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張愛玲1943 | 原來說的是恐怖驚悚故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說來慚愧,直到張愛玲百歲誕辰這年,才讀完第一本張愛玲的短篇小說選(1943)。當年之所以一翻開《第一爐香》就打退堂鼓,大概是因為每個段落竟然都動輒一口氣展延整整兩頁,太難吞嚥。張愛玲的文學地位或許不容批判,但忍不住想問一句:難道不能好好分段嗎? 

讀完不禁震懾於一系列的離奇驚悚故事。所以原來是恐怖小說啊,我還以為是愛情小說呢。

最近聽聞對岸有人因錯誤理解張愛玲而遭網友撻伐,因此話說在前頭:我絕不敢說這篇文章是評論或解析什麼的,我更加沒有廣大讀者們那麼了解張愛玲,不過是閒聊一些讀後雜感罷了。

raw-image

讀完1943的作品,實在無法說有哪個故事令我特別喜歡,卻有印象特別深的:《第二爐香》和《心經》,直教人掩卷驚呆。《第二爐香》對傳統社會的處女情結諷刺之深,以張愛玲的年代而言,可說相當前衛。在讀者為無知而致命的女主愫細感到憤怒時,才驀然驚覺真正的兇手,其實不是這對天真到近乎愚蠢的姊妹,而是整個父權體系。是習於將處女與純潔畫上等號的社會,先後逼死了姊妹倆的丈夫。

《心經》的可怖是循序漸進的。起先從許峰儀和許小寒的對話,只隱隱覺得這對父女感情未免太好,令人不太舒服;隨著劇情發展,越發覺得兩人之間不大對勁。其實故事中諸多暗示早就相當明顯,我卻是在這一幕正式驚覺不妙:

峰儀忽然軟化了,他跟到門口去,可是兩個人一個在屋子裡面,一個在屋子外面……

為何寫「兩個人」而不寫「父女倆」?我會感覺這樣的場景中,「兩人」更有戀愛的意思。一旦意識到發生了什麼事,只覺雞皮疙瘩毛骨悚然,這麼噁心的關係雖不是前所未聞,卻足夠匪夷所思了。

然而《心經》的驚悚和深度不止於此。許峰儀與女兒有了不倫戀還不夠,還要來一場與女兒同學同居的不倫戀;許太太面對這一切的軟弱、順從,以及竭力迴護家庭完整的作為,一舉一動都在表現傳統婦女的可憐可悲,那軟弱簡直令人痛恨。

翻遍整本書,幾乎沒有哪個故事沒呈現傳統女人的悲哀的。如《傾城之戀》一開頭白流蘇失婚後在娘家遭受的處境,瞬即教人怒得牙癢癢。又如《金鎖記》曹七巧被娘家賣給殘廢丈夫,這一生的情愛和美滿都付諸流水,怎能不恨?毀了子女的一生、害死兩任媳婦,她的病態和逼人固然可憎可怖,但或許這也是相較於其他在父權壓迫下淒婉斷腸的女子,還要更響亮的控訴吧。說得更精確一點,這些悲劇都是父權社會的產物。

藉由一個令人厭憎的女角,來帶出對父權的反諷,貌似張愛玲的拿手好戲。不只曹七巧在這點表現得淋漓盡致,《第二爐香》的愫細也是如此。

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該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還長著呢!

《傾城之戀》中,白流蘇對范柳原說的這句台詞亦是道盡女性的辛酸。華人社會對於女性的名節總是要求得比男性還要嚴厲了幾萬倍,殘留的偏見甚至直到今日還是處處可見。一對鬧出緋聞的未婚男女,若無法共結連理,對男人沒有什麼影響;對女人而言可就一輩子都毀了!

張愛玲說了好幾個故事,同樣的概念反覆出現,每段故事卻各不相同。不論故事怎麼說,傳統婦女的悲哀和幽怨都能以不同的面貌躍然紙上,荒唐得令人不忍直視。

值得一提的故事還有《琉璃瓦》。滿喜歡這個詼諧嘲諷的小短篇,一個嘴上說不會把女兒當工具人的父親,行為卻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看到姚先生每次精心安排的嫁女兒計畫都一敗塗地,真是大快人心啊。


