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釀特務|北影 2020|電影是容器,讓其他語言形式都流進來──專訪《愛寓春光》導演盧卡費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愛寓春光》(The House of Love)紀錄了一名三十九歲跨性別性工作者碧昂卡(Bianca Dolce Miele)的生活側寫。全片於碧昂卡的米蘭小公寓中拍攝而成,在樸實無華的日常風景中,點綴著她與客人之間的哲思對談和各種儀式意味濃厚的異色性事。貫穿整片的,則是她對遠方戀人的思念,和再次重逢的憧憬。她的伴侶是一位旅居於巴西、名為娜塔莎的日裔跨性別女性,而她們已經超過兩年沒有見面了。陪伴碧昂卡的只有一隻神秘的黑貓,以及黑暗中亮起的手機螢幕。本片入選第七十屆柏林影展論壇單元,角逐最佳紀錄片獎項,同時也入圍了為表彰 LGBT 作品所設立的特別獎──泰迪熊獎最佳紀錄片。
本片導演是 1976 年出生於義大利北部的盧卡・費里(Luca Ferri)。他是一名自學的編劇、攝影、導演。過去他的作品主要是實驗短片和紀錄片,直到 2015 年才拍攝了第一部劇情長片。問到盧卡是如何踏上電影這條路時,他表示當初是基於對其他藝術表達形式的興趣,特別是建築和文學,才引導他最終走向電影:「我是出於絕望才走向電影,因為對我而言,電影好像是一種容器,足以讓其他的語言形式都流進來」。
盧卡在 2018 年發起了《公寓三部曲》計畫,試圖透過各種媒材和切入角度,去紀錄屋內私密空間中的人物肖像。談到此三部曲的創作理念,盧卡表示一直以來,他都希望把自己放在某些限制之下來挑戰自我。「當我把場景設定侷限在居家環境時,儘管迫使我必須待在一個預定的空間範疇之內,然而同時,也讓我對於影像和演員的肢體動作有了更精確的掌控。」《公寓三部曲》首部曲《杜爾西尼亞》(Dulcinea)採用十六釐米膠卷拍攝,述說著特殊癖好、強迫症,和兩位孤獨靈魂邂逅的故事;二部曲《皮耶里諾》(Pierino)則是以家庭錄影系統(VHS)拍攝而成的紀錄片,記載著一名退休老影迷一整年份的生活雜談;而《愛寓春光》採用 4K 數位攝影,為的是要捕捉微弱燭光所點亮的公寓場景。
「我不認為最先進的技術就一定是最好的選擇」,盧卡進一步闡述他每部片所選擇的拍攝格式,都是為了貼合該部片的主題。「每位導演都有許多類比和數位的工具資源,包含他所採用的畫面比例或其他技術面向都是如此。這些部件構成了電影的語法,然而我認為當今有許多導演是缺乏電影語彙的。」
在《愛寓春光》中,盧卡大膽地玩著他口中所說的電影語法。本片絕大部分都以趨近於方形的 4:3 畫面比例呈現,營造出公寓中幽閉恐懼的壓迫氛圍。直到切換到性愛場景時,倏地綻放到 16:9 的寬敞比例,配上濃烈而鮮豔的霓紅光影,恰巧呼應了主角當下的心境:「碧昂卡也正是在這些時刻才感到開放、輕盈、歡愉」。盧卡將不到二十平方米的公寓化作攝影棚,在攝影師 Andrea Zanoli 和 Pietro De Tilla 的鏡頭下,無論是靜態的日常摹寫或是動感的情慾胴體,每一幕的構圖都是匠心獨具。
