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職場讀書人選書】衣錦還鄉 只是我們對移工的美好幻想—《回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離散總有挫傷,回家原就艱難。天亮時,世界還會是一樣嗎?

半掩的門露出光線,卻看不見門後的到底有什麼。或許再也沒有其他意象,更能夠如書封般貼切形容移工漂流異鄉後,近鄉情怯的心情。為了擺脫貧窮,移工們遠渡重洋來到台灣,面對未知的命運,有人衣錦還鄉、有人卻厄運連連甚至就此殘缺,但不變的卻是回到故土後,仍必須努力活下去的現實。

比起討論移工在異地討生活,探討移工歸國後的書籍相對少上許多,而社運家顧玉玲在2014年出版的《回家》就是其中之一。透過親自前往越南,探視曾經來台工作返國的移工,顧玉玲以台灣人的視角,紀錄了移工返國後的改變與磨合。包含與子女的隔閡、夫妻間的齟齬,甚至在返國後,還是必須跨海爭取自己喪失的權益。一個個故事,都在告訴著讀者,「移工在台灣打拼後歸國享福」,終究只是身為優勢國的美好幻想。


阿草的房子是老屋新修,外牆漆黃、滾綠邊。一樓仍維持傳統的客臥兩用的大間,客廳裡兩張大木床各據一側(中略);樓梯再往三樓,像工地一樣的半成品,裸露的水泥與沙石。

阿草忙擺著手說:「不要看了啦,沒錢再蓋上去,就蓋一半了。」


只蓋了一半的房舍,警惕著屋主「夢想還未達成,同志尚須努力」,而在村落間的「蓋房子」競賽,更讓光榮返鄉成為所有移工還未出國,就必須背負的沈重壓力。如果僥倖成功,自己忍辱負重的委屈,就會化成村里鶴立雞群的存在,而彼此都不會說破的,則是在異鄉面對的各種歧視與欺凌。

不過在天平的另一端,犧牲的卻可能是家庭的和樂。除了無法陪伴孩子成長,讓許多移工成為「禮物」的附屬品,因為出國導致夫妻間的不信任、認知差異擴大,更是返鄉後的未爆彈。不過或許這都算是幸運的,有些移工繞了一圈連物質條件都沒有獲得提升,甚至還必須在越南政府監聽、騷擾的威脅下,嘗試爭取自己應有的權利。

搭配生動的文字與敘述,跟著作者的腳步,讀者彷彿也一起走入了越南相間,聽見這些「前」移工的生命故事與際遇,還有他們重新回到越南日常的過程。然而整本書中,或許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是書中描述非勞工階層對於移工出外打拼的看法,也似乎可以理解越南政府對於保護自國勞工,態度為何如此消極。


「以前我爸爸好可憐,蘇聯那麼冷,軍人出國沒有厚大衣,還要先跟政府借衣服穿,等回國以後再還。」她年輕的臉龐說著戰爭末期的記憶,憶苦思甜般連結到現今的轉變:「你看,現在都不一樣了。那些出國打工的人都穿著漂亮時髦的衣服回來了。他們賺錢是為自己,不必再交給國家了。人民為自己做事會更努力。」

(中略)

「嗯,城鄉發展不均是很大的問題。」安娜認真說著她相信的邏輯:「過去大家仰賴國家養,會造成人民懶惰、不進步,現在不能再這樣了,要努力、競爭、發揮潛力,才能跟上時代的腳步。」


距離《回家》出版轉眼已過了6年,如今的移工人數,已經從當年的將近60萬,成長到早早突破70萬關卡。但與此同時,雖然近期關於「零仲介費」引發許多討論,但台灣移工權益改善依舊牛步,經歷磨難後返鄉的心境,或許也沒有太大改變。雖然是以越南移工為主角,顧玉玲描寫的想必是各國移工,都無法避免的困境。

雖然曾經接觸關於移工受虐、勞動環境低落,以及逃跑移工的書籍,但在閱讀完《回家》後,筆者才驚覺自己過去了解的,不過是移工生命故事的前半段,甚至還理所當然認為返國就是故事的結局。不論是喜是悲,圓滿或者支離破碎,《回家》呈現的是移工返鄉後的輪廓,甚至是未完待續的註腳。

