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365天持續寫作 - 法國人實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每隔一段時日,或是寫作靈感乾枯的時候,我會找一些好看的影集或是電影。

Netflix「餐桌上的主廚 Chef's table」和 Amazon改編的「摩登情愛」影集,是我接下來想看的兩部影集,不過好玩的是,當我打開Netflix時,我莫名的被推薦影集的「Emily in Paris」吸引了,心想目前只出了第一季的十集,而且一集時間才二十六分鐘,就決定給它一個機會,結果我第一次就連看了三集。

它算是一個典型的美國劇,一個事業心強、聰明、有膽識的美國女孩,外派到法國巴黎的生活故事,面對愛情,面對工作,面對自己的人生,面對文化的差異,這些都讓我想仔細品味,尤其劇中藉由生活中表現出的文化差異,實在是很有意思。還有劇中充滿法國風情的音樂,實在是太讓人陶醉了。

難怪,劇中很常提到一句話,「在世界最美的城市,什麼事情都有可能發生。」

看著看著,就讓我很想置身在巴黎,幻想自己正隨意走進一家路邊的麵包店,走出店外,咬上一口麵包後,驚訝於麵包的美味,陶醉於置身在巴黎的街頭。

好想去啊 !! 今年的此時應該已經享受過巴黎的美好才對 ~
表姊說,沒關係的 ! 之後都會去的,好吧 ! 我安慰一下自己。

不過其實大家一致熱愛的巴黎,其實在先前規劃時,我是很不感興趣的,覺得巴黎人太冷漠,食物可能也不合胃口,但看了這部劇後發現,或許巴黎人不是冷漠,他們只是更做自己,生活的更實際罷了 !