事實上在準備這三部曲之最終章時,盧卡原先並沒有計畫要拍攝跨性別者或性工作者這麼帶有議題性的人物。導演的初衷並不是拍攝一部政治宣言,或是著墨於性別與階級等議題的社會評論,而是單純地想拍攝一名小人物最真實的起居樣貌。然而電影也不避諱地如實反映了角色所身處的現實困境,和政治影射。「我當時就只是純粹想找一個以自家為其主要活動場所的人拍攝」,他拜訪了許多場所、做了許多田野調查,也找了諸如電話客服人員、編織者、畫家、作家等等可能的人選。至於是如何選定碧昂卡的呢?導演談到:「我最終是被碧昂卡天然的優雅和沈靜氣息給吸引了。我們最初是透過她張貼在網路上的一則性愛廣告所聯繫上,後來我們在米蘭見面時,我就瞬間感到靈光乍現」。
談到這部片的前期籌備,盧卡說他仔細研究了義大利畫家喬治.莫蘭迪(Giorgio Morandi)和葡萄牙導演朱奧.西薩.蒙岱羅(João César Monteiro)的作品。然而,為了要能夠自然地走進碧昂卡的生命之中,導演花了更久的時間:光是在拍攝開始前,盧卡就花了整整一年與碧昂卡相處,逐漸熟悉她的生活和交際圈。雖然準備過程遠超出實際拍攝的時間,但也讓盧卡感到雙向的信任感與日俱增:「當我們越加瞭解彼此,我們也越加信任對方」。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默契,讓鏡頭得以從容地在屋中紀錄著碧昂卡的私密日常:用餐、化妝、洗衣、剃毛,甚至大膽異色的性愛特寫畫面,都如實地呈現在觀眾眼前。
在紀錄片創作中,真實的捕捉和隱私的保護似乎是一個常見的拉鋸。盧卡透露,儘管部分性愛畫面是徵得當事人同意而拍攝的真實顧客,也有另一部份是由專業演員進行再現演繹。盧卡對於這種介於紀實和虛構之間的模糊界線,提出他的見解:「我對於電影或藝術是否觸發『真實』(reality)並不感興趣,然而我認為藝術都應致力於建構一個全新且私人的『真實的觀點』(point of view on reality)」。
聲音設計在本片的創作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全片採無配樂設計,而以屋內的寧靜和偶爾的零星聲響,映襯著透過半掩窗戶暈染進來的市井噪音,烘托成一幅寫實而私密的聲音地景。盧卡提到音效設計師 Duccio Servi 在本片的核心創作理念就是「跟著她(碧昂卡)待在屋內」。他補充道:「我馬上就注意到碧昂卡和她周圍社區的的緊密連結性,因此我們選擇待在屋內,而讓外頭社區的聲音自然滲透進來」。在窄小的空間中,他們只用了一組 Boom 桿麥克風就完成了同步收音。在屋內同步錄製對白、聲響和周圍的環境音,也為電影創造了一種即時的氛圍。
接近片尾的兩幕特別令人印象深刻,也凸顯了導演對於聲音和影像之間的玩轉巧思。此時的碧昂卡正與友人們圍座暢談歡笑,畫面光彩明亮,然而整場戲卻是靜音的。盧卡解釋道:「我在這一幕將聲音完全抽離,是希望塑造一種攝影的印記,進而強化碧昂卡在這一幕中所流露的親密之情。她正與朋友們同樂,享受一段乍看是快樂的時光。」緊接著下一幕,碧昂卡的手機鈴聲響起、打破了沈寂,電話那頭傳來了娜塔莎的聲音。原來,她所等待的摯愛仍在遙遠的彼方,而原該是迎接她的接風派對,再度化為殷切的等待。
電話接通的剎那,畫面也隨即切為黑幕,只留下碧昂卡與娜塔莎的耳語聲。「我將畫面轉黑只留下聲音,來凸顯在碧昂卡的心中有多麼渴望與娜塔莎再次連結。那就彷彿她身邊的影像和世界直接失色消逝。」
