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過度神化的魯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如果單憑學者與出版社的一面之詞,我們會以為「魯迅」在台灣從古至今都被冷落忽略、貶抑批判,甚至被人賤視。魯迅的作品在戒嚴時期確實被當局查禁多年,魯迅的生平及文學成就的確被學院、文壇、教育界「視而不見」多時,但是解嚴以後,魯迅的作品、生平事跡及文學成就,迅速浮上檯面。如今,他的小說作品〈孔乙己〉、散文〈風箏〉被選錄到中學國文課本;其生平事跡、文學成就,也不再是禁忌話題;其《中國小說史略》與文學作品,不論是單行本,還是後人編選的集子,無一不是市場的長銷書。


我實在不曉得,台灣人到底要怎樣,才算真的「正視」魯迅的成就?如果是以中國過往對魯迅的各種推崇行動,作為標準,我想,台灣人不論怎麼做,大概永遠不會及格。因為我們很難想像,魯迅在中國,到底被政府、知識菁英、民眾「神化」到什麼地步,台灣從古至今,除了兩蔣父子、孔子,幾乎沒有一個作家、藝術家、知識人,被當局 (包括荷西時代之前的部落聯盟) 捧成全台的知名人物,而且他的名號還能作為許多事物的形容詞。


再者,從古至今,好像也沒有一個台灣作家、學者、藝術家、知識人、學者,像魯迅那樣───批判者的數量,或是其文章品質,一旦踰越了某條底線,沒多久就會有官方的作家協會、○○博物館、XX學會之類的團體出面關切,甚至要求大家不可「詆毀」某人,評論態度要「理性客觀」云云。


我是讀了劉曉波、余杰、曹長青等中國民運人士的文章,以及孫乃修的「魯迅傳」,才了解:「魯迅」其人、其文,很長一段時間,在中國,是一尊人人都碰不得的「大神」,誰批判,誰倒楣。即便1990年代以後,中國仍然有人因評論、研究魯迅其人、其文,發表負面評價,事後引發不小爭議。我讀過的一本魯迅傳,作者因負面評價魯迅的人格與文學成就,結果就被袁良駿等中國學者,大加批判,甚至被人身攻擊。(註:袁良駿撰寫〈一本詆毀魯迅的「魯迅傳」──致孫乃修先生〉,文章所在的網址:https://www.getit01.com/p2018081636209799/)


raw-image

回到正題,「魯迅」到底被「神化」到什麼地步?在此,我開出一張清單,請大家看看……


1.魯迅住過、工作過的地方,大多被細心保存下來,而且被闢為魯迅紀念館,如:紹興魯迅紀念館、紹興市第一中學魯迅紀念室、南京魯迅紀念館、浙江省杭州高級中學魯迅紀念室、北京魯迅博物館、北京魯迅中學魯迅生平展室、廈門大學魯迅紀念館、廣州魯迅紀念館、上海魯迅紀念館。連魯迅留學日本時期就讀的仙台醫專,學校所在的宮城縣,都有魯迅故居、魯迅紀念碑。


2.魯迅的名字被人用來命名學校、文學獎、街道,以及各式各樣的組織,例如:北京魯迅中學、魯迅文學獎、魯迅藝術學院、魯迅文化基金會、遼寧省大連市的魯迅路,以及中國作家協會直屬,專門培育各種文學人才的「魯迅文學院」。

