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老派類比與新穎數位並存的美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我們面臨的並不是在數位和類比之間擇一的問題,事實上,這種膚淺的二元性正是數位得以制約人們的語言:一種介於 0 與 1、黑與白的虛假二元選擇。真實的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的,更不是灰色的。真實有著多重色澤、無窮無盡的紋理並且深富情感層次;真實聞起來刺鼻,嚐起來怪異,暴露著人類的不完美。」
說得真好!這段話來自這本《老派科技的逆襲》的序,從序中我就嗅到了那種吸引我的氣味。其實真相是,第一眼見到書名和封面時,我的信用卡就快速現身了。
書名直白而昭然若揭地破題,而這現象應該大家近幾年都能實際感同身受,無論國內外皆然,是世界性的。倒是中文副標「黑膠、筆記、筆記本」只是其中部分案例,作者還以桌遊、開店零售、工作型態、學校教育等角度來佐證其觀察和研究。
有趣的是最後一章談到「數位世界中的類比反撲」,意指像矽谷這種地方,重視創新的高科技工作 - 尤其是軟體和服務的數位產品 - 麕集成群,從業者亦多為較為富裕的有產階級,但這些人卻更喜愛類比事物。何也?講好聽是雅痞、文青、潮,不然要說附庸風雅也無可厚非,畢竟應該不是人人都有老靈魂的 DNA。但這也代表「復古」真的可以成為一種產業,在特定有產階級中是普遍能被認同的元素,如同古董一般。
不過我想說,不必砸重本也可以沈浸在類比的老派情懷中。我覺得那是一種「精神」,就像沒錢買黑膠,你還是可以了解音樂歷史,知道音樂曾經在人們生活中存在的形式,這樣你肯定會更尊重與喜愛音樂。底片膠卷不也是?即使你難以擁有暗房體驗、更玩不起膠卷相機,但從花心思在相片的拍攝上 - 如取景、構圖、調整成像等等,你不可能不迷戀那舊時的底片質感與手藝。
我也算討數位這行飯吃的人,我也愛老東西,所以最後一章我看得很有感。但我常常在找尋窮人版類比情懷的道路上摸索,我總愛自問為何一定要花錢買情懷?有時候金錢買來的可能真的就是附庸風雅,太過刻意就變矯情。有點希望近年這股類比逆襲,不要太過了頭纔好。盧德主義和科技主義都不是我們的方向,類比與數位更不是平行互斥,正如一開始所講的,真實的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相輔才能相成,打造烏托邦社會的路上,兩者缺一不可。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9會員
240內容數
2015 年夏末,台灣最知名的披頭四達人馬世芳連續第三年帶團去英國,走訪披頭四相關景點,可謂道道地地難得的搖滾樂進香團。我看了兩年,也盼了兩年,終於在這年初下定決心去報名,圓我身為披頭四粉絲的一個大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小白的窩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初遇此書是七月在龍潭「晴耕雨讀小書店」的二手書區,醒目書名讓我快速掠過書架的目光停駐,那是一個會攫取任何披頭四迷注意力的四個字。 《橡皮靈魂》,腦袋自動運作翻回英文 "Rubber Soul",披頭四 1965 年的第六張專輯名稱,一張「登大人」的經典。 推理小說,作者是日本作家井上夢人,從此刻開
最近連續看了幾本以非洲為背景的書,但我並未有意以此為主題,只是巧合,隨意看到,有興趣就借來讀。 第一本是奈波爾的《大河灣》,上次有談過。作者並未在書中言明背景是哪個國家,但應為從東非坦尚尼亞往西邊非洲內陸心臟的薩伊(今剛果民主共和國)前進的設定。 再來是剛讀完的《小小國》(Petit Pays)。
古典音樂中有一首很著名的曲子,「波麗露」 (Boléro)。雖然曲名早已如雷貫耳許久,但不諳古典樂的我,卻從來也沒聽過。直到今天。 正在看一本書,是上次去新竹出差時臨時起意走逛附近獨立書店,於竹北「或者」買到的《不論下雨或晴天・陳老闆唱片行》。雖不識作者,亦未見過此書,但書腰上大大的「音樂小說」字
卓亞麥 - 185 上的藍調 哇,這張唱片超對我味!台灣很少有純正的藍調 / 藍調搖滾唱片,而且這張還是原住民部落民歌結合了藍調搖滾,打造出一股有老台語歌或日語演歌的「氣口」,但也不像江蕙在《酒後的心聲》中的都市寂寞風格,倒像是把西方走江湖藍調人的自在老練魂魄,套上了原住民部落民謠。
前天才剛寫完卡爾維諾,巧的是接續著我讀的書,其中作者也引了兩次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可見作者也喜歡卡爾維諾。這本書名叫《我所告訴你關於那座山的一切》,作者劉宸君,這是她的處女作,也是最後一本,因為她已於 2017 年四月在尼泊爾漫天惡雪的山上過世,年僅 19 歲。
