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費里尼100 (3) :自我對話《八又二分之一》《鬼迷茱麗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八又二分之一》8½ (1963)

《八又二分之一》基本命題是延續《生活的甜蜜》類自傳式的自我剖析,一個和自己對話的過程。而另一個命題可能在於「電影是什麼?」的大哉問。這兩個問題其實可以是同一個,費里尼作為一個電影創作者,猜想在這個時候個人職涯和身處的時代都來到一個臨界點,於是開始追問他想要拍什麼?能夠拍什麼?

按 Peter Bondanella 在《電影詩人費里尼》的描述(本書為這系列文章的的隨手參考資訊來源,之後不再特別說明),本片做為費里尼後設電影系列之一,開端其實是更早的短片《安東尼奧博士的誘惑》(《三豔嬉春》中的一段),源自於費里尼接觸的榮格精神分析理論。費里尼想要透過榮格理論去找回童年夢境那般的想像力,因此展開長期的夢境紀錄寫作,想從夢境的影像提煉出創造電影的素材。夢做為潛意識的展現(自我對話),到電影的創造(電影是什麼?),在此連成邏輯上的關係。

關於電影是什麼的問題我很有興趣,但是沒有能力回答,甚至也不確定想不想知道答案。費里尼當然更是一個創作者而不是理論研究家。原本費里尼在籌拍新作時突然陷入創作瓶頸,打算中止拍攝計劃,卻在開鏡酒會前突然發現到這就是這部片所要拍的:一位不知道要自己拍什麼的導演和他的人生故事。所以主角成了一位電影導演,片名成了「八又二分之一」(列入短片計算後費里尼的第8.5部作品),影片成為指涉自身與拍攝過程的後設電影。

Bondanella在書上花了不少篇幅講解《八又二分之一》和劇作《六個尋找作者的角色》的連結,而我則是不斷想到雷奈的《去年在馬倫巴》《廣島之戀》,尤其片中飯店、大廳、宴會的幻境空間和角色的偷情關係,記憶、幻覺的多層敘事交疊和反傳統的非線性故事。除了影史著名驚人的塞車隧道開場外,和那小男孩式對眾女性的幻想夢境,我也對接近結尾前那巨大未完成的電影佈景印像深刻,充滿骨架、線條的結構像是電影的抽象比喻。然 而對比於費里尼將電影-夢境的概念挪為記憶重現與自我對話投射之用,雷奈的作品在形式上的深入與純粹,其實帶給我更大的刺激,但這大概是我接觸這兩部經典的時機和緣份不同所致。

raw-image

看完時不太確定主角最後找回電影創作能力的轉折點是什麼?按 Bondanella 的詮釋,或許我們可以將本片視為一部自我證成的電影:在逼近電影結尾時,原本主角那巨大的不成形的電影即將煙消雲散,但實際上身為觀眾的我們正在看著這部電影的完成。透過自我指涉的關係,既然導演的幻想與掙扎已經構成了一整部電影,那沒有道理這樣的故事不會是主角最後找到的答案。

放在文本內詮釋的話,主角對生命中的許多女性、父母、教會的複雜心結,對創作和工作責任的逃避,都成為他行動的困惑與阻礙,但在結尾前一切將終止的時刻,角色意識到他必需要繼續活下去,電影必需要拍下去,於是他接受且肯定自己身為人的一切,片中所有的角色重新登場圍繞著導演為中心跳著舞,費里尼的馬戲團、小丑、男孩在此正式登場。

《八又二分之一》是關於電影、關於費里尼的後設,甚至費里尼之後的許多電影都是延續本片提出來的素材和概念,比如《羅馬風情畫》是關於羅馬概念的後設,《小丑》是關於小丑概念的後設,《阿瑪珂德》的童年與家鄉回憶,《鬼迷茱麗葉》《女人城》對女性的幻想與焦慮,《剪貼簿》的自我後設,甚至《舞國》《月亮的聲音》對於娛樂文化的反思,都像是延續發展自本片和《生活的甜蜜》的命題。

然而費里尼在片中的自我揭露,雖然是有趣且刺激,但並不特別引起我在感情上的投入,或許是做為藝術家的費里尼,其技巧與美感的才華不容置疑,但做為一個展露在銀幕上的角色可能並沒有那麼有趣。甚至他自己可能也知道這個問題,於是在片中安排一位編劇伙伴不斷挑剔他的劇本,以自我貶低的方式來處理故事的命題,同時將電影的重點轉移到創作和題材的後設關係上。於是乎「怎麼說」比「說什麼」來的更重要,或者兩者在本片也是同一件事。

raw-image

《鬼迷茱麗葉》
Giulietta degli spiriti / Juliet of the Spirits (1965)