3.魯迅的藏書及大小生活用品,不少被保存下來,作為博物館與紀念館的收藏文物。

4.魯迅的照片、肖像、人物圖像,被印在卡片、馬克杯、T血、海報、郵票等物品上面。

5.魯迅的書信、論文、文學創作、日記……等,被做成「魯迅全集」。「魯迅全集」不僅出版多次,擁有多國譯本,而且中國本土的版本還會隨著政治情勢,收錄或剔除某些文章。


6.魯迅的小說、雜文,當中的人物、故事場景,成為藝術家、劇作家、作家等的創作題材,例如:畫家程十髮曾用一系列的水墨畫作,呈現魯迅的短篇小說「阿Q正傳」;雕刻家趙延年用38幀木雕板畫,表現魯迅的短篇小說「狂人日記」;音樂家葉小綱,以魯迅作品《社戲》《閏土》《阿Q》《祥林嫂》《野草》《鑄劍》《朝花夕拾》《兩地書》《魂》裡的原文,作為歌詞,創作第五交響樂《魯迅》,在2019年1月中國「國家大劇院」公演,慶祝改革開放四十週年。

7.魯迅的雜文、小說、詩作,長年作為國文課本的課本或是候選文章,而且其選入、刪除,都能引發外界關注。

8.不少公共空間擺放魯迅的畫像、雕像,以及相關的裝置藝術。

9.一些中國學者終生以研究魯迅為業,領國家的薪水,所謂的「吃魯迅飯」。

10.魯迅生前對同時代人事物的認知,無論有理無理,曾被中國當局、親官方學者作為「金科玉律」、「至理名言」。例如:魯迅「棒打落水狗」的名言,原初是針對當時的大官---章士釗,沒別的意思,結果被反魯派、捧魯派兩道人士當成是非常了不起的東西,前者認定魯迅是心胸極為狹隘的人,後者則讚揚魯迅剛正不阿,同時認定林語堂是鄉愿之徒。


11.魯迅對當時人事物的看法,被人過度放大檢視,而且被預設是正確無誤。有很長一段時間,一些中國學者動輒引用魯迅的說法,來論斷其他作家的政治立場、意識形態、文學成就、人際關係等方面,例如:魯迅批判過的顧頡剛、陳西瀅、周作人、林語堂、胡秋原、梁實秋等人,不少就被中國學者無情批判,甚至全盤否定他們的人格或文藝方面的成就。


12.如果有國內外知名作家、學者、網紅批判魯迅,不論其人、其文,不久就會有個別學者、中央或地方級別的作家協會出來發言,或是為文反擊。──中國知名的政治異議人士劉曉波,生前肯定魯迅的批判精神、前期作品的藝術成就,仍在他的散文集《向良心說謊的民族》,揭露當局如何利用「魯迅」鉗制民眾的獨立思考。

raw-image

儘管我努力開列,仍有「族繁不及備載」之感!與孔子、毛澤東相較,大概只差一項,就是魯迅還沒被人供奉在廟裡,也還沒被人立祠紀念,真是可怕啊!


