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活出語言來》從語言學角度,重新審視語言價值

2021/03/18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好啦我知道拍很爛
好,先坦承這本書我還沒讀完,然後它的全名叫做《活出語言來:語言人類學導論》──我想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我沒有讀完它了。因為它實際上是一本語言學專用的教材書,書的內容自然也較為學術,用字遣詞偏生硬,不過不至於難以理解。我相信只要是受過論述訓練的讀者都能很好適應它;不過即便如此,我還是很推薦一讀,尤其對於「語言價值」的認同議題很感興趣的朋友。
那麼一個非學術出身、半路出家的奇幻小說家,為什麼要跑來讀「語言學」呢?
這就要說到國外知名的兩位奇幻小說家:一位叫John Ronald Reuel Tolkien,另一位叫Brandon Sanderson;其實就是J·R·R·托爾金跟布蘭登‧山德森。他們都曾經為了創作奇幻小說跑去研究語言學,像是《魔戒》的精靈語;《諸神之城:伊嵐翠》的艾歐文,都是他們自創的語言。因此你可以認為,我是在效仿他們。
不過另一方面,或許你應該有注意到我在提及這兩位小說家時,刻意優先提起原文姓名,而不是用常見的中文音譯稱謂;這又是為什麼?
首先,我用翻譯與維基百科還有上網盡可能查到的資料,拆解John Ronald Reuel Tolkien這個名字,並且找到個別字詞的原意與由來:
  • John:源於希伯來語,意思是「主是仁慈的」。
  • Ronald:建議、決策等含意。可能是從古英語衍生的詞彙。
  • Reuel:希伯來語,意思是「神的朋友」。
  • Tolkien:名字源自普魯士人,可能意思是Tolk一族的後裔。
這些僅是粗略翻譯,可能不是最精確的。但我要強調的是,當我們在認識外國人的姓名時,我們常常會因為對原文意涵不熟悉、習慣以不具備解釋原意功能的「音譯詞」(比如托爾金、山德森)讀解姓名,導致我們常常誤會或者忽略這些名稱本身的意義,以至於錯誤使用它們。
所以你或許曾聽說過,有些臺灣父母替小孩子取名、或者因工作事務需要的人所使用的英文自稱,偶爾會讓英語系使用者困惑,因為他們很有可能是用了「具有某種文化象徵意義、且該意義與使用者身分不太切符的詞彙」來稱呼自己。(更別提就如上述翻譯所呈現,這些外文名稱通常具有宗教性,以非該宗教系統的族群使用該詞彙取名可能有點奇怪;不過在語言文化早已隨國際交流深入的當今,會在乎這點的人可能也很少了。)
不過談論這些,我並不是想告訴你該怎麼取名字才是正確的;從名字的認識,我們可以注意到:
語言的使用其實不單只因為它是「工具」,而是它具備「人們都能辨識,有共識的象徵意義」所以才被使用。
語言的普及化,仰賴於使用群體對語言的認同。然而有趣的是,這種認同到底又是如何誕生的?為何到目前為止我打下這一千多字,你們都能讀解其意、甚至從句意衍生自我想法?

語言從何而來?


在過去我一直以為,語言是社會被創造並穩定形成文化後所塑成,因此人類語言的發展應該是採漸進且有條件式的滾動規則。
然而在《活出語言來》一書卻點醒了我:社會並非具有穩定規模的聚落才算社會;文化也並非完整運作且鮮明的象徵才算是文化;語言的形式,也不能僅以現代人所使用的成熟語言系統凝視,而應該正視遠古時代的人類所使用的聲音、行為,本身也是一種語言表現,因為它們確實理解語言的意義、能被用做溝通。
語言的成熟化確實是漸進式的,但語言並不是因為先有了社會與文化才被創造。事實上,語言與社會,社會與文化,文化與語言,這三者的關係自人類聚落形成之後便密不可分,我們很難輕易將三者切割。
語言可被用來傳遞情報與知識,透過語言獲取的訊息很可能塑造出社會與文化,社會的形成將會活絡語言與文化的發展,文化也可能導致語言與社會更加完整豐富;不光是我們沒有證據能夠證明此三者在人類的現實世界可以獨立發展。人類這種具有高度思考與語言能力的生物,本來就會因為融入群體而促使互動,催生語言、社會與文化共同的演化推動。
因此,如果要問語言從何而來,除非我們坐時光機回到數萬年前人類出現、並且從那一刻起一直緊跟在史前人類身邊做記錄,否則的話,大概很難從頭到尾把「語言」誕生的過程完整分析出來;不過有賴於考古歷史的貢獻,我們依然能透過刻在洞穴壁畫所呈現的動物、人物畫像,以及埋藏於土層裡形狀相似的石製器具,得知史前人類確實具備對符號的辨識,以及傳達符號的溝通能力。
我相信語言的誕生絕非偶然,而是自然而然,應著人類誕生並形成聚落、順著生存的渴望逐步產生。

