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ILY IN PARIS》是NETFLIX在十月推出一套十分有趣的劇集,除了有美麗的法國景色外,更顯示出法國人和其他國家文化的獨特處。EMILY是一個做市場推廣的美國女生,被公司派去法國巴黎一間公司工作。她帶著美國文化進入法國,出現不少有趣的文化衝突。法國人著重活在當下和率性而為,不理他人和未來。雖然我們會立即想到一堆惡果(如一夜情和婚外情的普遍傷害家庭和下一代),但法國文化對「過份計劃和著重他人」的我們有很大反省。美國文化跟香港相似,讓我們代入EMILY的眼光,接受法國人對我們的文化衝擊。
其中一集的主題是「性感或性別歧視」(SEXY OR SEXIST)。EMILY到達一位賣香水的客戶拍攝廣告的場地,了解客戶產品,客戶說廣告主題是「給你一個美夢」。但她驚訝原來廣告是由一位全裸的女模特兒在橋上走過,然後有多個穿西裝的男士看著她。這引起EMILY和客戶的爭議。客戶形容模特兒很性感,EMILY問是性感或性別歧視?是女士的美夢或男士的美夢?男人物化她,權力在男人手中。但客戶說權力在她手上,她美麗動人,全裸上陣,搶奪其他男人眼球。這個爭議顯示出兩地文化差異。雖是同一件事,但EMILY看重「其他人」,也即是穿西裝的男士,得出「權力在男人手中」和「不尊重女人」的結論。法國客戶則看重「當事人」,也即是女模特兒,得出「權力在女人手中」和「令男人臣服於她」的結論。這個看重「他人」和看重「自己」的文化差異引伸了其他有趣事件。
由於法國人十分著重自己當下的感受,率性而行,不會考慮你如何看我。劇中一句經典對白是「中國人會在你背後說你壞話,法國人會在你面前說你壞話。」而EMILY的上司和同事正正說話直率不客氣,不帶半點保留,但又不致於向你破口大罵,只是沒有半點討好你或保持自己形象的意圖。而EMILY剛剛相反,她希望同事們能喜歡她,因此盡力拉攏關係,約他們吃午飯,又希望討好上司,天天準時上班和細心打扮。當然,這些努力都付之流水,甚至給予同事們很大工作壓力。
美國人(及香港人)做不少事情都是功能性,為明天打算。而法國人則是即時性,活在今天。以運動為例,EMILY天天早上都跑步,有一次看到幾個穿運動服的女人做完運動,在健身室門外邊吸煙邊談天,她報以奇怪的眼神,然後偷偷拍了照放上INSTAGRAM,記錄她在法國看到的奇聞。為何我們和EMILY看到一個人做完運動後吸煙會覺得奇怪,甚至形容這行為「矛盾」?因為我們做運動的目的是為了「明天」有健康的身體,將來可以做更多事情,自然不會運動後吸煙,破壞自己身體。而這是十分功能性的思考。而法國人做運動的目的就是「現在想做」,沒有其他長遠原因如健康。因此當他們做完想做的運動後,如果想吸煙就自然會吸煙,沒有其他原因,因為「現在想吸煙」。
法國人的率性而行和不理世俗眼光,也能應用在女性的美麗上,反映另一個文化差異。在美國或其他文化的角度,我們會覺得EMILY符合我們對「美女」的形象,即是甜美可人。她的談吐舉止大方得體,常常臉帶笑容,總會說正面和令人開心的話。出席活動和上班都會悉心打扮,在衣著和化妝上花上一番心思,務求明麗動人。相反,她的法國上司是一個中年女性,充滿個性,說話直率不留情,不會常帶笑容,衣著沒有花巧,都是素色為主,甚至看不出有甚麼化妝的跡象,她是典型的法國女人。但她展現另一種更美的形象,甚至吸引了一個比她年青和有妻子的男人,成為他情婦。法國女人總是讓人有種「不費力的優雅」,或許是背後那種忠於自己、氣定神閒、從容不迫的自信,令人覺得眼前一亮。她們不會時時刻刻在意別人如何看自己,緊張別人覺得自己美不美,反而時刻熱愛自己的身體,不需為誰負責,活得坦然。在亞洲及美國等地,美的定義是「別人覺得我美」,在法國,美的定義是「我覺得我美」。
台灣節目主持小S曾為某雜誌拍封面照時,看到一個法國中年設計師十分美麗,於是問她:「妳沒有化妝,但皮膚很好,是如何做到呢?」這位設計師說:「我有化妝阿!」小S十分驚訝問:「原來妳有化妝?但我看不出來。」設計師回答:「陽光照射在我的皮膚上,這已是我的化妝品。」小S後來說:「只有法國女人才可以說出如此有自信的話。」法國女人的自信美,能讓香港女生多一個參考。
墨西哥也是一個有極端活在當下文化的國家,他們一星期出一次糧,因為他們的薪金一星期就會用完。但香港人卻會節衣縮食積蓄多年,就是為了買樓或安享晚年,但很多時現實是花光積蓄買樓後變樓奴,或者需要花大筆金錢醫治年老的重病,令人無奈。我曾在網上看過一個新入職的香港老師感慨一星期工作七天的辛勞,卻被網民責怪「你做老師已經好好,辛苦是正常!」。香港人的奴性似乎根深柢固,但有時觀看別國文化,能讓我們跳出框框,反思自己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