敗的小說,簡直是在扭曲魯迅的偉大形象,等等。   然而,事實真相究竟如何?   之前,我未正式閱讀該作原文之前,亦是含糊地接受這些「高見」,並沒有質疑其著名專家的觀點是否站
Thumbnail
  本學期閱讀了梁漱溟(1893—1988)的三本著作,分別為《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下稱《東西》)(1921)、《中國文化要義》(下稱《要義》)(1949)及《人心與人生》(下稱《人心》)(1984)。民國初年是思想繼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後,再一次在極度動盪(內憂外患、軍閥割據)下百花齊放的年代
Thumbnail
  在陸劇《覺醒年代》中,陳獨秀說明《新青年》宣揚西方民主與科學等進步思想(革新派),而反對中國傳統孔教三綱(保守派)的原因:   「中國舊學,是世界學術中的一部分;儒家孔學,是中國舊學中的一部分;孔教三綱,是孔學中的一部分,甚至是很小的一部分。對於孔學本分之內的價值存在,我們並不反對
《狂人日記》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4卷5號《新青年》月刊。收錄在魯迅的短篇小說集《吶喊》中,諷刺了中國傳統禮教和中國人的陋俗,被認為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
Thumbnail
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文藝春秋》引起共鳴與同感並不意外。而且這種共鳴,所招喚起的情懷,在很大的程度上屬於「同代人」。就算不是標準文青——其中作者展現出一種承襲前代的廢材氣息(例如駱以軍?),卻也正是是這種「廢材」與「偏差」散出的寂寞氣息,形塑起這一代,甚至前溯與後推鄰近世代文青臉譜——,在接觸「漢聲小百科」、「林強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大學時代在台北師大附近的地下道看到幾本當時所謂的「禁書」就買了下來。 這些禁書是牆國文學國師「魯迅」所寫的「阿Q正傳」、「狂人日記」等等,這些左派文學在當時是禁止閱讀的書,至於為什麼禁止閱讀?如果你看過「返校」就知道了,還好我買禁書那時已經是白色恐怖的末期----。
Thumbnail
1924年距今恰100年了。這是一個老作品。讀其書,需融入當時的背景,其論述之詞相對於今,我感觸最深的是每一句之構成較長,用詞是古典的,想法是含蓄的,表達是深層的。不過,不管是古或今,一位成功的作家,其文學造詣均為上乘,思想是有深度的,只是表達的手法不同而已。總之,此書我感覺是於其他作品大異其趣!
Thumbnail
魯迅繼〈狂人日記〉、〈孔乙己〉之後,在一九一九年四月的《新青年》第六卷第五號上發表了短篇小說〈藥〉。魯迅自承想利用小說的力量改良社會:「我的取材,多採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 在這篇〈藥〉中,魯迅揭示的迷信與冷漠,時至今日,仍值得我們反思與討論。 一
Thumbnail
魯迅的《藥》為一篇反映社會現實的短篇小說,內容大意為革命烈士為遊行示威慷慨赴死,然而他的鮮血卻被無知迷信的大眾認為是癆病的治方,使得主角爭搶著「人血饅頭」去治兒子的病。
在太宰治的作品中,以魯迅為主角的小說《惜別》最受冷淡對待,甚至最飽受日本左派文學評論家們炮火齊射的批評,說這是一部多麼失敗的小說,簡直是在扭曲魯迅的偉大形象,等等。   然而,事實真相究竟如何?   之前,我未正式閱讀該作原文之前,亦是含糊地接受這些「高見」,並沒有質疑其著名專家的觀點是否站
Thumbnail
  本學期閱讀了梁漱溟(1893—1988)的三本著作,分別為《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下稱《東西》)(1921)、《中國文化要義》(下稱《要義》)(1949)及《人心與人生》(下稱《人心》)(1984)。民國初年是思想繼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後,再一次在極度動盪(內憂外患、軍閥割據)下百花齊放的年代
Thumbnail
  在陸劇《覺醒年代》中,陳獨秀說明《新青年》宣揚西方民主與科學等進步思想(革新派),而反對中國傳統孔教三綱(保守派)的原因:   「中國舊學,是世界學術中的一部分;儒家孔學,是中國舊學中的一部分;孔教三綱,是孔學中的一部分,甚至是很小的一部分。對於孔學本分之內的價值存在,我們並不反對
《狂人日記》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4卷5號《新青年》月刊。收錄在魯迅的短篇小說集《吶喊》中,諷刺了中國傳統禮教和中國人的陋俗,被認為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
Thumbnail
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文藝春秋》引起共鳴與同感並不意外。而且這種共鳴,所招喚起的情懷,在很大的程度上屬於「同代人」。就算不是標準文青——其中作者展現出一種承襲前代的廢材氣息(例如駱以軍?),卻也正是是這種「廢材」與「偏差」散出的寂寞氣息,形塑起這一代,甚至前溯與後推鄰近世代文青臉譜——,在接觸「漢聲小百科」、「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