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偵測及確保醫療人員/感控人員/疫調人員,安心在第一線工作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raw-image

我今天看到Lancet 的一份國際期刊文稿,那是英國🇬🇧和瑞士🇨🇭的專家學者,對醫療人員/感控人員/疫調人員,健康偵測及確保的建議。

誰是醫療人員 ?

醫療人員包括了所有醫院內外從事醫療相關工作人員:醫師、牙醫師、藥師、醫事檢驗師、護理師、營養師、心理師、社工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行政人員、清潔人員、維修人員、資訊人員、公衛師....感控人員、疫調人員,這些第一線的人員,都是 COVID 19 高危險群 。

醫療人員,除了面對典型確診病例可能被感染,也會因同事,家人或不明顯表現的COVID19 例如無症狀或輕症患者,得到感染。所以,醫療人員,可以通過與受感染的患者或其他醫護人員,直接或間接接觸,或者由於社區不斷傳播,而在工作中傳播到COVID 19病毒。

患者或醫療人員接觸的感染源監測,主要通過感控人員(Infec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PC,)和疫調人員 ( Epidemic staff , ES )追踪保護。但是,如果感染源不清楚,這種不確定性,就會對臨床工作人員產生巨大負面影響。

在醫院中,我們廣泛使用IPC/ES措施,管理感染COVID 19的任何人,這些包括嚴格清潔和消毒,以減少環境污染,正確使用個人防護設備(PPE),分艙隔離和分流分組、住/出院的追踪。

臨床工作人員感染的風險

之前已有幾種新出現的病毒 ( SARS, MERS ),對醫療人員接觸產生了重大影響,目前COVID 19正在影響醫療人員。

在來自中國武漢的早期病例研究中,COVID 19患者中,有29%是醫護人員,並被認為是在醫院感染的。

感染COVID 19的醫療人員因而死亡,其「死亡者多數是50歲以上」的醫療人員。

更悲慘的是,叫那些已經「退休的醫療人員」回來一線工作,他們死亡率通常都很高。

荷蘭研究發現當「醫療人員的家庭成員」,如果有感染COVID-19,醫護人員得到SARS-CoV-2感染的風險馬上增加到3倍

支持和適當明確策略管理受感染的醫療人員,建立醫療人員對工作場所的信任。 這些管理策略應側重於風險分層適當監測診斷篩檢、以及重返工作的決策

A.風險分層評估

SARS-CoV-2感染風險分層,就是確定醫療人員 " 誰是感染COVID 19的高風險者 " ,這是監測偵測及確保醫療人員安全的第一步。

專家認為,只有在社區傳播率較低的流行階段 ( 像台灣現 在 ) ,對醫療人員接觸的風險評估是最有用的。

在所有其他情況下,應考慮將所有醫療人員,都是中度至高度感染風險。

B.適當的監測

大多數國家對醫療人員監測方式,自我健康回報記錄,是否有發燒和呼吸症狀為主。

( daily (self)screening for fever and assessment of respiratory symptoms )

自我監測和報告是可行的,但醫療人員必須與感控人員(Infec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PC,)和疫調人員 ( Epidemic staff , ES )有良好的溝通相結合,以確保醫療人員感到足夠的支持,並有聯繫點來討論任何疑慮或問題。

C.診斷的評估

有症狀的醫療人員,應廣泛進行檢測。

英國研究發現在減災期 ( Mitigation Phase )時,有症狀的醫療人員中,有18%在測試的前兩週內,可檢測出COVID 19 陽性。

瑞士和荷蘭建議,醫療人員快速做PCR檢測和結果,作為決策醫療人員是否適合第一線上班。

所以,許多國家通常根據:

醫療人員「自我健康回報記錄,是否有發燒和呼吸症狀」為主,來優先考慮醫療人員,是否要進行PCR檢測的優先順序。

D.重返工作的決策

在荷蘭,受感染的醫療人員,可以在24小時無症狀後,重新上班,因此可以縮短隔離時間。

醫療人員隔離時間,法國和英國在某些條件下,隔離至少7天、德國和意大利隔離14天。但德國的COVID 19 工作指引,卻也有建議,只要相隔至少24小時的兩次PCR檢測都為陰性,醫療人員是可以恢復工作。

在瑞士,建議在隔離期結束時,只對於高風險區工作的醫療人員 : 血液腫瘤科,重症監護病房,移植病房 和長照人員,做PCR檢測陰性,才可以恢復工作。

但是,實際上,這些建議似乎是有問題的。一項比較RT-PCR測試和病毒培養的研究發現,症狀輕微的醫療人員,也可能長達28天後,RT-PCR才呈陽性。

因此,當被認為有暴露或有受感染的醫護人員,

專家比較建議 :

1.以醫療人員自我健康回報記錄,是否有發燒和呼吸症狀為主,

2.在隔離滿14天後

3.兩次PCR檢測都為陰性

來優先考慮醫療人員重新上班,這才是最好的策略。


我們怎麼偵測,這些高危險群者?我們如何這確保所有醫療人員,可以安心在第一線工作呢?

