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ATI045 【在「防藝」距離下~現場遠距感的數位體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虛擬與實境的展演場域形式辯論中,我們追求的是怎樣的現場感呢? .....
從心境與數位的疏離談起!!
「現場遠距」這個複合名詞本身就是矛盾的, 是種thereness vs. distance 、 being vs. distant 、 presence vs. absence的對立式差異。但它也很真實地反映防疫期間的現場與在場情況與心態。特別是證諸109年2-7月那段因疫情得被迫實施遠距教學場域,那種「現場與線上」、「老師與學生」間的數位體驗,「現場遠距」可就是真實與貼切的名詞與形容詞~ex. 我們都被「現場遠距了」
若談「現場的疏離感」確實更符合「現場遠距」這個為了凸顯遠近同構的「映襯修辭」而刻意拼組出的名詞,無論是人在而心不在的分思,或是在現場卻無法進入狀態的游離,其實在數位世界或真實環境都有這樣的狀況。說矯情些,愛情小說常用貌合神離形塑「兩顆心最遠的距離」;說實際點,防疫宣導也常用保持安全距離追求「現場個體的相對安全短距」。
Byron Brow曾在研究中,為存在presence提出富有哲思的定義(註 1),他說:「要能與靈魂保有牽繫,就需要能時時刻刻覺察到存在感每一瞬間的自我存在意識。而存在就是指即時存有之感。而且存在就是靈魂的主要內容。」Terence E. Fretheim (註2)則說「可想而知人們會以明確的方式使用“存在”:存在等於在場,也就是出現於某地點、某期間。」沒有過多的哲思懷想,就是有出現就存在。
虛擬造像工事中。
所以從文獻論述的角度來看,不論在思想觀念上、物理空間中,「存在現場」不僅是種現象也是種狀態。明明再親近些可以緊慰依存,卻仍有無法接近、相隔甚遠的事實或感覺,就是像「咫尺天涯」、「存步千里」所形容的。但除了在現場而存在的「彼此」卻沒能在相同心思或活動外,即使是透過數位技術而創造出的「異地共場」環境,雖有不延遲的「即視感」已不是問題,卻也會因為因數位的「互動性」不足,使營造著「數位體驗digital experience」的「沈浸」跟「抽離/轉移distraction」時有權傾,竟致不同效果。
「Experience」其實能譯作「體驗」或「經驗」,也因有不同詞性,另譯作:經歷、身受、或閱歷等等。然而「Experience 經驗」畢竟是由親自實踐而來的知識與技能所積累而得到的內化思考和判斷;「Experience 體驗」則是種參與活動的結果,在過程中親歷與反思實獲得認識和感受立即與直覺回饋。由向內挖掘的「經驗」與參與感受的「體驗」內外整合,才能創造虛擬沈浸感受。
本系列文本為後疫情期間藝術活動而寫假設議題,而本篇是聚焦於實境場域與虛擬世界的「現場遠距」議題。而數位技術與設備的進步,使VR與 AR等裝置的使用,不是已實踐第一人稱視角,就是正在朝相關技術與規格研發中,再加上環場技術、像素解析、互動效果的進步,並一以虛擬實境化世界為目標,即使目前習稱「沈浸式虛擬實境Immersive Virtual/Mixed Reallity」,但強調模擬真實的「真實實境 Actual Reality」虛擬技術,也會以「逼真 Verisimilitude / Truthlikeness」與「擬真 Simulation」名之,足見以消弭虛實之界為追求了。
或許我們正在「科技造夢」的盛世路上!
如果是討論「造夢機制」,自然會介紹大腦如何有創意地轉化外部環境之干擾因素去創造「合理」情境,畢竟夢就是因應內外在刺激而產生的,守護著睡眠,使之不被干擾中斷的妥協產物。而以虛擬世界與實境場域為景「科技造夢」,正在透過VR裝置所提供的360度全場域虛擬視野與音效、AR裝置提供的虛像實境創造出混合虛實的擬真,都是以高效能的軟硬體去創造沈浸感,甚至是隔除外部干擾,其影音效果與設計內容都是為此目的。也因此,VR與AR並非催眠,更像是「科技造夢」。
數位體驗也正透過文化藝術的參與和實踐形式,悄悄地改變著我們與文化藝術的互動方式,
不論是「同步synchronous」或「非同步asynchronous」,我們都在「現場」了,且在新的時間與空間維度中。
註1 :
Brown, B. (1998). Soul without shame: A guide to liberating yourself from the judge within. Shambhala Publications.
