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來,臺大頻傳輕生事件,又掀起一波的討論,檢討社會安全網的破洞,輔導人力的失衡,的確,這也是系統結構上的漏洞,但不管系統專業怎麼補充人力,必然有所極限,依照衛福部統計,今年4月以前,執有諮商心理師證照僅有4,268人。
當然,輔導體系中還有臨床心理師跟專任輔導人員,總數量絕對不只這樣,但就算再怎麼多,照
教育部公開的最新資料,107年全台約莫153間大專校院,專任輔導人數共有859人,平均一間學校6位專任輔導人員。然而,大專校院在學人數卻有1,213,172(
一百二十一萬)人,等於一位輔導人員要服務1,412位學生。
雖然上面的算法並不精確,畢竟資料年份就落差了兩年,僅供參考(若有精準數字歡迎提供,誠摯感謝),但即使如此,我們仍然可以發現,輔導服務比,明顯失衡。
故此,回到本次事件上,有人高喊輔導比例失衡,著實有其道理,但一昧地補充人力,終究無法完全根除困境,其因在於社會安全網的建構,是要由全民一同來編織,畢竟,僅靠幾萬的人,洞就是那麼大,怎麼可能接得了全臺灣人。
然而,本文也不是要唱衰社會安全網,只要想要提醒,面對社會漏洞,我們人人有責,只有每一個人都牽起手來,才能無縫地承接住每一顆失落或失速的心。
可是到底要怎麼做?我們時常可以從新聞中看到的建議不外乎:
- 思考世界的美好,總有一線生機
- 自殺不能解決問題
- 勇敢求助不可恥
然而,上述要點某些看似邏輯正確,卻反而可能成為墜落的推手。
思考世界的美好,總有一線生機
為何人要自殺,具有複雜的成因與背景,但就心理層面來說,核心的概念就是想要結束痛苦,因為繼續生活除了痛苦,沒有其他的感受,走投無路下不再掙扎實屬正常。因此,面對一個生活只有痛苦的人,你要他思考美好?相信我,你給他一百年,他也想不出 0.1 個美好。
畢竟,這就像你叫一個人在垃圾堆裡面找到一塊黃金一樣荒謬,可能會有,但機率非常非常的小,更何況找的過程要經歷多少臭味與折磨,即使找到,那塊黃金可能還不如一粒細沙來得大。所以,你要痛苦的人去找到快樂,無疑是緣木求魚,如果他找得到,今天就不會走到這一步,故此,這樣的關心,不僅沒有幫助,甚至,某種程度,聽起來就像一種嘲諷,更逼迫被關心的人,再次面對自己的生活除了痛苦一無所有的殘酷。
當然,找到生活的意義,人才會有活下去的動力,但這個找到,對於一個因為痛苦已經眼前一片灰暗的人來說,就算你怎麼拉怎麼勾,他看不到就是看不到。畢竟,對於正在不斷經歷痛苦的人來說,生活就像是走進一道越來越窄卻無法回頭的死巷。
自殺不能解決問題
這句話,筆者認為是最正確卻也最危險的一句話,因為太正確,正確到很冰冷,沒有溫度,對於困境者來說,自殺不能解決問題他知不知道?當然知道,畢竟,學校、社會與父母都從小教到大,但就像前面所述,人痛苦到崩潰時,想到的不是解決問題,而是解決痛苦,自殺,則是一種解決痛苦的方式。
當然,我們不必認同這個方式,但至少,我們可以去理解選擇背後的複雜苦衷。如前所述,理解是改變的第一步,有了理解,人心才會被承接,失落也才不會變成墜落。為此,就算不認同自殺,也不代表要忽略自殺背後所承擔的故事與苦衷。
勇敢求助不可恥
基本上,這句沒有問題,也越來越多媒體使用,這是非常值得開心的部分,畢竟,這句簡單的話,其目的在於去汙名化,翻轉「脆弱很可恥」這個有毒文化,藉此讓專業人士或親友能夠及早辨識到他人的痛苦,以提供陪伴與協助。
再者,這也是在暗示,一個人的求助與否,跟一個人是否有價值沒有關聯性,以此穩固一個人的生存價值感,避免造成落井下石,意即我認同也接納你有脆弱,因為我們也都有,這很正常,每個人都有痛苦,但痛苦可以一起承擔。
上述價值觀,就心理治療中時常提到的【
普同感】,白話來說,痛苦卻不會孤單。
為此,那些痛苦,雖然還是在,但至少沒有那麼重,至少有一個宣洩的機會與管道,心底的大石頭,也從不斷舉著,變成時而可以放下。
面對別人的痛苦,我們可以怎麼做?
