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越內向越成功》如何建立內向者的好人脈?

2021/03/0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你曾想過什麼是人脈​、人又為什麼需要人脈嗎?
在這問題之前可以先想想​,我們所謂「人生」的組合成分有什麼?​不外乎是「人」與「生活」​,這裡指的不僅僅關乎自己​,而是指所有與我們直接或間接接觸​,對我們曾產生或大或小影響的人​,這些人們與我們的交會形成了「生活」​,累積的生活歷史就成了「人生」​。
如果你沒有那些人的聯絡方式,那些人叫過客
如果你保留那些人的聯絡方式,那些人叫人脈​​
常常碰面聯絡、生活圈一掛的,叫強連結​
久久碰一次面、甚至沒什麼聯絡,只知道他是誰的,叫做弱連結
這些會變動嗎?​
會,過客也許無法變人脈​,但人脈往往一不小心就變成了過客​,我們思考人為何需要人脈時​,其實只要知道沒了這些人​,自己就會像是少了眼睛耳朵一樣​,無法好好存在於這個世界上。
怎麼說呢?​
我們祖先智人是個依靠資訊流通(講八卦)起家的種族​,藉由口耳相傳讓其他人知道,哪裡危險、安全有食物、誰可以信賴、誰成為累贅​、什麼方法可以讓捕獵更方便等等​,可以說祖先若沒有資訊流通的特性​,就沒有現在的我們​。
現代的我們資訊量更加龐大​,口耳相傳當然早已不夠​,因此會上網查找其他人們整理上傳的資料​,比如說我們為了生活找工作​,就會去查哪家公司比較好、哪個老闆出了名的壓榨​,什麼方式比較能進入心目中的夢幻公司等等​,如果沒有人們在網路上留的資料​,沒有人脈提供的訊息​,我們是不是只能像瞎子一樣去摸象呢?​
為了在世界上生存,我們需要資訊​,單純資訊可以在網路上找​,但資訊終究是虛擬、無法像真人一樣提供實質的協助​,比如:介紹工作、幫你說好話、幫忙搬家等等​。
這麼一想彷彿有點功利、或目的性​ 但我們必須先清楚一件事:
經營人脈其實就是互相幫助。
​ 畢竟單方面付出的關係是不可能長久的​ 基於互惠原理(參考自《影響力》)​ 我們對人好,別人才可能好回來​。
既然本著共好的心,又何來功利可言呢?​只要真實幫助到對方、沒有回馬槍​,初衷是否功利又真的重要嗎?​很多事都只是一念之間​。
建立人脈該怎麼做?
我們了解人生需要人脈​,但如果自己很內向又該如何是好呢?​這就是《越內向越成功》這本書派上用場的時候了​。作者凱倫.維克爾身為Google媒體關係總監、Twitter總編​,不僅自認為內向者,且認為內向者的三個特質更能好好發展人脈:​
  1. ​對人保持開放與好奇​
  2. 敏銳的觀察者​
  3. 擅長聆聽​
可是要怎麼和對方建立好關係呢?​書裡有提供一些方法,我擷取重點為三個​:
  • 找出共同點​
  • 保持鬆散的聯繫​
  • 說到要做到​
​人類具有排他性​,反過來說,對於和自己一樣的人​,我們自動會產生一種歸屬感​,便能自然發展出關係。​
而拜科技所賜​,我們可使用社群媒體不定時與人脈產生聯繫​,無須露臉或通話​,可以好好斟言酌字的打幾行字給對方​,即使篇幅不長​,對方也足以感受到我們把他放在心上​。
這麼說來,鬆散的聯繫好像容易成為弱連結​,似乎對自己沒什麼幫助,其實不然​,很多地方都有提到​,真正會有幫助的人脈往往來自於弱連結​,這本書也不例外​,主要是因為弱連結的人脈​往往來自於同溫層以外​,因此會擁有和我們不一樣的資源​。
弱連結的威力
其實看完這個章節​,讓我覺得有趣的是​,原來有這麼多的書都在分享「利他」的概念​,不知是呼應人類天性、還是認清現實​,抑或是兩者都有​,也讓我想到小時候學到的八個字​:「我為人人,人人為我」​,聽起來很打高空​,但不就是「人脈」的終極體現嗎?​
(圖畫到後來變成勸世文,這倒是始料未及的,哈哈)
書裡有說了很多有關內向者如何有效建立人脈的方法,非常適合內向者的朋友看看,貼上購書連結,也歡迎喜歡的朋友按愛心、分享出去哦!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陳沛孺
陳沛孺
嗨!我是沛孺,希望透過用漫畫將知識萃取出來的形式,讓大家能更輕鬆地瞭解書中知識,為尊重作者的智慧財產權,一本書只抽取一章節分享閱後重點與心得,若單一個章節就能讓你有所收穫,代表整本書一定能幫助你更多,一起看書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