追蹤作者
►Facebook:沐謙
►Instagram:@muchienz_ig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沐謙的小地方
76會員
112內容數
這裡書評最多,也很誠實。
沐謙的小地方的其他內容
2025/03/19
「很大程度來說,《黃色臉孔》是個恐怖故事,有關身處一個激烈競爭的產業中,所感受到的孤獨。」這句話確實令人很有感觸,初翻開這本書也覺得對寫作不得志和出版業生態的描述好中肯、好一針見血,但看到後來,覺得真的tooooo much!整本書可能有七八成都在敘述主角出書後得到了那些批評、酸民又說了什麼...
Thumbnail
2025/03/19
「很大程度來說,《黃色臉孔》是個恐怖故事,有關身處一個激烈競爭的產業中,所感受到的孤獨。」這句話確實令人很有感觸,初翻開這本書也覺得對寫作不得志和出版業生態的描述好中肯、好一針見血,但看到後來,覺得真的tooooo much!整本書可能有七八成都在敘述主角出書後得到了那些批評、酸民又說了什麼...
Thumbnail
2024/10/30
這本書可能要讀到接近尾聲才覺得有意思。前面會有點困惑主軸到底是連續凶殺案的犯罪心理調查,還是主角的幻覺疾病?職場鬥爭?或童年創傷?看到超過一半了,後者這些元素還是佔了大半篇幅(尤其是幻覺的情境描述,比重有點太多),於是只好轉變心態,可能重點本來就在這些地方,應該是我期待方向錯誤。
Thumbnail
2024/10/30
這本書可能要讀到接近尾聲才覺得有意思。前面會有點困惑主軸到底是連續凶殺案的犯罪心理調查,還是主角的幻覺疾病?職場鬥爭?或童年創傷?看到超過一半了,後者這些元素還是佔了大半篇幅(尤其是幻覺的情境描述,比重有點太多),於是只好轉變心態,可能重點本來就在這些地方,應該是我期待方向錯誤。
Thumbnail
2024/10/09
封面聲稱是17個真實故事,我覺得不太OK。每個篇章、以及整本書的串聯,很明顯都是設計精巧的小說情節。只有後記輕描淡寫地提到這本書是真實故事改編,並沒有在書封或任何較醒目的地方強調它的虛構性。  主角以精神病院實習生的身分,敘述所見的個案故事。作者文筆很好、敘事流暢,每個案例都很好看且極具故事性...
Thumbnail
2024/10/09
封面聲稱是17個真實故事,我覺得不太OK。每個篇章、以及整本書的串聯,很明顯都是設計精巧的小說情節。只有後記輕描淡寫地提到這本書是真實故事改編,並沒有在書封或任何較醒目的地方強調它的虛構性。  主角以精神病院實習生的身分,敘述所見的個案故事。作者文筆很好、敘事流暢,每個案例都很好看且極具故事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桃花傳奇》是「楚留香系列」的第六部⋯⋯
Thumbnail
《桃花傳奇》是「楚留香系列」的第六部⋯⋯
Thumbnail
有一點點靈異,但更多的是清代台灣的女性哀歌......讀著讀著若有所感,潸然淚下。
Thumbnail
有一點點靈異,但更多的是清代台灣的女性哀歌......讀著讀著若有所感,潸然淚下。
Thumbnail
小說的開頭和結尾是相呼應的,都是由四爺單獨拉著胡琴,咿咿呀呀拉開故事的序幕、和慢慢淡出整個故事,來做一個收尾。 胡琴咿咿呀呀拉著,在萬盞燈的夜晚,拉過來又拉過去,說不盡的蒼涼故事──不問也罷了! 張愛玲有幾段話這樣描述白公館: 僅僅是一剎那的徹底的諒解,然而這一剎那夠他們在一起和諧地活個十年八年。
Thumbnail
小說的開頭和結尾是相呼應的,都是由四爺單獨拉著胡琴,咿咿呀呀拉開故事的序幕、和慢慢淡出整個故事,來做一個收尾。 胡琴咿咿呀呀拉著,在萬盞燈的夜晚,拉過來又拉過去,說不盡的蒼涼故事──不問也罷了! 張愛玲有幾段話這樣描述白公館: 僅僅是一剎那的徹底的諒解,然而這一剎那夠他們在一起和諧地活個十年八年。
Thumbnail
1943年,〈第一爐香〉的成功讓張愛玲在文壇有了一席之地。隨後,同年的8、9月,《紫羅蘭》雜誌第五、六期繼續刊載了她的〈第二爐香〉,後收錄於1944年出版的第一本小說集《傳奇》。可後世讀者在回顧張愛玲的小說時,卻似乎總是很有默契地遺漏了〈第二爐香〉。然而,它實則是個被輕看的出色作品。
Thumbnail
1943年,〈第一爐香〉的成功讓張愛玲在文壇有了一席之地。隨後,同年的8、9月,《紫羅蘭》雜誌第五、六期繼續刊載了她的〈第二爐香〉,後收錄於1944年出版的第一本小說集《傳奇》。可後世讀者在回顧張愛玲的小說時,卻似乎總是很有默契地遺漏了〈第二爐香〉。然而,它實則是個被輕看的出色作品。
Thumbnail
這個故事寫成的年代在一九七七年,剛好在台灣文壇的鄉土文學風潮之後。有一些文學批評家認為「殺夫」這個故事對於女性自主性、能動性的描寫太少,但我認為李昂對於(過去)女性悲劇地位的描述掌握得恰到好處,「殺夫」這個行為本身就是醞釀已久的反抗。
Thumbnail
這個故事寫成的年代在一九七七年,剛好在台灣文壇的鄉土文學風潮之後。有一些文學批評家認為「殺夫」這個故事對於女性自主性、能動性的描寫太少,但我認為李昂對於(過去)女性悲劇地位的描述掌握得恰到好處,「殺夫」這個行為本身就是醞釀已久的反抗。
Thumbnail
《半生緣》是我看得很痛苦的一本書。並不是因為不好看,而是:第一,劇情很瑣碎;第二,我在翻開書前早就被爆了大雷;第三,對白中充斥著各種可怕的傳統觀念,看了渾身不舒服。 但其實如果「令人不適」是這故事的宗旨,那的確是非常成功的作品。大家都說《半生緣》是恐怖小說,張愛玲就是恐怖小說家無誤。
Thumbnail
《半生緣》是我看得很痛苦的一本書。並不是因為不好看,而是:第一,劇情很瑣碎;第二,我在翻開書前早就被爆了大雷;第三,對白中充斥著各種可怕的傳統觀念,看了渾身不舒服。 但其實如果「令人不適」是這故事的宗旨,那的確是非常成功的作品。大家都說《半生緣》是恐怖小說,張愛玲就是恐怖小說家無誤。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