至於這樣的影像處理手法,是否影射 LGBT 族群和性工作者等弱勢群體在社會上經常被「消音」,或往往僅被呈現出偏頗而單向度的一面?而電影的收尾是否也溫柔地暗示了快樂結局的觸手可及?又是否希望觀眾在觀賞本片後,可以多一些理解和同理心?面對這類的問題,盧卡趕緊再度重申他對電影的非說教立場:「在我的電影裡,從來不會有任何希望,也不會有任何政治意涵」。對他而言,即便這部片確實可以讓人瞥見「人類經驗的美麗和複雜性」,但也不必然帶有任何敬虔主義或贖罪的色彩,「我從不試圖透過我的電影傳達特定訊息或是說教,而是單純對於語言的如實映照」。對盧卡而言,在電影中角色的過往背景和心理狀態是無關緊要的,而應單單聚焦在角色身處當下的環境中,所展現的優雅和獨特性。
受到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許多影展都被迫停辦或延期,盧卡特別開心《愛寓春光》可以如期在台北電影節放映。他想對台灣觀眾說:「我極想和你們分享碧昂卡的優雅和溫柔,以及我對於電影的理念。」在《愛寓春光》中,我們看見的不僅僅是一名跨性別性工作者的故事,而是看見碧昂卡這個完整且迷人的個體,如何在這窄小的空間中兀自生輝。
最後,導演也透露他依然和碧昂卡常保聯絡,也轉達了她對於本片亞洲首映的興奮之情。可惜的是,基於疫情影響和其他諸多原因,娜塔莎至今尚未能回到義大利,而碧昂卡也持續企盼著她歸來的那一天。
全文劇照:台北電影節提供

釀電影除了臉書粉絲專頁,最近也設立了 IG 帳號,以及 Line@ 帳號,不同平台會以不同方式經營、露出,並提供不一樣的優惠活動,請大家記得追蹤鎖定!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十幾年前的劇本初稿,是我失戀的狀態寫的,十幾年後的定稿,是我結婚之後寫的。我過去經歷了很多愛情創傷,覺得自己不值得被人愛,很恐懼愛情,不願再次受傷。但另一方面我又渴求愛情,曾遇到很多浪漫時刻,享受過愛情的美好。愛情就是這樣,有歡愉與浪漫,有殘酷與艱難。《幻愛》相信愛情的力量,也要呈現愛情的痛苦。」
「我們發現被遺落在剪接室地板上的那些片段,通常訴說著沒有被實現的渴望,以及還沒成熟的想法。」一間酒吧永久關上了門,可是身處都市邊緣的人們,他們連篇的醉夢絮語,濃得化不開的孤獨、失意與慾望,都還在大地上遊蕩,而這或許,也將成為導演往後作品的靈感。
對苗可麗而言,公車萍從來就是光環,不是陰影。「在之前,我在路上頂多是被問你是哪個藝人對不對?演了公車萍之後,我永遠記得有一次在忠孝敦化路口,順成麵包門口,有人直接叫出『欸!你苗可麗!』那時候很感動。終於有人可以叫出我的名字了。」苗可麗講得輕鬆,可被叫出名字的那一刻距離她出道的時間,已熬了十幾年。
不諱言拍攝《誰是被害者》的過程是痛苦的,需要一直處於負面的情緒裏頭,但李沐又覺得,如果有觀眾朋友的人生,正處於劇中任何角色的狀態裡,希望他們可以在追劇的過程中,感受到演員與幕後團隊是那麼有誠意地在陪伴觀眾走這段路。若這齣劇能讓更多人感覺到「自己或許不是全然孤單、寂寞的」,或者稍稍被療癒到,那就好了。