把疫情大流行,分別為 :

防堵期 (Containment Phase )和減災期 ( Mitigation Phase )和5大階段
raw-image

防堵期(Containment Phase )


第一階段 : 在防堵期下的,所有確診病患集中在隔離病房,感染來源清楚

1.醫療人員全套防護裝備下,對於確診者執行醫療工作

2.感染源:這個期間,醫療人員的感染源,可能來自無症狀或輕症、非典型表現或不知道有確診的接觸。

3.被自己的同仁 ( 838案例) 感染,而這些同仁又從病人 ( 812案例) 身上得到感染

4.偵測系統:啓動院內感染監測標準作業流程。對於高危險的第一線醫療人員,除了自報有無發燒,也回應有無呼吸系統症,且有感控人員,相互提醒和偵測。

第二階段 :在防堵期下的,開始有社區傳播,但感染來源清楚: ( 台灣桃園 )

建議:

1.醫療人員全套防護裝備下,對確診患者,執行醫療工作

2.感染源:這個期間,醫療人員的感染源,可能來自無症狀或輕症、非典型表現的接觸。

3.被自己的同仁感染,而這些同仁又從病人身上得到感染。

4.偵測系統:除了醫療人員自報有無發燒、有無呼吸系統症、感控人員偵測。得對直接第一缐醫療人員,進行篩檢偵測 ( 台灣桃園醫院一缐醫療人員呈陽性)

防堵期/減災期重疊


第三階段 :社區開始大傳播,感染來源開始不明

建議:

1.醫療人員全套防護裝備下,對於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執行醫療工作

2.感染源:這個期間,醫療人員的感染源,可能來自無症狀或輕症、非典型表現的接觸。

3.被自己的醫療人員感染,這些醫療人員,不只從病人身上得到感染,也在醫院內開會,一起吃飯得到感染。

4.偵測系統:除了醫療人員自報有無發燒、有無呼吸系統症、感控人員偵測。也直接第一缐醫療人員,進行快篩。

減災期( Mitigation Phase )


第四階段 :社區多處群聚感染,多處感染源不明

建議:

1.醫療人員全套防護裝備下,對所有病人,執行醫療工作

2.感染源:這個期間,醫療人員的感染源,可能都會來自任何的病床接觸

3.被自己的醫療人員感染,這些醫療人員,不只從病人身上得到感染,也在醫院內開會,一起吃飯得到感染。

4.偵測系統:除了醫療人員自報有無發燒、有無呼吸系統症、感控人員偵測。得直接對所有醫療人員,進行快篩。

第五階段 :社區大傳播,疫情擴散失控

建議:

1.醫療人員全套防護裝備下,對所有病人,執行醫療工作。這些包括沒有執行醫療業務工作人員,也得全全套防護裝備

2.感染源:醫療人員的感染源,可能都會來自任何多源的接觸。

3.被自己的醫療人員感染,這些醫療人員,不只從病人身上得到感染,也在醫院內開會,一起吃飯,所有生活都易得到感染

4.偵測系統:除了所有醫療人員自報有無發燒、有無呼吸系統症、感控人員偵測。得直接對所有醫療人員,進行普篩

防疫三寶 、一個也不能少

醫療人員在全球PANDEMIC下、不管是在防堵期 (Containment Phase )和減災期 ( Mitigation Phase ),

這些人員,都是 COVID 19 高危險群 。我們都會有策略偵測及確保他們健康,讓醫療人員在第一線可以安心的工作。支持和適當明確策略管理受感染的醫療人員,建立醫療人員對工作場所的信任,這些都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

請民眾大家嚴守 " 防疫三寶 "


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


其實大家,也在保護醫療人員的健康,也讓醫療人員,可以去搶救更多家人的生命了。

來源:

