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臺文天文臺】徐淑賢:那一年,為臺灣的未來而漂泊的人——讀許南英《窺園留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個藏品】

  臺灣的歷史上,曾發生多次為了島嶼的未來而爆發的衝突與抉擇,每一次的事件,都有人為此犧牲生命,或者在局勢頹危之時不得不離開,在這些人中,有一批可以說是第一代因為臺灣的未來而漂泊,甚至改變其一生的人——即在1895年因著臺灣割讓而倡立「臺灣民主國」的人。

  我們或許曾在課本上知道在這場「建國」過程中,先被迫擔任「總統」,後棄職內渡的唐景崧;眼見北部大勢已去、倉皇逃離的丘逢甲;以及接任臺灣民主國第二任大總統,為籌措軍餉而發行郵票、官銀票的劉永福等人,但卻不一定知道,與劉永福同時鎮守臺南的,是作為一介文人的進士許南英。

  乙未割臺,改變的不只是中日兩國與臺灣的命運,也令許南英由文轉武,從原本期待回鄉貢獻所學的安穩人生,轉成了一輩子的流浪,而這些浪跡天涯的回首之音,就藏在他的詩集《窺園留草》之中。


raw-image

  許南英,清咸豐5年(1855)生於臺灣府城,5歲能誦唐詩,25歲考上秀才,31歲中舉人,前往北京參加會試,卻因為言論傷時,兩次落榜,直到36歲才考上進士,返鄉協助處理番社教育、山區開墾與編修《臺灣通志》事宜,也算是走了與同時代讀書人差不多的道路。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臺灣民亂四起,許南英由一介文士變為團練局統領,率領麾下將士在臺南各地掃蕩匪徒、駐紮軍隊,1895年擔任臺南籌防局統領,持續在漢人、原住民交界地把守,穩定臺南局勢。

  然而,一紙馬關條約,確定了臺灣的割讓,卻沒告訴臺灣島上的人們未來要如何自處,一時間錯愕、擔憂、憤恨之情籠罩臺島,丘逢甲、劉永福等人更是義憤填膺。他們與臺灣仕紳們先是到臺灣巡撫衙門,要求唐景崧致電軍務處請願,卻發現無濟於事,轉而在曾留學於法國的陳季同的提議下,思索透過「建國」引入國際勢力,為臺灣的未來進行最後一搏。

  可是要一群在清王朝下長成的官員們「獨立建國」談何容易,「臺灣民主國獨立宣言」是在5月發布了,但被推上總統之位的唐景崧卻在6月就棄職潛逃,丘逢甲見局勢不對也隨之離臺,布防安平的劉永福則在10月逃至廈門,只剩下許南英死守臺南,遭到入城日軍通緝,最後將家財私蓄散與部屬,匆匆內渡,結束了這破碎的一搏。

  破碎的搏鬥、崩解的臺灣民主國,對這些逃離的人意義各有不同,丘逢甲、陳季同後來分別寫下了《離臺詩》六首、《弔臺灣》四律,表達對於臺灣的不捨與失臺的無奈。而對於許南英來說,這次失敗則是他一輩子無法抹滅的傷痛,是切割他前後半生的利刃,《窺園留草》裡的〈窺園先生自訂年譜〉,正是將自己的一生切成一半,前半生與離臺前的臺灣大事對照,後半生單獨紀錄,彷彿這一世的生命在離臺前才有一方土地的依歸,而離臺後就成為漂流的孤兒。

