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1年4月13日,《游牧人生》已經拿下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多倫多影展觀眾票選獎、金球獎戲劇類最佳影片及最佳導演、英國電影學院獎BAFTA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及最佳攝影等全球數十個電影評論獎項,本片也入圍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等六項大獎,幾乎已是十拿九穩。
在全世界遭逢巨大動盪的時代,導演趙婷透過詩意的畫面、樸實的劇本,拍出了與自己獨處、自給自足的生命救贖,給予觀眾直面死亡與生存的啟示。《游牧人生》或許不是最突出的作品,但無庸置疑地,是一部最適合留給2020年的好電影。

有時,陽光普照使人難以睜眼
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ed
不過,祂的璀璨又經常黯淡
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
轉瞬即逝的美景不停幻化
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ed
順應自然,任其隨遇而安
2008年,金融風暴席捲全球,風暴中心的美國金融市場重挫,許多企業倒閉、大量勞工失業、陷入長期的經濟衰退,不少年長者被迫提前退休,許多民眾失去房子與存款,他們拿了僅存的積蓄買了輛露營車,成為四處流浪、打零工的游牧族(Nomad)。
美國記者傑西卡.布魯德(Jessica Bruder)為進一步了解這一群年長的游牧者,他也搭上自己的露營車,用超過三年的時間,貼身採訪一位又一位的游牧者,去傾聽他們的人生故事,以及踏上游牧路途之後的改變,並於2017年出版了非虛構文學《游牧人生:生存在21世紀的美國》(Nomadland:Surviving Americ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而這本書於2020年被華裔女導演趙婷改編為電影《游牧人生》(Nomadland),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等國際影壇盛譽。
電影《游牧人生》(Nomadland)找來了許多書中真實的游牧族本來來演出他們自己,包含女主角芬恩在亞馬遜工作時遇到的琳達.梅伊(Linda May)、RTR的發起人Bob Wells、喜愛划獨木舟的史汪奇(Swankie)還有年青少年德瑞克(Derek Endres),都由他們自己來現身說法,也因此整部電影帶有一種紀錄片的風格,模糊了真實與虛構的界線。

不過,電影的主要人物芬恩(Fern)並非真實人物,她與丈夫生活在內華達州的帝國鎮,為美國石膏(United States Gypsum)工作,並住在他們的社區裡,帝國鎮位於內華達山脈中部,海拔1230m,當地原先並無人居住,是因開礦而形成的公司鎮,幾乎所有人都為USG工作,當地最鼎盛時期也僅750人,全都住在公司的宿舍中,方圓百里內只有荒涼的山、山以及山,距離最近的城市雷諾有160公里,大約等於從台北到台中的距離,沿路上一個聚落也沒有。
也因此,當美國石膏受到金融海嘯衝擊,決定於2011年結束他們經營超過60年的帝國鎮礦區後,當地居民只能從當地離開,芬恩也是其中之一,她買了一輛露營車,把僅存的家當都搬到車上,開始了她以車為家的游牧生活。
不是每個人都能跟你一樣輕易地拋下一切
你覺得我是拋下一切嗎?
他們是拋下一切,豁達的踏上流浪的旅途,還是所剩無幾、走投無路只能被迫游牧人生。這部電影並不像是原作一樣,帶有深刻的社會觀察與批判,她更像是一部公路電影,在旅途中捕捉世界多樣的風景,更洗滌普羅大眾庸庸碌碌的人生,並以此帶出女性的中年危機,透過誠摯與深刻的影像風格,樸實安然的輕觸生命、孤獨、家庭與個人,如同一首詩一樣,不同的觀眾,或將從中獲得不同的啟發。

電影中以芬恩游牧的第二年為時間軸,從聖誕旺季在亞馬遜短期工作,到春季在露營區打零工,再到夏季在遊樂區做廚工,再到農場幫手,最後她又獨自一人回到亞馬遜的集運區過聖誕節。一路上她遇見了許多人,曾經的雇主、她妹妹、游牧族的好友,他們都有一個家,他們都對芬恩說「你真的可以住下來。」而芬恩只說「不用,我過得很好。」
這句話雖然帶有一點逞強,卻也非常真實,因為她知道自己留下來生活,或許舒適,但並不自在,她之所以選擇流浪,並不在於沒有一個房子、一張床位,她之所以游牧人生,是這個世界已經沒有一個地方是自己真正的歸屬,這個星球的每一個角落,都是她預備要前往的旅途。
獻給那些不得不離開的人,我們路上見。
安穩生活在地球另一個角落的我,看電影的時候,心裡有時也會想「不能洗澡,應該會臭吧」、「睡覺的時候腳也不能伸直」、「好冷」,心理替芬恩擔心她能不能找到下一份工作,能不能找到下一個幫助她的人,就彷彿那些她遇到的人一樣只想要幫助她。卻也能夠透過法蘭西絲.麥朵曼深刻完整的表演,試圖去理解她離開的理由、她上路的原因。

芬恩所剩下的雖然不多,但是一切都已經足夠,她幾乎不須仰仗他人過自己的生活,即便偶而還是會有輪胎破掉、引擎壞掉的時候,但那些都不足以成為他停駐的理由。
相較之下,生活在城市、有穩定工作與家庭的人們,其實也有很多時候要看老闆、家人的臉色過生活,只有很少很少的時候,可以成為自己。甚至,在社會體制中的許多人,為了扮演好伴侶、好父母、好員工、好主管,逐漸忘記了自己原本的模樣,被放到他人鋪好的道路、走過別人預設的人生篇章,被商業慾望所宰制、被文明社會所奴役。大部分的人為了賺錢、為了獲得愛、為了爭取某些歸屬,為了那些永遠無法滿足的虛無事務,紛紛忘了自己原本的模樣,成為他人所期待的樣子,我們或許不需要在路上游牧,卻也同樣走投無路。
《游牧人生》不只把游牧族的視野介少給主流社會,他更試圖要與這個世界有更充分的對話,電影拿掉了尖銳批判、煽情的橋段、悲情的角色,取而代之的是更溫柔、更清晰的呼喊,輕輕訴說「這個世界也有人這樣在過生活」太多時候我們都忘記選擇,選擇可以很簡單也可以很複雜,可以很純粹也可以複雜,端看你選擇過什麼樣的生活,沒有孰劣孰優,只願各自安好。
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但你永恆的盛夏不會枯萎
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est
關於你的善美也不會消逝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er'st in his shade
死神無法誇口你曾走過他的幽谷