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文資總盤點3:美援、農夫、琉璃筒瓦—臺大農業陳列館】

2021/02/17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建於1963年,臺大農業陳列館坐落在臺大正門口和新生南路側門口之間,為建築師張肇康和有巢建築事務所合作的建築。農業陳列館又名洞洞館,因著外牆上的孔洞特色,農業陳列館儼然成為校內外師生踏入側門,甫入眼簾的特色建築。今日,臺大學生會文化部將從歷史背景、建築特色、使用現況,以及其棄留爭議等四大面向,為各位介紹農業陳列館此一建築。
▎美援計畫下的產物
  農業陳列館的誕生和美援有關,1959年,為展示美援下的農業成果,農復會委託建築師虞日鎮設計一展覽性設施,預計在臺大椰林大道的西北處打造農業陳列館。1928年日本原規劃此處為校本部(行政大樓),後來沒有建成。1960年此處預定規劃為「文教中心」,預計拆掉基地上的臨時教室,打造四棟建築,北面為農業陳列館、西面為人類系館、東面為農業經濟推廣館(後為哲學系館)、南面為自然歷史博物館(未興建)。
  有鑑於美援計劃下的建築設計圖要經過層層審核,還需要附上英文的設計理念說明。有巢建築事務所主持人虞曰鎮,找上甫結束東海大學校園規劃的張肇康。張肇康,畢業於哈佛設計學院,受到當時任教於哈佛的現代建築大師葛羅培斯(Walter Gropius)影響,其建築作品偏向簡約、現代、理性的風格。
  在張肇康的主導下,農業陳列館於1963年建成。1964年、1970年建成的哲學系館、人類系館,則為有巢氏建築事務所之仿作。因著牆上打洞讓自然光透進琉璃帷幕的特色,和ㄇ字型排列方式,農業陳列館、哲學系館、人類系館又被合稱為洞洞館、三合院。
▎現代中國建築
  初始農業陳列館的目的是農業外交下的展覽場域,其建築語言後來才受到大眾和建築學界的重視。1996年建築師王俊雄在《建築師》期刊寫〈臺灣早其現代建築之一:張肇康與臺灣大學農業陳列館〉一文,才讓張肇康和農業陳列館正式被帶到大眾和學界面前。其文談及張肇康的學經歷背景、1960年的時代氛圍和現代建築的意義。透過系統性的整理,王俊雄奠定了農業陳列館在臺大椰林大道上的重要性,也為大眾揭開此建築的設計隱喻。
  王俊雄認為,農業陳列館補足了椰林大道上西北端的空缺,和同時期的王大閎設計的第一活動中心(活大)共同佇立在椰林大道東西兩端點上,成為椰林大道上少數的非樣式建築。農陳館的設計受到戰後接收臺灣的國民黨政府影響,政府企圖透過建築重塑傳統中國樣貌,然而有一批經過歐美現代概念薰陶的建築師(如王大閎、張肇康)則追求以現代建築語彙呈現傳統中國概念,於是出現了「現代中國建築」的建築風格。這些有過中西求學經驗的建築師,一方面希望引現代建築進入臺灣,一方面希望能保有中國傳統文化,遂有了這種中西並立,折衷樣式的建築實驗。
  農業陳列館的中國建築象徵可分為台基、屋身跟帷幕三個部分。抬升四階的台基和內縮走廊象徵傳統中國建築的台基和屋身;琉璃筒瓦帷幕則代表傳統中國建築的大斜屋頂,這種外牆設計讓大眾走進館內二樓時,有種進入中國建築的感覺。一樓內部左右分置兩座階梯,巧妙將空間區隔成三段,王俊雄認為這種設計是傳統中國合院建築和現代密斯空間的結合。
  當時椰林大道上的建築為方院形式,張肇康原本構想建立四座建築,打造一個開放式的四合院空間。後來建成的洞洞三合院,在材料上選擇以清水混擬土處理傳統中國的屋脊與屋樑特色、在形式上將中國建築立面化,內部設計蘊含傳統中國理念和現代空間思維。
  農業陳列館不僅是張肇康融合東西文化的代表作,更反映了1960年代現代思潮底下,在臺灣的建築師如何理解現代建築語言、和企圖保有中國傳統文化的意念。成為臺灣具有代表性的60年代現代建築。
▎使用現況