  許南英的作品裡,曾在1895年寫下〈奉和實甫觀察原韻〉,以「悲歌有客來燕趙,憑弔無人管海山」詩句提到易實甫奉命來臺與唐景崧商討軍務,卻在途經上海時得知唐景嵩棄職一事,也在離臺後的1901-1902年間寫下〈無題〉詩六首,其中「請纓日記筆如椽,紙上譚兵是汝賢,急智劉錡能步武,北船去後又南船」、「出走虧他不計麤,遺黎今尚有周餘,縱然一戰遭屠戮,此罪仍難罄竹書」、「纏腰有客號知幾,官帑搜羅十萬歸,太息蓬門貧女命,為他人作嫁時衣」等作品,更可以看出他諷刺唐景崧紙上談兵、拋棄戰亂百姓,批評劉永福捲款離臺等面對戰友背叛的憤懣。

raw-image

  但在憤懣之外,許南英顯現更多的是對於離臺的哀傷與自責。這些情緒從1895年的「南國香銷名士盡,杜鵑休向耳邊啼」[1]、「徒死亦何益,餘生實可哀。縱云時莫挽,終恨我無才」[2],到1896年的「今日飄零遊絕國,海天東望哭臺南」[3],再到1909年「小劫滄桑幻海田,不堪回首憶從前」[4],甚至到他過世前一年,也仍舊是「觸目山河猶有感,驚心風雨不勝寒」[5]。漫長的傷痛,離亂的人生,都只因「迴憶治兵鯤島,日問何人,危局撐持?殘棋只差一著,全局皆非!」[6]。

  他不是不明白局勢的變換,不是不了解從舊時代走向新時代的大勢所趨,他很清楚臺灣進入殖民後「文明灌輸青年會,武健追隨白種人,教育普通兼婦女,撫綏特別化狉獉」[7],也知道「天演由來是競爭,勝優敗劣自然名」[8],可他仍然是「不願今生作殖民」[9]。

  對許南英來說,臺灣民主國的興起與敗亡,開啟了他顛沛流離的後半生,卻也讓他原本銳利的家國之眼,加入了東南亞的經驗,乃至跨越至近代的目光,1895年的傷痛伴他一生,但理解新文明、接軌國際的心卻從此火熱,不僅送孩子前往日本就學,勉勵他「國步正艱難,即時勤策勵」[10],自己也努力吸收新學,成為許地山筆下一個對外國字有惑,就不斷討教兒輩的的父親。做為第一代為臺灣未來而漂泊的人,許南英終究沒有安葬故土,但他的憂心、他的關心始終停在這裡。


[1] 〈和王詠翔留別臺南諸友原韻〉
[2] 〈寄臺南諸友〉
[3] 〈丙申九月初三日有感〉
[4] 〈臺感〉
[5] 〈贈謝石秋〉
[6] 〈自壽〉(瑤臺聚八仙)
[7] 〈臺感〉
[8] 〈和陳丈劍門見贈原韻 再疊前韻〉
[9] 〈臺感〉
[10] 〈次兒叔壬東洋就學,書此勉之〉


★作家小傳

許南英(1855-1917),清臺灣府人,光緒朝進士出身,自號窺園主人等。其生平經歷頗為特殊,他不但是1895年甲午戰役中,最後離開臺灣抗日領袖,也長期在中國擔任官職。其膝下數子後來皆隨其到中國發展,其中以名作家許地山最為知名。

民國成立後,更曾擔任原漳州府治所在地龍溪縣縣長,漳州人是來臺漢人的主流,許南英以臺灣人的身分,主政龍溪縣深具意義。而許南英的足跡更是遍及亞洲各地,除準備科考時期,已多次進出中國,臺灣改隸後,足跡更南伸至泰國、新加坡一帶,並曾兩度回到已隸屬日本的家鄉,最後逝世於印尼蘇門答臘,由板橋林家的林景仁為其辦理後事,葬於南洋,結束其傳奇性的一生。

