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之光》藍祖蔚映後座談

2021/02/06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前日(3/4),藍祖蔚老師蒞臨臺大電影節「卓別林 v 基頓」專題首部影片《城市之光》進行映後座談,帶觀眾從時代背景與喜劇類型切入,認識傳奇大師卓別林。
  大師卓別林除了自導自演,亦為自己的作品創作配樂。在有聲片已經出現的 1931 年,這個默片大師仍然堅持不用對白,但卻為影片中上了固定的配樂,抓住影片節奏。不會五線譜的他,透過哼唱作曲,亦是傳奇一則。
  同一時期,電影的機械客觀條件改變,以前機器一次最多只能連續拍攝 90 秒中,電影往往是由短劇形式的片段組合而成,後來技術進步帶給長片發展的空間與能量,電影的敘事結構也因而變化,慢慢出現完整戲劇故事線,本片就是卓別林結合逗笑段子與起承轉合戲劇主軸之作。
  剖析卓別林的喜劇秘訣,第一點是「不合時宜」,從其標誌性角色「小流浪漢」一身穿著到臉上的妝都可見諧趣,這些造型配上他的身分、周遭環境,就因落差而更增添趣味。第二,在這些不合時宜中,幸運的小流浪漢又總能透過「隨機巧合」化險為夷,其中滿是構思情節、活用環境因素的巧思。
  比如片中一場以升降機為主軸的戲,知情的觀眾看不知情的卓別林不小心站到深降梯上頭,危機四伏,但這張力隨即在小流浪漢因巧合逢凶化吉的瞬間得到釋放,來來回回間造就喜劇的刺激效果。
  另一河岸邊的橋段,一下是小流浪漢要掉進河裡,一下是與一旁扶著他的幫手險些落水,是誰掉下去?怎麼掉下去?掉下去怎麼回到岸上?各種排列組合被玩得淋漓盡致。當卓別林險些落水,觀眾疏離地以他的苦難為樂;當卓別林僥倖逃過一劫,觀眾又認同他、為他歡呼。
  片中的拳擊戲,除了展現大師作為喜劇演員的動作表演能力,則是讓我們看見卓別林電影最動人之處,即是對人生中殘酷無情的命運真實又令人動容的素描。安排小流浪漢輸掉比賽,卓別林傳達的是,他清楚知道小聰明可以讓他佔到一時上風,卻無法扭轉他最後被打敗的命運。
  儘管如此,最後《城市之光》收尾在一個笑容的開放式結尾,留下一聲輕輕嘆息,觀眾還能帶著喜劇的趣味走出戲院。藍祖蔚老師另外提到一部可與本片對應的華語小說、翻拍電影,徐訏的〈盲戀〉,其中寫出、演出了本片沒有給觀眾看到的悲劇下場,也是讓我們再次印證卓別林大師跨文化的影響力。
原文網址|原文發布日期2020/3/6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臺大學生會文化部
臺大學生會文化部
大家好,我們是臺灣大學學生會文化部!2023年以後臺大電影節文章將更新在:「臺大電影節」方格子帳號,敬請訂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