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電影讀議題01 | 從Céline與她的女性主義,到Dcard上的仇女言論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raw-image

前陣子才發過一篇《愛在》三部曲的文章,大家也應該對這個主題有點審美疲勞了,但由於在我看完三部曲不久後,緊接著就發生了網路上鬧得沸沸揚揚的北一女校慶事件

看著Dcard上藍頭與粉紅頭們永無休止的戰爭,使我忍不住聯想到《愛在午夜希臘時》中,Céline與Jesse爭吵不休的一幕。因此請容我再用一篇文章的版面、從這部電影較少被切入的角度來聊聊:到底現代女性對父權的反抗算是一種合理抗爭,還是她們都有被害妄想症?


「幾乎」要達到平權?

相信看過《愛在》三部曲的人都會同意,Céline是個女性主義者。她身上有種強烈追求獨立、自主、卓越的意圖,那種意圖甚至在她活到40多歲時形成了某種壓力,以至於即便面對所愛之人,一旦談話涉及她的職涯選擇時,也難免會引出最敏感神經質的一面,惹得她心中防衛警鈴大作。

我承認,即使身為女性,在看待旅館內那幕爭吵戲時,也覺得Céline有些地方反應過度了。身為旁觀者的我們明白,Jesse不是那種妄想控制她、剝奪她工作權、把她關在家裡當家務機器的大男人;也不會有多欣賞那種腦袋空空、只一昧討好男人的花瓶女孩,而最好的證據就是:他選擇愛著如此聰明尖銳的Céline,忍受了她將近10年,並且還樂於再繼續忍受56年。

raw-image

但問題是:Céline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應?即便生在法國中產階級家庭、處於普遍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環境,為什麼仍如此戒慎恐懼?在那樣的環境下,男人與女人的地位仍然極不對等嗎?

我想誠實的答案是否定的,不會極不對等,而是可能幾乎對等了,「幾乎」。

在這個男女幾乎要對等的微妙時刻,男性與女性卻都陷入了各自掙扎兩難的課題。新時代的女性主義與過往的父權體制從兩端拉扯推擠著人們,一不小心就要失去平衡。以下就從我所觀察到、兩性可能正面臨著的處境來聊聊。


raw-image
女性的焦慮:努力擺脫父權壓迫的同時,也因來不及跟上時代的腳步而受譴責

現代女性開始正視情慾、奪回身體自主權,卻也同時陷入一種進退維谷的尷尬處境:她們發現,如果態度過於保守,可能會被嫌棄成受傳統制約、不夠誠實地擁抱自己;可若過於開放,又有可能被指責是不珍惜身體的蕩婦。社會要求她們必須做自己,卻仍用各式各樣的聲音批評著那些不夠”恰如其分”的個體。

又比如,雖然女性如今不再需要用婚姻證明自身價值,然而當一部分的女人忠於自己的心、選擇與愛人步入禮堂後,卻發現仍然存在許多繁雜的問題有待克服:該住在哪個城市?要有小孩嗎?小孩誰帶?家務怎麼分配?她們害怕回答這些問題,害怕自己回答「正確答案」會傷害伴侶關係,同時也害怕回答「錯誤答案」就等同於抹殺了自身的獨立。

如同Céline說的,她一輩子都恐懼著男人嘗試將她變成一個「submissive housewife」,然而同時Jesse也指出,他沒有嘗試那麼做,樂於照顧人是她的本性,並非順從或妥協的結果。像Céline這樣的人,既支持著女性主義,卻也因而時常感到矛盾:這麼做是為愛犧牲?還是屈服於男性霸權?不能夠單純地達成協議嗎?一旦她心甘情願地接小孩上下學,是不是就背叛了理念?

raw-image

另外,關於對強暴性侵的恐懼,也是Céline在爭吵中曾提及的:「我唯一欣慰的是,女人在超過35歲後受到性侵的比例會大大降低。」聽到她這麼說,Jesse像是聽見笑話一般無奈地笑了。然而事實是,無論我們再怎麼推廣性別教育,世界上仍然持續發生可怕的性侵案件,而只要世上還存在著這種犯罪,女性(或說體能弱勢者)的恐懼便永遠不會消失。

這不是被害妄想,而是認知到男女在體能、力量上存在著先天差異的事實所導致。「男人『不能』傷害女人」,和「男人『沒有能力』傷害女人」,這兩件事存在本質的不同,是女性主義再怎麼樣也沒有能力弭平的。

然而這份恐懼卻時常成為現代男性的玩笑,他們無法做到換位思考,這些男性可能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被欺負時不能哭、不能認輸,要戰勝恐懼。」他們也許無法想像那些聽著另一些話長大的人為何總是要過度反應、杞人憂天:「遇到變態的話,別刺激他,趕快逃跑;如果真的不幸遭到侵犯的話,記得先保命要緊。」