劇中有一句話,非常符合法國人的生活態度,這橋段是法國同事跟Emily說的,
「You live to work ,We work for live 」
其實我也滿認同的,莫非我骨底子也是浪漫的法國人,哈哈 !
( 我常調侃自己,說我是個活在非現實平行世界裡的人 )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胖胖太太的沙龍
76會員
330內容數
每天都會發生許多想記錄下來的事,無論是任何一件小事,都足以日後回味,但往往因為惰性使然,常常有一搭沒一搭的紀錄,決定現在要給自己一個挑戰,好好的紀錄從此刻開始的一年。期待一年的成功挑戰。
胖胖太太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12/03
這幾天的太陽好賞光,一星期露臉了好幾天,我最喜愛冬天的太陽了,因為這樣的溫度讓人好溫暖,有一種甜滋滋的感覺。 十二月是我一年中最喜愛的月份,一個充滿期待的月份,上星期就迫不及待將聖誕樹妝點在家中客廳,擺上聖誕裝飾,打算用溫暖的氛圍來迎接這寒冷的冬天。 然後最重要的就是,當然必須趁著好天氣來去市場,
Thumbnail
2021/12/03
這幾天的太陽好賞光,一星期露臉了好幾天,我最喜愛冬天的太陽了,因為這樣的溫度讓人好溫暖,有一種甜滋滋的感覺。 十二月是我一年中最喜愛的月份,一個充滿期待的月份,上星期就迫不及待將聖誕樹妝點在家中客廳,擺上聖誕裝飾,打算用溫暖的氛圍來迎接這寒冷的冬天。 然後最重要的就是,當然必須趁著好天氣來去市場,
Thumbnail
2021/11/22
這陣子我放任自己懶散,不強制自己一定要做什麼,或應該做什麼,想追劇就盡情的追劇,想看書就看書,想做菜就做菜,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於是我真的就盡情的追劇了,還一路追完了好幾部韓劇。 以往瘋狂追劇時,總會有一種虧欠感,覺得自己不能這樣浪費時間,應該把這些時間花在更有意義的事情上,但我這次完全沒有這類的想
Thumbnail
2021/11/22
這陣子我放任自己懶散,不強制自己一定要做什麼,或應該做什麼,想追劇就盡情的追劇,想看書就看書,想做菜就做菜,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於是我真的就盡情的追劇了,還一路追完了好幾部韓劇。 以往瘋狂追劇時,總會有一種虧欠感,覺得自己不能這樣浪費時間,應該把這些時間花在更有意義的事情上,但我這次完全沒有這類的想
Thumbnail
2021/10/14
我最愛的秋天來了,一年四季中我最喜歡秋天。 這幾天很明顯的感受到徐徐的風吹來已經帶有一點秋意,即使大大的太陽曝曬下來也不再是酷熱刺痛,漸漸轉變為溫暖又舒適的溫度,真好啊! 雖然秋天的日子不太長,可能只有40-50天,但還是讓我充滿期待。 早上騎車送小妞上課時才發現,原來現在的涼風吹起來已經開始有涼
Thumbnail
2021/10/14
我最愛的秋天來了,一年四季中我最喜歡秋天。 這幾天很明顯的感受到徐徐的風吹來已經帶有一點秋意,即使大大的太陽曝曬下來也不再是酷熱刺痛,漸漸轉變為溫暖又舒適的溫度,真好啊! 雖然秋天的日子不太長,可能只有40-50天,但還是讓我充滿期待。 早上騎車送小妞上課時才發現,原來現在的涼風吹起來已經開始有涼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影集《艾蜜莉在巴黎》(Emily in Paris)特別點出許多法國巴黎的刻板印象,時而覺得感同身受,時而讓人捧腹大笑! 這篇文章想從法國職場的角度出發,淺談劇中提到的職場文化與現實情況是否相同,讓我們一起一探究竟吧!
Thumbnail
影集《艾蜜莉在巴黎》(Emily in Paris)特別點出許多法國巴黎的刻板印象,時而覺得感同身受,時而讓人捧腹大笑! 這篇文章想從法國職場的角度出發,淺談劇中提到的職場文化與現實情況是否相同,讓我們一起一探究竟吧!
Thumbnail
林鴻麟著 2011 遠足文化出版 對巴黎一直有保持關注, 可能法式好像等於時尚, 又或是想在奶油白和墨黑之中, 找到珠雞的歡快,在迎接作者 的那一片無聊至極的灰白冬日。 這本可說是可以上前二的好看, 好看好讀在一個午晚一個半晨, 為了感受心臟跳動而自願受苦, 在身體每個細胞都盡全力求生 以後,靈魂終
Thumbnail
林鴻麟著 2011 遠足文化出版 對巴黎一直有保持關注, 可能法式好像等於時尚, 又或是想在奶油白和墨黑之中, 找到珠雞的歡快,在迎接作者 的那一片無聊至極的灰白冬日。 這本可說是可以上前二的好看, 好看好讀在一個午晚一個半晨, 為了感受心臟跳動而自願受苦, 在身體每個細胞都盡全力求生 以後,靈魂終
Thumbnail
有道是:「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身為法文系畢業生,曾經在巴黎公費進修過,又在美國工作、居住多年,觀賞過《Emily in Paris 艾蜜莉在巴黎》第一季的第一集之後,就讓我一氣呵成的看完第一季,持續看完第二季,目前在期待第三季!
Thumbnail
有道是:「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身為法文系畢業生,曾經在巴黎公費進修過,又在美國工作、居住多年,觀賞過《Emily in Paris 艾蜜莉在巴黎》第一季的第一集之後,就讓我一氣呵成的看完第一季,持續看完第二季,目前在期待第三季!
Thumbnail
我從小的興趣就莫名其妙的限制在法國。讀法國文學、看法國電影;喜歡法國大革命像盧梭、孟德斯鳩這些古老的學說;羨慕到巴黎讀書、發展的「偉人」,如瑪利居禮、蕭邦、卡繆等等⋯⋯但其實我並不是有意識到自己喜歡的東西都侷限在「法國」或是「巴黎」。 有好幾次,在路上被其他國家的觀光客問路,有時候甚至是法國人。
Thumbnail
我從小的興趣就莫名其妙的限制在法國。讀法國文學、看法國電影;喜歡法國大革命像盧梭、孟德斯鳩這些古老的學說;羨慕到巴黎讀書、發展的「偉人」,如瑪利居禮、蕭邦、卡繆等等⋯⋯但其實我並不是有意識到自己喜歡的東西都侷限在「法國」或是「巴黎」。 有好幾次,在路上被其他國家的觀光客問路,有時候甚至是法國人。
Thumbnail
我很喜歡巴黎,但她基本上就不是個浪漫的城市 法國小說《在一起就好》(Ensemble, c’est tout)是少數我先看過電影,其後才讀的小說。買這本小說時,完全不知道我在十年前看過了電影——女主奧黛莉·朵杜的作品我幾乎都有看,大部分也沒有特別的印象。小說讀下去發現這故事怎麼有點deja vu
Thumbnail
我很喜歡巴黎,但她基本上就不是個浪漫的城市 法國小說《在一起就好》(Ensemble, c’est tout)是少數我先看過電影,其後才讀的小說。買這本小說時,完全不知道我在十年前看過了電影——女主奧黛莉·朵杜的作品我幾乎都有看,大部分也沒有特別的印象。小說讀下去發現這故事怎麼有點deja vu
Thumbnail
《艾蜜莉在巴黎 Emily in Paris》是近期Netfilx中討論度最熱烈的喜劇,已有許多文章分析劇中的時尚穿搭、異國風情、文案策略等,成功地創造出話題。主角 Emily 是從美國總公司外派至法國巴黎的行銷主管,因不黯當地語言及文化,甫到任時便碰了許多軟釘子。
Thumbnail
《艾蜜莉在巴黎 Emily in Paris》是近期Netfilx中討論度最熱烈的喜劇,已有許多文章分析劇中的時尚穿搭、異國風情、文案策略等,成功地創造出話題。主角 Emily 是從美國總公司外派至法國巴黎的行銷主管,因不黯當地語言及文化,甫到任時便碰了許多軟釘子。
Thumbnail
常聽說中西文化差異,《艾蜜莉在巴黎》倒證實了文化差異豈止中西。不同的文化和歷史背景,會產生不同的審美標準和價值觀。因為職場上的長期訓練,我學會了跨文化的相處藝術。不用妄自菲薄,也不能顧步自封。取長補短、求同存異、互相尊重,大概是不變的永恆法則。
Thumbnail
常聽說中西文化差異,《艾蜜莉在巴黎》倒證實了文化差異豈止中西。不同的文化和歷史背景,會產生不同的審美標準和價值觀。因為職場上的長期訓練,我學會了跨文化的相處藝術。不用妄自菲薄,也不能顧步自封。取長補短、求同存異、互相尊重,大概是不變的永恆法則。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