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是什麼?——給在黑暗中獨行的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認為長大是——

痛苦過後的沈澱。

天真被人賣掉的那一刻。

白紙染上墨般的黑。

把心掏出來後,在眼前被摔碎。

懂了那句「親吻比牽手簡單」。

暮然回首,發現寂靜的西伯利亞其實更適合活著。

結冰的湖面

結冰的湖面

過程

  已經不只一次了。站在懸崖邊,一腳不時伸出去懸空,又縮回來踩著。每一次,當我把腳踩落在空中,又總會有一隻手伸出來。反反覆覆,後面那隻手的主人,臉孔是模糊不清的。懸崖下,是無邊的黑霧。看不出有多深,也測不出來。

  當然總有的時候,是真的落下去了。可能是我自己跳下去的,也可能是一隻不同的手推了下來。然後,不知是什麼,在粉身碎骨前又承擔了我的重量。

  於是我坐在另一個懸崖上了。猶如命運的無限循環,又或著是既視感,再度重複了一樣的流程。

  若有什麼變化,大概就是不再只待懸崖邊了吧?有時候會拿起小石子在牆壁上刻刻畫畫著什麼,要不然就是試著握著銳利的石頭,在地面上刻著被鮮血染紅的SOS。四周,仍是黑霧。

  久了,偶爾透出的陽光,總是太過耀眼,一隻手都握不住。漸漸得,那我理解了,光是碰不得的。能碰得到的、能抓得到的,就只有自己。所以我抱住自己,試著理解光是什麼。

結語

  其實我也不是很確定自己在這篇埋藏了些什麼。但對我來說,那就是長大。

  不知道對你們來說,長大是什麼?

獻給那些在黑暗中擁抱自己的人,你不是一個人。
推薦閱讀

《貝加爾湖隱居札記:在這喧囂的世界, 一個人到西伯利亞森林住半年》

作者:席爾凡・戴松(Sylvain Tesson)

Why?

這個世界有太多的紛擾,我們也難以下定決心躲在某個地方隱居。科技帶來的進步與便利,也帶來種種紛擾,也更難以如同古人想隱居就隱居了。這本被譽為21世紀的《湖濱散記》是有理由的(雖然我尚未看過),裡面的文字優美,且正是札記這樣的文體,反倒是把那隱居期間的美麗日常和平靜,得以傳達出來。