後來才發現,這不是我從小到大一直在想的事情嗎?即使在難過或其他情緒之中,完全都還能夠有另外一個我冷眼看待。為什麼人會自我戲劇化?當你自我戲劇化的時候,你強迫自己去愛上那個「愛上」的時候,你不是也已經愛上那個愛上了?而你為什麼會意識到自己在強迫自己愛上那個愛上呢?你隨時隨地不停地切換一個又一個的你自己
「每接演一個角色,一開始一定都會有磨合期,它不會那麼穩定,就跟新認識一個朋友一樣,一開始會不熟。」儘管自認是個慢熱的人,許光漢也要逼自己盡快跟對方變熟:「越演越熟的過程中,慢慢你直覺地就會知道這角色是會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對我來說,穿脫角色的人格都會需要一些時間,我盡量在讓這時間縮短。」
「十幾年前的劇本初稿,是我失戀的狀態寫的,十幾年後的定稿,是我結婚之後寫的。我過去經歷了很多愛情創傷,覺得自己不值得被人愛,很恐懼愛情,不願再次受傷。但另一方面我又渴求愛情,曾遇到很多浪漫時刻,享受過愛情的美好。愛情就是這樣,有歡愉與浪漫,有殘酷與艱難。《幻愛》相信愛情的力量,也要呈現愛情的痛苦。」
「我們發現被遺落在剪接室地板上的那些片段,通常訴說著沒有被實現的渴望,以及還沒成熟的想法。」一間酒吧永久關上了門,可是身處都市邊緣的人們,他們連篇的醉夢絮語,濃得化不開的孤獨、失意與慾望,都還在大地上遊蕩,而這或許,也將成為導演往後作品的靈感。
對苗可麗而言,公車萍從來就是光環,不是陰影。「在之前,我在路上頂多是被問你是哪個藝人對不對?演了公車萍之後,我永遠記得有一次在忠孝敦化路口,順成麵包門口,有人直接叫出『欸!你苗可麗!』那時候很感動。終於有人可以叫出我的名字了。」苗可麗講得輕鬆,可被叫出名字的那一刻距離她出道的時間,已熬了十幾年。
不諱言拍攝《誰是被害者》的過程是痛苦的,需要一直處於負面的情緒裏頭,但李沐又覺得,如果有觀眾朋友的人生,正處於劇中任何角色的狀態裡,希望他們可以在追劇的過程中,感受到演員與幕後團隊是那麼有誠意地在陪伴觀眾走這段路。若這齣劇能讓更多人感覺到「自己或許不是全然孤單、寂寞的」,或者稍稍被療癒到,那就好了。
後來才發現,這不是我從小到大一直在想的事情嗎?即使在難過或其他情緒之中,完全都還能夠有另外一個我冷眼看待。為什麼人會自我戲劇化?當你自我戲劇化的時候,你強迫自己去愛上那個「愛上」的時候,你不是也已經愛上那個愛上了?而你為什麼會意識到自己在強迫自己愛上那個愛上呢?你隨時隨地不停地切換一個又一個的你自己
「每接演一個角色,一開始一定都會有磨合期,它不會那麼穩定,就跟新認識一個朋友一樣,一開始會不熟。」儘管自認是個慢熱的人,許光漢也要逼自己盡快跟對方變熟:「越演越熟的過程中,慢慢你直覺地就會知道這角色是會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對我來說,穿脫角色的人格都會需要一些時間,我盡量在讓這時間縮短。」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21年前的舊電影了,趁著快下架前看一下。但熱愛愛情文藝片的我當時怎麼沒看呢?我猜,大概是因為片名太不像愛情片了吧!現在看來,一名愛情失意的離婚婦女去義大利散心時因緣際會買下年久失修的房屋,獨自在人生地不熟的異國修繕房屋、修復心靈。這個不就是我現最愛看的那種題材嗎!?二十年前的觀光愛情片!!!!
