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下的廢墟之花 — 讀《日人之蝕》

2021/04/14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尋常的一天,下班後你走在路上,哼著歌,心想著等等要去買雞排當晚餐。路旁車裡的人搖下車窗,向你問路,連話都還沒回,車子顏色也沒留意,你突然眼前一黑。清醒後,周圍空間的搖晃,讓你以為身處後車廂,但十分鐘後,出現更大的搖晃和腥鹹的味道,你忽然驚恐地意識到:這是船艙。而外頭的人們,喧嘩著你完全聽不懂的語言。
讀完菲耶的《日人之蝕》,我腦海首先浮出這個「若發生在我身上」的想像。
《日人之蝕》書封,取自博客來。
1970年代晚期,北韓情報單位從日本隨機綁架十三人。都是普通人,甚至是十三歲的小女孩。綁架的目的,是為了訓練特務,為了能製造出「擁有平凡日本人的姿態與記憶」的特務。1987年,一個「擁有平凡日本人姿態與記憶」的特務,炸毀一架南韓客機,115人罹難。直到2002年,北韓才正式承認綁架事件。但承認是承認,其中實際人數和生活細節,始終是個謎。這些人的「消失」,除了外力的覆蓋,也包含理應照拂著他們的日光。
寫給台灣讀者的序中,他說:「您即將在這本書中讀到的,都是真的,很不幸地都是真的。」但《日人之蝕》不是深度報導,不是歷史書,這是一本小說。
菲耶讓我們「看見」這些人,而透過他的文筆,那些角色讓你會先想到的是「人」,而不是「日本人」或「北韓人」。是單純的人,就像你自己,普通再不過的一個人。
菲耶是記者出身,寫作取材真實事件,他在〈跋〉裡說:「我參考了好幾本作品和紀錄片作為某些場景的依據;多虧這些資料,我得以為《日人之蝕》中的人物賦予具體形象。」然而同時,菲耶又謹慎地提醒讀者:他建構出的這些角色,「無論如何,確確實實,終究是虛構人物」,又反映出他對於「文字呈現真實」的謙虛態度。
讀後我腦中浮出這個「若發生在我身上」的想像,終究是想像。我們看見,我們記憶,我們述說;但真實的苦痛,無從想像,無從虛構。這些人的苦痛,都是真的,很不幸地都是真的。
然而當那些被消失的、被遮蔽的,透過如此虛構書寫,紅色日之丸終於被人反面掀開一樣,得以「再現」。因為有人鼓起勇氣,抬頭正視黑色日之丸,釋放那些有別於國家榮耀和大歷史的微小聲音。聽見這些聲音,有光有暗,有圓有缺,過去才能真正被理解,真實才有可能被呈現,人們才能因此由衷相信:微光之下,廢墟裡會開花。
延伸閱讀:
2019年菲耶來台的對談,本書譯者陳太乙老師紀錄:
Wendy Tsao
Wendy Tsao
政大歷史所畢。內向牡羊一枚。 雜學愛好者,樣樣不專精。 人生目標:尋覓張岱再世,做他遊山玩水華燈煙火小書僮。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