做為費里尼的第一部彩色長片,現在看來就像是《八又二分之一》的延續與對立,同樣是夢境與自我對話,可能費里尼想著不能老是拍他自己,所以拿著新發展出來的武器對準了他的老婆,發展出一位虛構、想像中的女人。不但男性的黑白夢境變成女性的彩色幻覺,偷情男人的自我懺情變成丈夫外遇下哀怨女性的掙扎與自覺。角色的名字和《生活的甜蜜》同樣取自演員本名,這種倒反其實也是另類的自我投射。和《卡比莉亞之夜》一樣,茱麗葉塔瑪西娜的表演必需承載費里尼的想像,連最後結尾女主角都同樣後設地望向鏡頭後的觀眾。

很容易批評瑪西娜演出的女主角不過是男性視角想像出來的女性,但同時又感覺費里尼也預先想到了這種批評,整部片就在談被投射到女性身上的種種標籤形像,甚至可以想像片中大量角色臉孔不斷來回在明暗之間的光影處理,都像是在表現看的見與看不見的面具轉換。如果對作者更具善意,更刁鑽一點地來想像片中的觀點,女主角從聖女與妓女的兩面掙脫而出,進而獨立自主這件事做為男性作者的想像,其實也是在導演算計中的自嘲。

所以整部片所有上流社會女性的縱慾與虛無,男性的軟弱與不誠實,到宗教的壓抑與童年馬戲團的指涉,都是屬於費里尼自己的,《鬼迷茱麗葉》可能還多了對電視機與家庭空間的政治批判,但這些還是在費里尼式的自溺與自我嘲諷的系統之中。然而《八又二分之一》中他可以讓主角在退回童年妄想的同時,將之描寫為情感與創作的純真動力,《鬼迷茱麗葉》的記憶回溯沒有辦法達到類似的功能,因為他沒法真的代入角色主體。

Bondanella 認為本片和《八又二分之一》一樣,主角最後都接受了自身的一切與自我和解。但實際上雖然電影處理的手法有類似之處,最後卻有著有趣的不同:《八又二分之一》的主角圭多把他人生中種種的人物變成電影中調度的角色,讓幻覺包圍著他。而茱麗葉塔卻是擊退所有的幻覺,包含婚姻與房子,最後象徵性地走出家門,留下只聞聲音的「朋友/鬼魂」輕聲地呼喚。費里尼剝除了對女主角的所有投射後,就讓她離開了,因為他自知無能去重建新的茱麗葉塔。

這部片本身還是好看的,費里尼有能力讓所有的一切都關於電影形式,以迷人的調度來表達人性的心靈迷宮與出路,這是他的強項,即使充滿了個人的限制,之後在《女人城》也可以看到類以的狀況。