延伸閱讀

★觀測員簡介

徐淑賢 花蓮人,國立清華大學臺文所博士候選人。曾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士紳的三京書寫:以 1930–1940 年代《風月報》、《南方》、《詩報》為中心》(2013)。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臺文館/轉譯研發團的沙龍
415會員
165內容數
2024/09/27
你的高中時期參加的是什麼社團呢,是揮散汗水的運動性社團,還是熱情活動的康樂性社團,或者學有專精的學術型社團? 無論參與什麼性質,社團活動必定是青春回憶重要的一頁。但你知道嗎?遠在日治時期時台灣的高中,就有豐富的社團活動。其中很特別的是有考古社團——「博物研究會」……
Thumbnail
2024/09/27
你的高中時期參加的是什麼社團呢,是揮散汗水的運動性社團,還是熱情活動的康樂性社團,或者學有專精的學術型社團? 無論參與什麼性質,社團活動必定是青春回憶重要的一頁。但你知道嗎?遠在日治時期時台灣的高中,就有豐富的社團活動。其中很特別的是有考古社團——「博物研究會」……
Thumbnail
2024/09/13
1960年代的知識分子是什麼樣子呢?劉大任(在此我們先暫不稱他為作家)在小說《浮游群落》之中,描摹了一群有志青年的模樣,他們滿懷理想,渴望改變社會,卻也同時提心吊膽,深怕一不小心就身陷囹圄。 因為他們最青春活躍的時候,正是白色恐怖仍烏雲罩頂的年代。
Thumbnail
2024/09/13
1960年代的知識分子是什麼樣子呢?劉大任(在此我們先暫不稱他為作家)在小說《浮游群落》之中,描摹了一群有志青年的模樣,他們滿懷理想,渴望改變社會,卻也同時提心吊膽,深怕一不小心就身陷囹圄。 因為他們最青春活躍的時候,正是白色恐怖仍烏雲罩頂的年代。
Thumbnail
2024/08/27
【派克是一同奮鬥的好夥伴】 王育德年僅25歲時便流亡日本,用美國的派克51鋼筆替臺灣戰鬥。這名臺語專家與臺獨運動者究竟寫了些什麼?
Thumbnail
2024/08/27
【派克是一同奮鬥的好夥伴】 王育德年僅25歲時便流亡日本,用美國的派克51鋼筆替臺灣戰鬥。這名臺語專家與臺獨運動者究竟寫了些什麼?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金庸小說中,所謂「平生不識陳近南,便稱英雄也枉然」的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就是陳永華的化名。 民間傳說,洪門天地會就是鄭成功創辦的。 當然,史料上並無此事記載。
Thumbnail
金庸小說中,所謂「平生不識陳近南,便稱英雄也枉然」的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就是陳永華的化名。 民間傳說,洪門天地會就是鄭成功創辦的。 當然,史料上並無此事記載。
Thumbnail
(我的確一度猶豫過,該不該把這一篇文章歸類在小說類?  我重新思索,到底『小說』是什麼?  後來我再次認知到,小說的本質,不正是說書人那樣的故事講述嗎?  因此,歡迎各位聽我說古了。) 底下的歷史故事,我只能說一個大概大略。 更正確的詳細內容,還是要請各位自己翻閱史書。 如果我要一字一句都說到完全正
Thumbnail
(我的確一度猶豫過,該不該把這一篇文章歸類在小說類?  我重新思索,到底『小說』是什麼?  後來我再次認知到,小說的本質,不正是說書人那樣的故事講述嗎?  因此,歡迎各位聽我說古了。) 底下的歷史故事,我只能說一個大概大略。 更正確的詳細內容,還是要請各位自己翻閱史書。 如果我要一字一句都說到完全正
Thumbnail
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 — 王安石,泊船瓜洲
Thumbnail
