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聲讀後|《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四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近年來的出版品中,針對母親一身份的責任探討多了不少聲音,加上性別平權價值觀日漸普及,多得是主張家務勞動平均分擔,母親於家中的話語權應被更加重視,父母職應從刻板印象中跳脫,重塑更人性化,富有彈性的互動關係。這些看似新穎的主張真的為婦女們帶來改變了嗎?更甚者,從親子關係進一步討論,受到父母庇護結束的一日直至哪時?孩子們是否可以擺脫關係中的弱勢,走向擺脫威權體制更為對等的角度,產生正向對話了呢?藉由這些概略且普及的提問,我想從《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這本小說進行討論。


  《我討厭我的孩子》是一本由四個章節環環相扣組成,追究母職導致的種種微歧視,從生理女性角度進而製造衝突張力的一場「宣戰」。這麼說或許有點誇大其詞,然而就我的感想形容,我認為這麼「評價」這部小說,並不為過。劇情核心明確,始終圍繞於「為人母」,進而從女子未婚生產成為母親的身份轉換,妯娌間因為生男生女導致的差別待遇,行「關愛」之名,行「控制」之實自詡展現母愛的病態行為,直至曾經背棄「母親」身份重新找回孕育的真諦,負起責任再當一回人母的次議題做出探討。這些路徑全被作者四絃以富有張力性的劇情加以安排,使得閱讀體驗十分流暢,即使揣著不安與因為角色境遇而引發之悲傷,也不至於使人想要放棄一探究竟的念頭。


  〈授乳〉的主視角杏芬因無法首胎生女,適逢小嬸懷子而在家中備受冷落,家中勞務全落至懷第二女胎的她肩上,充滿不公及怨懟,最後導致人倫悲劇發生的套路,時而可從常見的重男輕女傳統觀念中挪用,作為故事的「起」,是相對保守的安全牌。


  讓我真正驚喜的,則是緊接在後第二章節的〈女孩與陰道〉。主視角轉至就讀國中正值第二象徵發育期,體型較為福態的女學生徐小雯。那是一個體型與心智成長無時無刻皆在與時間競賽的人生階段,而性尤其如禁果,令人想望,卻又被身旁大人們耳提面命般處處提防。讀者追隨徐小雯的故事,在名為「轉大人」的叢林中探索出口,途中失去的,獲得的,最終將使徐小雯成為讓讀者、她自己也沒料想到的「大人」。這又可以進一步討論:不管是在哪種主題的選用,書寫「成長」的意義,尋找其答案,彷彿成為一項沒有盡頭可以反覆使用的材料,這是不是代表著不管對任何人來說,歲數只是一種象徵,到頭來始終沒有人真正知道,什麼才代表已經「成為大人」了呢?


  〈高塔上的公主〉開始營造出一股詭譎氛圍,當我讀到這時,我不禁開始為已登場角色繪製關係圖。到底這章與前面幾章的關聯是什麼,這名角色跟前面的誰難道有什麼關係嗎?在使用第一視角與減少角色名稱的書寫方式內,供給讀者一種不得不去推敲出什麼的誘因,並且為即便角色置換,可女性得共同面臨的處境環環相扣一再受到壓迫,不得不為此感到感慨。令我感到些許欣慰的是,即使我以「宣戰」去評價這麼一部作品,它卻不是那麼輕易地使讀者落入走火入魔的責備之中。在這一章的主視角佳嘉因母親的過度保護,長成了不諳世事的公主。使佳嘉第一次「社會化」是透過闖入受困她高塔的王子,並談了一場「戀愛」。從佳嘉角度看去的世界,王子的行為不禁讓人想要苛責他的無情,進而落入加深佳嘉做為母愛受害者,又再因遇人不淑陷入不見天日的深淵中。王子的真正聲音在這篇幾乎被噤聲,戲劇性地成為悲情女主,無疑凸顯了變質的母愛反倒是另一種型態的情感煉獄。


