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想寫作?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這些年,在台灣,從小朋友考學校,到大朋友找工作,英文都是一個衡量指標,台灣可能過於強調英文的重要性,導致我們對中文美的感知變差了。」依稀記得,這是大四某堂通識老師說的,敘述可能不那麼完整,但意思大約是這樣。

回頭,我覺得此時,正是天時地利人和的時候,天賜良緣,讓我跟寫作結下一段不解之緣,那就是現在開始寫吧!雖然我自認不是信手捻來就妙筆生花,寫作技巧也並不是非常高深,但是在這一條愛情路,我願意和寫作一起跌跌撞撞,一同成長蛻變,更不怕與寫作顛沛流離

raw-image

我是美術學系畢業的學生,一位恩師曾經告訴我,「一個優秀的藝術家,要有哲學家的頭腦,工匠的巧手,和詩人的心。」起初,我只覺得這段話很深奧,必定是淺入深出的道理,想來想去,有點百思不得其解,到底要如何擁有那顆如詩人一般的心呢?

經過了時間軸上,四年半的推進,如今的我比較能體會什麼是詩人的心。遭遇難過時會哭,開心時會笑,生離死別時同樣會悲痛欲絕,跟以前不同的是,無論面對生命的困頓,或是各種悲歡離合之時,真誠、柔軟、脆弱、澎湃,這顆心的感知和觸動變得越加深刻了。

所以,我希望當我書寫時,我的文字是活的,他可以走來溫柔貼近讀者,不在意讀者在背後談論他,或是批評他;我希望我的文字是有靈魂的,而這個靈魂,不只是筆者的靈魂,也是曾是看過筆者文章,與筆者一起生活,一起夢想的人,所留下來的靈魂。也因為這樣的原因,

我訂定這個專題:我的心遺留在福爾摩沙

這個取名由來源自於,一名聯電工程師的個人網站名字,它叫做我的心遺留在愛琴海。因為很希臘的天空,如此地打動人心,像一縷陽光般,驅散了當時籠罩在911事件、伊拉克戰爭、SARS氣氛下的凜烈寒霜,讓鬱鬱寡歡的人們重獲新生的希望。時隔多年,一場COVID-19,全球再次進入失序混亂,人們也再次有焦慮、恐懼、不安的情緒,我自許跟Justin相同,在後疫情時代,我的文和圖皆起推波助瀾之效。

那為什麼是福爾摩沙?

以前我就有思考過,身為一個台灣人,對台灣的歷史、土地和人們,究竟有多少瞭解?

我的感受是他國的人民,好像多數都蠻認同以及喜愛自己的國家,但是,台灣因為歷史上政權一直不斷的更迭,又不是像鄰近的日本、韓國那樣,為單一民族國家,「愛台灣」這三個字,有愛嗎?愛什麼?到底有多愛?

我想過這個問題,台灣是寶島,還是鬼島?

會想追求這個答案的人,我看到都是創作來回應的。用文史、寫詩、繪畫、拍照來創作。因為科技進步,拍照門檻降低,攝影變得很快速、很普及,不少人以大量照片探索台灣。

我打從內心崇拜,那些台灣老一輩又很會拍人文紀實的男攝影師們,用景觀窗看世界,就連頭歪一邊、右手按下快門的姿勢都好帥氣、好偶像,所以,找爸爸吵著要一台相機,說是應攝影課程需求,同學都麻有買,用這個非常合情合理的理由XD,於是,我有了人生中第一台單眼~~~

raw-image

很快地,老師出功課,要我們拍一系列街頭照為主的專題。選了某個假日,我揹著相機,跟一個女同學,在鄰近火車站的第一廣場,展開了一場街拍初體驗。

令我最為深刻的是,我們倆在午餐時間走進一間都是移工的小餐館,一個年輕的男子與我語言不通,但是他對我笑,一點都不陌生的笑,大方在我鏡頭前比"耶",這一瞬間,這份情感連結,在都市生活的淡薄和疏離,顯得格外讓我怦然。

raw-image

原來如此,這就是在街頭裡,捕捉著一動一靜。攝影是一種寬容,寬容的去看外拍的人,攝影者和被攝者彼此的心底裡都希望自己讓世界更好,這是最真實的事。往後,我學會了,在台灣的城市、在台灣的鄉村或是在那些平常不過的場景裡,捕捉可以觸動我的人事物。

攝影老前輩有說,我們常常漠視於自己熟悉的環境,尤其是台灣這塊土地,有許多值得珍視的東西。

福爾摩沙是一個可以拍一輩子的題目,也可以寫一輩子的題目,台灣並不大,但卻有許多事物等著被我們發掘、被我們看見。對我來說,福爾摩沙就像是,一座位於北回歸線上映出亞熱帶氣候的寶島,枝葉繁茂,扶疏的樹影,大夥兒在榕樹下聚會堂,那樣的平凡,那樣的不凡,

