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平台帶動意見領袖的影響力KOL 翻譯為Key Opinion leader關鍵
意見領袖,由於社交平台臉書、Line、Youtube的廣泛使用,現代溝通的管道已經轉移到這些平台上,與過去的大眾傳媒比較,形成了較封閉、同質性更高的「同溫層」,相同理念和類型的族群能夠更快地凝集,網路意見領袖也就是俗稱的網紅,得到了空前的影響力,一場直播可以得到一萬至三萬人的上線參與,事後的播放量更是驚人,屢屢破百萬,例如:伯恩夜夜秀邀請韓國瑜的那一集。這些流量和支持度能夠直接為網紅個人和經營團體創造「收入」,不同政治勢力的政黨、團體更是利用網紅合作來為自己的立場創造認同和聲量,甚至自行製造「網紅」來吸引聲量,什麼樣的內容和形式能夠帶來最多的關注,這些「網紅」們就會大量的複製類似的行為,即使創造的是負面聲量,也會很快地被更新更刺激的話題蓋過,他們要作的就是「保持流量」,無論好壞,只要能夠吸引眼球,都會被一再地被「表演」。
流量大於真相
自韓國瑜2018年在台灣造成旋風式的熱潮,吸引了大量的支持者後,有些政黨團體開始看到了台灣有這樣一塊族群,它們利用共同群族的訴求和情感,他們容易被簡易的標語和誤導的結論煽動,無法自行查證和辨別資料來源的真偽,無法閱讀一手和原始報導,常被挾帶偏差訊息的懶人圖卡所影響,這些受眾已經與這些KOL建立起強大的「信任感和連結」,在接受資訊時,就不會在去質疑和辨偽,且會排斥其他的資料來源,形成一種堅定的意識形態,KOL發現只要攻擊特定目標能夠引起特定受眾的情緒反應,形成「都是自己人」的認同後,就一步步地升高刺激,即使從外部看,提供的內容已經與事實偏差甚遠,這些受眾居然無法察覺。
提供不實內容為特定立場服務
KOL本身知道自己提供的是與事實不符的訊息嗎?有些KOL可能是轉發或是收集持定資訊再發送,但是在韓流風潮後,開始看到具專業背景和高社經地會者的KOL也開進行這樣的內容傳播,例如大學教授、精神科醫生、首都市長和立法委員等,他們都不具備查證事實的能力嗎?簡言之,他們知道自己說的內容有問題嗎?答案是肯定的,因為他們想透過這樣的行為去獲取那些「目標族群」的贊同和流量,他們希望透過攻擊目標族群(韓粉)的共同敵人來得到認同,所提供的內容為這些目的服務,於是愈來愈辛辣煽動的言論不停出現,那些族群其實並不在乎內容的真偽,不在乎政策與現實情況,亦不在乎民眾實際的利益,只在乎是否能夠痛快地打擊政府,所以各種抹黑和謠言藉著言論自由之名層出不窮,即使政府祭出法令罰則,仍然有人不屈不撓地堅持這樣的行為,只要這群支持者還在,KOL就還會為了爭取他們的認同,獲取自己的政治利益或個人流量,不惜發表悖於科學、專業和事實的言論,作出各種「荒謬」表演,例:議場上丟內臟、抹黑台灣隱藏疫情。
辨別KOL意圖和動機
專家學者們不停地想要跟這些KOL和他背後的支持者們澄清和解釋,卻收效甚微,這些最核心的積極支持者們,被KOL們所建立的同溫層所保護,不願相信其他來源和科學證據,而KOL明知道自己在造謠,KOL是「故意而為之」,為了鞏固鐵粉流量,他們只會作出更激化對立的言行,費心解釋說明反而得不到預期效果,因為KOL不想澄清事實,即使錯了也從不道歉,他們只想要煽動粉絲情緒,一起偏執地自嗨,這是韓國瑜罷免後確立的模式,韓被罷免但是韓粉仍在,扭曲真相超譯事實,反而留下最熱情核心的支持者(信仰者),很多KOL網紅和小型政黨為了獲取支持,都採用了這樣偏激的策略。一個人自嗨也許沒有什麼影響,但是當KOL帶領著一群人反智自嗨,形成風向時,很可能就會使政府政策和全民利益遭受損害,2018年高雄市長和一年半後的罷免,即是最好的證明。
進一步認清這些KOL的行動和動機,作出適當的反應,理性分辨其言論和提供的資料,若KOL開始嘗試用不實資訊去宣達自己的立場,就不該再去增加對方的影響力,造成社會政策和國家利益的負擔,更與切身的利益相關,這將是政府和關心台灣的人民們,接下來重要的功課之一。
註:
反萊豬醫師蘇偉碩被告發 衛福部:散布不實訊息
#KOL
#網紅
#不實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