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一個不退場的父親--譯者孫平讀《爸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於我而言,這是一本奇書。 

雖然我個人本科學習翻譯專業,但我其實並不喜歡做筆譯。筆譯的過程枯燥、漫長且不能過多自主創造,對我而言曾是一種不大不小的折磨。比起口譯的那種即時性、現場感,筆譯的過程多少有些孤寂。 

但我依然記得六年前拿起這本書開始閱讀時的那份激動和暢快。當時我的兒子剛剛降生,而我做為一個新手父親,從裡到外則充滿了無所適從。毫不誇張地說,正是邁克的這本書,讓當時的我獲得了一種穩定感和一份確信。 

因為全書想表達的一個中心意旨在於:一個高度參與孩子成長的父親,不光可以影響和充盈孩子的一生,這個父親本人,也會在獲得父性的過程中,逐漸成長、成熟為一個大寫的男人。 

這歸根結底是一次父親同孩子的相互成全,彼此成長。

 但是,在十五年的心理諮詢師生涯中,我也見證過太多的父親缺席和不稱職。在中國執業的那九年時間裡,我逐漸熟稔了「偽單親育兒」這個詞;在美國執業的這六年裡,我看到了太多美國孩子,尤其是少數族裔的孩子,缺少並渴望著一個父親。如果說中美兩國之間有一個最相似的家庭結構性問題,那可能就是父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肉身抑或情感缺席問題。

我依然記得,曾經有一位拉丁裔的青少年男孩,坐在我的諮詢室裡,看似輕描淡寫地告訴我他對自己親生父親的失望──父親和母親離婚後,幾乎很少來探望;而他一旦出現,就會情緒崩潰,哭訴自己移民美國後的生活不易,壓力太大,以至於他自己也覺得對不起孩子,因此父親在兒子面前哭泣。 

這位來訪者總結道:「你知道,我爸爸在我面前,比我更像一個孩子。」我想,在中國,這位父親應該可以被稱為「巨嬰」。

我們當然可以諷刺、批判,乃至鞭撻這些自己都沒有長大,因此根本為孩子提供不了父親職能的「巨嬰」男性。但在我的臨床經驗中,我也發現,在這些男性的成長史中,幾乎從來沒有人好好地教過他們,鼓勵且看見過他們的成長。更讓我震撼的是,多少「巨嬰」,他們自己的父親也是缺席,或者是失功能的存在。 

因此缺席的父性,真的會代代相傳。導致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內心懷揣著似乎怎麼也填不滿的「父親饑渴」(father hunger)。這些孩子哪怕長大以後,也會急切地希望有「師父」、「貴人」、「前輩」來帶領、來指導,甚至保護自己,但又在一次一次的理想化破滅中,感到對男性權威的失望。

讀了這本書以後,你會發現:這些被守護、被指導、被陪伴的需要,幾乎全都是重要的父性職能──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期,這些職能不入場,那麼有些孩子終其一生都會變著戲法兒地去補償,去追尋,哪怕讓自己翻來覆去,遍體鱗傷。

所以我發心要翻譯這本書,因為我知道這是一個極重要的議題。 

這本書不但讓我在一定程度上學會了做一個父親,更重要的是,它也讓我明白了在孩子(尤其是男孩)的不同人生階段,一個父親自己可以從育兒中「賺取的福利」──自身人格的逐漸成長、自身能力的逐漸完善、男子氣概的日漸充盈、對女性的逐漸看見和尊重……。

長期以來,父親育兒被蒙上了一層義務感和責任性。實際上,學習成為一個父親,獲得邁克所說的「父性」(fatherhood)的過程,是一個男人在與孩子玩耍、學習、交流、相互欣賞乃至崇拜的過程中,不斷修通自身,讓自己更有主觀幸福感、充實感且獲得自身生命意義的過程。 

你若想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男人,那麼先把孩子頂在自己的肩膀上。 

另外一個非常值得一說的點是:這本書裡所說的「男子氣概」,是一種整合了女性化特徵的男性氣質。一個男人,要想成為一個不退場的父親,一個大寫的男人,那麼他或多或少要看見、整合、接納那些傳統意義上被視為女性特質的品質:連結、愛、共情、悲憫……。