很慶幸我生在中國以外的地方,能夠自由閱讀、評論、研究魯迅其人、其文。中國官民對「魯迅」的神化、聖化,以及之後所謂的「酷評」、「清算」,其實是一個挺負面的榜樣,並不值得我們學習、效法。但願台灣未來不論國號為何,無論哪個政黨執政,都不要這樣神化、聖化任何一個作家、藝術家、學者、知識人,讓大家擁有寬廣的思考與言論空間,能夠心無掛礙閱讀、評論他們的作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爬格子的雀榕的沙龍
115會員
236內容數
這個專題的文章主要在介紹歷史方面的書籍、影片、網站文章的內容,以及我的讀後心得。我是以非科班出身、非史學圈的讀者做介紹與批評,每個月至少發文一篇,請多多指教!
2021/11/02
現今「桃園市」所涵蓋的區域,日治時代與台灣其他地方一樣,無論是新文學作家、傳統詩文創作者(包括日本人),還是固守自身文學傳統的原住民都有。戰後,活躍於台灣文壇的作家鍾肇政、林鍾隆、杜潘芳格等人,也在日治時代出生、成長,然後在成長過程慢慢累積自身的文學知識,學習寫作,為日後的文學創作奠定基礎。
Thumbnail
2021/11/02
現今「桃園市」所涵蓋的區域,日治時代與台灣其他地方一樣,無論是新文學作家、傳統詩文創作者(包括日本人),還是固守自身文學傳統的原住民都有。戰後,活躍於台灣文壇的作家鍾肇政、林鍾隆、杜潘芳格等人,也在日治時代出生、成長,然後在成長過程慢慢累積自身的文學知識,學習寫作,為日後的文學創作奠定基礎。
Thumbnail
2021/10/03
「桃園有文學?」 「有的。」 早在漢人來到桃園開墾之前,居住在桃園地區的原住民族,就已用語言創作祭歌、神話、俗語、民間故事等作品,並以口耳相傳的方式流傳。之後,文學在桃園逐漸發展,並且漸趨多元……本文旨在簡介日治時期之前桃園地區的文學發展。
Thumbnail
2021/10/03
「桃園有文學?」 「有的。」 早在漢人來到桃園開墾之前,居住在桃園地區的原住民族,就已用語言創作祭歌、神話、俗語、民間故事等作品,並以口耳相傳的方式流傳。之後,文學在桃園逐漸發展,並且漸趨多元……本文旨在簡介日治時期之前桃園地區的文學發展。
Thumbnail
2021/08/27
這是我在桃園市立圖書館的總館(在文化局內)二手書交換區發現這本書,以漢字呈現、以羅馬字母標註字音的台語散文集。(文集的介紹,請見內文)
Thumbnail
2021/08/27
這是我在桃園市立圖書館的總館(在文化局內)二手書交換區發現這本書,以漢字呈現、以羅馬字母標註字音的台語散文集。(文集的介紹,請見內文)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們如果單憑「古文三十」、參考書、教科書,及國文老師課堂上的講解,去了解中國文學,腦中浮出這樣的圖像,其實一點都不奇怪!因為當初(戒嚴時代)為我們一手打造國文教育的學者們,不是輕忽這些事物的重要,就是出於某種原因,刻意將這些事物排除在外。 他們將某些事物排除在外? 是的,沒錯! (請見內文)
Thumbnail
我們如果單憑「古文三十」、參考書、教科書,及國文老師課堂上的講解,去了解中國文學,腦中浮出這樣的圖像,其實一點都不奇怪!因為當初(戒嚴時代)為我們一手打造國文教育的學者們,不是輕忽這些事物的重要,就是出於某種原因,刻意將這些事物排除在外。 他們將某些事物排除在外? 是的,沒錯! (請見內文)
Thumbnail
讀魯迅的《朝花夕拾》,也因為做手工【立體書評😂】的緣故,竟然停不下來,於是翻了翻《而已集》,竟看到兩篇關於香港的小文章,一是“略談香港”,二是“再談香港”,覺得很好奇,於是就想一讀窺個究竟,看看九十多年前的魯迅眼中的香港是什麼樣的。這裡說「眼中」,其實是「筆下」的,不過,我自認為魯迅的「眼中」和「
Thumbnail
