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紅色藥丸】—不一樣的聲音,該被聽見
(The Red Pill,2016)
「我不知道我正前往何方,但我知道我放下了什麼——我不再稱自己是女性主義者了。」
—【紅色藥丸】(The Red Pill,2016)
在我準備要看這部紀錄片時,其實內心是十分恐懼的。一方面,我害怕我內心原本所信仰的、相信為正確的那套「女性主義」,會就此瓦解;另一方面,我更害怕自己(以及觀眾),會因為有人提出了對當今女權運動的批判與反思,結果反而為潛伏在心中的厭女情節提供了一個正當性。
(當然,我本人本來就把「基進/激進女性主義」當成一種錯誤路線就是了)
然而,隨著影片對美國的「男權運動」的深入挖掘,我想觀眾也會和導演一樣,不僅漸漸對男權主義者們產生認同,且開始質疑當代美國的社會制度:男性確實遭到了不合理、不公平的對待,而且是十分「駭人」的程度。
事實上,我越了解男權主義,就越覺得「謝天謝地我不是男的」
記錄片的一開始,其實導演卡茜·傑伊(Cassie Jaye)在做的是「強暴文化」的調查,並在網路上搜集厭女言論的資料。而她意外地發現,居然有所謂「支持男權」的網站,且網站上的厭女發言都格外的偏激,且受到讚揚。
超級不舒服的同時,也引發了她的好奇心。於是她抱著要去揭露仇女族群的虛偽面具的心情,開始跟「男性之聲」(A Voice for Men)組織的人接觸,並逐步認識「男權運動」(MRA,Men's Rights Activists)。
剛開始,這些男權主義者提出的論據都還很一般,無非就是:
1.男性承擔了一切粗重、危險的工作,妳們憑什麼說男性有特權?
2.男性被賦予的社會角色,不僅沒有特權,他們除了是承擔經濟與保護責任之外,甚至也是「可拋棄」的犧牲品,怎麼卻沒有人願意來關注男人的心聲與生命權益?
3.為何當今社會禁止我們提出這些問題與說法?
這些比較基本的問題,確實是基進女性主義和主流女權運動的盲點,可這樣的論點也挺老生常談的。
但如果仔細思考,「男生要賺比較多錢」、「男生應該要養家活口」這種社會角色,從「性別多元」的角度來思考,就會發現其實並不合理。正如片中訪談者所言:
女性往往被「性物化」,是「性慾」的投射對象;但反過來說,男性卻總是在「成功/賺錢」方面被物化,總是被要求要負擔經濟責任,而不考慮其人格或尊嚴。
那更不用說,「將男性的性命視為不值錢的、可拋棄的」的價值觀,根本就已經違反了我們所相信的基本人權。
社會給予不管哪個性別的固定角色,都十分不合理,但男性的壓力與束縛不僅沒有因思想的進步而獲得改善;更令人不安的是,當男性要訴說自己的苦楚時,還發現「男性被褫奪話語權了」。
當今主流社會(尤其是西方),男性因為被視為是有特權的、非弱勢的,因此任何同情男性的言論都會被打壓!
當然,女性受害者比較多;但這怎麼會是拒絕救助男性的藉口呢?
接著,當這種「不必保護男性」、「無條件偏袒女性」的價值觀,落實到制度上、法律上,就十分可怕了。
例如:
當夫妻在離婚之際,父親的那一方幾乎是不可能爭取得到孩子的撫養權的。不管母親自身有多糟糕的問題,也不管父親多麼盡心盡力地照顧孩子。
當女性有意圖要以「孩子」來向男性詐欺,或要脅男性時,法律既不會去檢討「親子詐欺」這樣的行為,更不會去保障受害男性的權益。
導演建立了「意外懷孕」的流程圖,發現男性的選擇雖看似比女性多,但皆須受到女方支配
當男性受到女性家暴,甚至遭受女性強暴時,法律不僅不會給予男性受害者協助,甚至會反過來懲罰男性受害者。
有位家暴的男性受害者清楚記得,當他因造受伴侶攻擊而報警時,警察卻對他說:
「如果她再次攻擊你的話,你最好趕快逃跑。因為哪怕她只是在打你的時候弄斷了指甲,我們都會逮捕你。」
那就更不用講,美國的社會福利制度,幾乎完全沒有提供男性的家暴受害者任何支持與庇護,即便男性受害者的數量已龐大得無法忽視。
甚至更誇張的,就是女權團體羅列了一系列「男人的罪行」的清單,提供給警方,讓警察在案件中對男性「逼供」,使得許多男性在面對執法機構的壓迫時,不得不承認自己沒犯過的罪行。
美國有許多州的司法機構在進行家暴調解程序時,會使用「杜魯斯權力與控制輪」,
逼男性承認犯過裡面這些行為;男性若拒絕承認,會被視為「沒有悔意」
男權運動在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可以說出『男人需要同情,且男人值得被同情』」並將其實現。但這件事我有生之年都看不到了。
