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以母愛為名的集體勒索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整體結構和故事間的串聯頗有巧思,有點像《解憂雜貨店》裡的環環相扣。讀到第三部〈高塔上的公主〉,劇情越來越引人入勝,會忍不住一口氣嗑到最後。

近期有母親殺害兒女遭判刑的新聞,也有藝人性騷擾的風波,這部作品裡面都有所呼應。

以下有雷

raw-image

如原先所預料的,這部作品雖然很令人有感,但讀來太憋屈,因為容易勾起身為女性的悲憤。不論是委曲求全的小媳婦杏芬,或是透過徐小雯控訴傳統健康教育把被性騷擾的責任歸咎到女生「不懂保護自己」身上,都讓人看到拳頭硬。

描寫的方式則非常平舖直敘,一一講述女性在社會價值觀中遭受的不平。雖然是小說,但〈授乳〉和〈女孩與陰道〉兩部篇章、以及接近尾聲時徐小雯的獨白,若除去人物劇情的框架,其實滿像網路評論文。

也不是覺得這樣的形式不好,這也是一種表現方式;看得出作者有很多話想說,作品中闡述的所有觀點我也都認同。只是若以小說而言,會更期待更多劇情的轉折;開心的是,讀到〈高塔上的公主〉時,就得到了這樣的驚喜。

原以為作者在前兩部篇章都打算就這麼突然地結尾了,當最後將所有故事都串在一起時,才知道原來以母愛為名的悲慘故事已成為一種輪迴,也是社會價值觀集體勒索之下的產物。

〈高塔上的公主〉也是讓人非常有共鳴的「直升機父母」議題。類似的故事我們並不陌生,而劇情更盡責地將母親的控制欲加重浮誇度:二十三歲的女孩仍被強迫和母親同睡一張床、每天帶著粉紅兔兔餐盒裝著的愛心便當去上班、穿著母親買的蕾絲洋裝、及腰長髮綁著過時的麻花辮……

其實我有點意外這位母親的真實身分。「小嬸」在陷害杏芬後領養了她的孩子,為何會化身為把孩子養成媽寶的控制狂母親?不過世界上各式各樣的案例都有,或許也是可能的;這樣的心理轉折如果有更多著墨,應該會更能讓人理解。

《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無疑是世世代代的女性渴望對世界發出的吶喊,鉅細靡遺地傳達了女性一生中可能遭逢的各種切身之痛。包括龐大女生團體容易使人感到的不自在,作品中也有很多精確的著墨。例如:

