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看一下同期間的基準指數報酬率是多少,由於這13家公司包含上市跟上櫃公司,加上有點懶惰去做精準的計算股息再投資計算,所以假設個股發放的股息都不在做再投資直接加在2021/4/8的市價之上當作價差。所以選用
寶島股價指數為基準,2019/7/3為12,301.73;2021/4/9為19,256,漲幅為56.53%!假如是考慮股息調整的寶島股價報酬指數的話,2019/7/3為15,004.39;2021/4/9為25,079.47,漲幅為67.15%!
這是當初13家公司的基本數據。以後見之明來看,目前這13家都不是新聞上會出現的熱門股或處於熱門產業之中,加上台股的指數編製是採用市值加權方式計算,也就是市值越大,其漲跌幅對指數的貢獻也就越大。因此這期間只要把台積電一家貢獻的漲幅拿掉,指數報酬率會少掉很多,更不用說這期間好幾家大型權值股都漲了非常多。
不管怎麼說,只要當初架構投資組合的選股方法是有效的。至少在相同期間內的表現還是不應該偏離基準指數太多,就是這13家公司組合而成的投資報酬率要落在基準指數的56.53%~67.15%之間,當然能高於67.15%會更好。
接著要來說明如何計算這投資組合報酬率的一些基本假設。
第一、期間內不擇時不換股,從2019/7/3建倉後就持有至2021/4/9。
第二、初始建倉假設以每家公司投入十萬元,不考慮手續費,買入股數計算到一股。
第三、每年度將每家公司領到的股息都投資在原本的公司之上。
第四、股息再投資的計算方式為股息發放日之收盤價買進。
結果是這投資組合的報酬率為63.57%,不過實際上會再低一點,因為沒有考慮到手續費的問題。
不過這其中只有3家的報酬率優於基準指數,以3679的260.94%最多、2204的156.48%次之,最後是1725的96.91%,其餘都輸給基準指數。其中只有1434產生負回報6.8%。
雖然我自己已經用這種方式建立投資組合約十年左右,已經可以確定這種選股方式基本上非常穩當,加上選出的都不會是當時的熱門股,可以慢慢研究慢慢建倉,然後等待有心人來幫忙抬轎。但是當中也不乏在一年之內就能達成100%報酬率的標的。
雖然文章是我的2021年投資理財計畫,但是我覺得改成每年投資理財計劃好像都可以XD。
我是量化投資學派的,雖然還是會進行一些公司的質化了解。為什麼說是聊解而不是分析?因為我看的只是公司產品、所屬產業跟同業競爭狀況跟年報內容這種很粗略的資訊。
每個投資人都應該找到適合自己個性跟屬性的投資方式,然後花時間去學習了解。等有了穩定的流程跟報酬率之後,剩下的就是資金管理跟等時間經過來獲利。
跟其他寫文章的投資人不一樣,我沒有把訂閱的收入當成一種現金流,因為寫文章實在太花費時間跟精神,同樣的時間跟精神我拿去選股,獲得的報酬率可以說是天差地遠(去年+今年兩年的投資獲利大概五百萬出頭),寫文章只算是整理跟紀錄的過程,希望能稍微幫上一些人少走一點冤妄路,跟順便賺取一點報酬而已(去年+今年的專欄收入大概只有投資獲利五百萬出頭那出頭的1/5)。因為也沒想要出書、開課這種其實也算工作性質的收入,所以也完全沒有去宣傳我有這個訂閱專欄。不過出乎預料的居然還有人來訂閱!要不然我原本想說寫個一年沒人訂閱我就收攤了@@。
不過我也還在想到底要寫什麼類型的文章才能幫助比較多投資人,不論是新手或中手,有穩定方式的老手應該不會來看。畢竟分享越多,就越可能培養對手來跟我搶股票XD,這真的很難抉擇。
-------------------------------------------------------------------------------------
2021/4/15更新
雖然我也不是很喜歡貼什麼對帳單,但為了增加文章內容的一年來的獲利金額公信力。就放上過去一年來的已實現損益(因為APP只撈得到近一年的數字)+未實現損益+期權目前的未實現損益(APP找不到可以查詢已實現損益地方)。
期權-未平倉損益=941,475
股票-已實現損益=1,973,526
股票-未實現損益=2,189,144
合計=5,104,145(以上金額都已包含稅費)
回首我投入職場開始投資已經邁入第十一年,雖然投入的本金很少(台灣工作三年+澳洲打工度假兩年)。但靠投資累積出來的獲利已經是這本金的好幾倍了,當然不可否認這段期間可以說是算一個很好的多頭走勢,加上這幾年使用槓桿的時間跟買進的個股都不算太差。才能取得這些成果,但最重要的是要取得這樣的成果,不需要去買一些達人的股票軟體+勤奮的上投資論壇或粉絲頁+報名投資課程。因為,這些我都沒有做。我唯一做的就是買投資書來看,然後開始打造一個自己的估值方式、建立投資組合、適合自己的資金管理方式。接著就是持續修正這套方法,訓練自己對公司進行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