如果你已經看到最後 : 【免費支持我】

幫我按下方的【 拍手五下】,我有機會獲得內容創作的酬勞喔~

創作不易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黃軒醫師的沙龍
888會員
452內容數
醫學博士 微創內視鏡重症醫師/專欄作家/古文愛好者/2023年全球傑出僑生2019年中華十大傑出校友2015年僑大60週年𠎀出僑生校友2012年師大𠎀出校友2023年中科大𠎀出校友👨🏻‍🎓。 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可以用科學來提醒大家... 「用生命看健康❤️,用生活過健康❤️」
黃軒醫師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9/26
現代生活節奏快,越來越多人因為工作、學習或娛樂而養成熬夜的習慣。然而,熬夜對健康的影響不容忽視。 最新的研究表示:熬夜不僅會影響我們的睡眠質量,還會增加多種健康風險,這些風險從肥胖到糖尿病,可能潛伏多年後才逐漸顯現
Thumbnail
2024/09/26
現代生活節奏快,越來越多人因為工作、學習或娛樂而養成熬夜的習慣。然而,熬夜對健康的影響不容忽視。 最新的研究表示:熬夜不僅會影響我們的睡眠質量,還會增加多種健康風險,這些風險從肥胖到糖尿病,可能潛伏多年後才逐漸顯現
Thumbnail
2024/09/24
大家每天都在使用手機: - 上班時間看! - 下班時間看! 但長時間使用手機對健康的影響不僅僅是眼睛👀的傷害
Thumbnail
2024/09/24
大家每天都在使用手機: - 上班時間看! - 下班時間看! 但長時間使用手機對健康的影響不僅僅是眼睛👀的傷害
Thumbnail
2024/09/18
在現代生活中,我們無意識間的日常習慣,往往對大腦健康造成巨大的影響。 隨著科技和飲食文化的發展,許多看似平常的行為,從飲酒、熬夜到長期焦慮,都可能加速大腦的衰退,並增加患上痴呆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風險…
Thumbnail
2024/09/18
在現代生活中,我們無意識間的日常習慣,往往對大腦健康造成巨大的影響。 隨著科技和飲食文化的發展,許多看似平常的行為,從飲酒、熬夜到長期焦慮,都可能加速大腦的衰退,並增加患上痴呆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風險…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從臨床護理工作轉任職護,調整心態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 在醫院的護理人員,每天工作是有排程的,病人什麼時間要給藥、量Vital sign、術前準備及傷口換藥...這些事情,醫師會開立醫囑,預設執行的時間或時段,各項工作也有標準作業流程。 遇到病人突發狀況,就CALL醫師,不然就是照流程來處理。 多數護
Thumbnail
從臨床護理工作轉任職護,調整心態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 在醫院的護理人員,每天工作是有排程的,病人什麼時間要給藥、量Vital sign、術前準備及傷口換藥...這些事情,醫師會開立醫囑,預設執行的時間或時段,各項工作也有標準作業流程。 遇到病人突發狀況,就CALL醫師,不然就是照流程來處理。 多數護
Thumbnail
哎呀~職醫臨場服務又快到了,到底要安排那些人來?! 各家公司"職醫臨場服務"的頻率不大一樣,主要看員工人數(請見勞工健康保護規則-附件二),人數越多、職醫來的頻率會越高。 那種有職醫駐廠、或是服務頻率很高的公司,通常會有職護同事們可以問,不用擔心這問題。 如果員工人數落在100~999人規模的公司,
Thumbnail
哎呀~職醫臨場服務又快到了,到底要安排那些人來?! 各家公司"職醫臨場服務"的頻率不大一樣,主要看員工人數(請見勞工健康保護規則-附件二),人數越多、職醫來的頻率會越高。 那種有職醫駐廠、或是服務頻率很高的公司,通常會有職護同事們可以問,不用擔心這問題。 如果員工人數落在100~999人規模的公司,
Thumbnail
主要這個項目其實屬於公共衛生 要做的其實就是預防疾病發生 在職場裡面就是預防工作所發生的傷害影響人們的健康
Thumbnail
主要這個項目其實屬於公共衛生 要做的其實就是預防疾病發生 在職場裡面就是預防工作所發生的傷害影響人們的健康
Thumbnail
