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生病故事#3|正視乾癬創傷 恢復感知快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一句話惹怒乾癬患者」大賽
2013年,我在臉書創立「『你說故事,我傾聽』我與乾癬的邂逅」病友社團。
目的是希望能給病友們一個分享生病經驗的安全空間,藉由表達的過程得到抒發外,也透過與其他病友的連結與回饋,進而審視創傷經驗,並重構好的生病經驗及朝向美好未來。
由於近日「一句話惹怒╳╳」的活動爆紅,我便搭上這股風潮,在社團舉辦「一句話惹火乾癬人大賽」,才剛舉辦就引來熱烈的回響,有的好氣又好笑。比如,因臉上的病灶而被警察問:「你酒駕喔?」;有的則是令人憤怒的指責,如「我的人生,都被你的乾癬拖垮了,再不醫好,我們就分手!」;有的則是莫名其妙的因果輪迴論,如:「一定是你爸媽上輩子造孽,所以你才會生這個怪病。」
我在乎的並非是誰對我們說了什麼話,而是我們如何解讀。最引起我注意的是某位病友,他輕描淡寫地說:「這是『傷口撒鹽』的活動。」
我想,這是那位病友心聲,也是大部分受創人的心境。因為我能深深體會,曾經的創傷帶給我們極大的慘苦與悲痛,使我們誤以為自己再也沒有力氣站起來,再也沒有能力療癒心裡的傷口。
於是,與其用受創的心存活,還不如冰封心靈,如機器人般活著,讓自己不再有感知的能力,才得以隔絕苦痛、逃避創傷,並忽略一切的哀愁。如此一來,我們也犧牲了感知快樂的能力。
我們不是機器人,我們是有血有肉有感覺的人類,這些傷痛將用盡各種形式表達它的存在,甚至不停地影響與干擾我們的生活,直至願意正視它,面對它,此時我們才有機會恢復感覺,恢復感知快樂的能力。
本文首刊於《自由時報》2015.12.26〈正視乾癬創傷 恢復感知快樂〉

💝感謝文字讓我們彼此相遇💝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請你按下追蹤或分享。
也可以搜尋臉書粉絲專頁:胡瑋婷諮商心理師的療心話
祝福你,看到更多喜歡的文字,以及幫助你的生活改變得更加美好。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邀您一同品味平凡生活裡的美好故事,傳遞與延續生命裡的愛與正向能量。聯繫方式:waiting10722@gmail.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2013年的寒冬,我在臉書創立社團「『你說故事,我傾聽』我與乾癬的邂逅」,後來另開「乾癬Line群組」,供病友訴說生病經驗與彼此心理支持的園地。 日前Line群組突傳來上百封訊息,我仔細閱讀著裏頭沉重且失落的話題,不禁讓我感慨起來。 一
罹患皮膚病,令人難以跨出家門。 我是一位諮商心理師,也是乾癬症患者,我舉辦乾癬病友聚會已兩年多,每年南北數十場,總會聽到許多不為人知的痛苦與折磨。 乾癬症是全身性皮膚發炎暨免疫系統失調的慢性病,有些患者全身皮膚疼痛到無法動彈,或承受他人異樣或誤解的眼光,飽受各種身心壓力。 今年台中的聚會有一位患者的
2013年的寒冬,我在臉書創立社團「『你說故事,我傾聽』我與乾癬的邂逅」,後來另開「乾癬Line群組」,供病友訴說生病經驗與彼此心理支持的園地。 日前Line群組突傳來上百封訊息,我仔細閱讀著裏頭沉重且失落的話題,不禁讓我感慨起來。 一
罹患皮膚病,令人難以跨出家門。 我是一位諮商心理師,也是乾癬症患者,我舉辦乾癬病友聚會已兩年多,每年南北數十場,總會聽到許多不為人知的痛苦與折磨。 乾癬症是全身性皮膚發炎暨免疫系統失調的慢性病,有些患者全身皮膚疼痛到無法動彈,或承受他人異樣或誤解的眼光,飽受各種身心壓力。 今年台中的聚會有一位患者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純屬個人經驗分享。以前嘴唇長皰疹我都很痛苦,現在我有解了,因為認識了好物,從此不怕痛、更不怕醜。快來試試compeed唇皰疹貼片,別再委屈自己了。
Thumbnail
從開始分享自己與全身性膿疱型乾癬(GPP)對抗的故事, 已經有將近10年的時間了吧? 就這樣默默分享著,不知不覺也這麼一段時間了, 有人問過CC:「你怎麼有勇氣分享自己發病時的照片與經歷?」, 其實當時CC的想法很簡單,就是要讓更多人認識什麼是全身性膿疱型乾癬 (Generalized
輿論的殺傷力就像癌症,一開始毫無察覺,等到慢慢擴散到身體各處,才發現已經無藥可醫。每個人多少都會被閒言閒語,而身旁的人總是告訴我們不要在意,但是誰又能不在乎呢?在這陌生的世界,人們只忠於自己的感受,而忽視他人的感受,擅自認為自己的話語不會帶給別人任何傷害,於是輿論成為了壓垮人們的稻草。它是如此的不經
Thumbnail
★ 一直哀嚎打噴嚏的皮膚(腳的部位) 「以前我被刀割傷後疤就一直存在這了,正常不是這樣的,但是我認為就這樣好了很可怕,因為我需要學習,我需要疤在這邊提醒我要小心,因為我記憶力不好」、「也許下次有風波時,我可以先讓我的皮變厚保護自己,也有人稱為繭」、「在傷口要復合時,會有一種特殊的組織胺
Thumbnail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慈悲沒有敵人,以慈悲當眼,眼中的一切都是吉祥如意。在人生逆旅中,唯有愛可以突破困境,責任可以超越考驗。 有一戶人家,先生做板模工,因為工作傷到腳踝,引起原本就嚴重的痛風加劇,最後衍生成蜂窩性組織炎,細菌將這位先生的髖關節吃掉,只有換上人工髖關節才有活路。醫生建議他,由於他做