  前三章一致性地以濃厚悲傷色彩進行控訴,試圖提醒讀者們進而反思,「作為母親」真的是每個女性「自主決定」的嗎?從女子變成母親後的身份置換,對女性而言是犧牲還是等值交換?女性是有協商權的嗎?最後的〈輪迴〉試圖帶給讀者希望,未盡然是虛幻,但起碼有些私以為是遙不可及或已經被僵固的價值觀是可以在衝突中看見可能的,而我也擅自認定這是作者在書寫這部小說的初衷。在這一章中,一個當我以為已經沈淪的角色打破輪迴,不再重蹈年輕時的過錯。使她物理上老化的這三十年歲月中,她對還懵懂的年少自我感到愧疚,而她明白那是因為在她生長的那個時代,性觀念過度保守,沒有友善的環境讓她更坦然地面對生理轉變與男女性事發生是多麼何其自然。成長途中,懷著傷痛的她幸運地被間接疼愛了——是她作為一名孩子,多麼渴望被拉一把的盼望——這段轉變回應了一個根本上的問題:生育無可避免是生理女性的「能力」,但這以及往後的教育、扶養等責任絕不僅是女性的「義務」。


  沒有任何人在過了法定年齡後就真正成人,即使是經歷象徵性的人生體驗(如破處)亦是,更別提擁有子女後就懂得怎麼成為稱職的父母。這是沒有明確途徑,只能透過學習與反省才能找到適合彼此的互動模式。可以說變就變心的戀愛關係豈無可能發生在親子間?無限上綱父母與孩子間的愛是不合理的,始終我總是這麼認為。為人父母總會有倦怠的時候,憑什麼要因為曾經有過肉體上的連結就得無限地包容與愛?放下家人關係,終究是兩個獨立個體。討厭我的孩子的起手式竟然落得只剩下「抱歉」?何不弔詭?藉由這本書,我想,那些一直被隱藏,早已腐爛的親情是時候應該被拿出來重新定義了。真正的愛,我認為最低標準應是建立於「尊重」之上,很難,但倘若可以試著習慣,我想這也是某種程度上的「長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南聲生生難
84會員
173內容數
一個分享讀後感的地方,沒有文青。文章可能暴雷忘記警示,自行斟酌閱讀。
南聲生生難的其他內容
2025/04/01
在書店工作遇到外國人的機會愈來愈高,前幾天就有一位先生希望能夠協助他找一些只看圖就能懂意思的繪本或是漫畫,說是想買給他的孩子們看。 我們在童書區繞了很久,一開始我以為他要的是台灣的繪本,就挑了比較多聯經出版的繪本給他,後來他拿他挑到的伊勢英子繪本給我,才知道並不局限於台灣的作家或台灣的故事⋯⋯
Thumbnail
2025/04/01
在書店工作遇到外國人的機會愈來愈高,前幾天就有一位先生希望能夠協助他找一些只看圖就能懂意思的繪本或是漫畫,說是想買給他的孩子們看。 我們在童書區繞了很久,一開始我以為他要的是台灣的繪本,就挑了比較多聯經出版的繪本給他,後來他拿他挑到的伊勢英子繪本給我,才知道並不局限於台灣的作家或台灣的故事⋯⋯
Thumbnail
2025/03/27
定義什麼是「隨筆」是進入這本書首要重點。松浦彌太郎提出至為關鍵的解釋,認為隨筆紀錄的是我們對於不熟悉事物所參透的「秘密」。那份理解的經過往往是動人且誠摯,而閱讀隨筆的人們一來也是在享受這份情緒上珍貴的感動。
Thumbnail
2025/03/27
定義什麼是「隨筆」是進入這本書首要重點。松浦彌太郎提出至為關鍵的解釋,認為隨筆紀錄的是我們對於不熟悉事物所參透的「秘密」。那份理解的經過往往是動人且誠摯,而閱讀隨筆的人們一來也是在享受這份情緒上珍貴的感動。
Thumbnail
2025/03/18
譚劍的書我讀得不多,唯一一本是《姓司武的都得死》,加上一直以來我都是陳浩基的書迷,這些因素不禁讓我產生一種「香港作家的寫作技能樹不點個推理是不是說不過去?」怎麼都能寫得那麼戲劇性,那麼令讀者手不釋卷?
Thumbnail
2025/03/18
譚劍的書我讀得不多,唯一一本是《姓司武的都得死》,加上一直以來我都是陳浩基的書迷,這些因素不禁讓我產生一種「香港作家的寫作技能樹不點個推理是不是說不過去?」怎麼都能寫得那麼戲劇性,那麼令讀者手不釋卷?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當媽媽這幾年,能看書的時間變得瑣碎,來到馬特市之後,慢慢找回閱讀的習慣,但還是看的很慢。收到『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這本書,從開始看到看完,破天荒的打破我的速度,會忍不住想要看到最後。