Thumbnail
《Call Me By Your Name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是一部2017年的義大利電影,以美好的1980年代為時代背景,講述了一段同志愛情故事。導演盧卡格達戈尼諾運用了提摩西夏勒梅跟艾米漢默的魅力與演技,讓影迷感受到了心靈的療癒。影片中的演員在訪談中透露,電影中的親熱戲只有一次排練,讓人印象深刻。
做為一個異性戀女性,我也曾有過「影視圈也太愛同志題材了吧」的喟嘆,我迷上的第一部同志作品是「孽子」,我心目中的名場面是李青跟趙英在實驗室的那場吻戲,原著裡跟李青有不當關係的並不是他的高中死黨,改編之後所呈現的效果,很有BL的CP感,當時BL這個用語大概還不盛行,我對自己熱愛那場男男吻戲感到不解,想起
Thumbnail
芬蘭首都的麗池戲院外張貼著老電影的海報,放眼望去第一眼就被尚盧高達的《輕蔑》所吸引。剛走出戲院的觀眾,口中則以高達的另一部作品《法外之徒》來形容剛剛觀賞的作品,而後再次見到導演的作品則是《狂人皮埃洛》的海報,楊波貝蒙臉上塗滿不同顏料的戲中人物,對比本片《落葉》中的男女主角安莎與霍帕拉,他們不善傳遞情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我曾經有篇小小的短文,簡單介紹了大島渚拍攝的電影感官世界裡,相當迷人的的色彩視覺與配樂美學,電影感官世界當中光是色彩與配樂便足以滿足觀眾的感官。今天想要來聊聊另一部也光是色彩與配樂便足以滿足觀眾的感官的好電影,這部法國、比利時合作,由阿根廷裔的編劇導演加斯帕.諾埃監督拍攝,2015年於坎城影展首映的
Thumbnail
《非關性愛》原文片名直翻成「如何做愛」,導演以自身經歷與對時下孩子的細膩觀察,寫下一趟未成年少女的性探索旅程。全場最亮眼卻會導致身體感到不適的螢光綠戰袍,好似主角塔拉試圖套入不合身的性觀念。當女孩們以玩笑話來看待自己發生性經驗的次數,那時的塔拉仍對第一次發生關係懷抱著美好的想像,直到發生之後,她回想
Thumbnail
關於「法國」的美麗幻想,因著交友軟體上配對到的法國男人而展開,女主角惠君開始在房間擺畫打造成畫廊,小鎮山上的電塔也幻化成了艾菲爾鐵塔,筆者同樣嚮往那座「愛的城市」巴黎,這恰巧也是惠君「尋愛」的契機,法國男人馬丁綿綿的情話,在半信半疑間惠君依然動了真情,馬丁成了她「想愛」的寄託,如同白色公雞初次闖入母
導演:尤格.藍西莫 前幾天剛看完這部電影,很喜歡裡面Bella這個角色 一開始電影的畫面是黑白的 詭譎的畫面和與之衝突的背景音樂 但全部合起來好像又都合理 一開始真的以為Bella就是個有點殘缺的角色 有趣的是隨著裡面實驗記錄的完成 還有換腦的畫面切換後 才意識到這是一個探索和成長的
Thumbnail
一、性/束縛/自我 電影前段,黑白的色調,配上魚眼鏡頭(fish eye lens),Bella在Godwin的家中受到身理上及心靈上的限制。然而,即便她無法自由地去接觸外在的世界,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她發覺自慰能帶給她歡愉。在對外界的好奇和被Duncan觸發的性意識,Bella無畏地踏上尋找自我的
Thumbnail
導演伍迪艾倫利用愛情的陳腔濫調,同時透露作者尖酸刻薄、帶點犬儒般(Cynicism)對於電影中描述角色的愛情觀,對應著導演的世界觀。但《情遇巴塞隆納》倒是成功地從歐洲和美國之間文化差異與民族想像的觀點切入,過渡到愛情與權力的身體及政治性,與最後透露(導演)自身的見解。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21年前的舊電影了,趁著快下架前看一下。但熱愛愛情文藝片的我當時怎麼沒看呢?我猜,大概是因為片名太不像愛情片了吧!現在看來,一名愛情失意的離婚婦女去義大利散心時因緣際會買下年久失修的房屋,獨自在人生地不熟的異國修繕房屋、修復心靈。這個不就是我現最愛看的那種題材嗎!?二十年前的觀光愛情片!!!!
