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解讀典範,光是閱讀就會帶來療癒。任何一位投身於內在工作的讀者,都很容易從乙甯老師的說明中找到自己正處於英雄之旅的哪個階段,正遇上什麼困境,曾做過什麼回應。
如何用以意義的方式串連大祕牌的順序,是所有塔羅工作者的挑戰,也是成為大師最重要的門檻。因為知識可以藉由記誦來增加,解牌能力可以透過實作來成長,塔羅牌的知識與技術所涉及的都是加法。
但塔羅能否走進解牌者的生命,卻經常是一個減法的過程,人必須有意識地串起大祕牌之間的軌跡,刪去那些干擾我們生命進程的枝節,才能以合理的方式將它編織起來。自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提出個體化(individuation)作為確立了人的全人發展歷程之後,許多後繼者都以個體化為藍本,繼續深化它的各個子階段。
神話學大師喬瑟夫坎伯在《千面英雄》中所提,後由佛格勒修正的英雄歷險則是其中最知名的。英雄離開日常,進入非日常的世界。這便是愚者牌的意義。
如坎伯所言,展開歷險的方式是一次大錯。因此乖寶寶是不可能成為英雄的,那些不敢背離人格面具的人也是如此。
愚者被列為大祕牌的首張,代表著一場非比尋常的經驗,一個可能會讓人深陷醜聞、顛覆人生假設的事件或選擇出現。人雖然可以選擇無視,但最終會被迫接受。
心理師在晤談室裡看到的各種受苦經驗基本上都在這個階段。因為此時的接受仍是「被迫」的,因此英雄旅程/個體化之路便遲遲未能展開。
而英雄之所以拒絕召喚,經常是因為它牴觸了我們上半生所打造的人格面具,那不僅是某個社會角色,例如主任、經理、老師、創辦人、女兒或媽媽,也經常包含我們對世界的假設,諸如愛拚才會贏、天公疼憨人、正義者必勝等信念。
拒絕的時間越久,我們就難以遇見導師,進入英雄旅程的第四個階段。因此許多人灰心喪志,覺得自己的人生沒有貴人相助,孤獨與被遺棄感油然而生。很遺憾的是,多數人困在這裡,變成了受害者情結的俘虜,成為一個厭世而憂鬱的人。
沒有錯,英雄旅程雖有完整的架構,但並不保證人人都能成為自己生命的英雄,多數人無從通過魔考與歷練,遑論從非日常的世界中回歸。
在這樣的觀點下,以大祕牌作為辨識求卜者歷程的方式就變得可行。但前提是,解牌者能將英雄歷程與大祕牌的順序做有機的結合。
這項努力很早之前就在塔羅圈裡進行著,因為大祕牌中具有極明顯的「向下階段」,從正義牌開始,一直到節制牌稍作修整,而後再從惡魔牌開始到星星。塔羅愛好者可以清楚發現,大祕牌的順序講的不是塔羅,而是人生。
然而乙甯老師這本書中的觀點,才真正是這項努力開花結果後的最高體現。這本書讓我看到了兩件事:
第一,大祕牌與英雄旅程的配對被完美結合了,這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是許多塔羅玩家企盼的結果。
第二,國內誕生了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大師,我使用大師二字並不是謬讚,而是因為乙甯老師用本書證明了她是當之無愧的典範建立者
我拿到這份書稿後不久,就見到當代塔羅大師瑪莉.凱.葛瑞爾(Mary K. Greer)也發表了最新的研究,她將大祕牌與希臘神話《伊底帕斯王》三聯劇做結合,從年輕的伊底帕斯逃離科林斯城邦開始,直到遭放逐的老年伊底帕斯在科羅諾斯去世結束。
大祕牌對神話故事與英雄旅程的兼容並蓄,說明了大祕牌之上的原型意義對應的是人的一生如何突破侷限,如何受苦,如何發揮韌性並獲取意義的共通經驗。
這便是為什麼喜歡塔羅牌的人如此多,即便它在牌意解讀上充滿了歧異性,卻反而吸引了更多的人向它靠攏與學習。因為我們從塔羅牌身上想要的並不完全是準確,更是支持。而塔羅牌藉由揭露人類的普遍經驗做到了這一點。
我們將心理的元素投射其上,這是塔羅牌之所以能成為占卜工具,可用來預測與深化的主因。
乙甯老師這本書是劃時代的,我期待這本書很快會有英譯本,除了國內讀者之外,也能讓國外的同好共享這份喜悅。
請打開這本書,您會明白,我所言非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