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 Tech對金融領域的佔領

2022/08/27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近年來Big Tech 憑藉其商業模式的獨特性、掌握大量會員用戶與多元服務交互影響所產生的網路外部性優勢,加上優越的數據分析能力,Big Tech 已成為金融科技發展領域的佼佼者與不容金融監管者忽視的對象。2018年Big Tech 在全球所提供的數位借貸規模首次超越FinTech 公司,近年來因應疫情的融資需求,更加速推動Big Tech 數位借貸市場的發展。

2020年全球非銀行提供的借貸規模達7,000億美元,其中86%來自Big Tech,該比重遠高於2018年的57.2%。除了數位借貸業務,支付是Big Tech 另一重點發展領域,此外部分Big Tech 也提供保險、投資理財、儲蓄等金融服務,今天就來跟著馬克一起看Big Tech 如何佔領金融領域吧!

一、介紹何謂Big Tech

Big Tech 為科技巨擘,又稱作科技巨頭,也被稱作Tech Giants、Big Four、Four Horsemen、Big Five和S&P 5,是對資訊科技行業最大、最具主導地位的公司合稱,尤其指美國的亞馬遜公司、蘋果公司、Google(Alphabet)、Facebook(Meta)及微軟,這些公司不只在美國,在世界的資訊科技產業也佔有龍頭地位。

二、目前Big Tech對金融領域的佔領

Amazon:積極布局歐、亞數位借貸市場(信貸條款、支付)

Amazon 近年來積極發展信貸服務,以支付、數據資料為基礎,與第三方業者合作,為電商平臺上的供應商、消費者提供貸款服務。
  • 2018年
在企業貸款方面,2018年與美國運通推出中小企業信用卡,以信用卡方式對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
  • 2020年-與高盛Marcus合作
與高盛Marcus品牌合作,以平臺上的大量數據結合高盛的專業借貸能力,為選定的賣家/中小企業提供高達100萬美元的信貸服務,這是Amazon 首次將其賣家銷售數據寶庫開放給第三方金融機構的借貸服務模式;在官網上,Amazon 對美國中小企業提供借貸服務,對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提供無需繁複文件與冗長等待的快速借貸服務。
  • 2020年-與ING合作
與德國ING 合作,對中小企業賣家提供1萬~75萬歐元的貸款服務。對消費者借貸方面,Amazon 多以回饋信用卡如:Amazon Rewards Visa Card 等方式,對消費者提供融資服務。
  • 多次與異業合作
隨著零利率分期、先買後付(BNPL) 的興起,Amazon 與Klarna、Quadpay、花旗,以及印度的Capital Float 和 Karur Vysya Bank、德國巴克萊銀行、西班牙Fintonic、Cofidis 等金融科技、銀行業者合作,為美國、印度、德國、西班牙等國的消費者提供BNPL 融資服務。

Apple:與萬事達卡、高盛合作推先買後付(BNPL)服務(信貸條款、支付)

  • 2022年
Apple 主要透過與萬事達卡、高盛合作,對購買Apple 產品的消費者提供BNPL 服務;2022年Apple 對用戶所提供Apple Pay Later 短期貸款(貸款額度可達1,000美元左右),除在審核貸款前,會先經旗下全資子公司的用戶信用檢查,之後在確保借款人的還款能力的情況下,才會核准該筆貸款。

Apple 與高盛銀行和 CoreCard 合作推出 Apple Card 信用卡,與 Green Dot 合作推出 Apple Cash 現金,與公民銀行合作推出 iPhone 升級計劃,但彭博社稱,蘋果在金融服務方面的工作將針對未來的產品,而不是其現有產品。

根據《彭博社》報導,Apple 新成立的子公司名為Apple Financing,已經取得處理貸款所需的證照,預計會與Apple 本身分開營運,Apple 不只是作為提供 Apple Pay 工具的角色,而是將親自提供先買後付服務。和高盛合作,蘋果建立了擁有借貸資格的全資子公司,將自己經營借貸、信用評分、風險評估等金融業務,這也代表蘋果將從科技踏進金融領域。

Apple 正在開發支付處理技術和基礎設施,如:貸款風險評估、欺詐分析、信用檢查和爭議處理,另外還在開發計算利息、獎勵、批准交易、向信用局報告數據、增加信用額度等工具。這個項目的一部分在內部被稱為「Breakout」,因為它將帶領Apple 擺脫目前使用的金融系統。

Google:跨足印度小微企業數位借貸市場(銀行服務、信貸條款、支付)

  • 2018年
Google藉由Google Pay 進軍中小企業借貸市場,2018年與銀行合作,提供即時信用資訊,對其客戶提供貸款服務。
  • 2020年
近年來Google 則以AI 軟體深化企業融資服務,2020年推出Lending DocAI,顧名思義,主要藉由AI文件辨識技術,自動執行常規文件審查,提供融資服務,該產品主要鎖定抵押貸款公司,藉由加快評估借款人收入和資產等文件作業流程,提升借款人體驗以及合規、快速的抵押貸款。谷歌認為,Lending DocAI 可以透過技術(如數據訪問控制和透明度、數據駐留、客戶管理的加密密鑰等技術)降低借貸風險與增強合規性。
  • 2021年
Google 進軍印度借貸市場,與印度數位借貸公司FlexiLoans 合作,藉此擴大對印度小微企業提供安全的數位借貸服務。此外谷歌在疫情期間特別以「Grow with Google Small Business Fund」幫助少數族群、女性與其他資金不足的企業取得低成本資金。

三、Big Tech佔領金融領域會產生什麼問題?

