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台灣苦悶的歷史》既扎實又血淋淋的台灣歷史記述

2020/08/26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先灑個花,我終於又把一本圖書館借來的書看完了!真是的,我看書速度有夠慢XD
圖片取自讀冊生活
這次要寫的是由王育德著作《台灣苦悶的歷史》。必須提及的是,這本書的出版年度雖然是2000年,但實際上它原本是王育德用日文撰寫、於1964年在東京出版的台灣歷史記述書,中文翻譯則是到了1970年才完成。也就是說這本書從撰寫、出版,到中文翻譯的出現,當時的臺灣都還處在戒嚴時期(1987年7月解嚴),距離台灣走入真正民主化,還差了二十幾年的時間。
《台灣苦悶的歷史》是一本會邊讀邊笑出來的史料記述書。這種笑,是出於無奈的笑。你會發現很多台灣當代的現存問題,不論是政治、文化、語言、人種、藝術層面,其實都是有跡可循的。而這些痕跡,正是自明末台灣移民冒險登涉臺灣後,一路歷經荷據、鄭氏、清領、日治,到最後的國民政府,也就是國民黨戰敗逃難來台後,所累積起來的。
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歷史過程,因為當年不論是閩南人、客家人、原住民,不管身處在哪個時代,他們都承受過外國政權的屠殺與迫害──必須值得一提的是,這裡所指的外國,包含鄭氏、清領、國民政府,通通都屬於外國人。
雖然以當時的時空背景來說,台灣人大抵上都認同自己是中國人,而這三個政權的人種自然也是「中國人同胞」。然而在這些政權來到台灣後,他們對台灣人所施下的統治手段與政策,再再讓台灣人感受到「他們身為來台移民、後來的臺灣主人,根本不被當同類看待」。更遑論自古便居住於台灣的原住民,他們更是百般經歷脅迫與屠戮的悲催歷史。儘管我認為王育德對於原住民的看法多有偏見與低視,但不可否認早期原住民的對自身權益的忽視,確實導致了當代原住民爭取社會正義所面臨的難處與困境。不論如何,這都是一段既無奈又可笑的歷史脈絡。
說到底,臺灣人的根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身為臺灣人的我們就是缺乏一種「屬於我們的樣貌」?
關於這種問題,或許我們能夠推歸在如此頻繁變換的政權交移、缺乏一種固定的政治型態來培養臺灣人的本土意識,進而導致了早期臺灣人一直都無法明確認定自己的「立場」。
舉例來說,一直到日治以前的臺灣人都認定自己歸屬於中國人,但他們屬於的是明朝的中國?還是後來由女真統治的中國?這本身就是個混亂。但身處在臺灣的漢人移民由於缺乏教育與文化知識的培養,根本無從辨析這種差異,他們往往只能默默承受這些統治手腕的伸入。即便到了清末馬關條約,臺灣被割讓給日本,丘逢甲一等成立台灣民主國,「逼迫」唐景崧立為總統,所謂的「獨立宣言」也依舊依附著「中國」的概念而設立。然而此時的中國早已將其棄之不顧,島內清官無一不想逃回中國,根本無暇也無願根留臺灣為其著想。
退回到鄭氏時期也是同樣的窘況。對於好不容易脫離荷蘭統治的臺灣人而言,鄭氏一等當然也是中國人。恰巧相合的是,當年的臺灣人也如同迎接國民黨一樣雀躍。然而當時的鄭氏一脈皆想著「反攻大陸」,與後來我們所熟知、長久荼毒臺灣人的國民政府竟也有不言而合之處,而且兩者皆不曾將心思完全放在臺灣上,只想著從這些深根臺灣許久的本土人民刨削血汗、能撈則撈。
對中國茫然追求終止的開端,是一直到日治時期後臺灣人經受文化與教育的薰陶,以及順應日本政府時態所產生的。在《臺灣苦悶的歷史》便提及:
在長達二十年,沒有希望且帶著封建色彩的武力抵抗反復進行的期間內,臺灣人中也出現了新舊世代的交替。新的一代受到日本的現代教育,結果具有了世界眼光和科學精神。
