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並不完美、巨頭並不邪惡、人類不會後退!| 科技巨頭解碼#23

2020/10/13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科技巨頭被很多人當成邪惡的象徵
最近在科技產業界,有兩則重要的新聞,都是關於指出科技巨頭們的問題的。第一則新聞,是美國由民主黨掌控多數的眾議院,其中的反壟斷小組針對於四大科技巨頭 (臉書、谷歌、亞馬遜、蘋果) 發布了一份調查報告。這份長達四百多頁的報告,明確認定了這四間科技巨頭,有壟斷的事實,並且利用其壟斷的地位,進行不合理的反公平競爭行為,反壟斷小組最後建議在科技產業建立一套機制防止科技巨頭跨足過多領域。當然,這份報告出爐之後,立刻引發科技巨頭們的反駁。蘋果表示他們強烈不同意 (vehemently disagree) 報告的結論,而其他的科技巨頭也各自做出了反擊,不同意眾議院的這份報告的內容。
第二則新聞,則是關於在網飛 Netflix 上面一部熱映的紀錄片 –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 (The Social Deliemma)。這部紀錄片的內容,主要是描述科技產業如何在追求產品創新的同時,製造了許多的社會問題,卻對這些問題不負責任。而在上個禮拜,臉書居然發布了一大篇的公開聲明,來反擊這部紀錄片的論點。這篇聲明的標題叫做 –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這部片到底哪裡搞錯了,文章非常明確了反駁了這部影片對於科技巨頭公司,特別針對是臉書的指控。
以上這兩則新聞,有什麼共通點呢?答案其實很明顯,就是這個社會中的一部分人,對於科技巨頭們的崛起與現在的龐大力量,感到深切的不安。對於這些人來說,科技巨頭的強大平台,無論是蘋果的手機、谷歌的搜尋、臉書的社群、或者是亞馬遜的電商,都造成了這個社會許多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的源頭,就在於這些公司本身,無論是商業模式,或者是壟斷地位。所以,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從這些公司下手,無論是要求其改變商業模式,或者是乾脆更根本的把這些科技巨頭拆掉。
對於這些科技巨頭來說,幸運的一點是,在法理上他們應該是站得住腳的,不用太擔心被拆分,至少短期是這樣的。在之前的科技巨頭解碼,我們就分析過,這四大科技巨頭目前的狀況,不全然是壟斷,而且即使在有壟斷的領域,也很難證實他們有不公平競爭的狀況。也就說,如果要動用目前的反托拉斯法來對付科技巨頭,很顯然科技巨頭基本上有很高的機率是可以安然脫身的。不過,長期來看,國會也有可能通過新的法案來規範科技產業,而如果新的法案通過,強制這些公司分拆,的確是有可能對科技巨頭造成殺傷的。對於科技巨頭來說,這是一個絕對不能輕忽的風險。
為什麼矛頭指向科技巨頭?
科技巨頭們本身一定很納悶,為什麼他們的產品跟服務,明明替這個社會做出巨大的貢獻,而且也替消費者創造了非常高的福祉,卻還是引來這樣的炮火與敵視?明明他們整天都覺得受到競爭對手的強大威脅,為什麼國會卻認為他們壟斷?明明絕大多數的消費者都很愛他們的服務,但卻還是有一群人堅定的把他們指控成邪惡帝國?
