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銀行負利率時代已經來臨,黃金飆高、價格搖擺不定,房地產未來前景不明、股票泡沫化等,投資者紛紛找尋什麼才是未來最好的投資標的?我認爲會是碳權。因為目前每年大氣中的碳排放量,依然居高不下,而碳存簿,將會是比黃金更值得投資的存摺,也是企業永續發展的秘密武器。
那天,受邀在媒體與企業晚宴中發表三分鐘演說。同仁知道我樂於分享的個性,特別提醒,千萬不要提到「碳存簿」三個關鍵字,深怕只要一說出,「碳權」就會被搶購,我樂觀地笑說不會。
沒想到,隔天下班前,同仁匆忙地來緊急報告,我們原本要預購的碳權量,竟然只剩下百分之六的額度。不到一個月前預購所買的碳權憑證,已狂漲一倍,相較過去一個月黃金跌幅約3.7%,碳權正悄悄成為一項尚待關注的投資寶藏。
交易平台預測,目前碳權抵減需求日益增加,遠遠超過碳權交易開發的速度,因此碳權價格正以不可逆的速度持續增長。後來又陸續接到朋友詢問碳權相關訊息,讓我驚訝,這原本還是個冷門市場,突然間熱絡了起來。
綠電之後呢?
今夏,台積電購買台灣離岸風場綠電,並簽訂20年合約,成為目前全球企業採購綠電規模最大的一椿交易。當國際品牌紛紛加入RE100,許下2030年前全面使用再生能源的承諾,台灣企業扮演著全球製造供應鏈的關鍵角色,驚覺若不齊步而行,訂單就會流失,這已成為大家必備的綠色生存力。
圖/綠色生存力是台灣企業未來更該積極培養的新競爭力。圖片提供歐萊德。
那綠電之後呢?綠電是面對氣候急劇變遷,企業積極減碳的一項過程,最終仍必須以零碳為目標,才能力抗失衡的全球暖化。2012年,當我們做出全球美妝第一支零碳產品時,多數企業仍觀望,這是需要做的事情嗎?
放眼世界,荷蘭機場於2014年將賓士全面換成特斯拉、英國與美國加州最近宣布2035年將禁售燃油車、知名品牌如Apple、Nike、Benz、Unilever等已明確宣告全面落實零碳產品的時程等,無可否認,綠色永續浪潮正強勢席捲全球。
為什麼要有碳存簿?
要如何做到零碳?除了積極落實減碳,關鍵秘訣就是儲存碳權。
銀行負利率時代已經來臨,黃金飆高、價格搖擺不定,房地產未來前景不明、股票泡沫化等,投資者紛紛找尋什麼才是未來最好的投資標的?我認爲會是碳權。因為目前每年大氣中的碳排放量,依然居高不下,而碳存簿,將會是比黃金更值得投資的存摺,也是企業永續發展的秘密武器。
氣候變遷正以高鐵的速度在行駛
自工業革命後,地球氣候均溫已經迅速增加 ; 若以目前人類消耗地球資源換算碳排放的速度,均溫升高2度C之後,從2°C到6°C的升溫只需要再十年的時間,這對地球上現有生態都將是毀滅性的浩劫。
圖/在洗髮精產品的生命週期中,哪一個階段的排碳量最高?一直以來都沒有人正確回答,直到我去年在COP25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演講後的論壇中,才有人答對。圖片提供歐萊德。
減碳數據與作為一定會成為企業必備社會責任,同時也是企業永續發展管理目標的直球對決。要減少環境衝擊,就必須進行產品生命週期的碳數據管理。在累積將近一千場的演講中,我幾乎每次都會問:在洗髮精產品的生命週期中:「原料取得、製造生產、運輸銷售、消費使用到最後的廢棄回收」哪一個階段的排碳量最高?一直以來都沒有人正確回答,直到我去年在COP25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演講後的論壇中,3M的副總裁答對了「消費使用階段」。當場覺得終於遇到知音,因為同樣重視碳排放量的企業,會落實碳足跡盤查的數據管理,才能發現:消費使用情境的碳排比例佔最大,而其中的關鍵因素在於產品的使用情境。
消費者使用情境是關鍵
以洗髮精為例,每瓶400ml的使用次數約80-100次,洗淨與吹乾頭髮都需要耗水耗電因而產生碳排放。碳足跡數據顯示,洗髮精在使用情境的碳排比例高達94.97%。因此調整配方如何一方面達到洗淨頭皮髮絲兼具保養的效果;一方面減少沖淨洗髮精所需的用水量,甚至促使縮短吹風機吹乾頭髮所需要的時間,這都是過去製造商與消費者忽略的部分。在碳足跡盤查中找到碳排放熱點後進行實質減碳措施,剩下的碳排放以碳權抵減抵銷達成碳中和。讓產品與服務達到減碳與零碳目標,這將是現今企業提供產品與服務同時必須承諾的企業社會責任。
圖/以洗髮精為例,每瓶400ml的使用次數約80-100次,洗淨與吹乾頭髮都需要耗水耗電因而產生碳排放。圖片提供歐萊德。
台灣該如何趕上這列車?
為了做到零碳,歐萊德早於2011年就已進行碳權購買,是台灣第一個完成碳權交易的企業。我深知,碳存簿將是企業永續的下一個階段。研究已顯示,碳交易可能可以遏止碳排放增長,當今國際碳交易持續翻漲,全球趨勢是2050年達到碳中和,因此當歐盟確定實施碳關稅時,將會衝擊出口貿易,導致產業競爭力流失。讓我感到憂心的是,台灣目前尚未成立碳權交易平台中心,因為其中仍存在許多必須克服的因素,例如:必須要有「溫室氣體管理法」實施總量管制後,碳排總量可以公平分配,才能進行碳交易制度等。真心希望政府、企業、民間趕緊重視此項議題,大家一起努力,別讓台灣在因應氣候變遷的應變調適與全球永續發展趨勢上失去競爭力。
文/葛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