整合這些特質會讓男人成為一個非常在場的父親,也會讓男人看見且尊重女性(尤其是自己的伴侶),還能讓這個男人充滿著因愛和悲憫而自然生成的堅毅性和守護性。我們的力量不光來自義務和責任,它更應來自由內而外真實的愛。

 

這本書的作者邁克・戴蒙德與我亦師亦友。在翻譯的過程中,我不斷地與他溝通,向其請教,請其澄清。雖然新冠疫情期間,我們兩家哪怕只相隔四十分鐘車程,也只能苦於在網上相見,但每一次相見我都收穫極豐。

就在一週前,我們終於在洛杉磯的疫情緩和下來後,第一次線下見了面。我把我的妻子、兒女全都帶去拜訪了他和他太太。我的妻子第一次見邁克,她告訴我對他的印象──「第一次見到一個男性,帶著有如女性般的溫和」。我當時心裡想著,但沒有告訴妻子的是,其實這個領域裡很多的高手,都有著雌雄同體的特質。 

其實能夠走到寫譯者序這一步,我最想說「謝謝」的,是我的妻子。她直接翻譯了這本書的兩個章節,但她認為這是在我成為父親的路途上很重要的一本書,因此堅持要求不署名。在翻譯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最最愉悅的體驗,就是在小咖啡館裡,和妻子兩人一同商量如何翻譯才能做到「信達雅」,如何遣詞造句才能呈現出我們深愛的中文的美,但又不失作者本意之過程。我們一起完成了這本書的翻譯。沒有她,筆譯會像我開頭說的那樣,是一個枯燥且孤寂的過程。但實際上,這個過程愉悅、辛苦,且一直被陪伴著。

最後,我想用自己曾在公眾號裡寫過的一段話,來為這篇譯者序結尾。我知道哪怕不可能全然如願,也願天下人都有一個足夠好的父親,或者有一個哪怕不是父親卻也能懂你、愛你、守護你的人:「所以父親們,『活下來,活下去』(be alive and stay alive),在孩子的童年,不死亡,不退場,熬過生活的艱辛,熬過妻子從對你向對孩子的情感轉移,熬過孩子對你的親近和依附,熬過他們對你的理想化,熬過他們的憤怒,熬過他們的失望,熬過他們把你一會兒視為神和一會兒視為蟲的戲劇性起伏,最終在他們心中成為一個普通的卻深愛著他們的老男人。 

你還站在那裡,你還堅韌地存在著, because you are a FATHER。」

 