其實,這背後的原因並不難理解。首先,大即是罪。科技巨頭們的第一個原罪,就是他們的規模都太大了,不僅僅是營業額而已,而是對於全世界人們真實生活的影響力。你可以想像一個情景,假設你今天在路旁,遇到了一隻大象在遊行,不管這隻大象看起來溫不溫馴,你下意識還是很可能選擇離牠遠一點以策安全。因為只要一個不小心,牠的象鼻子揮到你身上,你可能就會斷個一兩根肋骨了。基本上,一個個體,只要過度強大,身邊的其他個體,自然很難感受到安全感。而科技巨頭,真的都太大了,大到讓從政府,到個別的人民,都對他們很難感到信任。在沒有信任感的狀況下,對於任何發生的事件,人們都會更傾向以負面角度來解讀,而這就造成了對於科技巨頭的敵意。
其次,是絕大多數的一般人民,是很容易被煽動的。由於大多數的人民,並未具備良好的邏輯思考與商業經營能力,所以當一些專家出來講出一些比較煽動性的說法,如這些科技巨頭蒐集你們的個資有多們可怕,或者是這些科技巨頭根本是把你們當成產品,人民就有很高的機率被帶風向,聽信這些所謂「獨立客觀」的專家或者是媒體的說法。由於科技巨頭的第一條原罪,人們很容易更傾向把這些因為科技所產生的問題怪罪到科技巨頭身上,而非認為這是消費者自己的問題。
而第三點科技巨頭會被針對的原因,其實是來自於被威脅的政府。傳統來說,一個社會裡面,最強大的個體,應該是政府,無論是行政、立法、或是司法體系。但是在過去十年科技巨頭的強力興起之後,這些超大型企業,幾乎擁有不下於政府的影響力,很多時候,政府甚至會受制於這些企業。舉例來說,當今天 Google 選擇不跟美國國防部發展 AI 面部辨識技術的時候,美國國防部幾乎是沒有辦法靠自己的能力做好這塊的,幸好還有其他的巨頭與獨角獸願意來接。而假設今天推特跟臉書選擇封鎖川普的帳號的話,即使身為美國總統這種全世界第一人的位置,川普的言論基本上擴散率很可能就會減半。這在傳統的年代,根本是難以想像的狀況,誰能想像幾家私營企業,對於言論自由的影響力甚至可能比政府更高呢?所以,對於政府來說,科技巨頭已經大到會產生威脅,這自然會引發政治人物對於科技巨頭的動作。
科技巨頭並不邪惡
然而,有別於現在很多人傾向幫科技巨頭安上一個邪惡魔王的腳色,其實這些科技巨頭,本質上並不是邪惡的存在。的確,Google 的搜尋引擎具備壟斷的地位,但這也是他們辛辛苦苦做出最好的搜尋,擊敗了原本的龍頭雅虎,並且持續的精進搜尋的準確性才達到的。而蘋果的確在 iOS 生態系,具備呼風喚雨決定廠商能不能上架產品的地位,但這也是靠著蘋果努力做出最佳的軟硬整合,想辦法吸引一群死忠果粉黏在他們平台上的結果。而對於臉書來說,他們現在正面臨 TikTok 嚴重的威脅,隨時可能被新的競爭對手打敗,又怎麼會覺得自己具備壟斷地位?當他們當年併購 Instagram 的時候,IG 只是一個小型的新興服務,遠稱不上是個臉書的競爭對手,又怎能說他們的併購是反公平的呢?而對於亞馬遜而言,透過他們而獲得成功的中小企業,可能數量遠多於那些所謂被亞馬遜競爭打敗的,他們是幫助美國人實現美國夢的企業,又怎麼會是邪惡的呢?
簡單來說,這些科技巨頭,能夠有目前這麼強大的影響力,都是他們靠著做出最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以及領先產業的技術,所獲得的合理結果。如同 Stratechery 的獨立分析師 Ben Thompson 所說,把他們當成傳統的壟斷企業很不合理也不公平。這些科技巨頭公司,幾乎都是以打造出對消費者最好的產品為核心理念的,而商業上的獲利,只是這樣的專注下的附屬品而已。而在商業上的競爭手段,除了少數有疑慮的特殊狀況以外,大多數的案例,也都還在合法且合理的範圍之內。如果因為這些科技巨頭在商業上過度成功,就硬要把它們汙名化,這其實是不合理的。
