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服飾品牌UNIQLO近期推出安迪沃荷及羅浮宮聯名款印花T恤,其中所使用的印花圖案都是你一定見過、卻不是很了解的作品,像是羅浮宮的鎮館三寶:《蒙娜麗莎的微笑》、《斷臂維納斯》、《勝利女神像》,還有安迪沃荷的《康寶濃湯罐》和「那根香蕉」,但在購買之前,你真的了解過他們以及其背後意義嗎?若有人問起衣服上的圖案,卻一問三不知,不就糗大了嗎?
為什麼不把《斷臂維納斯》的手臂修好?
《斷臂維納斯》在希臘的米洛島(Milo)上被挖出來,因此它也被稱為《米洛的維納斯》。法國人立馬買下這座雕塑,把它請進羅浮宮並視為珍寶。雖然當時的專家們提出了很多復原的方案,比方說,讓維納斯手裡拿個蘋果或者鏡子之類的,但羅浮宮依然決定不予修復,就讓雕塑呈現破損的狀態。
這真的是羅浮宮很高明的地方。維納斯的斷臂留下了千古之謎,導致人們對她過目難忘,而且還不斷惦記著。羅浮宮把這座雕塑的殘缺成功轉變成了優點。《斷臂維納斯》無形中還推動了一種美學觀點的傳播,那就是「殘缺美」。
「殘缺美」這個詞,你聽了並不陌生。作為一個現代人,這個概念對我們來說很常見。但在 19 世紀,那可是一種全新的觀點,等於對維納斯進行了第二次藝術創造,而且非常成功。那麼,這種美學觀念是怎樣產生的呢?難道僅僅是因為羅浮宮說了幾句宣傳語?當然不是,這一切都是事出有因的。
19 世紀,法國經歷了啟蒙運動和大革命,無論在思想、政治還是文藝上,法國都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許多傳統觀念都受到了很大的衝擊。反映到藝術方面,那就是古典所重視的「完美」開始慢慢衰弱了。反而是殘缺,甚至是有點激烈的東西會更讓人觸動。
所以說,《斷臂維納斯》的出現真的是恰逢其時。她原本是一件古典的傑作,但雙臂的缺失讓她擁有了一種神祕、新鮮的美感。而羅浮宮在這時穩穩抓住了時代的脈搏,不做畫蛇添足的修復,便讓人們直接感受到這種全新的美學,結果大獲成功。
《勝利女神像》的招牌翅膀原來是後來加上去的?
如果你有機會看見這尊雕塑,一定會覺得她位列羅浮宮三寶當之無愧。因為她的氣場真的超級強大。女神高 2.4 公尺,加上底座整體超過 5 公尺。 雄健的翅膀向身體的側後方舒展開來。這種展翅欲飛的感覺真是氣勢逼人,展現出了一種勝利者的姿態,還有那凱旋的激情。
不過,她可不是一出土就這樣的。
這座雕塑的全稱是《薩莫色雷斯島的勝利女神像》,是 1863 年無意中將它挖出來的。當時雕塑破損得非常嚴重,碎成了近 200 塊的大理石殘片。在 19 世紀還沒有什麼高科技手段,但羅浮宮硬是把這些碎片都拼了起來。拼完以後,發現她沒有頭,也沒有手臂。最遺憾的是,雖然翅膀部分有找到相應的大理石殘片,但是損壞得太過厲害,完全裝不上去。
當時羅浮宮的決定是:不再貿然對這座雕塑做更多的修復,就保持著女神沒頭沒翅膀的形象,等到以後有新的考古發現再說吧。這一等就是生灰了12 年,事情才有了轉機。
UNIQLO與羅浮宮合作的印花T恤上市(圖/UNIQLO)
奧地利的考古學家們發現,當時和勝利女神一起出土的,還有一批灰色的大理石殘片,拼接起來是一艘海上戰船的船頭部分。而之前有一枚古希臘硬幣,它上面的圖案就是勝利女神站在船頭,吹著小號,宣告勝利的到來。因此奧地利的考古學家們斷定,這個船頭就是羅浮宮這座《勝利女神像》的基座。
於是羅浮宮開始斥巨資修復,首先為女神加上了「船頭」這個底座,隨後,根據硬幣圖案為女神插上了翅膀。但是,羅浮宮始終沒有為她添加頭和手臂。
他們有所為又有所不為。翅膀是一定要加的,這是勝利女神的標誌嘛,而且插上翅膀的女神,那種迎風飄揚的感覺一下子就冒出來了。但羅浮宮之所以選擇不去添加頭和手臂,或許是吸取了維納斯的修復經驗,他們不想畫蛇添足。要是修復錯了,之後又有什麼考古發現,不就糗大了嗎?