諸如此類,族繁不及備載。
由於女權運動長期(以他們的話來形容)「妖魔化男性」、為男性貼上「特權」的標籤,所以對男性種種不公、不合理的對待,好像就「正常」了。你只要「膽敢」對這「正常」提出質疑,就會遭到輿論的撻伐。
一方面,正是因為(美國的)「女權運動」選擇拒絕關懷男性、傾聽男性的聲音,使得各性別的團體無法聯手一起解決種種社會問題;另一方面,女權的霸道,已經讓社會的性別矛盾逐漸上升到「仇恨」的境地了。
你甚至會看到有些女性,會鼓吹「利用女性在現代社會中的優勢」,去鑽法律漏洞、去迫害男性。而這些偏見、偏激的言行,以及種種「盲目的女權風潮」所帶來的傷害和仇恨,都只會對社會造成越來越多的悲劇。
此現象是極度誇張到,連不少女性都站出來拒斥女權運動,並加入男權的陣營。顯然很多女性也開始意識到,(美國的)女權運動早已走上歪路,形成另一種壓迫弱勢的新霸權了。
(各位知道我看到「女的男權主義者」時,有多顛覆、多震驚嗎?當然了,好的那種震驚)
「妳們聲稱男人是壓迫者,而女性受壓迫。……。這是一種讓男人閉嘴的方式,這是在告訴男人他們的經驗沒有意義。妳說一個男人有特權,因此他所經歷的一切或他說的任何事都可以無關緊要了。」
一名男子痛苦地道出了美國社會和女權運動的現狀。
跳出來看
即使呢,觀眾撇開對於女權或男性處境的觀點,【紅色藥丸】仍是一部很強而有力的紀錄片。
導演卡茜·傑伊從她發現問題、與對象(男權主義者)對談、聆聽反方(女權人士)意見,到深入挖掘各個子議題,最後得出結論,其實已經是相當的完整而客觀,且充滿說服力了。
更可貴的是,你可以看到一個有理念的知識分子,當她的價值觀受到衝擊、當她的觀點被挑戰時,內心的掙扎與痛苦。
不過,當導演跳出美國主流輿論的框架,在檢視女權的走火入魔和男性的心聲時,我們又可以再跳出本紀錄片的立場來反思。
1.
首先,當然這部紀錄片是要呈現出美國那極度扭曲、病態的社會現象,所以她盡可能地呈現出女權主義「偏激」、「非理性」,甚至是「惡劣」的一面;她找來「女權」方的受訪者,許多都是極度帶有有偏見的人,常常講得話都答非所問、毫無邏輯。
為何我會覺得這樣不太理想呢?
可能畢竟我是住在台灣吧?性別衝突與社會不公還(根據我的感受)沒那麼激烈,所以我更想看到的是理性的辯證與對話,而不只有一直呈現女權人士的偏差。
況且,如同我說的,基進女性主義本來就是條歪路;如果一味地將眼光放在這個有點讓人討厭的派別上,那大眾可能會忽略其他的女性主義論述,進而對女性主義的誤解越來越深。
這部紀錄片的結論是,由於「女權」儼然成了另一種「壓迫弱勢」的勢力,因此她最後決定放棄「女性主義」。
但其實我更希望的是,去找到雙方之間對話的空間與可能性(而且我相信是有的),那就是:
去撼動這個不平等的權力結構,
去關懷那些始終被邊緣的弱勢,
肯定善良、真誠與感性的價值,
讓所有人(不管男性女性)總有一天都不用再受到壓迫,都能被尊重,
進而活得有尊嚴。
片中有一個受訪者很令我印象深刻,是史上第一所婦女庇護所的創辦人──Erin Pizzy。當她在規劃第一間庇護所時,就已經知道,要為男性也準備一間房間。因為家庭暴力不是單向的,男性女性都有可能是受害者,也都有可能是加害者。
這不正是一個真正對生命有著關懷的女性主義者會思考的問題嗎?這不正是一個真正的女性主義者該有的心胸和人道精神嗎?
但你猜怎麼著?慈祥善良的Erin Pizzy,最後被接手這些婦幼機構的後輩、那些「自稱女性主義」的人,趕了出去,只因這位女士說出了「女性也可能是家暴中的加害者」。
2.
此外,據說此紀錄片的另一個爭議是,「紅色藥丸」這項運動(the red pill),在美國其實是另一項活動,與本片的「男性之聲」組織的「男權運動」(MRA)的理念也有很大的出入,進而讓人產生混淆。
3.
再來,我覺得其實有必要去更細緻地探討「男權主義」與「厭女群體」之間的區別(即便其差異本來就一目了然),否則那很容易又會造成更深的誤會。
畢竟,此二者被連結在一起,導致得被有心人士利用、關懷焦點再次被轉移,這是大家最不想看到的事吧~
觀後感
總而言之,到底「男權」在爭取什麼、關心什麼,而當今「女權運動」的誤區又在哪裡呢?如果你也好奇,如果你也想聽到不一樣的聲音,了解更多人不一樣的處境,不妨吞下紅色藥丸,跟著卡茜·傑伊一起跳進兔子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