2022年10月13日

於加州洛杉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照見希望:焦點解決短期治療的18個人生故事》線上新書分享會圓滿舉行 (2025年1月16日,臺北訊) 由知名的焦點解決短期治療訓練師許維素教授以及正向心理學推廣者汪冰博士合著的新書《照見希望:焦點解決短期治療的18個人生故事》線上發佈會於2025年1月16日19:00-20:30舉行。 《照
1引言 去年我拿到此書簡體中文版時,就頗為吃驚:未曾想到如此小眾之書,居然有人出版。這次拿到了心靈工坊的繁體版本,更是驚歎與佩服。 驚歎的是編輯團隊細緻入微的工作,居然可以把德語版、英語版的精華集為一生,在編者的批註中,時不時就看到一段注解,說明德語和英語版不同。 佩服的是審閱者浩威兄,居然可
自演藝工作轉往身心靈探索翻譯與寫作的胡因夢,是國內最重要的身心靈好書譯介者之一,也是早期致力推動「新時代」的意識革命及關心環保等議題的先驅,將克里希那穆提、肯恩.威爾伯、佩瑪.丘卓及 A.H. 阿瑪斯等多位國際知名心靈導師的作品引介到台灣。由胡老師推薦的 48 部作品,為讀者指出一條探索心靈之路。
我父親是一位狂熱的園丁;而那一年,整個收成遠遠超出了我們的需求。我在花園幫他,驕傲地將我的紅色拖車拉過一排排的蔬菜,將這些農產收集起來。有一次,他告訴我,如果我可以將拖車沿著小鎮的人行道拉到雜貨店,也許就可以賣出蔬菜並賺到錢。因此,我朝著這個方向出發,滿懷希望將裝載的拖車拉到街上……
伴侶諮商很難,困難之一是要能將觀點轉移成「系統觀點」,能看見伴侶之間舞出的負向互動模式。然而只擁有系統觀點,並不足以應付伴侶諮商實務上的需要。我們面對的,是許多關於人性的需求與渴望等議題,像是伴侶間發生欺騙、背叛、被輕蔑、遺棄、被拒絕、失去控制感等複雜經驗,我們更需要知道這些人性議題是如何影響著他們
普遍存在的無意義感,是當代異化和疏離的症狀之一。許多病人前來尋求心理治療,並不是因為有任何確切的疾病,而是感覺生活失去意義。體貼的心理治療師通常的印象是:這些病人正在經驗的困擾,並不僅僅是導因於不愉快的童年經歷,也來自於文化的重大變遷所帶來的動盪。
《照見希望:焦點解決短期治療的18個人生故事》線上新書分享會圓滿舉行 (2025年1月16日,臺北訊) 由知名的焦點解決短期治療訓練師許維素教授以及正向心理學推廣者汪冰博士合著的新書《照見希望:焦點解決短期治療的18個人生故事》線上發佈會於2025年1月16日19:00-20:30舉行。 《照
1引言 去年我拿到此書簡體中文版時,就頗為吃驚:未曾想到如此小眾之書,居然有人出版。這次拿到了心靈工坊的繁體版本,更是驚歎與佩服。 驚歎的是編輯團隊細緻入微的工作,居然可以把德語版、英語版的精華集為一生,在編者的批註中,時不時就看到一段注解,說明德語和英語版不同。 佩服的是審閱者浩威兄,居然可
自演藝工作轉往身心靈探索翻譯與寫作的胡因夢,是國內最重要的身心靈好書譯介者之一,也是早期致力推動「新時代」的意識革命及關心環保等議題的先驅,將克里希那穆提、肯恩.威爾伯、佩瑪.丘卓及 A.H. 阿瑪斯等多位國際知名心靈導師的作品引介到台灣。由胡老師推薦的 48 部作品,為讀者指出一條探索心靈之路。
我父親是一位狂熱的園丁;而那一年,整個收成遠遠超出了我們的需求。我在花園幫他,驕傲地將我的紅色拖車拉過一排排的蔬菜,將這些農產收集起來。有一次,他告訴我,如果我可以將拖車沿著小鎮的人行道拉到雜貨店,也許就可以賣出蔬菜並賺到錢。因此,我朝著這個方向出發,滿懷希望將裝載的拖車拉到街上……
伴侶諮商很難,困難之一是要能將觀點轉移成「系統觀點」,能看見伴侶之間舞出的負向互動模式。然而只擁有系統觀點,並不足以應付伴侶諮商實務上的需要。我們面對的,是許多關於人性的需求與渴望等議題,像是伴侶間發生欺騙、背叛、被輕蔑、遺棄、被拒絕、失去控制感等複雜經驗,我們更需要知道這些人性議題是如何影響著他們