還好真的沒裝!在20世紀又出土了《勝利女神像》的手掌,完全不是考古學家們推測的手握小號或是其他手勢,只是張著手掌的樣子。現在這隻手掌就放在《勝利女神像》旁邊。
安迪沃荷、流行音樂與「那根香蕉」
普普藝術家在1960和1970年代創作出幾張最著名的唱片專輯視覺意象。1950年代在安迪沃荷還是一位默默無聞的商業設計師時,他就率先將普普藝術與流行樂專輯(或不妨稱為大量生產的音樂專輯)搭上線。
之後沃荷在藝術界聲譽鵲起後,在工廠名氣最盛期間,為「地下絲絨樂團與妮可」(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1967年的首張專輯創作了一根極為挑逗、有如陽具的香蕉。不過他最出名的一件作品,當屬 1971年為滾石樂團的《黏黏手指》(Sticky Fingers)設計的專輯封面,牛仔褲的褲襠,引誘人往下拉的拉鍊,拉鍊旁的陰莖輪廓清晰可辨。
日本設計師重新變化了安迪沃荷的知名作品(圖/UNIQLO)
普普藝術在還沒被藝評家正式定義前,就已經以商業藝術的形式存在。普普藝術是商業藝術,而正如廣告界所通曉的事實:有性,就好賣。這也是為什麼普普藝術的許多作品都帶著再直接不過的性意味。流行音樂專輯封面亦是如此,即便到了 1980年代,沃荷仍然聲稱:「我仍然是一名商業藝術家。我過去一直都是商業藝術家。」
「我習慣喝它。我每天都吃一樣的午餐,過去二十年來都如此。」
1962年,物色新題材的安迪‧沃荷,開始創作當時隨處可見的美國湯品品牌「康寶」(Campbell's)。後來有人問他為什麼選擇這個主題,他聲稱「我習慣喝它。我每天都吃一樣的午餐,過去二十年來都如此。」
沃荷的三十二張康寶濃湯罐,陳列方式猶如超市貨架上的商品。一大群的合體,傳遞出豐盛和充實的訊息—字面意義和象徵意義皆然。康寶濃湯建立的品牌形象—不用花大錢就喝得到,為消費者提供了眾多選擇。不論貧富,每一位美國人都可以輕鬆、方便地擁有康寶濃湯來過生活。另一方面,沃荷的濃湯罐頭也喚起了逛超市的存在無聊感,說出現代超市的一成不變和麻木。
乍看之下都一樣的康寶濃湯罐(圖/《普普藝術,有故事》)
畫作裡每個湯罐都不一樣—但這是標準化下的小差異,眼睛實際上只注意到顏色和品牌名稱極其無聊地重複。觀眾會掃視湯罐上的口味,從海鮮蛤蜊濃湯到牛肉麵—或覺得有趣,或無聊,或無動於衷。不管是哪種反應都沒關係,因為沃荷像是在說,康寶濃湯就在那裡,毋需給予評斷。如此看來,沃荷的康寶濃湯其實記錄了美國歷史上一個獨一無二的時期。
讀完這些故事,如果你面對親朋好友的疑問時,不會像買了印有外文印花的T恤卻不懂是什麼意思,而被懂的人嘲笑,甚至能夠娓娓道來一個個有趣的故事,讓人刮目相看,直呼:「哇!你怎麼連這個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