四月底開始疫情確診人數不斷攀升,如今已來到了單日確診逾9萬人的景況。說好的超前部署反而變成人心惶惶,你很意外嗎?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實名制政策,也在持續爬升的確診人數中,悄悄走入歷史。猛一回頭你才開始疑惑,實名制到底治了誰?
Thumbnail
四月底開始疫情確診人數不斷攀升,如今已來到了單日確診逾9萬人的景況。說好的超前部署反而變成人心惶惶,你很意外嗎?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實名制政策,也在持續爬升的確診人數中,悄悄走入歷史。猛一回頭你才開始疑惑,實名制到底治了誰?
Thumbnail
今天閱讀一篇文章,才發現原來只要是有傳染病大流行,受傷最大的是醫療人員,只要你一恢復或正在恢復中,都有可能很快又會被徵召入隊這些醫護人員們,他們仍然需要上陣去搶救生命,這樣的情景,其實在國外也有發生過的: A. 英國📷研究 B. 確診醫護人員的觀點: C. 醫院管理人員的觀點: (a)醫院損失
Thumbnail
今天閱讀一篇文章,才發現原來只要是有傳染病大流行,受傷最大的是醫療人員,只要你一恢復或正在恢復中,都有可能很快又會被徵召入隊這些醫護人員們,他們仍然需要上陣去搶救生命,這樣的情景,其實在國外也有發生過的: A. 英國📷研究 B. 確診醫護人員的觀點: C. 醫院管理人員的觀點: (a)醫院損失
Thumbnail
2020開始肆虐全球的COVID-19疫情,對經濟造成重大衝擊,就連「醫療」領域也不例外,尤其明顯的是「開業醫師」。 原因不難理解:擔心到人多處被傳染,特別是「病菌」原本就比較多的醫療場所,因而減少看診頻率。大醫院醫師的薪水來源不只門診,而開業醫師的收入百分之百得靠看診個案多寡而定,
Thumbnail
2020開始肆虐全球的COVID-19疫情,對經濟造成重大衝擊,就連「醫療」領域也不例外,尤其明顯的是「開業醫師」。 原因不難理解:擔心到人多處被傳染,特別是「病菌」原本就比較多的醫療場所,因而減少看診頻率。大醫院醫師的薪水來源不只門診,而開業醫師的收入百分之百得靠看診個案多寡而定,
Thumbnail
醫護人員,是染疫高危險族群 醫護人員(Healthcare Worker , HCW)感染COVID-19 風險是增加的。 在美國,在宣布COVID-19大流行不到1個月,就有10000名醫護人員(HCW)被診斷出感染了COVID-19 病毒。 因此,有人認為,由於醫護人員(HCW)與嚴重的CO
Thumbnail
醫護人員,是染疫高危險族群 醫護人員(Healthcare Worker , HCW)感染COVID-19 風險是增加的。 在美國,在宣布COVID-19大流行不到1個月,就有10000名醫護人員(HCW)被診斷出感染了COVID-19 病毒。 因此,有人認為,由於醫護人員(HCW)與嚴重的CO
Thumbnail
我今天看到Lancet 的一份國際期刊文稿,那是英國🇬🇧和瑞士🇨🇭的專家學者,對醫療人員/感控人員/疫調人員,健康偵測及確保的建議。 誰是醫療人員 ?  醫療人員包括了所有醫院內外從事醫療相關工作人員:醫師、牙醫師、藥師、醫事檢驗師、護理師、營養師、心理師、社工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
Thumbnail
我今天看到Lancet 的一份國際期刊文稿,那是英國🇬🇧和瑞士🇨🇭的專家學者,對醫療人員/感控人員/疫調人員,健康偵測及確保的建議。 誰是醫療人員 ?  醫療人員包括了所有醫院內外從事醫療相關工作人員:醫師、牙醫師、藥師、醫事檢驗師、護理師、營養師、心理師、社工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
Thumbnail
後疫情時代的變化  在這次COVID 19全球大流行危機中,我們已經看到了殘酷的一切:那些所謂先進的國家,醫療不堪重負,迫使患者在地板上睡覺;人愈來愈害怕靠近。由於我們全地球人參與了,這整個大流行經歷,醫療健康領域,日後勢必將發生變化。 1.醫護人員的瞬間傷亡 在這場全球悲劇中,不是病人失去了生命
Thumbnail
後疫情時代的變化  在這次COVID 19全球大流行危機中,我們已經看到了殘酷的一切:那些所謂先進的國家,醫療不堪重負,迫使患者在地板上睡覺;人愈來愈害怕靠近。由於我們全地球人參與了,這整個大流行經歷,醫療健康領域,日後勢必將發生變化。 1.醫護人員的瞬間傷亡 在這場全球悲劇中,不是病人失去了生命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