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 — 王安石,泊船瓜洲
Thumbnail
先是,唐公李淵入長安,奉代王侑為天子。然而,除了關中、河東與太原外,無人認同。 不提江都楊廣所在,便是東都洛陽,本是期盼著長安能派出援軍,當此局勢,也不能同意新天子的登基。 洛陽,本屬越王楊侗所掌。 但如今,實權早已落入八貴手中。 不能齊心協力的八大貴人,將為東部帶來新的風波。
Thumbnail
先是,唐公李淵入長安,奉代王侑為天子。然而,除了關中、河東與太原外,無人認同。 不提江都楊廣所在,便是東都洛陽,本是期盼著長安能派出援軍,當此局勢,也不能同意新天子的登基。 洛陽,本屬越王楊侗所掌。 但如今,實權早已落入八貴手中。 不能齊心協力的八大貴人,將為東部帶來新的風波。
Thumbnail
每讀歷史,我都疑惑,為什麼權力傲慢者那麼害怕人們“說話”?哪個朝代真的會被“說”死不成?歷經滄桑,我終於明白。其實高高在上的權力壟斷者,心中非常明白,天總會亮的。他們只是希望,不要在自己死亡之前亮起來。他們真正害怕的不是你說的話,他們是怕你把太陽吵醒而已。 ——旭 萬山不許一溪奔 ——唐德剛
Thumbnail
每讀歷史,我都疑惑,為什麼權力傲慢者那麼害怕人們“說話”?哪個朝代真的會被“說”死不成?歷經滄桑,我終於明白。其實高高在上的權力壟斷者,心中非常明白,天總會亮的。他們只是希望,不要在自己死亡之前亮起來。他們真正害怕的不是你說的話,他們是怕你把太陽吵醒而已。 ——旭 萬山不許一溪奔 ——唐德剛
Thumbnail
一.國家興亡的感受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對於一個詩人,可能比一般人感受更為強烈。屈原在頃襄王二十一年(西元前278年)寫下了〈哀郢〉,對當時楚國所面臨天災人禍,表示哀悼。可以說頭一次毫不隱晦地將自給的愛國情懷表現出來。唐代張巡死守睢陽,說:「裹瘡猶出陣,飲血更登陴。」(〈守睢陽作〉)正是基於一份
Thumbnail
一.國家興亡的感受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對於一個詩人,可能比一般人感受更為強烈。屈原在頃襄王二十一年(西元前278年)寫下了〈哀郢〉,對當時楚國所面臨天災人禍,表示哀悼。可以說頭一次毫不隱晦地將自給的愛國情懷表現出來。唐代張巡死守睢陽,說:「裹瘡猶出陣,飲血更登陴。」(〈守睢陽作〉)正是基於一份
Thumbnail
乙未割臺,改變的不只是中日兩國與臺灣的命運,也令許南英由文轉武,從原本期待回鄉貢獻所學的安穩人生,轉成了一輩子的流浪,而這些浪跡天涯的回首之音,就藏在他的詩集《窺園留草》之中。
Thumbnail
乙未割臺,改變的不只是中日兩國與臺灣的命運,也令許南英由文轉武,從原本期待回鄉貢獻所學的安穩人生,轉成了一輩子的流浪,而這些浪跡天涯的回首之音,就藏在他的詩集《窺園留草》之中。
Thumbnail
  ※ ※   滔滔蒼浪中,軍艦全速朝大員方向前進。 「思呀思想起, 唐山過了黑水溝,是故鄉——」 月琴配著哀涼的歌詞,唱歌的士兵多半是先前曾到過台灣的旅外傭兵,他們每個都冒著生命危險回廈門,助鄭經東征,奪回台灣的繼承權。 他們唱起如此哀戚的歌曲,想當然是被其他將領制止了。 但對鄭經而言,士兵們已與
Thumbnail
  ※ ※   滔滔蒼浪中,軍艦全速朝大員方向前進。 「思呀思想起, 唐山過了黑水溝,是故鄉——」 月琴配著哀涼的歌詞,唱歌的士兵多半是先前曾到過台灣的旅外傭兵,他們每個都冒著生命危險回廈門,助鄭經東征,奪回台灣的繼承權。 他們唱起如此哀戚的歌曲,想當然是被其他將領制止了。 但對鄭經而言,士兵們已與
Thumbnail
1. 人生有別,歲月飄忽 2.《江城子 天涯流落思無窮》《西江月 三過平山堂下》
Thumbnail
1. 人生有別,歲月飄忽 2.《江城子 天涯流落思無窮》《西江月 三過平山堂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