若現在的你,想躲在某個平靜的角落裡,我推薦你,進入這本書的那段人生裡。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按個愛心,也歡迎至我的臉書粉絲專頁閱讀時光按讚追蹤。
或是追蹤我的IG帳號 @daybooks2020 跟著我用一句話和幾張照片認識一本書。
我會不定期更新文章資訊,也歡迎你們前來交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馥安的沙龍
98會員
116內容數
有時想寫些東西,那是一些東西和心裡藏著的東西共鳴著,唱囂著將他們寫出來。不論是文青的、灰暗的、愉快的,都是生命裡某些東西的轉世重生。
馥安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1/19
以十三歲作為分割,從此我拖著自己的屍體,行屍走肉;然後22歲的我,學會背著自己的屍體,活著。
Thumbnail
2023/01/19
以十三歲作為分割,從此我拖著自己的屍體,行屍走肉;然後22歲的我,學會背著自己的屍體,活著。
Thumbnail
2022/10/30
踏入研究所,已過了整整兩個月。學術是一個與創作完全不同的範疇,共同點都是心力的投注和精神的累積,和那難以言喻的滿足感。在老師的提醒下,我也意識到了一個抉擇——我必須決定自己的心力要傾盡於何處。  
Thumbnail
2022/10/30
踏入研究所,已過了整整兩個月。學術是一個與創作完全不同的範疇,共同點都是心力的投注和精神的累積,和那難以言喻的滿足感。在老師的提醒下,我也意識到了一個抉擇——我必須決定自己的心力要傾盡於何處。  
Thumbnail
2022/09/20
心悸是一連串的震動,鎮日暈眩著我,而無法分辨地震的到來。
Thumbnail
2022/09/20
心悸是一連串的震動,鎮日暈眩著我,而無法分辨地震的到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大學生的讀書心得01 看看沒出社會的大學生談隱居的浪漫
Thumbnail
大學生的讀書心得01 看看沒出社會的大學生談隱居的浪漫
Thumbnail
我喜歡將自己放逐在山林。
Thumbnail
我喜歡將自己放逐在山林。
Thumbnail
貝加爾湖隱居札記 Dans les forêts de Sibérie 作者 Sylvain Tesson 譯者 梁若瑜
Thumbnail
貝加爾湖隱居札記 Dans les forêts de Sibérie 作者 Sylvain Tesson 譯者 梁若瑜
Thumbnail
關於孤獨、寂靜的書何其多,但這是我看過寫得最好的。畢竟是非常難得的人生經歷,有最極端的參照值。隱居是否象徵逃避,還是純粹是一種夢想生活?來到世界上最古老的湖泊生活,究竟是什麼樣的概念? 隱居是否象徵逃避,還是純粹是一種夢想生活?來到世界上最古老的湖泊生活,究竟是什麼樣的概念?
Thumbnail
關於孤獨、寂靜的書何其多,但這是我看過寫得最好的。畢竟是非常難得的人生經歷,有最極端的參照值。隱居是否象徵逃避,還是純粹是一種夢想生活?來到世界上最古老的湖泊生活,究竟是什麼樣的概念? 隱居是否象徵逃避,還是純粹是一種夢想生活?來到世界上最古老的湖泊生活,究竟是什麼樣的概念?
Thumbnail
好想成為勇敢的大人 在別人心中留下位置 言語是利刃 不經意割開最柔軟的部分 跳動只是為了尋找 呼吸的原因
Thumbnail
好想成為勇敢的大人 在別人心中留下位置 言語是利刃 不經意割開最柔軟的部分 跳動只是為了尋找 呼吸的原因
Thumbnail
他的隱居經驗除了浪漫與美好,同時也充滿困惑、質疑與嘲諷。諷刺都市生活、嘲笑俄國文化,對身為法國布爾喬亞的自己也絕不手軟。戴松一日一日寫下他六個月間的經歷與思索,揭示他的欣喜與痛苦、質疑與平靜,正負情緒輪番上陣,反反覆覆近乎瘋狂(也可能因為伏特加喝太多)。隱居在西伯利亞的小木屋,真的美好嗎?快樂嗎?
Thumbnail
他的隱居經驗除了浪漫與美好,同時也充滿困惑、質疑與嘲諷。諷刺都市生活、嘲笑俄國文化,對身為法國布爾喬亞的自己也絕不手軟。戴松一日一日寫下他六個月間的經歷與思索,揭示他的欣喜與痛苦、質疑與平靜,正負情緒輪番上陣,反反覆覆近乎瘋狂(也可能因為伏特加喝太多)。隱居在西伯利亞的小木屋,真的美好嗎?快樂嗎?
Thumbnail
截圖自博客來書籍介紹 週末午後,以窗外的滂沱大雨為配樂,翻開貝加爾湖隱居札記,開始體驗作者帶給我們的寒冷嚴冬及絕美湖景。 作者曾有一次在貝加爾湖畔小憩三天的美好經驗,讓他對自己許諾,總有一天他要回到這裡。在開始這段貝加爾湖的隱居生活前,他覺得有忙不完的工作,回不完的信,見不完的人,對於生活中的
Thumbnail
截圖自博客來書籍介紹 週末午後,以窗外的滂沱大雨為配樂,翻開貝加爾湖隱居札記,開始體驗作者帶給我們的寒冷嚴冬及絕美湖景。 作者曾有一次在貝加爾湖畔小憩三天的美好經驗,讓他對自己許諾,總有一天他要回到這裡。在開始這段貝加爾湖的隱居生活前,他覺得有忙不完的工作,回不完的信,見不完的人,對於生活中的
Thumbnail
隱居札記,非常適合最近疫情下的我們居家閱讀的書。 這本書是一個日記體裁的書,其實就是作者席爾凡・戴松在貝加爾湖畔的小木屋隱居半年的日記。裡面有大量的山林生活、動植物的描寫,貝加爾湖畔自然景色的變化,以及隱居者的心境描寫。可以讓我們這些心靈枯萎的都市人一探隱居山林的真實樣貌。
Thumbnail
隱居札記,非常適合最近疫情下的我們居家閱讀的書。 這本書是一個日記體裁的書,其實就是作者席爾凡・戴松在貝加爾湖畔的小木屋隱居半年的日記。裡面有大量的山林生活、動植物的描寫,貝加爾湖畔自然景色的變化,以及隱居者的心境描寫。可以讓我們這些心靈枯萎的都市人一探隱居山林的真實樣貌。
Thumbnail
如果我能找到一片夜光,補足你所需要的安全感。 Dear, 今夜的你,哭得非常傷心。 你寫了一封好長好長的信到樹洞裡,告訴我最近受到的委屈,同時不經意的把所有過往故事,隨著一個逗點,一個句點,慢慢寫下。 彷彿是想把所有生命中無法傾訴的部分,......
Thumbnail
如果我能找到一片夜光,補足你所需要的安全感。 Dear, 今夜的你,哭得非常傷心。 你寫了一封好長好長的信到樹洞裡,告訴我最近受到的委屈,同時不經意的把所有過往故事,隨著一個逗點,一個句點,慢慢寫下。 彷彿是想把所有生命中無法傾訴的部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