註2:
Fretheim, T. E. (1985). The suffering of God: an Old Testament perspective (Vol. 14). Fortress Press.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連續經歷著智慧語音的科技、同事聊天的酣暢、研究文獻的晦澀,有滿滿的虛擬數位、真人對話、文字思緒之體驗感,且是在數位與真實間的連續擺盪。 最近讀了施登騰所寫的【博物館科技系列:如果博物館能說話?!(新增補版)】(https://reurl.cc/Y1zLxa),對於文中介紹能「正常」對話的「數位語音聊
「歷史是齣沒有結局的戲。而結局都是新戲的情節開端。」
想起之前在「博物館電腦網絡Museum Computer Network (簡稱MCN)」(註1)網站上讀到的未處理的舊資料,那就是於MCN 2019年會所公布的【博物館科技憲章 The Museum Technology Charter】規劃構想(原文網址:https://reurl.cc/Mv
連續經歷著智慧語音的科技、同事聊天的酣暢、研究文獻的晦澀,有滿滿的虛擬數位、真人對話、文字思緒之體驗感,且是在數位與真實間的連續擺盪。 最近讀了施登騰所寫的【博物館科技系列:如果博物館能說話?!(新增補版)】(https://reurl.cc/Y1zLxa),對於文中介紹能「正常」對話的「數位語音聊
「歷史是齣沒有結局的戲。而結局都是新戲的情節開端。」
想起之前在「博物館電腦網絡Museum Computer Network (簡稱MCN)」(註1)網站上讀到的未處理的舊資料,那就是於MCN 2019年會所公布的【博物館科技憲章 The Museum Technology Charter】規劃構想(原文網址:https://reurl.cc/Mv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們所感知的世界,其實是大腦根據感官輸入所建構出來的。這個建構過程可能受到我們的經驗、記憶、情感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我們所感知到的世界並非客觀世界的完全反映。 我們用語言來描述世界,但語言本身就具有模糊性。相同的詞語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會有不同的含義。不同的語言之間也有思維的先天限制與隔閡。
自我關注的是預測每種情況的結果,由於它過度專注外在世界,它的感覺完全脫離了99.99%的現實.事實上越是透過我們的感官去定義現實,這樣的現實越會成為我們的法則,因為我們把覺察放在哪裡,哪裡就是我們的現實。所以倘若我們把注意力放在身體和物質世界上,被束縛在特定的線性時間中,那麼這就會成為我們的現實。
Thumbnail
心靈的回歸:夢境消散後的真實 你是否曾經在夢中醒來,發現自己置身於一個似真非真的世界?夢境中的一切,看似真實,卻在醒來時消失於無形。現實世界,何嘗不是如此?我們所認知的一切,都是心靈的投射,是一場精心編織的夢。 如《奇蹟課程》所揭示,我們的自我感,根本不存在。這個「自我」,不過是心靈創造
Thumbnail
在當今迅速發展的時代,真實與虛幻之間的界線變得越來越模糊,也越來越有其他的可能性,這種現象引發人們了對空間和自身存在的另類思考。法國哲學家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提出的「異質空間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在空間定義上的理論框架,幫助解釋並理解這些交錯的空間關係。異質空間是現實中的特
Thumbnail
本章節要帶大家初探虛擬實境這個產業~~~ 伴隨著科技進步發展,VR 虛擬實境已逐漸擴大應用到許多產業之中,2021 年不能錯過的熱搜榜科技新詞「元宇宙」更是其混合使用的最強案例。然而, AR/VR 混合式的 MR 以及 XR 也趁勢崛起,大幅度的挑戰人們對於感官的互動體驗! 虛擬實境(Vir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提到了感受當下情緒的重要性,並且以內觀的角度來看待生活。他認為在科技昌盛的時代,精神生活變得越來越重要,並呼籲讀者應該好好地感受當下的一切。
Thumbnail
影像短片與數位虛擬作品<Virtualscape>與<Mindscape>系列影像不僅是現象的再現,也是通往另一個時空的通道;藉由此系列影像的通道,成為凝結的瞬間、異鄉的想望、怡然自得的凝視,在觀察者內心形成新的連結、新的存在,就像是<Virtualscape>飄蕩在虛空宇宙的碎片。
Thumbnail