普遍存在的無意義感,是當代異化和疏離的症狀之一。許多病人前來尋求心理治療,並不是因為有任何確切的疾病,而是感覺生活失去意義。體貼的心理治療師通常的印象是:這些病人正在經驗的困擾,並不僅僅是導因於不愉快的童年經歷,也來自於文化的重大變遷所帶來的動盪。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當流量至上成為標準,性騷擾被輕描淡寫、受害者被噤聲,我們是否還能給孩子一個安全的未來?作為父親,我無法接受這種價值觀繼續影響下一代。我們該做的,不是遺忘,而是改變環境——拒絕縱容、用行動發聲,讓孩子知道「尊重是底線,說不是權利」。這不只是關於孫生,而是關於我們願意為未來的孩子守住什麼樣的世界。
父後將近五千個日子,我想我不是因為我終於接受了父親不在了這個事實而不哭泣,而是我終於不再從任何人身上尋找父親的疼愛,安撫好自己所以不哭泣了!
七夕情人節----給我摯愛的兩位前世情人 “你們小小的手,握在我的掌心,就像溫柔的小暖包,很暖很暖”
米湯 2019年8月23日我到竹東參加新書分享會,分享最後有一位國中的小朋友問我:「對於父親過世這件事情您走出來了嗎?甚麼時候走出來的?」
那遙遠的思念,總是飄著那麼一抹的咖啡香。 我對於咖啡的啟蒙,是從老爸的下午茶時光開始的。當時家裡開幼稚園,當老師用風琴彈奏點心時間的歌曲時,爸爸早就在熬煮他自己的「咖啡茶」了,我記得爸媽每天下午都固定要來個午茶時間,當年在這個小小的眷村裡,咖啡還算是很新奇的飲品,而當時也不似現在咖啡店林立..
當流量至上成為標準,性騷擾被輕描淡寫、受害者被噤聲,我們是否還能給孩子一個安全的未來?作為父親,我無法接受這種價值觀繼續影響下一代。我們該做的,不是遺忘,而是改變環境——拒絕縱容、用行動發聲,讓孩子知道「尊重是底線,說不是權利」。這不只是關於孫生,而是關於我們願意為未來的孩子守住什麼樣的世界。
父後將近五千個日子,我想我不是因為我終於接受了父親不在了這個事實而不哭泣,而是我終於不再從任何人身上尋找父親的疼愛,安撫好自己所以不哭泣了!
七夕情人節----給我摯愛的兩位前世情人 “你們小小的手,握在我的掌心,就像溫柔的小暖包,很暖很暖”
米湯 2019年8月23日我到竹東參加新書分享會,分享最後有一位國中的小朋友問我:「對於父親過世這件事情您走出來了嗎?甚麼時候走出來的?」
那遙遠的思念,總是飄著那麼一抹的咖啡香。 我對於咖啡的啟蒙,是從老爸的下午茶時光開始的。當時家裡開幼稚園,當老師用風琴彈奏點心時間的歌曲時,爸爸早就在熬煮他自己的「咖啡茶」了,我記得爸媽每天下午都固定要來個午茶時間,當年在這個小小的眷村裡,咖啡還算是很新奇的飲品,而當時也不似現在咖啡店林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本書是第20屆台北文學獎作品。 就閱讀經驗而言,是一本不容易讀的書,但卻是有用的書。 不是文本不精彩,不是文字艱澀難懂,而是這本書深度挖掘家人與自我幽微內在,一段家人間關係疏離,試著改變的歷程。讀者需要適時咀嚼與消化,關於家人相處這門功課。 「滌」是作者的親弟弟,一個大學畢業後失業在
春雨潤萬物而無聲,自然而然地就影響了成長。 有時我會很堅持的探索,為什麼我會擁有一些執著?可能是一本書,可能是一場電影。但是在我不識字之前呢?後來才發現,是被父親的生活左右的! 民國五十二年,父親有了我;五十六年,他喪偶。那是個還會有小老婆的年代,更遑論是再娶了。何況我父親擁有一間知名度很高的印
心裡日記,每頁有你。 一日巧遇,二日遊戲。 因何發現,你的存在。 三日考驗,四日傳道。 手牽著手,大步前行,何不是道。 心裡日記,每頁有你。 不做偽善,寫下自己。 小姐手心,掌我未來。 次生愛情,以歌之名。 寫下父愛,小姐拆穿,幕後作者。 心裡日記,篇篇愛言。 我的領域,文字凝
今年是我的第二個父親節,明天曉蓓就一歲半了。去年的父親節,在牧會、事工與照顧孩子的輪番忙碌+睡眠不足中渡過,覺得沒有機會停下來好好品味身為父親的滋味。