而如今男女間的「幾乎平等」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幾乎」,代表尚未真正的平等,只是這些不平等藏在了更不明顯的角落裡。在某些特定議題層面、某些非惡意的習慣下、某些被遺忘的時刻,父權社會的陰影總是會依舊浮現。而當女性主義者因此抗議,高聲疾呼,迎來的卻往往是男性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吵夠了嗎?我們讓步得還不夠多嗎?」


raw-image
男性的憤怒:既受到女性主義的箝制,又無法掙脫父權體制的遺毒

接著就必須談到男性憤怒、甚至是仇女心態的來源,以這次北一女校慶事件為例,每當發生類似的社會事件,有女大生在Dcard開啟話題、譴責媒體和社會又在進行父權壓迫時,往往會引發部分男大生群起攻之:「又來了,可以不要再什麼都扯父權了嗎?」「女權自助餐不意外啦!」「又開始以為全天下男人都想強暴妳們,先照照鏡子好嗎?」

這些憤怒男性群眾數目之廣、聲勢之浩大,讓我忍不住開始思考:女性看見自身同胞受到委屈而發起聲援,在他們眼中就那麼罪大惡極、惹人厭惡嗎?退一步來說,就算真的有少部分女性是“無病呻吟、自以為受壓迫”,這件事有傷害到他們的權益嗎?除非他們就是被誣賴為壓迫者的兇手本人,否則我想不出其他如此發怒的理由。

然而,必須要釐清一點,女性主義所指控的兇手並非「男性」,而是「父權體制」、「男性凝視」,這些舊時代遺留下來的過時產物。受到這些產物荼毒的並不只有女性,任何性別性向都可能深受其害,其中也包括了異性戀男性。最明顯的就例如對男孩子的家庭教育,看似正面卻同時深植著父權的影子:「男生要勇敢、要保護女生、要負責賺錢養家、有淚不可以輕彈」,這些重擔沈甸甸地壓在男性肩上,卻因為往往沒有直接傷害到女性的權益,而不受女性主義所針對。

raw-image

「女權自助餐」的印象便由此而生,男人指責女人只反抗對她們不利的部分、卻繼續享有那些對她們有利的,然而這難道不是人之常情?總是要先發生壓迫,抗爭才會隨之而來。至於那些對男人們不利的重擔,本不是女性主義所強加給他們的,而是尚未被翻轉完全的父權體制所遺留下來。

因此真正能解決問題的並非仇視女性主義,而是整個社會應該要認知到:男性也有充足的理由起身反抗固有體制、解除制約著他們的枷鎖。女性主義在推翻父權、剝奪男性既得利益者位置的同時,也應注意不該將他們繼續遺留在受害者的位置上。就如同女人不斷嘗試建立新時代女性的形象一般,男性也需要主動找到屬於他們的新形象、一種全新的男性典範,一個不會再要求他們必須陽剛、堅強、只能憤怒而不能委屈的教育方針。

新典範的建立需要耗費可觀的時間,畢竟所謂的「典範」,自然得深深植入多數人心中才算數。可以預見的是,對於性別議題的辯論、思考,人們仍有很長的路需要走。理性的溝通有助於我們前進,而腦袋放空的相互謾罵,雖然爽快,卻只會使得我們倒退。

raw-image
我們做得到嗎?理想中的未來

然而最終,我認為,更理想的狀況應該是:在不停尋覓所謂的「新形象」後,有朝一日,人們終於能不再仰賴特定的典範或框架,能夠學會彼此尊重,成熟寬容地接納每一個或極端或中庸、獨一無二的個體。