爭取移工權益只會是長期抗戰,在顧玉玲的帶領下,我們得以窺見更加完整的「移工」,也或許才能更接近實現社會正義的終極目標。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職場讀書人|選書📖 / 追劇📺 / 聽歌🎧
48會員
411內容數
喜歡看書、追劇、看電影跟聽音樂的社畜,感覺把那些作品記錄下來好像比較不浪費已經花費的時間,也希望能夠幫助讓好作品接觸到更多適合的人。
2025/05/01
除了帶領讀者回顧西方知識「受難史」與圖書館變遷,《焚書》同時也將讓我們理解圖書館本身存在的價值。以及忽視知識保存所可能帶來的風險。
Thumbnail
2025/05/01
除了帶領讀者回顧西方知識「受難史」與圖書館變遷,《焚書》同時也將讓我們理解圖書館本身存在的價值。以及忽視知識保存所可能帶來的風險。
Thumbnail
2025/04/26
曾經同屬於大日本帝國的統治範圍,滿洲國與台灣的關係甚至可能比當時的中華民國更加緊密。尤其是當歷史還處於迷茫的階段,小說的虛構特性,或許也能夠幫助我們更接近這個場域,拾取那些與台灣人有關的歷史碎片。
Thumbnail
2025/04/26
曾經同屬於大日本帝國的統治範圍,滿洲國與台灣的關係甚至可能比當時的中華民國更加緊密。尤其是當歷史還處於迷茫的階段,小說的虛構特性,或許也能夠幫助我們更接近這個場域,拾取那些與台灣人有關的歷史碎片。
Thumbnail
2025/04/19
經歷二戰、以及國民政府來台後,積極去日本化的政策之下,雖然只過了幾十年,許多地景都已經完全改變,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倖存的地圖們就成了我們回望過去的珍貴參考資料。
Thumbnail
2025/04/19
經歷二戰、以及國民政府來台後,積極去日本化的政策之下,雖然只過了幾十年,許多地景都已經完全改變,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倖存的地圖們就成了我們回望過去的珍貴參考資料。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關於「移工」,大部分的論述多集中在賺大錢、衣錦還鄉,及備受壓迫的形象等兩大極端,而在許多情況下,尤其是因為未曾真正接觸他們,我們或許往往忘了在兩大極端之下存在的「中間值」。以此著眼,《移工怎麼都在直播》選擇以更平凡的角度,向讀者介紹移工們的生活與日常樣態,呈現出移工族群更加多元、立體的群體意象。
Thumbnail
關於「移工」,大部分的論述多集中在賺大錢、衣錦還鄉,及備受壓迫的形象等兩大極端,而在許多情況下,尤其是因為未曾真正接觸他們,我們或許往往忘了在兩大極端之下存在的「中間值」。以此著眼,《移工怎麼都在直播》選擇以更平凡的角度,向讀者介紹移工們的生活與日常樣態,呈現出移工族群更加多元、立體的群體意象。
Thumbnail
沒離開過,是空間物理上的。 而返家,則是心理上、社會關係上、文化傳統上、認同上,是時間上的。 離開都市
Thumbnail
沒離開過,是空間物理上的。 而返家,則是心理上、社會關係上、文化傳統上、認同上,是時間上的。 離開都市
Thumbnail
這是一個從90年代新住民家庭開展的故事。飄洋過海嫁來台灣的越南女孩文慧,隔著話筒向遠方的家人報平安,「媽媽啊,我很好,他們也對我很好。」話像是對親人說的,也像是對自己說的。
Thumbnail
這是一個從90年代新住民家庭開展的故事。飄洋過海嫁來台灣的越南女孩文慧,隔著話筒向遠方的家人報平安,「媽媽啊,我很好,他們也對我很好。」話像是對親人說的,也像是對自己說的。
Thumbnail
以越南勞工為主題的台灣紀錄片《逃跑的人》紀錄2012到 2018整整6年間逃逸外勞草雲與維興在台灣的故事,他們支付上千美元的仲介費用到台工作,卻因為工作異變不能還債、生活與寄錢回家選擇期限到後逃逸,在台灣各處繼續賺錢,而這不是個例,是上萬移工在台的青春經歷。
Thumbnail
以越南勞工為主題的台灣紀錄片《逃跑的人》紀錄2012到 2018整整6年間逃逸外勞草雲與維興在台灣的故事,他們支付上千美元的仲介費用到台工作,卻因為工作異變不能還債、生活與寄錢回家選擇期限到後逃逸,在台灣各處繼續賺錢,而這不是個例,是上萬移工在台的青春經歷。
Thumbnail
當台灣高喊「最美的風景是人」時,「奴工島」一詞血淋淋的呈現:有一群不被當人看的人,他們所看到的風景,可和我們不一樣。
Thumbnail
當台灣高喊「最美的風景是人」時,「奴工島」一詞血淋淋的呈現:有一群不被當人看的人,他們所看到的風景,可和我們不一樣。
Thumbnail
為了擺脫貧窮,移工們遠渡重洋來到台灣,面對未知的命運,有人衣錦還鄉、有人卻厄運連連甚至就此殘缺,但不變的卻是回到故土後,仍必須努力活下去的現實。
Thumbnail
為了擺脫貧窮,移工們遠渡重洋來到台灣,面對未知的命運,有人衣錦還鄉、有人卻厄運連連甚至就此殘缺,但不變的卻是回到故土後,仍必須努力活下去的現實。
Thumbnail
自1989年首度引入後,移工逐漸成為台灣不可或缺的存在。由於大多從事勞動密集的工作,他們在學術、藝術方面的天份與成就,也經常受到忽略。自2001年起,台北市以「提供外籍移工抒發心情的管道」為目的,每年舉辦移工詩文比賽,同時也讓人們認識這群熟悉陌生人充滿文學意識性的一面。
Thumbnail
自1989年首度引入後,移工逐漸成為台灣不可或缺的存在。由於大多從事勞動密集的工作,他們在學術、藝術方面的天份與成就,也經常受到忽略。自2001年起,台北市以「提供外籍移工抒發心情的管道」為目的,每年舉辦移工詩文比賽,同時也讓人們認識這群熟悉陌生人充滿文學意識性的一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