不過,這並不代表科技巨頭成功下所帶來的問題是假的。事實上,扣除掉極端誇大的部分,大多數被指出來的所謂科技巨頭所造成的問題,其實都是真實存在的。這些問題,其實是人類社會,在面對科技進步時候,自然而然產生的副產品。
科技進步一向會帶來副產品
從人類過往歷史來看,任何的重要科技進步,都會重塑人類社會,而在這個過程中,也必定會改變原有社會的常態,甚至帶來不少的負面效應。舉例來說,對於人類文明,發展出穩定的農耕系統,是人類人口突破的重要關鍵,但卻也帶來了農奴與土地分配制度。而當人類開始懂得如何使用石化能源,對於現代工業社會帶來重要的生產力躍進,但卻也同時帶來了各式各樣的汙染問題。當人類發明印刷機之後,新聞與知識可以透過報紙大量傳播到社會的各個角落,但是八卦話題也在這樣的狀況下被放大。簡單來說,科技並不完美,任何替人類帶來重大進步的科技,通常也會伴隨一些讓人沒那麼喜歡的負面效應。
而這樣的狀況,同樣也發生在科技巨頭身上。當 Google 讓你能夠搜尋到各式各樣有用的東西的時候,也同時可以讓你搜尋到很多有害的東西。當臉書讓每個人都有能力對外發聲成為小型自媒體的時候,傳統媒體的價值就在這過程中減損了。而當你透過各式各樣的科技平台,很容易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的時候,演算法就會讓你更容易活在同溫層的世界。簡單來說,無論是美國國會的報告,或者是網飛紀錄片裡面的指控,其實呈現出來的,都是科技進步替人類文明帶來新高度時,所順便帶來的副作用。
舉例來說,在智能社會:進退兩難這部紀錄片裡面,提到了軟體與社群成癮的現象,基本上這就是一個打造出好產品的副作用。對於任何在打造產品的人來說,要打造出一個用戶愛不釋手的產品,絕對是最終的目標。但是,當這個產品真的那麼好,給用戶這麼棒的心理體驗的時候,用戶也就自然更離不開這個產品了。這就像是你家旁邊開了一家非常棒的滷肉飯,好吃到你每一餐都去吃。這個時候有一個營養專家跑出來說,每餐都吃滷肉飯不健康,要求這家滷肉飯每周只能營業三天,或者是要把配方改得難吃一點免得你上癮天天吃營養不均衡。這基本上就是科技公司面臨的處境。當他們打造出夠好的產品與服務的時候,消費者自然就會離不開他們的生態系,無論那是蘋果的軟硬整合,或者是臉書的社群平台。然而,他們的科技,他們的平台,雖然帶來了極高的價值,但卻也會帶來不少的負面的副產品。
智能社會這部紀錄片控訴科技帶來的問題
面對於這些科技巨頭所帶來的社會問題,我認為全世界的人類,都必須要有同一個認知 – 由科技所帶來的人類文明進步,其實是要付出代價的。我們沒有辦法吃科技自助餐,只想要科技進步所帶來的好處,而不要壞處。科技並不完美,人類的文明進步也不完美,永遠都會有負面效應。我們要想清楚的事情是,這是一個包在一起無法分割的包裹,我們要接受它的好,就得同時接受它的壞。把這些科技進步所引發的社會問題責怪到科技巨頭上,說真的,只是在找一個代罪羔羊發洩而已。
我們不能一方面期待科技進步所帶來的方便性,一方面又不要這個進步的副作用。舉例來說,假設臉書修改它的商業模式,不再用對你的大數據分析來投放廣告,而是跟你收一個固定的使用費用 – 會發生什麼事?最有可能的狀況,就是願意付費使用的人太少,導致於社群網路無法真正的形成,最後整個臉書商業模式崩壞。畢竟,如果你身邊的一百個朋友只有十個人使用臉書,你有什麼理由要去付個月費來使用臉書呢?而如果所有社群媒體,都被強迫使用同樣的商業模式,最後只會出現一個結果,就是所有的社群媒體都不復存在,我們再也沒有如臉書這樣可以隨時知道身邊的人在做什麼在看什麼想說什麼的平台了。
而另方面,受到損失的不只是用戶而已。如果臉書的商業模式消失在這世界,那代表大多數的中小型企業,會喪失最準確的廣告投放管道,導致於新產品新服務的推出難度大幅升高。這對於整個社會的進步,以及消費者的權益來說,都會是重大的損失。畢竟,根據經濟學的基本概念,當競爭減少的時候,進步就會跟著減少。一個摧毀社群網站的未來,真的是我們人類文明想要的未來嗎?