少女對群體依賴的程度,簡直就像是吸食了強力膠一樣無法戒斷。
我不屬於任何圈子,也沒有任何稍微可以聊天的朋友,所以最害怕的就是自己選定組員的分組報告。

這部是非常值得推薦的作品,是過去健康教育所欠缺的、不管女性或男性都需要了解的重點整理大全。


►Facebook:沐謙
►Instagram:@muchienz_ig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沐謙的小地方
77會員
111內容數
這裡書評最多,也很誠實。
沐謙的小地方的其他內容
2025/03/19
「很大程度來說,《黃色臉孔》是個恐怖故事,有關身處一個激烈競爭的產業中,所感受到的孤獨。」這句話確實令人很有感觸,初翻開這本書也覺得對寫作不得志和出版業生態的描述好中肯、好一針見血,但看到後來,覺得真的tooooo much!整本書可能有七八成都在敘述主角出書後得到了那些批評、酸民又說了什麼...
Thumbnail
2025/03/19
「很大程度來說,《黃色臉孔》是個恐怖故事,有關身處一個激烈競爭的產業中,所感受到的孤獨。」這句話確實令人很有感觸,初翻開這本書也覺得對寫作不得志和出版業生態的描述好中肯、好一針見血,但看到後來,覺得真的tooooo much!整本書可能有七八成都在敘述主角出書後得到了那些批評、酸民又說了什麼...
Thumbnail
2024/10/09
封面聲稱是17個真實故事,我覺得不太OK。每個篇章、以及整本書的串聯,很明顯都是設計精巧的小說情節。只有後記輕描淡寫地提到這本書是真實故事改編,並沒有在書封或任何較醒目的地方強調它的虛構性。  主角以精神病院實習生的身分,敘述所見的個案故事。作者文筆很好、敘事流暢,每個案例都很好看且極具故事性...
Thumbnail
2024/10/09
封面聲稱是17個真實故事,我覺得不太OK。每個篇章、以及整本書的串聯,很明顯都是設計精巧的小說情節。只有後記輕描淡寫地提到這本書是真實故事改編,並沒有在書封或任何較醒目的地方強調它的虛構性。  主角以精神病院實習生的身分,敘述所見的個案故事。作者文筆很好、敘事流暢,每個案例都很好看且極具故事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大概是繼《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後,第二本我讀起來很噁心的小說。我必須每隔幾個段落就吐一口長嘆,或是離開位子晃晃調整一下心情,才能拾起書往下讀下去。我讀過很多殺人分屍還是描寫醜惡人性的小說,從來沒有這種噁心感,一直都是文字歸文字,我的生活是另外一回事。
Thumbnail
這大概是繼《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後,第二本我讀起來很噁心的小說。我必須每隔幾個段落就吐一口長嘆,或是離開位子晃晃調整一下心情,才能拾起書往下讀下去。我讀過很多殺人分屍還是描寫醜惡人性的小說,從來沒有這種噁心感,一直都是文字歸文字,我的生活是另外一回事。
Thumbnail
當媽媽這幾年,能看書的時間變得瑣碎,來到馬特市之後,慢慢找回閱讀的習慣,但還是看的很慢。收到『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這本書,從開始看到看完,破天荒的打破我的速度,會忍不住想要看到最後。
Thumbnail
當媽媽這幾年,能看書的時間變得瑣碎,來到馬特市之後,慢慢找回閱讀的習慣,但還是看的很慢。收到『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這本書,從開始看到看完,破天荒的打破我的速度,會忍不住想要看到最後。
Thumbnail
內容沒有溫情,可能帶刺,可能冷血,可能不符合道德標準,不喜歡的人請直接跳出視窗,不必費心留言批判,指教我為人子孫的道理,感恩。
Thumbnail
內容沒有溫情,可能帶刺,可能冷血,可能不符合道德標準,不喜歡的人請直接跳出視窗,不必費心留言批判,指教我為人子孫的道理,感恩。
Thumbnail
沒有人是天生會當媽媽的,母愛是種天性誤導了很多人,傳統的主觀意識,總是把養兒育女的重擔給了媽媽,小孩有任何問題,全部推給媽媽,自己當媽媽之後,我才體會到照顧神獸是全世界最辛苦的工作......
Thumbnail
沒有人是天生會當媽媽的,母愛是種天性誤導了很多人,傳統的主觀意識,總是把養兒育女的重擔給了媽媽,小孩有任何問題,全部推給媽媽,自己當媽媽之後,我才體會到照顧神獸是全世界最辛苦的工作......
Thumbnail
不論教育或各種宗教,都告訴我們應該心存感激,但事實上我們對母親的情感,卻往往是愛恨交織。包含對於母親的不完美,或是自己無法達到對「孝順」的期待,夾雜著憤怒、矛盾、愧疚等情緒,讓大多數人難以正視自己對母親的情感,然而這樣無解的倫理難題,讓這樣的關係終將往下綿延。
Thumbnail
不論教育或各種宗教,都告訴我們應該心存感激,但事實上我們對母親的情感,卻往往是愛恨交織。包含對於母親的不完美,或是自己無法達到對「孝順」的期待,夾雜著憤怒、矛盾、愧疚等情緒,讓大多數人難以正視自己對母親的情感,然而這樣無解的倫理難題,讓這樣的關係終將往下綿延。
Thumbnail
是什麼理由讓「母愛」這個議題沒有消減的一直被討論著?是什麼原因讓母親們不斷無時無刻被提醒:「妳一定是愛孩子的」?卻讓那些被母愛勒索的孩子逃也似的不想提起母親,也讓那些感受不到母愛的孩子永遠待在母愛創傷裡?
Thumbnail
是什麼理由讓「母愛」這個議題沒有消減的一直被討論著?是什麼原因讓母親們不斷無時無刻被提醒:「妳一定是愛孩子的」?卻讓那些被母愛勒索的孩子逃也似的不想提起母親,也讓那些感受不到母愛的孩子永遠待在母愛創傷裡?
Thumbnail
近年來的出版品中,針對母親一身份的責任探討多了不少聲音,加上性別平權價值觀日漸普及,多得是主張家務勞動平均分擔,母親於家中的話語權應被更加重視,父母職應從刻板印象中跳脫,重塑更人性化,富有彈性的互動關係。這些看似新穎的主張真的為婦女們帶來改變了嗎?
Thumbnail
近年來的出版品中,針對母親一身份的責任探討多了不少聲音,加上性別平權價值觀日漸普及,多得是主張家務勞動平均分擔,母親於家中的話語權應被更加重視,父母職應從刻板印象中跳脫,重塑更人性化,富有彈性的互動關係。這些看似新穎的主張真的為婦女們帶來改變了嗎?
Thumbnail
初發現《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未看就知道這部作品會讓我很有共鳴;但因為知道自己會太容易忿忿不平,因此一直沒有完整閱讀。最近為了提前為新作做功課才斷斷續續讀完,覺得整體結構和故事間的串聯頗有巧思,有點像《解憂雜貨店》裡的環環相扣。讀到第三部〈高塔上的公主〉,劇情越來越引人入勝,會忍不住一口氣嗑到最後
Thumbnail
初發現《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未看就知道這部作品會讓我很有共鳴;但因為知道自己會太容易忿忿不平,因此一直沒有完整閱讀。最近為了提前為新作做功課才斷斷續續讀完,覺得整體結構和故事間的串聯頗有巧思,有點像《解憂雜貨店》裡的環環相扣。讀到第三部〈高塔上的公主〉,劇情越來越引人入勝,會忍不住一口氣嗑到最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