Thumbnail
《Call Me By Your Name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是一部2017年的義大利電影,以美好的1980年代為時代背景,講述了一段同志愛情故事。導演盧卡格達戈尼諾運用了提摩西夏勒梅跟艾米漢默的魅力與演技,讓影迷感受到了心靈的療癒。影片中的演員在訪談中透露,電影中的親熱戲只有一次排練,讓人印象深刻。
做為一個異性戀女性,我也曾有過「影視圈也太愛同志題材了吧」的喟嘆,我迷上的第一部同志作品是「孽子」,我心目中的名場面是李青跟趙英在實驗室的那場吻戲,原著裡跟李青有不當關係的並不是他的高中死黨,改編之後所呈現的效果,很有BL的CP感,當時BL這個用語大概還不盛行,我對自己熱愛那場男男吻戲感到不解,想起
Thumbnail
芬蘭首都的麗池戲院外張貼著老電影的海報,放眼望去第一眼就被尚盧高達的《輕蔑》所吸引。剛走出戲院的觀眾,口中則以高達的另一部作品《法外之徒》來形容剛剛觀賞的作品,而後再次見到導演的作品則是《狂人皮埃洛》的海報,楊波貝蒙臉上塗滿不同顏料的戲中人物,對比本片《落葉》中的男女主角安莎與霍帕拉,他們不善傳遞情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我曾經有篇小小的短文,簡單介紹了大島渚拍攝的電影感官世界裡,相當迷人的的色彩視覺與配樂美學,電影感官世界當中光是色彩與配樂便足以滿足觀眾的感官。今天想要來聊聊另一部也光是色彩與配樂便足以滿足觀眾的感官的好電影,這部法國、比利時合作,由阿根廷裔的編劇導演加斯帕.諾埃監督拍攝,2015年於坎城影展首映的
Thumbnail
《非關性愛》原文片名直翻成「如何做愛」,導演以自身經歷與對時下孩子的細膩觀察,寫下一趟未成年少女的性探索旅程。全場最亮眼卻會導致身體感到不適的螢光綠戰袍,好似主角塔拉試圖套入不合身的性觀念。當女孩們以玩笑話來看待自己發生性經驗的次數,那時的塔拉仍對第一次發生關係懷抱著美好的想像,直到發生之後,她回想
Thumbnail
關於「法國」的美麗幻想,因著交友軟體上配對到的法國男人而展開,女主角惠君開始在房間擺畫打造成畫廊,小鎮山上的電塔也幻化成了艾菲爾鐵塔,筆者同樣嚮往那座「愛的城市」巴黎,這恰巧也是惠君「尋愛」的契機,法國男人馬丁綿綿的情話,在半信半疑間惠君依然動了真情,馬丁成了她「想愛」的寄託,如同白色公雞初次闖入母
導演:尤格.藍西莫 前幾天剛看完這部電影,很喜歡裡面Bella這個角色 一開始電影的畫面是黑白的 詭譎的畫面和與之衝突的背景音樂 但全部合起來好像又都合理 一開始真的以為Bella就是個有點殘缺的角色 有趣的是隨著裡面實驗記錄的完成 還有換腦的畫面切換後 才意識到這是一個探索和成長的
Thumbnail
一、性/束縛/自我 電影前段,黑白的色調,配上魚眼鏡頭(fish eye lens),Bella在Godwin的家中受到身理上及心靈上的限制。然而,即便她無法自由地去接觸外在的世界,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她發覺自慰能帶給她歡愉。在對外界的好奇和被Duncan觸發的性意識,Bella無畏地踏上尋找自我的
Thumbnail
導演伍迪艾倫利用愛情的陳腔濫調,同時透露作者尖酸刻薄、帶點犬儒般(Cynicism)對於電影中描述角色的愛情觀,對應著導演的世界觀。但《情遇巴塞隆納》倒是成功地從歐洲和美國之間文化差異與民族想像的觀點切入,過渡到愛情與權力的身體及政治性,與最後透露(導演)自身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