  做為一展覽性設施,農陳館隨時間演變有相應的展出功能。早期配合政府外交需要,農陳館成為外賓訪臺的必經景點。此時臺灣還保有聯合國會籍,因此展出內容以臺灣農業土地改革和農業發展經驗為主,農陳館成為發展農業外交的重要成果之一;1971年台灣退出聯合國後,外賓參觀次數減少,農陳館則成為農業團體舉辦農業特展的場所,展出內容以著重在臺灣農業成果和農業科技發展;近年來因著場館內部翻新和時代趨勢,農陳館成為兼具展示和教育意義的場所,展出內容轉至生態和在地特色、例如臺大校園生物多樣性特展,以及環保生態、有機農業成果等特展。
  目前一樓規劃為特展區、二樓為常設展和特展二區,三樓為教室兼演講廳。除辦理各式主題特展、導覽進行農業推廣外,農陳館三樓也開放場地租借提供講座、學術研討等教育推廣使用,並以永續經營作為發展目標。
▎棄留爭議
  1994年,鑒於文學院使用空間不足和資源分散問題。文學院擬打造「人文大樓」,將洞洞館和舊地理系館劃為預定地。舊地理系館後來成為新教學大樓場館、因此文學院擬在洞洞館建築基地上興建人文大樓。
  2006年,因為華碩董事長施崇棠先生的捐贈,人文大樓有了經費來源,人文館計劃遂開始實行。不過人文大樓從尚未興建起,便有正反兩方持不同意見。反對洞洞館拆除的校內外人士主張,洞洞館的歷史建築特色,歷史記憶應被保存;同時,部分哲學系館、人類系館的師生於受訪和會議中表達意見,他們表示雖然對舊建築的共同記憶感到不捨,但考量到館內設備並不符教學使用,因此同意將其拆除重建。最初建造此三座洞洞館的目的是打造一「文教中心」,因此設計理念以展覽陳設為主,並非作為教學使用。然落成後,兩棟洞洞館則分別規劃為人類系館和哲學系館,兩館成為師生教學研究的空間。但建築本身的特色琉璃帷幕則有光線不足問題,使用多年的系館則有通風不良、滲水情況出現、當初建築設計也未考量到逃生路線。
  作為洞洞館之一的農業陳列館,因著代表性的建築語言以及在臺大建築史上的重要性,於2007年,被臺北市文化局登錄為歷史建築。不過其他兩館則在2010年拆除。2010年,一群臺大學生自發性的為建築物舉行一場別開生面的葬禮,希望擁有共同回憶的師生,可以透過葬禮慎重地與建築物告別。2010年舊哲學系館和舊人類系館拆除。俗稱的洞洞館僅存農業陳列館。
  誠如人文爭議案中的師生意見,一個建築物的棄留,除了考量其歷史記憶和意義,也需考量建築物的空間使用和功能是否使用者所需。農陳館自成立以後,其展覽性質和功能經過多次的轉型,至今仍尚未找到明確的使用功能,我們應思考的是,保留為文化資產以後的建築,該如何保留、如何使用,以延續歷史記憶。
▎結語
  農陳館的成立有賴農復會的金援。然隸屬於生農學院的農陳館,校方每年提撥的經費僅維繫基本人事行政費用,舉辦展覽的財源則需向外另闢財源。農業陳列館經過時代的變遷,其場館的使用功能也從農業外交、轉至農業推廣及教育研究。展出內容從原本的臺灣農業改革經驗,到臺灣各農產業成果,近年則有臺灣大學校內的農業成果、以及和環保、有機議題相關的展覽。相較於靜態舉辦展覽,要如何主動推播農業知識與成果,並在有限資源中定期更新展間;展覽陳列的展出要是校內成果亦或是臺灣農業成果,也許是臺大農業陳列館需要應對的問題。

徵引資料
一、近人研究
王俊雄,〈臺灣早期現代建築之一:張肇康與臺灣大學農業陳列館〉,《建築師》(1996年11月,臺北),頁88-93。
二、網路資料
向建築告別 – – 洞洞館計畫 https://dongdongguan.wordpress.com/
國立臺灣大學人文館興建工程http://www.ntuliberalarts.net/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農業陳列館四十週年紀念特刊http://www.aeh.ntu.edu.tw/old/download/40th/art1.pdf
農業陳列館官網 http://www.aeh.ntu.edu.tw/
原文網址|原文發布日期2020/04/19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臺大學生會文化部
臺大學生會文化部
大家好,我們是臺灣大學學生會文化部!2023年以後臺大電影節文章將更新在:「臺大電影節」方格子帳號,敬請訂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