創作動機 現在有太多人生活在手機的世界中,整天滑的手機都不離手,這樣的生活是否正常呢?當然不正常。所以我們也要離開手機,過自己的生活。正視自己週邊的事物,而不光是沉迷在手機世界之中。別讓錯失恐懼症綁架你。 編曲 由於收集的片段比較多,在編曲上也顯得比較複雜。特別是FOMO這段,要如何處理才能讓
Thumbnail
所謂厭離輪迴,說直白點就是「厭離持續存在的狀態」,解脫就是「存在狀態的止息」。這也參照到存在主義治療的「存在焦慮」。
Thumbnail
生活久了,會發現世界介於真實和不真實之間。這篇文章探討了曼德拉效應、同時性以及「活在當下」的哲學理念。作者分享了自己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思考,並提出了一些個人的見解。這篇文章會引起讀者對自我意識、人格發展和心靈角色的思考。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們所感知的世界,其實是大腦根據感官輸入所建構出來的。這個建構過程可能受到我們的經驗、記憶、情感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我們所感知到的世界並非客觀世界的完全反映。 我們用語言來描述世界,但語言本身就具有模糊性。相同的詞語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會有不同的含義。不同的語言之間也有思維的先天限制與隔閡。
自我關注的是預測每種情況的結果,由於它過度專注外在世界,它的感覺完全脫離了99.99%的現實.事實上越是透過我們的感官去定義現實,這樣的現實越會成為我們的法則,因為我們把覺察放在哪裡,哪裡就是我們的現實。所以倘若我們把注意力放在身體和物質世界上,被束縛在特定的線性時間中,那麼這就會成為我們的現實。
Thumbnail
心靈的回歸:夢境消散後的真實 你是否曾經在夢中醒來,發現自己置身於一個似真非真的世界?夢境中的一切,看似真實,卻在醒來時消失於無形。現實世界,何嘗不是如此?我們所認知的一切,都是心靈的投射,是一場精心編織的夢。 如《奇蹟課程》所揭示,我們的自我感,根本不存在。這個「自我」,不過是心靈創造
Thumbnail
在當今迅速發展的時代,真實與虛幻之間的界線變得越來越模糊,也越來越有其他的可能性,這種現象引發人們了對空間和自身存在的另類思考。法國哲學家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提出的「異質空間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在空間定義上的理論框架,幫助解釋並理解這些交錯的空間關係。異質空間是現實中的特
Thumbnail
本章節要帶大家初探虛擬實境這個產業~~~ 伴隨著科技進步發展,VR 虛擬實境已逐漸擴大應用到許多產業之中,2021 年不能錯過的熱搜榜科技新詞「元宇宙」更是其混合使用的最強案例。然而, AR/VR 混合式的 MR 以及 XR 也趁勢崛起,大幅度的挑戰人們對於感官的互動體驗! 虛擬實境(Vir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提到了感受當下情緒的重要性,並且以內觀的角度來看待生活。他認為在科技昌盛的時代,精神生活變得越來越重要,並呼籲讀者應該好好地感受當下的一切。
Thumbnail
影像短片與數位虛擬作品<Virtualscape>與<Mindscape>系列影像不僅是現象的再現,也是通往另一個時空的通道;藉由此系列影像的通道,成為凝結的瞬間、異鄉的想望、怡然自得的凝視,在觀察者內心形成新的連結、新的存在,就像是<Virtualscape>飄蕩在虛空宇宙的碎片。
Thumbnail
創作動機 現在有太多人生活在手機的世界中,整天滑的手機都不離手,這樣的生活是否正常呢?當然不正常。所以我們也要離開手機,過自己的生活。正視自己週邊的事物,而不光是沉迷在手機世界之中。別讓錯失恐懼症綁架你。 編曲 由於收集的片段比較多,在編曲上也顯得比較複雜。特別是FOMO這段,要如何處理才能讓
Thumbnail
所謂厭離輪迴,說直白點就是「厭離持續存在的狀態」,解脫就是「存在狀態的止息」。這也參照到存在主義治療的「存在焦慮」。
Thumbnail
生活久了,會發現世界介於真實和不真實之間。這篇文章探討了曼德拉效應、同時性以及「活在當下」的哲學理念。作者分享了自己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思考,並提出了一些個人的見解。這篇文章會引起讀者對自我意識、人格發展和心靈角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