已經在太多書裡見得「伊塔羅・卡爾維諾」這個名字,似乎是個蠻厲害的義大利作家。《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去年重發時,也在書店翻過,對於「一個關於小說文本的文本」這樣的描述印象深刻。不過直到近日一次看了他的兩本作品,方才明白知曉那一切的敬語由何而來。
初遇此書是七月在龍潭「晴耕雨讀小書店」的二手書區,醒目書名讓我快速掠過書架的目光停駐,那是一個會攫取任何披頭四迷注意力的四個字。 《橡皮靈魂》,腦袋自動運作翻回英文 "Rubber Soul",披頭四 1965 年的第六張專輯名稱,一張「登大人」的經典。 推理小說,作者是日本作家井上夢人,從此刻開
最近連續看了幾本以非洲為背景的書,但我並未有意以此為主題,只是巧合,隨意看到,有興趣就借來讀。 第一本是奈波爾的《大河灣》,上次有談過。作者並未在書中言明背景是哪個國家,但應為從東非坦尚尼亞往西邊非洲內陸心臟的薩伊(今剛果民主共和國)前進的設定。 再來是剛讀完的《小小國》(Petit Pays)。
古典音樂中有一首很著名的曲子,「波麗露」 (Boléro)。雖然曲名早已如雷貫耳許久,但不諳古典樂的我,卻從來也沒聽過。直到今天。 正在看一本書,是上次去新竹出差時臨時起意走逛附近獨立書店,於竹北「或者」買到的《不論下雨或晴天・陳老闆唱片行》。雖不識作者,亦未見過此書,但書腰上大大的「音樂小說」字
卓亞麥 - 185 上的藍調 哇,這張唱片超對我味!台灣很少有純正的藍調 / 藍調搖滾唱片,而且這張還是原住民部落民歌結合了藍調搖滾,打造出一股有老台語歌或日語演歌的「氣口」,但也不像江蕙在《酒後的心聲》中的都市寂寞風格,倒像是把西方走江湖藍調人的自在老練魂魄,套上了原住民部落民謠。
前天才剛寫完卡爾維諾,巧的是接續著我讀的書,其中作者也引了兩次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可見作者也喜歡卡爾維諾。這本書名叫《我所告訴你關於那座山的一切》,作者劉宸君,這是她的處女作,也是最後一本,因為她已於 2017 年四月在尼泊爾漫天惡雪的山上過世,年僅 19 歲。
已經在太多書裡見得「伊塔羅・卡爾維諾」這個名字,似乎是個蠻厲害的義大利作家。《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去年重發時,也在書店翻過,對於「一個關於小說文本的文本」這樣的描述印象深刻。不過直到近日一次看了他的兩本作品,方才明白知曉那一切的敬語由何而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這個物質充斥的世界,我們常常面對無數的選擇:最新款的手機、琳琅滿目的服飾、無盡的美食選項……似乎每一樣都在呼喚我們去擁有。然而,如果什麼都想要,最終可能一無所有。
Thumbnail
為普及生活水準的工業化,因讓價值超越價錢讓人感覺到時代進步,但面對著人之間的協作,所帶來的標籤化時,不免感到三維降階到二維的扁平化,但只要自由的呼吸仍在,各種標籤就會因為蓬勃向上的生機而終究無法完全涵蓋,自由、平等、博愛是人類的原力之所在,沈淪於工業化後也能包容並將其昇華,我們始終是可以更高維的生物
Thumbnail
當代生活中,偽意義對人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尋求最佳商品時,人們常常需要面對兩派聲音的幹擾,這也反映出現代設計中對美感和功能性的平衡。此外,政治運作中的黑箱操作和表面上的民主也令人疑惑,使人難以擺脫偽意義的迷惘。在網絡媒體的影響下,人們追逐潮流,很難擺脫現代社會的牽制。
Thumbnail
雖然電子書流行已久,但我個人依然偏愛實體書。我喜歡翻閱實體書的感覺,以及書本帶給我的獨特氛圍。儘管如此,我也瞭解到電子書的便利和節省空間的優勢,因此正考慮開始使用電子書。在比較不同品牌和價格後,我將做出我的決定。
Thumbnail
極簡生活雖說不以數量作為標準,但對我來說,偶爾往包包裡面瞧瞧,算算裡面的物品有幾件,是一個古怪的嗜好,也是容易獲得的樂事。 平時生活應該還算單純,不是泡在隔著螢幕的虛擬世界內,與遠在天邊、不曾謀面的網友們交流,就是浸在隔著時間長河的書本裡,與古今中外、心有靈犀的文友們淘心。 我不擅於與人面對
Thumbnail
當人內建數以千萬計的功能後,還能使用最原始的語言了解最原始的世界嗎? 可以當作睡前讀 對科幻不感興趣的不用避開,書店沒有賣硬派科幻,例如太空人與太空知識等等,主要賣的是軟科幻。 視角是超未來的世界,外星物種的細菌袍子,外星物種的相處,高階科技發展,人性在感性、理性、機械、自然之中的改變拉扯。    