Thumbnail
癌症仍是一個目前難治的疾病,而病友對於疾病的描述各異。有人痊癒了,有人經歷了二次罹癌,更有人失去了生命,而這本書病從所願並不是作者想要生這病,而是更坦然的接受這病來到生命中。 老實說對於主題並不是這麼樣討喜的書不會主動閱讀,但就追著獎項,當作跨界看些自己平常比較少接觸的領域讀了起來。作者也寫散文也
Thumbnail
第二章 一步一步靠近創傷(下) 在那段日子裡,信仰和教會是我相當重要的精神支持和社群。某次,牧師邀請了幾位與我相熟的教友為我禱告;其中幾位已經認識多年的教友們,甚至是第一次聽到我述說這個故事。 在說完故事之後,某位稍長幾歲的姐姐給出「這沒有什麼吧?小時候,我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情!」的回饋;沒有想到
Thumbnail
3月2日午後,台北細雨,一場名為《陪伴,讓痛苦變得可以承受》的分享活動,我一邊擔心著雨天可能影響參與人數,一邊看著參與者一個個走進社區家庭資源中心,坐滿了座位。我認出講者文國士並招呼他入座,意識到,揭露自己的生命故事作為公開分享,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從這一刻起,這活動就成為了一次去汙名的行動。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作者從童年創傷到身心靈整合的療癒之路。文章即是故事又是治療過程,記錄了作者對於香港腳持續復發的經歷,以及通過【妮芙露】事業的轉變帶來的心靈轉變。文章中作者坦誠分享了過去的不適和苦難,同時也表達了她是如何透過身體和心靈的整合而找到新的可能性。文章深情而真誠,將帶給讀者一場溫暖的鼓舞和啟發。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純屬個人經驗分享。以前嘴唇長皰疹我都很痛苦,現在我有解了,因為認識了好物,從此不怕痛、更不怕醜。快來試試compeed唇皰疹貼片,別再委屈自己了。
Thumbnail
從開始分享自己與全身性膿疱型乾癬(GPP)對抗的故事, 已經有將近10年的時間了吧? 就這樣默默分享著,不知不覺也這麼一段時間了, 有人問過CC:「你怎麼有勇氣分享自己發病時的照片與經歷?」, 其實當時CC的想法很簡單,就是要讓更多人認識什麼是全身性膿疱型乾癬 (Generalized
輿論的殺傷力就像癌症,一開始毫無察覺,等到慢慢擴散到身體各處,才發現已經無藥可醫。每個人多少都會被閒言閒語,而身旁的人總是告訴我們不要在意,但是誰又能不在乎呢?在這陌生的世界,人們只忠於自己的感受,而忽視他人的感受,擅自認為自己的話語不會帶給別人任何傷害,於是輿論成為了壓垮人們的稻草。它是如此的不經
Thumbnail
★ 一直哀嚎打噴嚏的皮膚(腳的部位) 「以前我被刀割傷後疤就一直存在這了,正常不是這樣的,但是我認為就這樣好了很可怕,因為我需要學習,我需要疤在這邊提醒我要小心,因為我記憶力不好」、「也許下次有風波時,我可以先讓我的皮變厚保護自己,也有人稱為繭」、「在傷口要復合時,會有一種特殊的組織胺
Thumbnail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慈悲沒有敵人,以慈悲當眼,眼中的一切都是吉祥如意。在人生逆旅中,唯有愛可以突破困境,責任可以超越考驗。 有一戶人家,先生做板模工,因為工作傷到腳踝,引起原本就嚴重的痛風加劇,最後衍生成蜂窩性組織炎,細菌將這位先生的髖關節吃掉,只有換上人工髖關節才有活路。醫生建議他,由於他做
Thumbnail
癌症仍是一個目前難治的疾病,而病友對於疾病的描述各異。有人痊癒了,有人經歷了二次罹癌,更有人失去了生命,而這本書病從所願並不是作者想要生這病,而是更坦然的接受這病來到生命中。 老實說對於主題並不是這麼樣討喜的書不會主動閱讀,但就追著獎項,當作跨界看些自己平常比較少接觸的領域讀了起來。作者也寫散文也
Thumbnail
第二章 一步一步靠近創傷(下) 在那段日子裡,信仰和教會是我相當重要的精神支持和社群。某次,牧師邀請了幾位與我相熟的教友為我禱告;其中幾位已經認識多年的教友們,甚至是第一次聽到我述說這個故事。 在說完故事之後,某位稍長幾歲的姐姐給出「這沒有什麼吧?小時候,我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情!」的回饋;沒有想到
Thumbnail
3月2日午後,台北細雨,一場名為《陪伴,讓痛苦變得可以承受》的分享活動,我一邊擔心著雨天可能影響參與人數,一邊看著參與者一個個走進社區家庭資源中心,坐滿了座位。我認出講者文國士並招呼他入座,意識到,揭露自己的生命故事作為公開分享,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從這一刻起,這活動就成為了一次去汙名的行動。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作者從童年創傷到身心靈整合的療癒之路。文章即是故事又是治療過程,記錄了作者對於香港腳持續復發的經歷,以及通過【妮芙露】事業的轉變帶來的心靈轉變。文章中作者坦誠分享了過去的不適和苦難,同時也表達了她是如何透過身體和心靈的整合而找到新的可能性。文章深情而真誠,將帶給讀者一場溫暖的鼓舞和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