2020/9/26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lfredo還不想用沙龍
11會員
27內容數
有別於放在其他地方的觀影記錄或影評文字,這裏會試著放一些影片研究的筆記,做為個人學習與分享之用。
2021/01/06
關於費里尼的隨寫來到最後一篇,就我看來,《女人城》像是《八又二分之一》和《鬼迷茱麗葉》延續的系譜,而《揚帆》看似費里尼的一次破格之作,其後設機制和題材本身又可以四通八達地連結到導演的其他作品,做為這系列回顧的最後一部片也是適合。
Thumbnail
2021/01/06
關於費里尼的隨寫來到最後一篇,就我看來,《女人城》像是《八又二分之一》和《鬼迷茱麗葉》延續的系譜,而《揚帆》看似費里尼的一次破格之作,其後設機制和題材本身又可以四通八達地連結到導演的其他作品,做為這系列回顧的最後一部片也是適合。
Thumbnail
2021/01/05
雖然《生活的甜蜜》《八又二分之一》光采奪目,但七零年代的 《小丑》和《羅馬風情畫》在我心中佔了特別的位置。費里尼此時停止拍攝傳統的劇情片,七零年代前半的三部作品,按導演自己在自傳《虛構的筆記本》的說法,像是為了出清他內心對某些事物的概念和情感。
Thumbnail
2021/01/05
雖然《生活的甜蜜》《八又二分之一》光采奪目,但七零年代的 《小丑》和《羅馬風情畫》在我心中佔了特別的位置。費里尼此時停止拍攝傳統的劇情片,七零年代前半的三部作品,按導演自己在自傳《虛構的筆記本》的說法,像是為了出清他內心對某些事物的概念和情感。
Thumbnail
2021/01/03
學者Peter Bondanella將《大路》《騙子》《卡比莉亞之夜》歸在一起成為「恩赦與救贖三部曲」,確實這三部片有著相互呼應的主題與形式結構,都有人性在殘忍現實中望向宗教般超越的希望,而且在轉型之作《生活的甜蜜》之前,也很容易將《卡比莉亞之夜》放在新寫實主義時期的尾端。
Thumbnail
2021/01/03
學者Peter Bondanella將《大路》《騙子》《卡比莉亞之夜》歸在一起成為「恩赦與救贖三部曲」,確實這三部片有著相互呼應的主題與形式結構,都有人性在殘忍現實中望向宗教般超越的希望,而且在轉型之作《生活的甜蜜》之前,也很容易將《卡比莉亞之夜》放在新寫實主義時期的尾端。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這一系列的書寫取名為「電影筆記本」,只是覺得自己並非專業人員,還不到影評的程度,也不足以賞析一部電影。而只是希望在觀看一部電影之後,能隨性地將內心的想法記錄下來。或許期待著能藉由電影中許許多多的細節與隱喻而給予自我投射的空間,也或許只是單純地談論著電影中美麗的場景與精彩的演員。
Thumbnail
這一系列的書寫取名為「電影筆記本」,只是覺得自己並非專業人員,還不到影評的程度,也不足以賞析一部電影。而只是希望在觀看一部電影之後,能隨性地將內心的想法記錄下來。或許期待著能藉由電影中許許多多的細節與隱喻而給予自我投射的空間,也或許只是單純地談論著電影中美麗的場景與精彩的演員。
Thumbnail
我看了一部片,十年後,我和當年的作者一樣大了。我看了一部片,那個同一個作者變老了,變深沉或疲憊了。再過另一個十年,我和那個作者拍後來那部片的年紀或階段一樣了。……看電影,或說,愛電影,慢慢變得,一直重複這個過程。 你記得一切,因此你預見一切。電影都演過了。
Thumbnail
我看了一部片,十年後,我和當年的作者一樣大了。我看了一部片,那個同一個作者變老了,變深沉或疲憊了。再過另一個十年,我和那個作者拍後來那部片的年紀或階段一樣了。……看電影,或說,愛電影,慢慢變得,一直重複這個過程。 你記得一切,因此你預見一切。電影都演過了。
Thumbnail
只有在電影裡我才會感覺我是一個正在創造記憶的人。電影是熟成的光:日光,目光,時光。明明那已是寫定的文本,我卻因無比專注,而不斷陷落。向內,是唯一的路。
Thumbnail
只有在電影裡我才會感覺我是一個正在創造記憶的人。電影是熟成的光:日光,目光,時光。明明那已是寫定的文本,我卻因無比專注,而不斷陷落。向內,是唯一的路。
Thumbnail
人的觀影經驗,通過了歲流月送,通過了世情參攪,往往形成飄忽的記憶段屑,此人生極有趣又難以敘說景狀也。 記憶,令我人自己歷史有了不甚成系統的擁藏;而觀影,令二十世紀之人更激濺拓廣了這番奇妙的擁藏...
Thumbnail
人的觀影經驗,通過了歲流月送,通過了世情參攪,往往形成飄忽的記憶段屑,此人生極有趣又難以敘說景狀也。 記憶,令我人自己歷史有了不甚成系統的擁藏;而觀影,令二十世紀之人更激濺拓廣了這番奇妙的擁藏...
Thumbnail
《八又二分之一》基本命題是延續《生活的甜蜜》類自傳式的自我剖析,一個和自己對話的過程。而另一個命題可能在於「電影是什麼?」的大哉問。這兩個問題其實可以是同一個,費里尼作為一個電影創作者,猜想在這個時候個人職涯和身處的時代都來到一個臨界點,於是開始追問他想要拍什麼
Thumbnail
《八又二分之一》基本命題是延續《生活的甜蜜》類自傳式的自我剖析,一個和自己對話的過程。而另一個命題可能在於「電影是什麼?」的大哉問。這兩個問題其實可以是同一個,費里尼作為一個電影創作者,猜想在這個時候個人職涯和身處的時代都來到一個臨界點,於是開始追問他想要拍什麼
Thumbnail
我在這部電影看到一點點《紐約愛情故事》、《宿怨》、《迷魂記》、《假面》、《寂寞診療室》、《小丑》……什麼都一點點,但或許再度召喚出「愛的故事 = 鬼故事」的迷人公式就已足夠。男主角試著用錄音、影像的物質性媒介去確認無法捕捉的當時:在那裡,不在場的愛人卻在場,該在場的愛人卻⋯⋯
Thumbnail
我在這部電影看到一點點《紐約愛情故事》、《宿怨》、《迷魂記》、《假面》、《寂寞診療室》、《小丑》……什麼都一點點,但或許再度召喚出「愛的故事 = 鬼故事」的迷人公式就已足夠。男主角試著用錄音、影像的物質性媒介去確認無法捕捉的當時:在那裡,不在場的愛人卻在場,該在場的愛人卻⋯⋯
Thumbnail
直到切換到性愛場景時,倏地綻放到 16:9 的寬敞比例,配上濃烈而鮮豔的霓紅光影,恰巧呼應了主角當下的心境:「碧昂卡也正是在這些時刻才感到開放、輕盈、歡愉」。盧卡將不到二十平方米的公寓化作攝影棚,在攝影師的鏡頭下,無論是靜態的日常摹寫或是動感的情慾胴體,每一幕的構圖都是匠心獨具。
Thumbnail
直到切換到性愛場景時,倏地綻放到 16:9 的寬敞比例,配上濃烈而鮮豔的霓紅光影,恰巧呼應了主角當下的心境:「碧昂卡也正是在這些時刻才感到開放、輕盈、歡愉」。盧卡將不到二十平方米的公寓化作攝影棚,在攝影師的鏡頭下,無論是靜態的日常摹寫或是動感的情慾胴體,每一幕的構圖都是匠心獨具。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