敝舍週記|壹拾
這是伊塔羅.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中的描寫,我的理解是:當人們擾動了空間,故事被產製出來,因而被聽聞。由此我認為,空間的背景是由使用者的擾動而被產製而出。若是以單純的賦形建築 操作將無法控制因空間而產生的故事(或者說是事件)。然而,機制或許是能夠加入其中的控制因素。
傳聲筒 就是一項最簡單的舉例,作為一項簡單物理現象的裝置。若將他串聯在數個建築空間那麼就可以知道隔壁小飛同學洗澡在幹嘛,而小飛同學也可以知道我都在看《鋼之鍊金術師》。這是一項最為直接的機制,藉此「強制」影響使用者在空間中的行為,而非希望使用者「感覺」到……。
小旅館中的單元空間互為背景,共同描述旅館空間;而小旅館又與基地環境互為背景。
旅館與市場的運作時間是錯開的,若是將白天的旅館作為市場的背景而夜晚則倒置二者的關係呢?
關於空間背景、關於聲音描述空間,這個世界上鐵定有人有相同思考。於是乎:
該作品以聲音博物館作為主體 ,進入館內的使用者因應建築空間的塑形產製出博物館的聲音;而又將博物館作為樂器 ,空間中的使用者成為演奏者 。使外部的透過裝置聽到屬於該建築空間的聲音 。
That all bad art comes from copying nature and being realistic ;and all great art comes from lying and deceving , and telling beatiful ,unture thing.《The Decay of Lying》- Oscar Wilde
電影中的聲音設計,不常使用聲音的原始來源,而是透過主觀的創造 ,重新詮釋關於聲音的細節。那麼,假若使空間背景不來自我們普遍認知的物件,而是其他空間的互相串接所產生的背景 呢?如同王爾德所言,創造美麗的謊言 。
VIDEO
而我所試圖理解與創造的「機制」,也有可能是由機能 所疊加而成。
在東京寸土寸金的都市空間中,最大化利用空間的東方性格於建築空間上表現無遺。一座位於高速公路交流道出口的網球場成為交通機能的副產品 。那麼在這座球場打球的人對於空間背景的體驗是特殊的,如同觀眾在場邊歡呼,而行駛車輛的人們在行車之於會對於該球場有甚麼聲音的想像?
球場使用者並非真的擁有場邊觀眾,行車的人們也並非觀眾席上的觀眾,卻因為這兩項機能的組合而產生相似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