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我而言,這是一本奇書。
雖然我個人本科學習翻譯專業,但我其實並不喜歡做筆譯。筆譯的過程枯燥、漫長且不能過多自主創造,對我而言曾是一種不大不小的折磨。比起口譯的那種即時性、現場感,筆譯的過程多少有些孤寂。
但我依然記得六年前拿起這本書開始閱讀時的那份激動和暢快。當時我的兒子剛剛降生,而我做為一個新手父親,從裡到外則充滿了無所適從。毫不誇張地說,正是邁克的這本書,讓當時的我獲得了一種穩定感和一份確信。
因為全書想表達的一個中心意旨在於:一個高度參與孩子成長的父親,不光可以影響和充盈孩子的一生,這個父親本人,也會在獲得父性的過程中,逐漸成長、成熟為一個大寫的男人。
這歸根結底是一次父親同孩子的相互成全,彼此成長。
但是,在十五年的心理諮詢師生涯中,我也見證過太多的父親缺席和不稱職。在中國執業的那九年時間裡,我逐漸熟稔了「偽單親育兒」這個詞;在美國執業的這六年裡,我看到了太多美國孩子,尤其是少數族裔的孩子,缺少並渴望著一個父親。如果說中美兩國之間有一個最相似的家庭結構性問題,那可能就是父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肉身抑或情感缺席問題。
我依然記得,曾經有一位拉丁裔的青少年男孩,坐在我的諮詢室裡,看似輕描淡寫地告訴我他對自己親生父親的失望──父親和母親離婚後,幾乎很少來探望;而他一旦出現,就會情緒崩潰,哭訴自己移民美國後的生活不易,壓力太大,以至於他自己也覺得對不起孩子,因此父親在兒子面前哭泣。
這位來訪者總結道:「你知道,我爸爸在我面前,比我更像一個孩子。」我想,在中國,這位父親應該可以被稱為「巨嬰」。
我們當然可以諷刺、批判,乃至鞭撻這些自己都沒有長大,因此根本為孩子提供不了父親職能的「巨嬰」男性。但在我的臨床經驗中,我也發現,在這些男性的成長史中,幾乎從來沒有人好好地教過他們,鼓勵且看見過他們的成長。更讓我震撼的是,多少「巨嬰」,他們自己的父親也是缺席,或者是失功能的存在。
因此缺席的父性,真的會代代相傳。導致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內心懷揣著似乎怎麼也填不滿的「父親饑渴」(father hunger)。這些孩子哪怕長大以後,也會急切地希望有「師父」、「貴人」、「前輩」來帶領、來指導,甚至保護自己,但又在一次一次的理想化破滅中,感到對男性權威的失望。
讀了這本書以後,你會發現:這些被守護、被指導、被陪伴的需要,幾乎全都是重要的父性職能──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期,這些職能不入場,那麼有些孩子終其一生都會變著戲法兒地去補償,去追尋,哪怕讓自己翻來覆去,遍體鱗傷。
所以我發心要翻譯這本書,因為我知道這是一個極重要的議題。
這本書不但讓我在一定程度上學會了做一個父親,更重要的是,它也讓我明白了在孩子(尤其是男孩)的不同人生階段,一個父親自己可以從育兒中「賺取的福利」──自身人格的逐漸成長、自身能力的逐漸完善、男子氣概的日漸充盈、對女性的逐漸看見和尊重……。
長期以來,父親育兒被蒙上了一層義務感和責任性。實際上,學習成為一個父親,獲得邁克所說的「父性」(fatherhood)的過程,是一個男人在與孩子玩耍、學習、交流、相互欣賞乃至崇拜的過程中,不斷修通自身,讓自己更有主觀幸福感、充實感且獲得自身生命意義的過程。
你若想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男人,那麼先把孩子頂在自己的肩膀上。
另外一個非常值得一說的點是:這本書裡所說的「男子氣概」,是一種整合了女性化特徵的男性氣質。一個男人,要想成為一個不退場的父親,一個大寫的男人,那麼他或多或少要看見、整合、接納那些傳統意義上被視為女性特質的品質:連結、愛、共情、悲憫……。
整合這些特質會讓男人成為一個非常在場的父親,也會讓男人看見且尊重女性(尤其是自己的伴侶),還能讓這個男人充滿著因愛和悲憫而自然生成的堅毅性和守護性。我們的力量不光來自義務和責任,它更應來自由內而外真實的愛。
這本書的作者邁克・戴蒙德與我亦師亦友。在翻譯的過程中,我不斷地與他溝通,向其請教,請其澄清。雖然新冠疫情期間,我們兩家哪怕只相隔四十分鐘車程,也只能苦於在網上相見,但每一次相見我都收穫極豐。
就在一週前,我們終於在洛杉磯的疫情緩和下來後,第一次線下見了面。我把我的妻子、兒女全都帶去拜訪了他和他太太。我的妻子第一次見邁克,她告訴我對他的印象──「第一次見到一個男性,帶著有如女性般的溫和」。我當時心裡想著,但沒有告訴妻子的是,其實這個領域裡很多的高手,都有著雌雄同體的特質。
其實能夠走到寫譯者序這一步,我最想說「謝謝」的,是我的妻子。她直接翻譯了這本書的兩個章節,但她認為這是在我成為父親的路途上很重要的一本書,因此堅持要求不署名。在翻譯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最最愉悅的體驗,就是在小咖啡館裡,和妻子兩人一同商量如何翻譯才能做到「信達雅」,如何遣詞造句才能呈現出我們深愛的中文的美,但又不失作者本意之過程。我們一起完成了這本書的翻譯。沒有她,筆譯會像我開頭說的那樣,是一個枯燥且孤寂的過程。但實際上,這個過程愉悅、辛苦,且一直被陪伴著。
最後,我想用自己曾在公眾號裡寫過的一段話,來為這篇譯者序結尾。我知道哪怕不可能全然如願,也願天下人都有一個足夠好的父親,或者有一個哪怕不是父親卻也能懂你、愛你、守護你的人:「所以父親們,『活下來,活下去』(be alive and stay alive),在孩子的童年,不死亡,不退場,熬過生活的艱辛,熬過妻子從對你向對孩子的情感轉移,熬過孩子對你的親近和依附,熬過他們對你的理想化,熬過他們的憤怒,熬過他們的失望,熬過他們把你一會兒視為神和一會兒視為蟲的戲劇性起伏,最終在他們心中成為一個普通的卻深愛著他們的老男人。
你還站在那裡,你還堅韌地存在著, because you are a FATHER。」
2022年10月13日
於加州洛杉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