Thumbnail
當媽媽這幾年,能看書的時間變得瑣碎,來到馬特市之後,慢慢找回閱讀的習慣,但還是看的很慢。收到『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這本書,從開始看到看完,破天荒的打破我的速度,會忍不住想要看到最後。
Thumbnail
母女關係,是兩個女人的關係 兩個女人的關係可以互相加乘 如果你先天的母女功課並不大的話 當然,兩個女人的關係也可以成為一道一道城牆 甚至影響到自己不知不覺的 在母女關係中上演種種競爭、認同、接納、指責、管教 有時你總不自知的在PK 有時你想證明自己已經長大 就像「四樓的天堂」中,儼然成為心
Thumbnail
母女關係,是兩個女人的關係 兩個女人的關係可以互相加乘 如果你先天的母女功課並不大的話 當然,兩個女人的關係也可以成為一道一道城牆 甚至影響到自己不知不覺的 在母女關係中上演種種競爭、認同、接納、指責、管教 有時你總不自知的在PK 有時你想證明自己已經長大 就像「四樓的天堂」中,儼然成為心
Thumbnail
內容沒有溫情,可能帶刺,可能冷血,可能不符合道德標準,不喜歡的人請直接跳出視窗,不必費心留言批判,指教我為人子孫的道理,感恩。
Thumbnail
內容沒有溫情,可能帶刺,可能冷血,可能不符合道德標準,不喜歡的人請直接跳出視窗,不必費心留言批判,指教我為人子孫的道理,感恩。
Thumbnail
沒有人是天生會當媽媽的,母愛是種天性誤導了很多人,傳統的主觀意識,總是把養兒育女的重擔給了媽媽,小孩有任何問題,全部推給媽媽,自己當媽媽之後,我才體會到照顧神獸是全世界最辛苦的工作......
Thumbnail
沒有人是天生會當媽媽的,母愛是種天性誤導了很多人,傳統的主觀意識,總是把養兒育女的重擔給了媽媽,小孩有任何問題,全部推給媽媽,自己當媽媽之後,我才體會到照顧神獸是全世界最辛苦的工作......
Thumbnail
不論教育或各種宗教,都告訴我們應該心存感激,但事實上我們對母親的情感,卻往往是愛恨交織。包含對於母親的不完美,或是自己無法達到對「孝順」的期待,夾雜著憤怒、矛盾、愧疚等情緒,讓大多數人難以正視自己對母親的情感,然而這樣無解的倫理難題,讓這樣的關係終將往下綿延。
Thumbnail
不論教育或各種宗教,都告訴我們應該心存感激,但事實上我們對母親的情感,卻往往是愛恨交織。包含對於母親的不完美,或是自己無法達到對「孝順」的期待,夾雜著憤怒、矛盾、愧疚等情緒,讓大多數人難以正視自己對母親的情感,然而這樣無解的倫理難題,讓這樣的關係終將往下綿延。
Thumbnail
是什麼理由讓「母愛」這個議題沒有消減的一直被討論著?是什麼原因讓母親們不斷無時無刻被提醒:「妳一定是愛孩子的」?卻讓那些被母愛勒索的孩子逃也似的不想提起母親,也讓那些感受不到母愛的孩子永遠待在母愛創傷裡?
Thumbnail
是什麼理由讓「母愛」這個議題沒有消減的一直被討論著?是什麼原因讓母親們不斷無時無刻被提醒:「妳一定是愛孩子的」?卻讓那些被母愛勒索的孩子逃也似的不想提起母親,也讓那些感受不到母愛的孩子永遠待在母愛創傷裡?
Thumbnail
近年來的出版品中,針對母親一身份的責任探討多了不少聲音,加上性別平權價值觀日漸普及,多得是主張家務勞動平均分擔,母親於家中的話語權應被更加重視,父母職應從刻板印象中跳脫,重塑更人性化,富有彈性的互動關係。這些看似新穎的主張真的為婦女們帶來改變了嗎?
Thumbnail
近年來的出版品中,針對母親一身份的責任探討多了不少聲音,加上性別平權價值觀日漸普及,多得是主張家務勞動平均分擔,母親於家中的話語權應被更加重視,父母職應從刻板印象中跳脫,重塑更人性化,富有彈性的互動關係。這些看似新穎的主張真的為婦女們帶來改變了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