讀魯迅的《朝花夕拾》,也因為做手工【立體書評😂】的緣故,竟然停不下來,於是翻了翻《而已集》,竟看到兩篇關於香港的小文章,一是“略談香港”,二是“再談香港”,覺得很好奇,於是就想一讀窺個究竟,看看九十多年前的魯迅眼中的香港是什麼樣的。這裡說「眼中」,其實是「筆下」的,不過,我自認為魯迅的「眼中」和「
Thumbnail
讀魯迅真的危險嗎?《1984》危險嗎?筆桿子和槍桿子,究竟哪個更危險?或許魯迅在《朝花夕拾》的《二十四孝圖》裡已經說到了,危險的是當一個國家裡,孩子們沒有可以讀的讀物,沒有能夠開啟明智、接近童心、童真的書籍;相反,孩子們被要求著去懂事、去做如大人一樣圓滑的人精,說真話被嘲笑成不會轉圜,思考與反思終被
Thumbnail
讀魯迅真的危險嗎?《1984》危險嗎?筆桿子和槍桿子,究竟哪個更危險?或許魯迅在《朝花夕拾》的《二十四孝圖》裡已經說到了,危險的是當一個國家裡,孩子們沒有可以讀的讀物,沒有能夠開啟明智、接近童心、童真的書籍;相反,孩子們被要求著去懂事、去做如大人一樣圓滑的人精,說真話被嘲笑成不會轉圜,思考與反思終被
Thumbnail
魯迅的雜文、小說吸引我的一大原因,在於:他展現了一個與歷史課本不同風貌的民國時代。歷史課本編寫者筆下的民國。
Thumbnail
魯迅的雜文、小說吸引我的一大原因,在於:他展現了一個與歷史課本不同風貌的民國時代。歷史課本編寫者筆下的民國。
Thumbnail
我實在不曉得,台灣人到底要怎樣,才算真的「正視」魯迅的成就?如果是以中國過往對魯迅的各種推崇行動,作為標準,我想,台灣人不論怎麼做,大概永遠不會及格。因為我們很難想像,魯迅在中國,到底被政府、知識菁英、民眾「神化」到什麼地步……
Thumbnail
我實在不曉得,台灣人到底要怎樣,才算真的「正視」魯迅的成就?如果是以中國過往對魯迅的各種推崇行動,作為標準,我想,台灣人不論怎麼做,大概永遠不會及格。因為我們很難想像,魯迅在中國,到底被政府、知識菁英、民眾「神化」到什麼地步……
Thumbnail
劉再復在《共鑑五四》一書中讚揚魯迅,認為魯迅的精神和作品風格非常接近尼采,某些作品甚至跟尼采一樣,也就是說:把魯迅的名字隱去,掛上「尼采」,人們可能認不出來,不過作為魯迅和尼采作品讀者的我,總覺得兩者還是有相當大的差異……
Thumbnail
劉再復在《共鑑五四》一書中讚揚魯迅,認為魯迅的精神和作品風格非常接近尼采,某些作品甚至跟尼采一樣,也就是說:把魯迅的名字隱去,掛上「尼采」,人們可能認不出來,不過作為魯迅和尼采作品讀者的我,總覺得兩者還是有相當大的差異……
Thumbnail
魯迅的雜文與時事牽連甚深,不是身歷其境的人往往很難真正了解他的寫作動機,以及一些文章的真正涵義,因此後世的魯迅迷、魯迅研究者容易將魯迅的作品斷章取義,把一些文章內容「絕對化」,變成可以跨越時空挪用的大道理,或是憑魯迅的一面之詞去評斷那些不同立場者的是非對錯,甚至武斷地論定他們的人品及一生的成就……
Thumbnail
魯迅的雜文與時事牽連甚深,不是身歷其境的人往往很難真正了解他的寫作動機,以及一些文章的真正涵義,因此後世的魯迅迷、魯迅研究者容易將魯迅的作品斷章取義,把一些文章內容「絕對化」,變成可以跨越時空挪用的大道理,或是憑魯迅的一面之詞去評斷那些不同立場者的是非對錯,甚至武斷地論定他們的人品及一生的成就……
Thumbnail
一些論者為了反中、反共,把「魯迅」當成是兩者的化身,寫作態度不夠客觀。一些中國學者或出於崇敬,或想拉攏台灣知識人,或想利用「魯迅」作為溝通東亞各國左翼知識圈的橋樑,近乎無條件肯定魯迅,把他的作品當《聖經》一般宣傳。一些中國學者過於高估魯迅的思想境界。
Thumbnail
一些論者為了反中、反共,把「魯迅」當成是兩者的化身,寫作態度不夠客觀。一些中國學者或出於崇敬,或想拉攏台灣知識人,或想利用「魯迅」作為溝通東亞各國左翼知識圈的橋樑,近乎無條件肯定魯迅,把他的作品當《聖經》一般宣傳。一些中國學者過於高估魯迅的思想境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