1、為了避免不公平競爭,必須與銀行、金融科技公司共享金融服務資料。

全球主要金融中心的管理單位─金融穩定委員會(FSB)表示,科技巨頭日益伸出的觸手,引發了對金融穩定、競爭和資料隱私的質疑。譬如說Facebook推出「Libra」穩定幣的計畫,面臨監管機關強烈質疑,並要求在著手運作之前,特別是與洗錢、非法融資、以及消費者和投資人保護相關的風險,必須先加以評估和適當處理。

FSB 在公佈的報告中要求對科技巨頭轉向金融服務進行 「警戒監控」,表示科技巨頭此舉可能削弱銀行透過保留盈餘產生資本的能力。FSB表示,包括Microsoft、Amazon、eBay、Baidu、Apple、Facebook 在內的參與者,都擁有大規模的資料庫,也有提供資產管理、支付和放貸,未來有能力大舉瓜分銀行的獲利來源。

像是Amazon、eBay、Facebook 和Google ,許多科技巨頭公司已經在包括盧森堡、愛爾蘭和立陶宛在內的歐盟國家,獲得與支付相關的許可證─儘管這些公司大多數尚未聚集大量資金。FSB表示,歐洲和其他地區的銀行已要求和第三方的金融科技公司(Fintech)分享客戶資料,而科技巨頭可能也會需要這麼做。


2、國際清算銀行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BIS) 表示,隨著越來越多大型科技公司涉足金融服務領域,為了維持金融系統穩定,對科技巨頭進行金融監管的重要性也愈加緊迫。

當前的銀行系統可能無法對大型科技公司進軍金融領域做出足夠反應,包含對潛在的系統性影響與對金融業的溢出效應。Google 與Facebook 等用戶激增,以及阿里巴巴集團、騰訊控股把持中國行動支付市場九成以上的情況,來解釋科技公司之所以能在金融服務領域快速增長,是因為具有龐大的用戶基礎。

全球央行總裁和金融當局擔心,臉書 、Google、亞馬遜和阿里巴巴等科技集團持有的大量數據,可能賦予它們快速重塑金融系統,從而破壞銀行系統穩定的能力。BIS 認為在支付等金融科技領域擔任關鍵角色的科技巨頭,應該接受更嚴格的監管審查,以防止日益增長的權力對金融穩定造成威脅,並引發後續的數據隱私問題。

四、Big Tech 對社會的影響

美中最近都升高對科技巨擘(Big Tech)的監督及管理力道;不過加壓的理由不同,風險及未來方向也會不同,Big tech 的意義在美中不同。
  • 美國是指GAFAM,亦即Google、Amazon、Facebook、Apple 以及Microsoft 五家主導數位世界的超級公司,五家公司市值都超過千億美元,其中蘋果公司更是超過2兆美元,意味著世界上僅有七個國家的GDP超過Apple 。
  • 中國是指BAT,也就是百度、阿里巴巴及騰訊。近年來的明日之星再加上今日頭條(Toutiao)(跟抖音同屬字節跳動集團)、美團(Meituan)及滴滴出行(DiDi)所組成的TMD。
這11家科技巨擘近年來都面對各國社會與政府與日俱增的壓力,這些壓力一方面來自於這些企業都在相關市場有極高的市占率及市場力量,另方面也因為科技巨擘所提供的產品及服務已經全面滲透到各國的經濟、社會及個人層面,甚至成為數十億人日常必需,影響力無與倫比。

美國前總統川普就是因為被臉書及推特封鎖,怒告二家公司對其進行內容審查,正是這種影響力的展現。美系GAFAM 在歐美早已受到競爭法的關注。因為GAFAM 五家企業除科技領先之外,其業務具有強烈平台經濟及網路經濟的性質。一旦市占率突破門檻後,對潛在用戶具有高度吸引力,而新用戶加入又會增加現有用戶的黏著度。

再加上科技底蘊及四處併購,大者恆大且更大的結構不易撼動。市場地位本身不是問題,關鍵在有無濫用,過去微軟及Google因違反競爭法被判天價罰金,主要就是被認定有濫用地位妨礙競爭的問題。

五、馬克碎念

台灣近期比較接近的案例是零售業進軍電子支付,尤其是全聯在2022年順利合併大潤發後,全聯憑著通路優勢也推出自己的電子支付「全支付」,此舉不僅跨入金融業,還與全家便利商店聯手擴大彼此的支付生態圈。這對於銀行來說卻不是一件好事情,未來銀行想要抓緊客戶,但進入通路的門卻越來越窄了。

在2021年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修正後,電子支付業者搖身一轉變成「微銀行」,可以辦理國內外小額匯兌、外幣買賣等業務等等,尤其是像全聯這樣的零售業者,帶著會員、通路與使用場景的優勢,也絕對會侵蝕傳統金融業所佈局的生態圈。馬克相信未來若這些業者相關技術的加強與數據分析能力的提升,台灣的支付市場會有很大的改變。
馬克解讀金融科技
馬克解讀金融科技
Fintech 創業家|金融科技趨勢觀察 |商業模式解析 不僅分享金融科技知識 也分享創業生活ت ت ت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