不知道要幹嘛,就來寫篇小故事。 我弟去年不是說要搬家嗎,結局是沒搬成,男生顧慮比較多(好吧,我簡言之媽寶) 不過他也離職很認真的跑業務,本人又去充當了他的面談業績。 我實在不想讀法規,整個很想曠考,這張是本人考這麼多次都沒過的東西(真的不難,就是不爽背而已) 前幾天,他拿東西上樓,順便說了最
Thumbnail
記得當時年紀小 學校出個作文題為 |我的父親大人介紹| 自認文章寫的呱呱叫 卻讓大家看了哈哈笑 爸爸當時看了也苦惱 怎沒遺傳他的文章好 祂飽讀詩書還嫌少 工作之餘不怕累 每日一定看書報 只為圓祂作家夢 當時投稿稿費沒嫌少 唯一遺憾自傳未了 一屆草民也沒人看 就算廣
Thumbnail
「爸,我想出國讀書,您把房子賣了吧!」       「好的兒子。賣好了,錢拿去。」   ……      「爸,我想創業,您把退休金給我吧!」      「好的兒子。領出來了,你拿去。」      ……      「爸,我決定成家,您幫我攢的老婆本
Thumbnail
父親回來了,住院又歷經了一個多月,今天下班時在家看到父親,我大笑了三聲,還對他說了可喜可賀,歡迎回家! 這些日子,其實都曾想上來方格子發文。但內心有意識的不願意,感覺寫不出一篇文。 寫不出文或許是藉口,可能又是拿人生的身不由己來替自己的開脫。 十二月,除了家裡醫院奔波 也陪母親到醫院照了大腸鏡
Thumbnail
這本書是第20屆台北文學獎作品。 就閱讀經驗而言,是一本不容易讀的書,但卻是有用的書。 不是文本不精彩,不是文字艱澀難懂,而是這本書深度挖掘家人與自我幽微內在,一段家人間關係疏離,試著改變的歷程。讀者需要適時咀嚼與消化,關於家人相處這門功課。 「滌」是作者的親弟弟,一個大學畢業後失業在
春雨潤萬物而無聲,自然而然地就影響了成長。 有時我會很堅持的探索,為什麼我會擁有一些執著?可能是一本書,可能是一場電影。但是在我不識字之前呢?後來才發現,是被父親的生活左右的! 民國五十二年,父親有了我;五十六年,他喪偶。那是個還會有小老婆的年代,更遑論是再娶了。何況我父親擁有一間知名度很高的印
心裡日記,每頁有你。 一日巧遇,二日遊戲。 因何發現,你的存在。 三日考驗,四日傳道。 手牽著手,大步前行,何不是道。 心裡日記,每頁有你。 不做偽善,寫下自己。 小姐手心,掌我未來。 次生愛情,以歌之名。 寫下父愛,小姐拆穿,幕後作者。 心裡日記,篇篇愛言。 我的領域,文字凝
今年是我的第二個父親節,明天曉蓓就一歲半了。去年的父親節,在牧會、事工與照顧孩子的輪番忙碌+睡眠不足中渡過,覺得沒有機會停下來好好品味身為父親的滋味。
不知道要幹嘛,就來寫篇小故事。 我弟去年不是說要搬家嗎,結局是沒搬成,男生顧慮比較多(好吧,我簡言之媽寶) 不過他也離職很認真的跑業務,本人又去充當了他的面談業績。 我實在不想讀法規,整個很想曠考,這張是本人考這麼多次都沒過的東西(真的不難,就是不爽背而已) 前幾天,他拿東西上樓,順便說了最
Thumbnail
記得當時年紀小 學校出個作文題為 |我的父親大人介紹| 自認文章寫的呱呱叫 卻讓大家看了哈哈笑 爸爸當時看了也苦惱 怎沒遺傳他的文章好 祂飽讀詩書還嫌少 工作之餘不怕累 每日一定看書報 只為圓祂作家夢 當時投稿稿費沒嫌少 唯一遺憾自傳未了 一屆草民也沒人看 就算廣
Thumbnail
「爸,我想出國讀書,您把房子賣了吧!」       「好的兒子。賣好了,錢拿去。」   ……      「爸,我想創業,您把退休金給我吧!」      「好的兒子。領出來了,你拿去。」      ……      「爸,我決定成家,您幫我攢的老婆本
Thumbnail
父親回來了,住院又歷經了一個多月,今天下班時在家看到父親,我大笑了三聲,還對他說了可喜可賀,歡迎回家! 這些日子,其實都曾想上來方格子發文。但內心有意識的不願意,感覺寫不出一篇文。 寫不出文或許是藉口,可能又是拿人生的身不由己來替自己的開脫。 十二月,除了家裡醫院奔波 也陪母親到醫院照了大腸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