這種未來聽起來或許過於美好虛幻,但正因如此,才值得憧憬,值得為其努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阿魂的沙龍
21會員
10內容數
電影是人生的解藥, 而身為藥學生的基本素養: 藥即是毒。 以上可證電影也是我人生中的毒。
阿魂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1/27
有沒有一部電影,由於遇見它時的處境、年紀、閱歷,正好和故事本身產生了過於強烈的呼應,導致當下覺得:就是它了,這大概會是我這輩子最愛的電影。
Thumbnail
2021/01/27
有沒有一部電影,由於遇見它時的處境、年紀、閱歷,正好和故事本身產生了過於強烈的呼應,導致當下覺得:就是它了,這大概會是我這輩子最愛的電影。
Thumbnail
2020/12/30
2020看了許多同志電影,例如:《刻在你心底的名字》、《親愛的房客》、《未來的我們》、《85年的夏天》。雖然同志電影和BL作品屬於不同範疇,不宜混為一談,然而,當論及商業行銷的策略時,必須承認,腐女絕對是同志電影最容易觸及到的重要TA (target audience)之一。
Thumbnail
2020/12/30
2020看了許多同志電影,例如:《刻在你心底的名字》、《親愛的房客》、《未來的我們》、《85年的夏天》。雖然同志電影和BL作品屬於不同範疇,不宜混為一談,然而,當論及商業行銷的策略時,必須承認,腐女絕對是同志電影最容易觸及到的重要TA (target audience)之一。
Thumbnail
2020/12/13
最近《Before》三部曲重映,終於趁上週補完了這部許多人心目中的經典,雖然愛情電影可能是一種我最不熟悉的類型,但還是嘗試寫了一些觀影筆記。
Thumbnail
2020/12/13
最近《Before》三部曲重映,終於趁上週補完了這部許多人心目中的經典,雖然愛情電影可能是一種我最不熟悉的類型,但還是嘗試寫了一些觀影筆記。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生活的哭悲與無常,就用一杯酒水惜別你的的放蕩時光,今天的你還好嗎? 你現在所觀看的內容是由懷特獨白所製作的【哭悲無常】系列專題 本文藉以影像文本探討當代社會對於性別議題的接受程度,比較平權實現後的社會性厭女現象,並從古典至現代的論述中,循序探索性解放的可能。
Thumbnail
生活的哭悲與無常,就用一杯酒水惜別你的的放蕩時光,今天的你還好嗎? 你現在所觀看的內容是由懷特獨白所製作的【哭悲無常】系列專題 本文藉以影像文本探討當代社會對於性別議題的接受程度,比較平權實現後的社會性厭女現象,並從古典至現代的論述中,循序探索性解放的可能。
Thumbnail
《野雛菊》的預告片段是兩位花樣年華的女子,片名看似美麗優雅。 實際上,電影本身存在著許多挑戰人們秩序、道德容忍度的橋段,巧妙地將各種美醜對比放在一起,有華麗也有野蠻,有充滿哲理也有無稽荒謬⋯⋯
Thumbnail
《野雛菊》的預告片段是兩位花樣年華的女子,片名看似美麗優雅。 實際上,電影本身存在著許多挑戰人們秩序、道德容忍度的橋段,巧妙地將各種美醜對比放在一起,有華麗也有野蠻,有充滿哲理也有無稽荒謬⋯⋯
Thumbnail
「這是由性而生的純愛感受,演變成了癡妄、中毒、瘋癲。」
Thumbnail
「這是由性而生的純愛感受,演變成了癡妄、中毒、瘋癲。」
Thumbnail
當今主流社會(尤其是西方),男性因為被視為是有特權的、非弱勢的,因此任何同情男性的言論都會被打壓。
Thumbnail
當今主流社會(尤其是西方),男性因為被視為是有特權的、非弱勢的,因此任何同情男性的言論都會被打壓。
Thumbnail
也許,在《花漾女子》中,所謂關於女人的承諾是:即使這是一顆破碎的心、一份會帶來疼痛的愛,但親愛的朋友,因為我愛你,所以我帶著它。正是世上有著愛女人的女人,所以悲劇不再只是單一的場景,而成為貼身的收藏,有了歸依。
Thumbnail
也許,在《花漾女子》中,所謂關於女人的承諾是:即使這是一顆破碎的心、一份會帶來疼痛的愛,但親愛的朋友,因為我愛你,所以我帶著它。正是世上有著愛女人的女人,所以悲劇不再只是單一的場景,而成為貼身的收藏,有了歸依。
Thumbnail
-顛覆對女性復仇的電影印象- 這絕對是部女性復仇的電影,風格上也很類型,不過卻顛覆過往復仇女性的型態,它是一個很大的轉變,近乎是前所未見的的層次與角度。它沒有濺血、也不彰顯女性強大、用很不同情的方式給予女性一個偉大的尊嚴,論女性主義電影的價值,這部電影絕對是有創意的,但能不能被大眾接受? 很難說~
Thumbnail
-顛覆對女性復仇的電影印象- 這絕對是部女性復仇的電影,風格上也很類型,不過卻顛覆過往復仇女性的型態,它是一個很大的轉變,近乎是前所未見的的層次與角度。它沒有濺血、也不彰顯女性強大、用很不同情的方式給予女性一個偉大的尊嚴,論女性主義電影的價值,這部電影絕對是有創意的,但能不能被大眾接受? 很難說~
Thumbnail
對於性侵者而言,這個世界實在是太過方便,因為即使罪行發生了,每個人都會幫助他檢討被害者。遭受到侵害的女人,若是想要他人採信於她,就必須當個完美的受害人。她必須沒有酒醉的歷史,不參加派對,同時還要衣著保守,不能引起他人的遐想⋯⋯
Thumbnail
對於性侵者而言,這個世界實在是太過方便,因為即使罪行發生了,每個人都會幫助他檢討被害者。遭受到侵害的女人,若是想要他人採信於她,就必須當個完美的受害人。她必須沒有酒醉的歷史,不參加派對,同時還要衣著保守,不能引起他人的遐想⋯⋯
Thumbnail
男主角集合所有理想伴侶特質:世故而睏、略為卑鄙、無上進心、畏首畏尾但情 / 死意堅決。把厭煩穿在腳上走遍世界於是永不擔心踏破無覓還越滾越厚,在愛情的凜然奧義面前卻凋落了臉皮。形容情人如沼澤造成舒緩筆直的深陷;經過荒廢的墓園自言自語:「比起死在這裡,我比較想生活在這裡。」
Thumbnail
男主角集合所有理想伴侶特質:世故而睏、略為卑鄙、無上進心、畏首畏尾但情 / 死意堅決。把厭煩穿在腳上走遍世界於是永不擔心踏破無覓還越滾越厚,在愛情的凜然奧義面前卻凋落了臉皮。形容情人如沼澤造成舒緩筆直的深陷;經過荒廢的墓園自言自語:「比起死在這裡,我比較想生活在這裡。」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