Thumbnail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差的時代。狄更斯在雙城記中這麼說。 這句話完全符合現在的經濟狀況,對人工智慧來說經濟最好,對傳統產業來說經濟最差,在資本的催化下,只要是做尖端科技,都會受到資本的吹捧與追逐,似乎未來已經來到,而過去呢?是不是該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中呢? 資本是如此殘酷,每年都會淘汰不
Thumbnail
誠拜讀於「底層邏輯」這本書,篇中有一句要和朋友們一起來分享探討。 「兩個人發生爭執的時候,一定是因為他們之間有更多的相同之處,而不是不同之處。完全不同的兩個人是吵不起來的。」—事物間的共同點,就是底層邏輯。只有不同之中的相同之處、變化背後不變的東西,才是底層邏輯。先記住!底層邏輯+環境變數=方法論
每一次的經典重出,除了後見之明的讀取彼時的時代精神外,亦參照當代,重新審閱了價值。而這價值無論如何,即使看起來「不變」,都是新的。閱讀《物體系》不可能忽略布希亞當時所談論的重心之一「科技」,在五十年間已有巨大改變,尤其網路的發明,使得這本書的觀點,可能要搭配到他往後所見證的時代方可證成。而幸運的我們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這個物質充斥的世界,我們常常面對無數的選擇:最新款的手機、琳琅滿目的服飾、無盡的美食選項……似乎每一樣都在呼喚我們去擁有。然而,如果什麼都想要,最終可能一無所有。
Thumbnail
為普及生活水準的工業化,因讓價值超越價錢讓人感覺到時代進步,但面對著人之間的協作,所帶來的標籤化時,不免感到三維降階到二維的扁平化,但只要自由的呼吸仍在,各種標籤就會因為蓬勃向上的生機而終究無法完全涵蓋,自由、平等、博愛是人類的原力之所在,沈淪於工業化後也能包容並將其昇華,我們始終是可以更高維的生物
Thumbnail
當代生活中,偽意義對人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尋求最佳商品時,人們常常需要面對兩派聲音的幹擾,這也反映出現代設計中對美感和功能性的平衡。此外,政治運作中的黑箱操作和表面上的民主也令人疑惑,使人難以擺脫偽意義的迷惘。在網絡媒體的影響下,人們追逐潮流,很難擺脫現代社會的牽制。
Thumbnail
雖然電子書流行已久,但我個人依然偏愛實體書。我喜歡翻閱實體書的感覺,以及書本帶給我的獨特氛圍。儘管如此,我也瞭解到電子書的便利和節省空間的優勢,因此正考慮開始使用電子書。在比較不同品牌和價格後,我將做出我的決定。
Thumbnail
極簡生活雖說不以數量作為標準,但對我來說,偶爾往包包裡面瞧瞧,算算裡面的物品有幾件,是一個古怪的嗜好,也是容易獲得的樂事。 平時生活應該還算單純,不是泡在隔著螢幕的虛擬世界內,與遠在天邊、不曾謀面的網友們交流,就是浸在隔著時間長河的書本裡,與古今中外、心有靈犀的文友們淘心。 我不擅於與人面對
Thumbnail
當人內建數以千萬計的功能後,還能使用最原始的語言了解最原始的世界嗎? 可以當作睡前讀 對科幻不感興趣的不用避開,書店沒有賣硬派科幻,例如太空人與太空知識等等,主要賣的是軟科幻。 視角是超未來的世界,外星物種的細菌袍子,外星物種的相處,高階科技發展,人性在感性、理性、機械、自然之中的改變拉扯。    
Thumbnail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差的時代。狄更斯在雙城記中這麼說。 這句話完全符合現在的經濟狀況,對人工智慧來說經濟最好,對傳統產業來說經濟最差,在資本的催化下,只要是做尖端科技,都會受到資本的吹捧與追逐,似乎未來已經來到,而過去呢?是不是該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中呢? 資本是如此殘酷,每年都會淘汰不
Thumbnail
誠拜讀於「底層邏輯」這本書,篇中有一句要和朋友們一起來分享探討。 「兩個人發生爭執的時候,一定是因為他們之間有更多的相同之處,而不是不同之處。完全不同的兩個人是吵不起來的。」—事物間的共同點,就是底層邏輯。只有不同之中的相同之處、變化背後不變的東西,才是底層邏輯。先記住!底層邏輯+環境變數=方法論
每一次的經典重出,除了後見之明的讀取彼時的時代精神外,亦參照當代,重新審閱了價值。而這價值無論如何,即使看起來「不變」,都是新的。閱讀《物體系》不可能忽略布希亞當時所談論的重心之一「科技」,在五十年間已有巨大改變,尤其網路的發明,使得這本書的觀點,可能要搭配到他往後所見證的時代方可證成。而幸運的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