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全球,至今已超過一百三十三萬人死亡。如此嚴峻的疫情下,最初曾被預估將慘遭疫情嚴重影響的臺灣,在政府、醫界的努力與全民配合防疫政策的推動之下,有幸守住了。在可見的未來,防疫已成全球共識,而這一年來,負責守護花東的「傳染病防治醫療網東區指揮官」即是花蓮慈濟醫院感染管理控制室主任——李仁智醫師。
李仁智醫師早在一九八八年即自動請願來到才剛啟業二年的佛教慈濟綜合醫院服務,他是胸腔內科醫師,專長是肺結核的治療與研究。在我讀中學、大學那個年代,臺灣的肺結核病依舊猖獗,我自己也曾接觸過,只是從來沒有任何症狀,但已有抗體。肺結核是一種很古老的疾病,俗稱「肺癆」,一直是臺灣較為嚴重的傳染疾病。
許多人誤以為臺灣肺結核病已非常稀少,然而根據疾病管制署二○二○年公布的資料,近年來,每年新發生的肺結核病人大約八千多人,因結核病死亡的人數也將近五百人,遠遠超過新冠肺炎在臺灣的確診及死亡人數。但這個數字比起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臺灣已是大幅下降了。一九四八年,甫光復的臺灣人口大約六百五十萬人,全年死亡人數十一萬五千人,其中死於結核病者就佔了一萬八千五百多人,也就是高達百分之十六的人死於結核病;但如今,這個數字已降至百分之零點二八。
臺灣能有這樣防癆的成就,要歸功於政府大力推動「結核病」的預防、檢驗與治療,以及早年,美國國際合作總署、世界衛生組織等單位在物資及技術雙方面的援助。臺灣大力推動防癆的醫者則有楊思標教授、陸坤泰教授,及其學生李仁智教授等,他們都曾擔任中華民國防癆協會理事長,在防癆政策的制定與推動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花蓮慈濟醫院啟業的前幾年,招募醫師困難重重,家住臺北的李仁智醫師卻自願前來肺結核病人居全臺之冠的花東地區。他的來到,不僅為慈濟醫院注入強勁戰力,更為臺灣東部的肺結核防治打下了美好的一役。
然而,最初幾年,來到花蓮的李醫師卻發現花東的結核病人更難醫治,為什麼呢?有些病人對醫囑的遵從性不高,住院住個兩、三天,沒事可做,又擔心家裡的農田、雞鴨沒人照顧,或是想念家人,就溜回部落了。有些原本到門診就醫的病人,服藥兩周後,不再咳嗽,身體也舒服了便自行停藥;還有些住家更為偏遠的病人,竟然因為付不出交通費,而不再回到醫院。花東病人的困難,五花八門,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的,但這些驟然停藥的病人,卻都面臨同樣的危機,因為肺結核的療程往往長達半年、九個月才能奏效,一旦停藥,體內殘留的結核桿菌便會產生抗藥性而更為兇猛,後續更難醫治,伴隨的死亡風險也更大。李醫師萬萬沒想到,因此「失落」的結核病人,在花東竟然高達三成。
但李仁智醫師從不放棄,他走出醫院找病人。二○○四年,李醫師開始在花蓮結核病人最多的三個山地鄉進行X光檢查、接觸者檢查。隨後更積極引進《DOTS都治計畫》,也就是訓練一批關懷員,挨家挨戶送藥監督治療——每天把藥送到偏遠的山間部落或村莊裡,「送藥到手」再看著病人「服藥入口」,來杜絕輕易失聯或斷藥的危機。記得曾聽胸腔內科一位主治醫師提起,有一回李仁智怎麼也不肯透露他即將請休的五天年假,要去哪裡度假,直到過了很久之後,那位醫師才從關懷員的閒聊中發現,「那整整五天,李主任全都跟著關懷員,挨家挨戶去看都治的病人,從花蓮到臺東……」那位醫師直呼,他簡直太震驚了。
李醫師正是如此,一有空,便上山下海跟著關懷員去看病人。還不僅如此,肺結核可說是窮人易得的病,專找上營養不良、家居及衛生環境較差等病人。為此,李醫師總是帶著團隊設法協助窮困病人申請營養補助、就醫交通補助等,讓貧困不再成為就醫的阻礙。
證嚴法師經常鼓勵慈濟醫院醫護及參與義診的慈濟人醫會成員:「有苦的人走不出來,有福的人要走進去。」而李仁智醫師正是這句話的實踐者。因著李醫師的努力,有效地讓失聯病人的比例從原本的百分之三十降至不到百分之一;更讓花東地區肺結核的發生率,大幅下降了五成,能讓在臺灣肺結核最嚴重的地區發生率減半,他功不可歿,更讓他獲得了二○一五年厚生會頒發的「醫療奉獻獎」,實至名歸!
李醫師除了在肺結核防治的成就外,二○○三年,國人聞之色變的SARS期間,他一肩扛起宜蘭、花蓮及臺東三縣「東部抗煞指揮官」的重任,抗煞有成。時隔十七年,他再度披上戰袍,對抗新冠肺炎疫情,這回,他依然成功守護了花東民眾的健康。為此,二○二○年花蓮縣醫師公會也頒發「特別醫療奉獻獎」感恩在花蓮偏鄉奉獻了三十二年的李醫師。很榮幸受邀為李醫師的新書撰寫序文,這本書精采記錄了臺灣東部的抗煞、防疫及肺結核防治等故事,讀來深刻動人,衷心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