同樣的道理,放到其他的科技巨頭上,也是一併適用。網飛 Netflix 也可以停止使用大數據與演算法來分析你對於影片的喜好,但這個樣子它們就無法準確的判斷你的觀影偏好,給你的推薦影片會越來越不符合你的口味。而最後,你會因為網飛推薦給你的影片讓你感覺這服務根本不適合你,而停止訂閱。網飛損失了顧客,你也損失了看到好的影片的體驗,最後的結局就是雙輸。
人類必須進化到下一個世代
面對科技的進步所帶來的社會問題,其實只有一條路線可以選擇,就是不回頭一路往前走下去,直到人類適應了新形態的社會。這樣的歷史,已經出現了很多次,從人類進入農業時代,到人類進入工業時代,到人類進入資訊時代,科技的進步從來沒有停下來,已經往前進的腳步,也從來不會往後走。最後改變的,是我們人類自己,以及我們的社會生活型態。人類會用新的方式活下去,用新的方式建構我們的社會。
人的天性本來就不喜歡改變,所以當新科技打破了我們傳統習以為常的舊秩序的時候,我們常常認為那是錯的,該被修正的。有時候人類社會甚至有能力使用政治的力量,逼這樣的改變停下腳步,如德川幕府的鎖國政策,讓日本的進步速度減緩。但當世界已經改變的時候,大方向是無法逆轉的,所以最後日本還是被世界開門,黑船入港。因為人類不喜歡改變,所以對於新科技可能引發的改變,常常會用負面角度看待,甚至做出末日預言 – 如果未來的人都這樣這樣那人類就完蛋了。我還記得我小的時候,當時的主流社會評論,是常看電視會毀了下一代的未來,年輕人該把時間花在認真念書上。但是當後來這些看電視的世代長大了,這個世界有毀滅嗎?沒有,這個世界照常的運轉著,沒有如科技末世論者所說的成為災難。如果從 GDP 作為衡量指標,世界是更進步的,而非退步的。
科技巨頭所帶來的新時代,無疑的對於現有的人類,特別是年長的一代(包括我),有著不少不舒服的層面。我們曾經相信過的價值,很可能在未來的時代都將被打破。但無論從歷史來看,或者是單純對人類的未來抱持信心,我都認為人類的文明將會適應與進化,我們現在覺得是大問題的事情,在二十年後只是小菜一碟。在我看來,下個時代的人類,絕對會活在人工智能與演算法充斥的世界之中,我們可以選擇對抗它,拖延它,或者是擁抱它。
結論
1. 美國社會對於科技巨頭的不信任,未來十年恐怕還會持續下去。在這樣的民意壓力下,美國政府與國會的確是有可能對於科技巨頭做出進一步的監管動作。而這樣的監管,對於科技巨頭本身來說,是一個不小的風險。另外,歐洲方面,對巨頭的法律動作也不會少到哪去。這是所有科技巨頭股投資人都該持續關注的一個議題。
2. 對於科技巨頭的打壓,對於美國的長期經濟發展,會造成負面的影響。嚴格來說,這會是一個不合理也不智的作為,但人類的本質本就有不理性的層面,我個人不樂見,但卻不能排除未來會出現這樣的動作。
3. 然而,即使對於科技巨頭的問題做出立法甚至分拆,科技進步的腳步仍然不會停下來,已經發生的改變不會逆轉。所有因為科技而產生的社會問題,都會持續發生,直到整個社會結構與價值觀進行調整直到適應變化。
4. 在目前的科技巨頭之中,以反壟斷來看,谷歌、亞馬遜、蘋果都算是危險名單。而臉書在壟斷方面其實還算安全,但是卻也面對自己獨有的問題,就是關於言論自由與管制的選擇。另外,微軟雖然沒有在這次被反壟斷調查的名單之中,但未來也不能排持也會被盯上的可能。
5. 如果川普勝選,並且共和黨掌握參議院的話,那科技巨頭可能短期間可以鬆一口氣。但若是拜登當選,而且參眾兩院都被民主黨拿下的話,那科技巨頭真的就要面臨相當大的考驗了。對照科技巨頭員工一面倒支持民主黨的狀況,這還真的很諷刺。
本期的商業思考
對我來說,下個世代(十年到二十年後)的人類社會生活模式,到底會長成什麼樣子,一直是個很有趣也很重要的議題。因為,如果你對於這個方向看對,我們就可以做出正確的投資,無論是金錢上的或者是時間精力上的。如果你有孩子,這更牽涉到你對於小孩的教育方向,如果未來所有的資料都可以在網路上查的到,你還需要讓小孩去背一堆資訊嗎?如果未來所有的語言都可以即時翻譯,你有需要讓孩子去學多種語言嗎?(在目前的狀況下,我認為唯一必學好的語言只有英文,因為如果即時語言翻譯成真,第一個功能最成熟的語言就是英文,而且我們也得假設這個技術萬一沒有出現的情景)。現在能夠保證賺大錢的程式設計,到了二十年之後還能夠嗎?會不會 AI 未來比人類還會寫程式?我個人相信的一個大方向是 – 人機協作的能力會是未來世界的關鍵,所謂的機,指的是 AI 人工智慧與機械增強。這是我的看法,而你對於下個世代的人類生活模式,又有著怎麼樣的思考呢?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1.9K會員
232內容數
科技巨頭解碼,是一個討論科技產業趨勢與解析科技巨頭動向的付費電子報。我們將以專業的角度,來讓讀者理解,科技與商業的力量將如何改變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我們又該做些什麼,來跟上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