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處不在的幽靈—虛擬實境體驗裝置

無處不在的幽靈—虛擬實境體驗裝置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一開始只看網頁露出的banner真的蠻難想像展覽的內容,實際看了之後卻覺得藝術家的比喻很意思。有一個展間裡放的是藝術家之前展出的作品說明和他這次對新作的論述。將自己製作的虛擬實境藝術裝置比喻作人在做惡夢的過程真的很有趣。

《徘徊的幽靈 No.1》

《徘徊的幽靈 No.1》

這個體驗讓人覺得最有意思的地方在於你明明知道眼前的景象是虛假的,但身體感受到的卻非常真實。現實中你實際上只是站上一個檯子,最多就是非常緩慢地往前或往後傳輸運作,然後在戴上虛擬實境眼鏡後,因為眼前景象的不同,你卻會有自己移動、轉向和進出建築物的感覺。

《徘徊的幽靈 No.2》

《徘徊的幽靈 No.2》

展覽介紹的序言就是這麼寫著的:「真實」是什麼?「現實」是什麼?現實是當你停止相信它之後,它卻依然存在的,它是獨立存在於你思維之外的東西。戴上虛擬實境眼鏡體驗的感覺就跟做夢一樣,如果做的是惡夢更令人印象深刻,在當下你清醒的時候都還可以感受到夢裡發生的人事物給你的真實感,彷彿真的發生過。

《徘徊的幽靈 No.3》

《徘徊的幽靈 No.3》

《徘徊的幽靈 No.4》

《徘徊的幽靈 No.4》

《徘徊的幽靈 No.5》

《徘徊的幽靈 No.5》

《徘徊的幽靈 No.6》

《徘徊的幽靈 No.6》

《徘徊的幽靈 No.7》

《徘徊的幽靈 No.7》

《徘徊的幽靈 No.8》

《徘徊的幽靈 No.8》

《徘徊的幽靈 No.9》

《徘徊的幽靈 No.9》

《徘徊的幽靈 No.10》

《徘徊的幽靈 No.10》

沒有想到科技和藝術交織之下,引發的哲學思考是如此的複雜、龐大。「心理學家把人類的意識比喻為一部投影機,我們將自我意識投射到我們認定是外在世界的螢幕上;同時,也將念頭、情緒和感官知覺,由外部世界反射在內在世界的螢幕上。」在現實與真實的交錯互動、客觀現實與自己相信的世界間,藝術開啟了一個不斷辯證的世界。

**照片皆來自MOCATaipei官網**


avatar-img
Lolo的沙龍
28會員
59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Lolo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上一間學校的時候我就一直很希望能夠邀請黑熊保育協會的人來學校讓小朋友多認識台灣黑熊,並深入了解牠們現在的處境。今天,黑熊保育協會的陳湘菱老師來了!來為我們資優班上一堂精彩的黑熊環境保育介紹。今天的小朋友都有備而來,帶著厚厚一疊的筆記本,一路很認真的抄筆記,還會一直要講者停下來回上一頁......
孩子是在讀體制外小學一年級的不不,不不的媽媽是我在大學的時候因為去學校外上社區營造的課程而認識的。她是一位母親,也是一位創作者,她的作品和我即將要去給孩子上課的地方(工作坊)都很有故事,是一位很特別的女生。 今天的課程分為以下這些部分: 一、故事撰寫 二、黏土製作 三、拍攝 四、剪輯
在很小的時候,我其實是個圖像化的人。我記得我曾經跟一個前輩講過一句話:「我的世界裡只有形狀和顏色。」高中的時候我大量瀏覽的都是和視覺有關的東西,如時尚雜誌、繪畫和攝影,那時候不是看潮牌的網站和資訊,就是看城市美學新態度(10幾年過去,網站早已改版)......
加入老師的臉書社群後,常常可以看到不同的老師在上面分享教學、帶班經驗,有些想法的創意真的很令人驚艷。在班級經營裡,開學初、家長會、期中或期末之後,都是老師可以從他們排得滿滿的課表裡可以擠出來做班級經營活動的很好的時間點.........
曾經在永慶慈善基金會認識一位生命的奮鬥者—唐峰正。唐峰正因為小時候高燒不退,延誤就醫,從此變成了一個身障者。我認識他的時候,他坐在輪椅上,卻在講台上精神抖擻的演講,事後我到基金會拜訪他,聽聞他過去豐富的生命歷程,使我很感動。他不僅提供我許多通用設計領域相關的資料,還送我一本自傳體書籍......
在帶四年級導師班的時候,看到國語課本的最後一課感到很驚喜!居然是向陽老師的詩作〈台灣的孩子〉。我就讀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的時候,向陽老師和他的太太方梓老師都曾在此任教。在我畢業後到趨勢教育基金會工作時,基金會也常和向陽老師有多次合作的藝文展演和活動,故看到老師就覺得十分親切......
在上一間學校的時候我就一直很希望能夠邀請黑熊保育協會的人來學校讓小朋友多認識台灣黑熊,並深入了解牠們現在的處境。今天,黑熊保育協會的陳湘菱老師來了!來為我們資優班上一堂精彩的黑熊環境保育介紹。今天的小朋友都有備而來,帶著厚厚一疊的筆記本,一路很認真的抄筆記,還會一直要講者停下來回上一頁......
孩子是在讀體制外小學一年級的不不,不不的媽媽是我在大學的時候因為去學校外上社區營造的課程而認識的。她是一位母親,也是一位創作者,她的作品和我即將要去給孩子上課的地方(工作坊)都很有故事,是一位很特別的女生。 今天的課程分為以下這些部分: 一、故事撰寫 二、黏土製作 三、拍攝 四、剪輯
在很小的時候,我其實是個圖像化的人。我記得我曾經跟一個前輩講過一句話:「我的世界裡只有形狀和顏色。」高中的時候我大量瀏覽的都是和視覺有關的東西,如時尚雜誌、繪畫和攝影,那時候不是看潮牌的網站和資訊,就是看城市美學新態度(10幾年過去,網站早已改版)......
加入老師的臉書社群後,常常可以看到不同的老師在上面分享教學、帶班經驗,有些想法的創意真的很令人驚艷。在班級經營裡,開學初、家長會、期中或期末之後,都是老師可以從他們排得滿滿的課表裡可以擠出來做班級經營活動的很好的時間點.........
曾經在永慶慈善基金會認識一位生命的奮鬥者—唐峰正。唐峰正因為小時候高燒不退,延誤就醫,從此變成了一個身障者。我認識他的時候,他坐在輪椅上,卻在講台上精神抖擻的演講,事後我到基金會拜訪他,聽聞他過去豐富的生命歷程,使我很感動。他不僅提供我許多通用設計領域相關的資料,還送我一本自傳體書籍......
在帶四年級導師班的時候,看到國語課本的最後一課感到很驚喜!居然是向陽老師的詩作〈台灣的孩子〉。我就讀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的時候,向陽老師和他的太太方梓老師都曾在此任教。在我畢業後到趨勢教育基金會工作時,基金會也常和向陽老師有多次合作的藝文展演和活動,故看到老師就覺得十分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