語言的價值


語言自然是一種便於溝通、傳達訊息的普及工具。然而語言之所以能廣為人類所用,關鍵還是在於同一套語言系統的使用群體,都能夠辨識、認同在該語言系統下所誕生的語言詞彙──這種共識的發生原因就如語言的起源一樣難以追溯,不過,我們往往能夠從語言所傳達的語言意義,以及其所應用的語言情境,來推敲出這些語言究竟是因什麼樣的因素所構築而成。
在書中引用了薩皮爾的一段話:
事實上,人類並未意識到,「現實世界」主要建立在群體的語言習慣之上。世上沒有兩種語言相近到足以再現同一套社會現實。不同社會所經歷的世界截然不同,而不只是對同樣的世界貼上不同標籤而已。
這段話表達的是,兩種不同語言的國家是無法完全重現同樣的現實樣貌。好比說,使用日語的日本,與使用韓語的南韓,這兩個語言民族所經歷的歷史,堆疊出來的文化形象,生活價值觀,甚至道德觀等等......都絕對不會是相同、也不可能彼此複製。
這背後的原因在於,日本與韓國,其身處的地理環境與人文信仰所引導的歷史展進,是構築現代語言的主要根源。我們所認識的日文、韓語所使用的每一種詞彙之所以具備辨別符號、連結意義甚至具有歷史象徵等功能,正是因為這些語言是受到該地區的歷史、環境、人文因素等「需求」所發展而成,並且傳承至今(不否認有因為缺乏記錄而流失的語言)。
因此反過來看語言的價值,我們可以發現語言不單只是便於人類交流的工具;語言同時是承載了人類活在當下時代,在面對更迭多變、艱險困難的歷史處境下,所展現的生活智慧以及時代記憶。語言深受社會變遷而流動,它因人類的生存需求而不斷壯大且完整;隨著時代推進,逐步演化為我們現今隨口可言的「語言」。

回視臺灣母語的價值


書中第一章節〈語言的社會性生活〉為了解釋語言的社會性,舉了「巴布亞新幾內亞消失中的語言」,其大意為:
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加盆村原住民使用兩種語言,分別是傳統的塔伊阿普語(Taiap)和通用語-*托克皮欽語(Tok Pisin);傳統的塔伊阿普語面臨失傳威脅,因為兒童都傾向於使用受外來影響所誕生的托克皮欽語;

