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下的廢墟之花 — 讀《日人之蝕》

微光下的廢墟之花 — 讀《日人之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尋常的一天,下班後你走在路上,哼著歌,心想著等等要去買雞排當晚餐。路旁車裡的人搖下車窗,向你問路,連話都還沒回,車子顏色也沒留意,你突然眼前一黑。清醒後,周圍空間的搖晃,讓你以為身處後車廂,但十分鐘後,出現更大的搖晃和腥鹹的味道,你忽然驚恐地意識到:這是船艙。而外頭的人們,喧嘩著你完全聽不懂的語言。

讀完菲耶的《日人之蝕》,我腦海首先浮出這個「若發生在我身上」的想像。

《日人之蝕》書封,取自博客來。

《日人之蝕》書封,取自博客來。


1970年代晚期,北韓情報單位從日本隨機綁架十三人。都是普通人,甚至是十三歲的小女孩。綁架的目的,是為了訓練特務,為了能製造出「擁有平凡日本人的姿態與記憶」的特務。1987年,一個「擁有平凡日本人姿態與記憶」的特務,炸毀一架南韓客機,115人罹難。直到2002年,北韓才正式承認綁架事件。但承認是承認,其中實際人數和生活細節,始終是個謎。這些人的「消失」,除了外力的覆蓋,也包含理應照拂著他們的日光。

寫給台灣讀者的序中,他說:「您即將在這本書中讀到的,都是真的,很不幸地都是真的。」但《日人之蝕》不是深度報導,不是歷史書,這是一本小說。

菲耶讓我們「看見」這些人,而透過他的文筆,那些角色讓你會先想到的是「人」,而不是「日本人」或「北韓人」。是單純的人,就像你自己,普通再不過的一個人。

菲耶是記者出身,寫作取材真實事件,他在〈跋〉裡說:「我參考了好幾本作品和紀錄片作為某些場景的依據;多虧這些資料,我得以為《日人之蝕》中的人物賦予具體形象。」然而同時,菲耶又謹慎地提醒讀者:他建構出的這些角色,「無論如何,確確實實,終究是虛構人物」,又反映出他對於「文字呈現真實」的謙虛態度。

讀後我腦中浮出這個「若發生在我身上」的想像,終究是想像。我們看見,我們記憶,我們述說;但真實的苦痛,無從想像,無從虛構。這些人的苦痛,都是真的,很不幸地都是真的。

然而當那些被消失的、被遮蔽的,透過如此虛構書寫,紅色日之丸終於被人反面掀開一樣,得以「再現」。因為有人鼓起勇氣,抬頭正視黑色日之丸,釋放那些有別於國家榮耀和大歷史的微小聲音。聽見這些聲音,有光有暗,有圓有缺,過去才能真正被理解,真實才有可能被呈現,人們才能因此由衷相信:微光之下,廢墟裡會開花。

延伸閱讀:

2019年菲耶來台的對談,本書譯者陳太乙老師紀錄:

什麼都來一點是作家必備的貪心 :艾力克.菲耶2019台北國際書展行

法文有譯思》Parij:參與一場用文學挑戰歷史的實驗

avatar-img
Wendy Tsao的沙龍
11會員
6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Wendy Tsao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火車軌道拐了一個彎,現在是背著太陽走,落日的餘暉似乎展開來在替這個慢慢消逝的城祝福,這個她一度生息的地方。 —費滋傑羅的《大亨小傳》 有別於影視版中像鄰家女孩親切的馬小蘭,原著中〈強尼.河流們〉一篇,家裡開眼鏡店的馬小蘭,形象則比較像清新脫俗、銀光閃閃的上流階級女孩。有錢,衣著講究精緻。當其他人趿著
《天橋上的魔術師》第四篇故事〈一頭大象在日光朦朧的街道〉的敘事者是兩個人,兩個「我」。開頭與結尾的敘事者,是女孩;主述自白的部分,則是一個叫「烏鴉」的男孩。女孩到男孩的房間,開了衣櫃,看到了大象。
《天橋上的魔術師》原著中,第三篇故事〈石獅子會記得哪些事?〉的開頭,是從「鎖」這件事情講起的。
火車軌道拐了一個彎,現在是背著太陽走,落日的餘暉似乎展開來在替這個慢慢消逝的城祝福,這個她一度生息的地方。 —費滋傑羅的《大亨小傳》 有別於影視版中像鄰家女孩親切的馬小蘭,原著中〈強尼.河流們〉一篇,家裡開眼鏡店的馬小蘭,形象則比較像清新脫俗、銀光閃閃的上流階級女孩。有錢,衣著講究精緻。當其他人趿著
《天橋上的魔術師》第四篇故事〈一頭大象在日光朦朧的街道〉的敘事者是兩個人,兩個「我」。開頭與結尾的敘事者,是女孩;主述自白的部分,則是一個叫「烏鴉」的男孩。女孩到男孩的房間,開了衣櫃,看到了大象。
《天橋上的魔術師》原著中,第三篇故事〈石獅子會記得哪些事?〉的開頭,是從「鎖」這件事情講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