我想花點心思,用些時間,寫出屬於我心中的風景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被保險耽誤的瑪麗卡薩特的沙龍
1會員
8內容數
在地球渺小的一隅,生於台灣,長於台灣,察見了,一份內在的觀照,一份從容與自在,展開遼闊的精神遨遊,循此路徑,在世界的地圖上,找到了自己的靈魂
2021/02/28
忠誠的心與許下的承諾,一同攜手在後半輩子走過風雨,然而,兩個人一起走的日子,可以走得多遠呢?有誰可以「保證」套在手指的鑽戒可以有多長?相愛的兩人最嚴酷的一堂課,就像是當時辛龍那樣,喪妻之痛,原本的美好童話破滅,被迫無情地劃下句點。
Thumbnail
2021/02/28
忠誠的心與許下的承諾,一同攜手在後半輩子走過風雨,然而,兩個人一起走的日子,可以走得多遠呢?有誰可以「保證」套在手指的鑽戒可以有多長?相愛的兩人最嚴酷的一堂課,就像是當時辛龍那樣,喪妻之痛,原本的美好童話破滅,被迫無情地劃下句點。
Thumbnail
2021/02/16
google說,對於愛情,各方各界都有著不同的界定和形式。婚姻仍舊是以愛情為基礎,所以還是有很多很多的人,會用一枚鑽戒和一紙婚書,作為約定,步入禮堂,接著走向紅毯的另一端。
Thumbnail
2021/02/16
google說,對於愛情,各方各界都有著不同的界定和形式。婚姻仍舊是以愛情為基礎,所以還是有很多很多的人,會用一枚鑽戒和一紙婚書,作為約定,步入禮堂,接著走向紅毯的另一端。
Thumbnail
2021/02/06
我從小都住家裡,沒搬出去過,很難得大學,以及到現在出社會後,都還是與父母同住。我在想,如果有一天,我有了新冰箱,那一定是在異鄉的日子。在冰箱裡,我肯定延續母親舊冰箱的擺放方式,一條隱形的插頭電線緊緊連著我與家的心。
Thumbnail
2021/02/06
我從小都住家裡,沒搬出去過,很難得大學,以及到現在出社會後,都還是與父母同住。我在想,如果有一天,我有了新冰箱,那一定是在異鄉的日子。在冰箱裡,我肯定延續母親舊冰箱的擺放方式,一條隱形的插頭電線緊緊連著我與家的心。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我喜歡寫東西,因此自小就有著記事的習慣。 從小到大收在櫃子裡的小筆記本很多,學生時的週記、出社會後的小日記,裡頭記載著多年來的大小事。偶爾回頭翻閱,發現對生活產生的疑問已隨年紀減少,但增加的反而是對人生的茅盾。 不過漸漸地我也接受,人生擁有茅盾可以是種狀態。
Thumbnail
我喜歡寫東西,因此自小就有著記事的習慣。 從小到大收在櫃子裡的小筆記本很多,學生時的週記、出社會後的小日記,裡頭記載著多年來的大小事。偶爾回頭翻閱,發現對生活產生的疑問已隨年紀減少,但增加的反而是對人生的茅盾。 不過漸漸地我也接受,人生擁有茅盾可以是種狀態。
Thumbnail
寫作不是工作,不是一件用腦可以完成的事情,對於我來講。她是一面鏡子,會逼迫我去面对自己
Thumbnail
寫作不是工作,不是一件用腦可以完成的事情,對於我來講。她是一面鏡子,會逼迫我去面对自己
Thumbnail
「你們這個冬天要記住我說的這句話,」停頓了半晌,他又說:「讀文學是為了讓藝術、文學圓滿你們孤獨的靈魂。」
Thumbnail
「你們這個冬天要記住我說的這句話,」停頓了半晌,他又說:「讀文學是為了讓藝術、文學圓滿你們孤獨的靈魂。」
Thumbnail
疫情真的能激發人的潛能 小孩無限創意一一被發掘 而我也不例外,平時就喜歡東寫寫西寫寫 謝謝慶昀幫我找了個平台-方格子 可以盡情地寫下自己內心世界 原本還想參賽,詩歌作詞作曲比賽 不過好像作詞作曲都要才能參賽 只好作罷,不過樂觀的我 還是東看看西找找這個比賽網站 還有沒有適合我參賽的 點著點著,發現
Thumbnail
疫情真的能激發人的潛能 小孩無限創意一一被發掘 而我也不例外,平時就喜歡東寫寫西寫寫 謝謝慶昀幫我找了個平台-方格子 可以盡情地寫下自己內心世界 原本還想參賽,詩歌作詞作曲比賽 不過好像作詞作曲都要才能參賽 只好作罷,不過樂觀的我 還是東看看西找找這個比賽網站 還有沒有適合我參賽的 點著點著,發現
Thumbnail
2020的作品放了快一年 重新再檢視後 挑出某些作品 是自己風格以外的作品也就是說平常不會發表的作品 昨天心裡有感 想來發篇文章 就像是我在 攝影從心開始 那一篇一樣的感覺 我時常覺得 攝影就是生活的一小部份縮影 一張作品只是某個時間和空間的瞬間而已 但是卻能讓人想起很多事 紀錄
Thumbnail
2020的作品放了快一年 重新再檢視後 挑出某些作品 是自己風格以外的作品也就是說平常不會發表的作品 昨天心裡有感 想來發篇文章 就像是我在 攝影從心開始 那一篇一樣的感覺 我時常覺得 攝影就是生活的一小部份縮影 一張作品只是某個時間和空間的瞬間而已 但是卻能讓人想起很多事 紀錄
Thumbnail
攝影老前輩有說,我們常常漠視於自己熟悉的環境,尤其是台灣這塊土地,有許多值得珍視的東西。
Thumbnail
攝影老前輩有說,我們常常漠視於自己熟悉的環境,尤其是台灣這塊土地,有許多值得珍視的東西。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