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囂與雜噪

2020/10/14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敝舍週記|零柒

聽覺環境的改變,會不會影響我們選擇聆聽或忽略的聲音類型?               - R . Murray Schafer
延續上篇的結尾,這次要來記錄一下畢業設計(是之於小設計之後的畢業設計)的思緒。
首先,我以配樂(Score)作為自我命題的軸心,在擬定計畫書、小設計操作與資料閱讀後,我將命題揉捏成兩團麵團,兩團尚未塑形的麵團。這兩團原料,都將以街道作為發展核心與基礎,主要原因可以援引自《單聲道:城市的聲音與記憶》中一段對於都市聲響(我認之為配樂)的敘述。
城市不斷地無限擴張,聲音紀錄的也只是死去的時間,其本身即為一種稍縱即逝的時間語言,僅將時空要素與事件內涵完全展現在流動過程當中。
於是乎,基地的構想依照兩團麵團分別為:
  • 夜市
以都市配樂作為思考的基礎,我所產生的直覺是一處擁有喧囂與雜噪(Random noises)的街區,以達到設計元素的多元。而符合這個條件的關鍵字--傳統市場。但,市場身為台灣社區的標準配備,所發生的事件與範圍似乎又有所侷限。
因此做為傳統市集的衍生物,夜市成了第二個關鍵字,他擁有時間性(傳統市場也有,在白天與晚上擁有不同的樣態)、事件的多樣性、以街區為單位。以上,身為台中人有一處客流量久居全台市場之冠的--逢甲夜市。
有別於市場類型的機能場域,裏頭的攤販有臨時性的與擁有店面的參雜,並且延伸街區之廣,恰巧能夠如計劃書中,以點狀的方式呈現聲音的空間記憶。
  • 坑道
天橋,獨立於街道卻又與之共存,於是我們能夠在天橋上以另類的視角窺視街道;坑道,獨立於街道並且與之隔絕,於是我們無法感知方向與街道。隔絕儀式(ritual)成為關鍵字,有趣的是,隔絕對於聲音的闡述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最讓人震懾的聲音,其實是靜默。」
在當今的街道上,有多少時間能夠聽到自己的腳步聲。坑道中,我們開始能夠聽見自己的腳步聲。在聆聽久違的腳步聲時,突然闖進了一道刺耳的汽車喇叭聲,坑道的一處出口出現了。
有時候甚麼都不用說,只需一道強烈的聲音,就能立即將你抽離當下現實世界。
事件與物件能夠改變空間的定義,因為空間是中性的。在戰時,坑道作為躲避危難的通道;或許,在現代,坑道能夠作為逃避喧囂與雜噪(Random noises)的儀式。然而,我所闡述的「有載體的聲音」不應限於人造聲響。
對了,《單聲道:城市的聲音與記憶》是本好書,他用這句啟發我的思考。
當視覺景觀幾乎壟斷現代城市生活印象,人們是否需另行尋找一種由聲音串起、穿越人造城鎮與自然地貌交界的空間記憶。
〔大阪某個outlet的天橋〕 Nikon FM2 fuji C200
139會員
683內容數
#金大建築15歲 +4了!畢業設計相關的文章,不論是自己的畢業設計、參加宜蘭大評圖的心得、或是相關書籍的閱讀心得,都請在「準備發佈」裡的關鍵字中加上「金大建築15歲」。讓我們來好好回顧我們所接力走過的15年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