不光是民主運動的應運誕生,奠定了日後臺人的本土思想的開端。日治時期大概是臺灣人才輩出、文化蓬發的時期。在這一代,臺灣產出了不少諸如湯德章、朱點人、呂赫若等文學家、思想家、藝術家。這些人才不再只是殷殷等候新政權的交替,而是將自身化為鋪設臺灣前景的希望種子,投下自己的精神與血汗,努力打造臺灣。
然而看似美好的未來想像,卻在後來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國民黨逃難到臺灣後嘎然而止:
所以國民政府的善後措施,就是有計畫地對日據時代培植的臺灣領導階層加以打擊......;其中有一部分人被毀屍。另外還逮捕各地的名望之士、知識分子數百名加以拷打,強迫他們繳龐大的贖身款後才予釋放。
這些人都是應該繼活躍於大正末期昭和初期的人士之後,挑起新政治運動擔子的重要人材,也是群眾的象徵......
回到我們一開始的問題:臺灣人的根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身為臺灣人的我們就是缺乏一種「屬於我們的樣貌」?
看完這些歷史脈絡後,我相信答案呼之欲出了。
早期的臺灣人並無「根」的思想,他們來到臺灣,開闢荒沼瘴林,為得只是尋求一片有別於中國大陸的新天地而已;好不容易隨著時代挑演、一路發展到了日治時代,這些移民後代的臺灣人因為孕育自臺灣,當然也以臺灣為家、奉為養育之母,自然而然地建立起了本土意識。根的意念,隨之發生;然而在國民黨徹底踐踏臺灣後,這份根源之心便又被狠狠斬斷、砍殺。國民黨以威權與暴力血染臺灣,並將知識份子們逐一殺害、脅迫,使之不敢、無力再為臺灣付出心力。好不容易萌生的本土價值,便因此被掩埋地底,直至近年對中共的危機意識再起,才有復萌之勢。
就如小說創作一樣,作家會從前人的作品攝取知識與營養,並將之轉化為自身的創作意念,形塑成自我風格,這即是一種「傳承」;本土的文化與意志也必然得仰賴「傳承」來讓下一代接續、並將其壯大。觀望世界各國之文藝發展史,皆是從此過程而來;然而1947年這個改變臺灣命運的變故之年,造成了這股傳承之火慘遭熄滅,進而造就我們臺灣人至今都在尋找「屬於我們的樣貌、屬於我們的風格」卻屢屢迷惘、迷失的後果。不過,也正因為我們無法從歷史接取傳承的火薪,或許身為臺灣人的我們,才能擁有不侷限於特定形式的創意發想吧。
就如標題所言,《台灣苦悶的歷史》是一本既扎實又血淋淋詳實記述臺灣歷史脈絡的史料書籍。撇除不談我偷懶成性的原因,這本書讀起來確實讓人很難輕易跳過、不去在意每一章節的文字細節,讀起來格外引人省思、需要花費些許時日嚼嚥。不論是對本身就對臺灣歷史有興趣的人,還是「缺乏史感」、試圖想要培養的人來說,《台灣苦悶的歷史》是非常值得推薦的一本書。
這本書目前有前衛於2018年出版的新版,你透過以下讀冊連結購書,可以讓我得到行銷紅利。用買書支持我吧!


嗨!我是Moonrogu!希望你喜歡我的文字與觀點。如果你希望讀到更多我的作品、隨時與我互動,歡迎加入以下連結追蹤我:
Vocus
FB-Moonrogu的奇幻村莊
Plurk-Mokayish
IG-我是Moonrogu
Podcast-R.o讀

拍手五下,輕鬆支持我繼續創作: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4.1K會員
1.2K內容數
人類一生都在為問題苦惱、思索、悲憤、喜悅,然後最終做出選擇。每一個選擇都將呈現某種結果,無論好與不好,都只能陷入下一個無盡情緒,直到坦然接受,然後面對下一道難題。 我們都是旅行者,走在探求真理的路途,為解開難題而陷入自我意識。 我們終將費盡一生持續追尋,直到大腦隨死亡停歇運作。 意識所留下的,便是身而為人的,存在證明。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