這個話題,當我開始接受諮商所的訓練直到畢業開始工作,一直有人不斷在問,我的答案通常都是,「你真的能做的很少,但你做的每一件事卻都很重要」。
不評價、不比較、不認同但同理、陪伴與專注的傾聽、保留自主空間、謝謝自己
不評價與不比較,前面已提過,基本上就是避免加重他人的痛苦與孤寂感,畢竟每個人的痛苦都是沉重且獨特的,並沒有臺灣人就一定比落後國家還幸福的道理,因為痛苦的組成,不只單純是經濟或科技發展,更牽涉許多社會、文化、人際與情緒要素。為此,避免說:「想想非洲的小孩,我們要知足常樂啊!」,甚至變成「沒關係,我知道這不容易。」
不認同但同理,如前所述,我們不鼓吹自殺,也不認同,但那不代表可以用激將法,很多時候自殺確實是要引起注意的求救訊號,當若使用反諷,不只無法制止,可能會讓對方覺得自己沒有真的聽懂,所以要付諸實踐把危機升級才能被理解。故此,不要說:「你這樣滿意了吧?」改成「我理解你的痛苦!你想說說看發生什麼事嗎?」
陪伴與專注的傾聽,這個原則雖然老生常談,但專注傾聽與陪伴,不只是人到,還要心到,故此,收起手機,收起評價,收起忽視,收起轉移話題,好好地聽完,不知道怎麼回應,沒有關係,就謝謝對方,問問他,「你希望我怎麼做?還是聽你講就好?」。
保留自主空間,很多時候,因為我們很擔心,就會想要把求助者關起來,或是時刻保持監控,雖然是好意,然而過猶不及,太過頭,反而會加強對方認為自己「太脆弱有問題」、「造成他人麻煩與困擾」、「無法自己站起來的廢物」、「我的生活全部都很糟糕」等負向詮釋的循環。
以此來說,相信光是閱讀上述內在負向詮釋,就可以感受得到有多重多無力,因此,我們收好自己的擔心,不要讓這個擔心變成一種負擔,一種暗示,保持正常的互動,正常的吃飯,正常的出去玩,正常的吐苦水,藉此告訴對方,不管怎麼樣,多痛苦你都在,這就足夠了,假若有一天,對方真的撐不住,他也知道可以向你求救。
故此,如本文開頭所述,社會安全網,不是要讓人不墜落,而是墜落的時候,有人可以發現,有人可以伸出手去擁抱,讓淚水跟心都有一個地方可以安放與渲洩。為此,我們將不只是社會體系中的微小螺絲釘,更是那個能夠牽起彼此的階梯。
最後,照顧自己,不只筆者自己有定時參與療育課程,也有許多社工或心理師朋友們都有定期接受諮商或課程,重點就在於,很多時候,痛苦並沒有那麼輕易就能消化,它,沒有不好,只是不容易相處。所以當我們幫人打起傘時,也別忘了幫自己打起傘,藉此避免陷入替代性創傷,導致自己也變得鬱悶而墜落。
當然,這個照顧要是什麼,因人而異,可以是吃大餐、出去玩、看電影、書寫、繪畫、治療或是放空,只要能夠幫你傾倒或減壓,就是好的方式。
文末,就讓我們一起聽著Crispy脆樂團的《黑暗的盡頭》,然後牽起彼此的手。
把雙手交給我 把眼淚交給我
讓我在黑暗的盡頭裡和你一起脆弱
別害怕低下頭 我會在你身後
為你打破所有的枷鎖
直到你真的了解自由 是你和我 一起走
全文圖片來自於Unsplash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