促使兒童偏好外來語言而非傳統語言,原因在於塔伊阿普語的傳統概念與意識形態,以及托克皮欽語對傳統觀念的新詮釋,使得兒童越來越傾向具有現代性、較高地位的托克皮欽語。
(*備註:皮欽語是一種非正式的混合語言,通常用於簡易溝通;書中提及受基督教傳教士影響,因此托克皮欽語應該是基督教為了與當地居民溝通所創造的語言。
礙於篇幅以及書中就已經詳實描寫完整脈絡(第四章 P.106),故就不在這篇文章多做解釋;但值得注意的是,傳統語言所含藏的意識形態強化了兒童對塔伊阿普語的抗拒。加盆村兒童對於語言的選擇偏好,正是因為對傳統語言的否定,進而對托克皮欽語產生認同感。
臺灣的傳統母語(臺灣台語,臺灣客家語,臺灣原住民語)與中華民國國語(源自北京話的變形語言)之間的意識衝突,理所當然與巴布亞新幾內亞的情況大相逕庭;然而會特別引用巴布新幾內亞的範例,是想強調「意識形態」確實會導致人們的語言認同產生變化。
基於歷史因素,臺灣因為中國國民黨戰敗逃往臺灣、在臺強行實施的國語運動,直接抹殺了臺灣傳統母語的流傳、稀釋了臺灣人與母語的關係連結,並間接造成臺灣社會對母語產生帶有歧視、否定的刻板印象。
或許很多人都會說,臺灣漢人大多來自中國,因此我們使用的語言、流的血理應也來自中國;然而這種說法,其實忽略了荷蘭、明鄭、清朝時期並不存在「中國」此一概念。當年的漢人先民也不可能自我認同「中國人」,中國一詞是不存在的。因此認定臺灣母語也是中國語言的一種,本身即是偏離歷史現實、受到現代中國因素曲解所產生的意識形態。
就如前文所言,語言承載了歷史與文化意涵,我們往往能從語言中窺見到過去的歷史背景、側讀當時的人文風貌;臺灣四百年的歷史記憶,自然也被收納於傳統母語、流傳於口語文字的包覆。我們不應該讓扭曲的意識形態輕易否定傳統母語的存在價值,因為這等同於摒棄來臺先民遺留的歷史訊號,也將斷絕我們與這塊土地的歷史依歸,進而致使我們的後代對於承認自身、以及所謂「臺灣價值」產生混亂且不明確的定義。
值得慶幸的是,在近幾年,不論是政府單位還是民間組織,甚至是娛樂性、地方性的音樂、藝術、小型團體等,目前都在致力於翻轉我們對臺灣台語,臺灣客家語,臺灣原住民語的認識,重新接納本該屬於我們的語言、重歸我們的語言社會。
拾回曾經斷絕將近五、六十年的語言文化並不容易,然而要重新確立臺灣人的自我認同,我們勢必得讓臺灣母語回到「語言認同」的位置上。母語的回視,將是我們重新尋回自我價值的開始。
誠如開頭所言,《活出語言來:語言人類學導論》不是一本很容易閱讀的書。不過即便並非受過論述訓練或者相關研究學系出身,這本書依然是一本很推薦臺灣人閱讀的書籍,因為本書所提出的社會觀察與語言意識形態研究,極其巧妙地貼符面臨處於轉型正義與母語認同進行式的臺灣現況。
你不需要懷著「什麼都弄懂」的心態來閱讀《活出語言來:語言人類學導論》。我會建議如果想讀,可以先嘗試釐清個人對「語言的認知是什麼」,之後再翻開本書,來一一比對自己的看法與語言學研究有什麼樣的差異;畢竟本書作者便旨在讓閱讀大眾都能理解語言學的運作,並且能夠嘗試從語言學的角度,重塑我們對「語言」的認知。我相信藉由本書,將能進一步引導身為臺灣人的我們能夠重新好好思考,臺灣傳統母語那與地理、社會、文化極其親密、深深緊繫的歷史價值。

《活出語言來:語言人類學導論》購書連結
誠品博客來金石堂


〈關於Moonrogu〉
嗨,我是Moonrogu!一位奇幻小說家,你可以叫我村長。從2018年加入方格子並持續寫作至今,已累積數百篇極短篇小說創作以及三篇長篇奇幻小說的連載;而除了小說,我也寫我的寫作觀點,並發展成付費專題「奇幻寫作事」。如果喜歡我的文字,歡迎透過追蹤、訂閱,隨時follow最新的文章資訊!另外,誠摯邀請加入vocus Premium,閱讀我的Premium限定創作!
社群追蹤:FB粉專噗浪PlurkIG
經營出版專題:

拍手五下,輕鬆支持我繼續創作 ↓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3.3K會員
1.2K內容數
人類一生都在為問題苦惱、思索、悲憤、喜悅,然後最終做出選擇。每一個選擇都將呈現某種結果,無論好與不好,都只能陷入下一個無盡情緒,直到坦然接受,然後面對下一道難題。 我們都是旅行者,走在探求真理的路途,為解開難題而陷入自我意識。 我們終將費盡一生持續追尋,直到大腦隨死亡停歇運作。 意識所留下的,便是身而為人的,存在證明。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